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前文说过,北方大旱加上朝廷不作为导致了陕西发生农民起义。崇祯任用杨鹤为三边总督,对农民起义军进行了招抚。招抚效果很好,陕西的农民起义很快被平定了。然而,平定只是暂时的,因为朝廷的承诺并没有兑现。杨鹤上任之前提出了三点主张,发放赈济,减免赋税,围剿招抚。其中发放赈济和围剿招抚都进行得很顺利,起义军被平定主要也是这两项工作的原因,但是在减免赋税上杨鹤遇到了阻力。首先的阻力是藩王宗室。说到这些藩王宗室,就得从明朝立朝说起了。
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满脑子农民思想。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老朱恢复了一千年前的制度,就是我们常说的封建制度。虽然我们常说,可能大多数人对封建制度并不理解,不是解放之前都叫封建吗?其实封建,全称是封土建国。这个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只有商周、汉晋、明初实行过。其内容就是把全国的土地分封给天子的儿子们,建立大大小小的藩国。社会制度是要适应社会发展水平的,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就需要越先进的制度。朱元璋搬出一千年前的僵尸制度,当然无法适应明朝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朱元璋死后不久,他儿子朱棣就给他上了一课,武力消灭了他的钦定继承人,篡夺了皇位。朱棣得到皇位后,深感封建制度的弊病。但是朱棣很无奈,朱元璋是他爹,没法对他爹进行全盘否定。于是朱棣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封而不建。藩王照封,建国不行。因为朱棣自己就是藩王篡位,所以他对藩王非常不放心,严加限制,不但建国不行,干啥都不行。干啥都不行指的是什么行业都不能从事,士农工商全不让干,那就只剩一件事能干了,生孩子。对于明代藩王来说,生孩子不仅是种生理需求,也是一种经济效益,因为藩王家的孩子生下来就有爵位,就能领工资。所以对藩王来说,生孩子就是生钱。吃喝不愁,啥也不干就生孩子,这些朱家的子孙真的给当猪养了。就这样生来生去,到了崇祯年间已经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了。
给这些人的钱,就是从赋税里面出的,分封到各地的,就从各地的赋税出。所以减免赋税,陕西的藩王宗室先不干了。你皇上有全国十几个省的赋税,减免一两个省还有其他省的,我们藩王的封地就这一个省,你给减免了我们喝西北风啊?这些人在阉党党政的时候也没那么嚣张,皇上都听魏公公的,你皇亲还敢嘚瑟?但是现在阉党倒台了,崇祯主政了,而且崇祯比较重视宗室,所以这些朱们腰杆又硬了。你想减免赋税减免你的,反正我收的钱,不能少。藩王杨鹤惹不起,那就只好找皇上了。皇上表示,自己想办法。杨鹤无语了,这么下去那些招安的农民军早晚还得反。杨鹤不是一个不作为的人,他决定防患于未然,先派军队去看着那些投降的农民军。然而,他忽略了一点,军队已经欠饷很久了。前文我们说过,辽东边军欠饷导致了兵变,把巡抚都抓起来饿死了。辽东边军,属于当时明朝的一线部队,而陕西的军队属于二线部队。一线部队都欠饷了,何况二线部队。就这样,投降的农民军发现,杨鹤来的时候发了点钱,没过几天又被藩王收上去了,日子还是没法过。而监视农民军的军队发现,被拖欠的工资毫无指望,日子也没法过。两伙日子过不下去的人一合计,一起造反算了。这下杨鹤彻底傻眼了,他的军队跟着农民一起反了,要镇压只能自己亲自耍大刀了,然而自己是个文官。
有了正规军的加入,农民军的底气足了不少,以前只敢在农村晃悠晃悠,现在敢攻县城了。农民军首领王左桂看明白了杨鹤无兵可用的处境,带兵围住了韩城,虽然他没有攻城的经验,但是只要没有援军,拿下韩城只是时间问题。对于韩城被围,杨鹤想了两个对策,第一,向朝廷求援,第二,让手下组织救援韩城,这两个对策其实都是死马当作活马医。朝廷救援远水不解近渴,而且全国军队都欠饷,谁有功夫援救你?手下组织救援,能带兵的都造反了,手下剩的全是文官,让他们上还不如杨鹤自己上。然而,杨鹤惊讶地发现,死马竟然真能医活。他手下的文官中站出来了一个人,表示愿意领兵救援韩城。这个站出来的人叫洪承畴,时任民政局长(参政)。杨鹤对洪承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表示了肯定,你放心地去吧,你的家小我会帮你照顾好的。洪承畴没有跟杨鹤废话,他非常清楚他首先要解决的是没有兵的问题,这个问题杨鹤是指望不上的。洪承畴集合了手下的捕快衙役,进行了简单的训练。时间紧迫,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于是民政局长带着片区民警奔赴战场了。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这百分之一要比那百分之九十九重要得多。洪承畴就是拥有百分之一灵感的人,他是个军事天才。洪承畴知道就凭自己这几头蒜还不够叛军塞牙缝的,想要战胜叛军,必须智取。常规以少胜多的办法是偷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洪承畴放弃了这个选项,因为他手下这些人军事素养不行。洪承畴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大张旗鼓地进兵。进兵的同时使出一条诡计,让自己这支军队假装成山西的军队。于是,韩城城下,洪承畴的部队大张旗鼓地向叛军发起了冲锋,一边冲还一边喊,山西的援军到了。叛军攻打韩城的底气在于,陕西已经无援兵可用,就算有援兵也不成规模。但是,如果山西的援兵来了,规模肯定小不了。虽然眼前这支部队只有几十人的样子,但是敢这么明目张胆地对一万多人人发起冲锋,背后大部队肯定不远。如果山西的援兵来得这么快,打韩城肯定没戏了,叛军的心态崩了,开始溃逃。叛军首领王左桂还是比较冷静的,来的是否是山西的援军还需要证实。正好叛军里有不少之前当官军的,可以让他们去看看情况。不久当过官军的兄弟回来报告,来的这支军队确实不是陕西的军队。这回连王左桂都信了,下令全军撤退。来的军队确实不是陕西的军队,因为来的根本不是军队。而且王左桂忽略了一点,这些自称山西军队的人,说话口音都是地道的老陕。洪承畴的计策不仅吓退了叛军,还鼓舞了守城的官军。听说山西援军到了,守城的官军兴冲冲地杀出城来,然而就看到了洪承畴带的几十人。面对一脸蒙圈的守城官军,洪承畴决定接着忽悠。他对守城官军说,我们是先头部队,大部队随后就到,你们既然出城了就别闲着,跟着我追杀叛军。守城官军一听后面还有大部队,底气也足了,跟着洪承畴兜着叛军的屁股就开始下黑脚。追击战是很占优势的,因为逃跑的人都是背对敌人,很少有还手的能力,只有挨打的份。就这样,逆风局硬是被洪承畴给打成了顺风局,大家开始抢人头。洪承畴这边是越追底气越足,王左桂那边是越跑心里越虚。终于,王左桂的心态也崩了,向洪承畴投降。战后一统计,叛军愣是被洪承畴带领的杂牌部队砍死三百多人,伤者不计其数。这就是天才,没上过战场的民政局长带着没上过战场的片区民警,竟然战胜了人数数倍于己,夹杂着大量正规军的判军。不但战胜,而且一路穷追猛打,打得王左桂走投无路,投降了。
局势暂时稳定了,但杨鹤知道,稳定只是暂时的。所以他马上给崇祯上表,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并跟崇祯表示赶紧给钱,没钱早晚还得民变。崇祯回复说,没事就好。没事?你眼睛瞎了?这还叫没事?杨鹤不知道,跟东北那边比起来,西北这都不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