136书屋 > 其他 > 贞观政要(全集)全文阅读 > 第2章 前言

第2章 前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史册中,“盛唐之音”无疑是最具有光彩与魅力的篇章之一,它所留给后世的诗词、书法、音乐等文学艺术形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就了高山仰止的时代辉煌。然而,要系统而深入地了解唐王朝,就不能不提到开国皇帝李世民,不能不提到名垂史册的“贞观盛世”,当然,还有这部泽被后世的历史著作《贞观政要》。那么,就让我们从这部书开始,走近光彩夺目的李唐王朝……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一个文韬武略与秦皇汉武齐名,一个因执行“让步政策”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皇帝。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帝位,在位23年间,文治武功,独步千古,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楷模。

  唐太宗治国,尤以善于用人著称。他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敢于重用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反映了唐太宗卓越不凡的胆识。其典型事例就是魏徵。魏徵在隋末诡为道士,初投瓦岗军,曾效力于李密帐下,后归依窦建德。他虽职位不高,却自称曾经劝谏李建成在与李世民的争斗中先下手为强。这样一个几乎处处与己为敌的人,李世民却能爱惜其才而摒弃前嫌,委以重任。这对于稳定唐朝初年的政治局面,笼络人心,减少反对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求全责备,反映了唐太宗用人的明智。他对于臣下的所长所短了如指掌。他评价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而总兵攻占,非所长也”;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临难既不改节,为官亦无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房玄龄、杜如晦不善于理狱,不擅长处理杂务琐事,长处是多谋善断;而戴胄的短处是“无学术”,但敢于犯颜执法;博陵崔敦礼“深悉蕃情,凡所奏请,事多允会。”总之,唐太宗的用人原则是“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贞观政要》作于开元、天宝之际,是由唐代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言简意赅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等。是一部集领导学、管理学、政治军事学之大成于一身的经典著作。书中所阐述的关于治国安民的诸多观点和施政措施在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吴兢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公元670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一生经历了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因“励志勤学、博通经史”倍受器重。他一生著述丰富,史学风格浓厚,叙事简明,秉笔直书,被后人称为“良史”。《贞观政要》创作之初,唐王朝正处于“开元盛世”的繁盛时期,但各种社会危机已初露端倪。为了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吴兢深感有必要将唐太宗君臣相得益彰、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著书成篇,为当朝及后世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

  《贞观政要》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朝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深入探讨唐太宗与群臣共同打造繁盛帝国的重要思想,其中包括领导之术、人才之育、决策之方和修养之要等方面内容,既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全方位展示了封建时期典型的“和谐社会”——“贞观盛世”的成功实践: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君臣和谐、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外交和谐等,使这部著作既具有史实性,又带有很强的政论色彩。

  《贞观政要》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得到世人的珍视。后世帝王将《贞观政要》视为政治教科书和资治手册,尤其是一些较有作为的皇帝,更将它视为毕生的座右铭。此外,北宋的欧阳修、司马光、元代的戈直,乃至明朝的明宪宗,都给予了此书极高的评价和赞誉。元代儒臣戈直在为《贞观政要》所作的序言中写道:“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盖两汉之时世已远,贞观之去今犹近。迁、固之文,高古尔雅,而所记之事略;吴氏之文,质朴赅瞻,而所记之事详。是则太宗之事章章较著于后世者,岂非此书之力哉?”对于《贞观政要》与唐太宗的历史价值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将唐太宗治国用人的战略思想概括为“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直至今天,《贞观政要》依然可资借鉴,它能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提供富国强民、经邦济世、缔造和谐社会的具体方略,有助于领导者廉洁从政、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涤荡人的心灵。

  如果我们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眼光来看待唐太宗李世民夺天下、取天下、治天下的全过程,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杰出的企业家。从艰辛创业到艰苦立业,他确立了不同时期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创业需要强大的武力与魄力,李世民广纳武才,建立了以武为尚,以严为准的“企业文化”;立业需要强大的国力与凝聚的民心,李世民又广纳文才,建立了以民为本,以文治道的“企业文化”。这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给李世民的“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给文武大臣指明了“企业”管理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纵观现代企业中的领导者,还很少有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胆识过人、器量非凡的企业家,也很少有人能达到“量才而用,适才而用”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境地。他们对于人才的使用大多凭印象、关系、人脉来决定,凡事凭一己之力而为之,对下属不敢放权。这就造成了求职的人源源不断,而企业却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另外,有的企业无论在创业、立业还是守业的过程中,高层领导者总不能因地制宜地确立本企业的文化战略,令员工找不到自身的准确定位,甚至不知道企业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企业文化氛围淡薄,没有一套真正适应自己的管理模式。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将《贞观政要》这部历史著作重新搬上当代社会的舞台,并以《贞观政要全集》的形式完美呈现于读者面前,弥补了选集、选注中“浮光掠影”“以一斑窥全豹”的阅读缺憾,力图还“贞观盛世”以“完璧原貌”。

  我们编著的《贞观政要全集》一书,在参阅不同版本的《贞观政要》基础上,含英咀华,去粗取精,分别从原文、译文、注释、评析四大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其中,译文部分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在保留原文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气息与人性化思考;注释部分主要针对一些较为生僻、难读难懂的字词进行重点阐释,同时侧重于贞观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索引,使读者在简明清晰、通俗易懂的语言中了解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评析部分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倾注了编者大量的精力与心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通过对唐太宗治国、用人战略思想的宏观把握与再创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古寓今,游刃文史,结合历朝历代以及当代社会中的具体事例加以对比、引申,其人其事,一言一行,皆与《贞观政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旧瓶装新酒”。我们力图用现代人的思维与视角,从那一篇篇力透纸背的君臣对话中,从李唐王朝“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历史画卷中,总结提炼出一些可供学习与借鉴的现代企业管理要领,为企业的领导、员工以及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奉献上一套具有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的“评析”。

  本书版式新颖,设计精美,在正史的庄重与肃穆之外,凭添了几分古朴清新的雅趣,是研究“贞观盛事”不可或缺的案头资料。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著者注入了些许原创性的认识与感悟,但更多的还是参考了一些关于《贞观政要》与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资料,在此,谨向这些著作的作者与编著者表示衷心的感谢!限于笔者学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