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前文说到,未解决明朝当时面临的三大问题,抓阄内阁推荐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杨鹤,熊文灿和袁崇焕。
杨鹤是个有见识的人,其他人对陕西的农民起义一头雾水的时候他就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论断,这些起义军都是明朝的老百姓,起义只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所以对付起义军很简单,三条,发放赈济,减免赋税,围剿招抚。首先是得让当地的老百姓能活下去,朝廷先发点钱,让他们把日子过起来。然后不盘剥他们,让他们把日子过好,有盼头。老百姓日子过好了,有了盼头,就不会起义,也不会支援起义军。起义军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很难维系,朝廷吓唬吓唬他们就投降了,又变回老百姓。老百姓日子过好了,继续给朝廷纳税,皆大欢喜,不伤元气。崇祯和内阁都对杨鹤先生的观点表示了极高的认同,你行,你上吧。崇祯皇帝有个优点,封官从来不小气。当即任命杨鹤为三边总督,负责处理陕西农民起义的相关工作。杨鹤也没客气,让我去可以,给钱给政策。发放赈济得有钱,减免赋税得有政策。崇祯说行,户部赶紧给钱。户部说,没钱。
按理说朝廷刚刚打掉了魏忠贤阉党集团,应该是很富裕的,因为权奸往往很有钱。在这之前,有过严嵩跌倒,万历吃饱的先例,在这之后,也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后例。但是魏忠贤跌倒,崇祯没吃饱,不但没吃饱,反而挨饿了。木匠哥在世的时候,明朝的财政就已经非常困难了,因此朝中多次出现放弃辽东的提案。阉党党政之后,财政也是勉励维持。不过好在阉党内部比较团结,办事效率高,可以拆东墙补西墙,也算过得下去。然而,阉党倒台的时候,政府停摆了。结果就是东墙拆了,西墙没补,好好的四合院变成大野地了,财政彻底崩溃了。新的内阁虽然上任了,但是屁股都还没坐热,工作完全不熟悉,情况完全不了解。还没法找人问,因为熟悉工作、了解情况的那些都在监狱里呢。实在没办法,崇祯忍痛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内帑),又让户部凑了一点,好不容易把杨鹤打发了。
杨鹤办事效率还是可以的,到陕西上任之后,马上发钱。发钱的效果立竿见影,很多起义军的家里都拿到了钱。拿了钱,就给自家孩子捎话,朝廷发钱了,日子过好了,别在外面瞎折腾了。杨鹤也公布了对起义军的政策,接受朝廷招抚,既往不咎,而且朝廷负责安置工作。起义军一看,本来起义就是为了活命,起义活命是有风险的,投降活命是没有风险的,那么就投降吧。几个月的时间里,陕西的起义军全部投降,陕西全境平定。
下一个,该熊文灿出场了。老熊也是个有见识的人,而且学习能力强。前面有了杨鹤,可以有样学样。熊文灿提出,东南沿海的海盗都是明朝的老百姓,起义只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所以对付海盗很简单,三条,发放赈济,减免赋税,围剿招抚。崇祯说,怎么听着有点耳熟。熊文灿说,让我去可以,给钱给政策。崇祯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不是崇祯耍赖,是真的没钱了,钱都给杨鹤了。熊文灿不敢要皇上的命,于是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要钱没有,给我官可以吧?崇祯说这个没问题,当即升熊文灿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熊文灿说,不是封我的官,是给我封官的权利。崇祯想了想,不花钱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