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历史(全集)全文阅读 > 第11章 文治武功大一统(秦汉)(6)

第11章 文治武功大一统(秦汉)(6)


  中国的古墓,十墓九空,所有重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抢救性挖掘。为什么十墓九空,因为中国的盗墓事业欣欣向荣,几乎可说是中国最古老的事业了。行业如此发达的原因就是厚葬,中国人视死如生,把死人当活人对待,墓穴里微波炉、热水器全都放进去,当然有人刨。埃及法老王弄那么大个金字塔,当然也有人刨,指不定能刨出几百个微波炉。

  欧洲人的墓就没人刨,欧洲中世纪的国王葬在教堂里面,一具石头棺材、一身衣服、一把宝剑,刨他干吗?现在就更加简单,用膝盖想都知道,挖开之后是一本《圣经》,这个家家都有;然后一套西装,你敢穿吗?你知道他怎么死的?所以那边没人盗墓。

  反观中国,前些年北京老山汉墓开挖,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是重大考古发现,想着应该有金缕玉衣、黄肠题凑[11]。最后吹了,还没进墓室就看到王后在地上躺着,成了化石,证明墓早就被盗了,而且不是现代盗的,恨不得刚埋完就盗。盗墓的专用工具叫洛阳铲,因为洛阳周围古墓多。所以别厚葬,没有用。隆重的葬礼其实是做给活人看的,瞧我多孝顺,我对我爸多好,他活着的时候你对他好点儿不行吗?有的地方那风俗,老太太一死,所有的闺女得给她做被子,绸缎的被子一床床地塞进棺材里去,最后塞得老太太搁不进去了,这何苦呢。那么好的被子,她活的时候盖过吗?活的时候烂棉絮,死了再给她盖崭新的被子,搁在地下让水沤着,让土埋着。所以,王充当时就看到了事情的本质,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很有意义。

  高僧弘法白马寺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部落的王子,薄王业而不为的大丈夫。他目睹众生皆苦,29岁那年舍弃一切出家,苦修六年,35岁证得无上菩提;然后在人间传法45年,80岁涅槃。

  佛教在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传开。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了几个人去求佛法。行至今天的克什米尔,遇到了两位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就邀请这两位高僧以白马驮《四十二章经》东来,并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佛教开始在中土弘传。今天印度反而没有人信佛,7世纪婆罗门教复兴,12世纪穆斯林入侵。今天印度人除了印度教徒就是穆斯林,佛教徒基本绝迹,有也混不下去。

  佛教分成南传、北传、藏传三部分。南传佛教即东南亚国家的小乘佛教,北传佛教就是像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佛教,藏传佛教就是西藏、不丹、尼泊尔的喇嘛教。到今天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因为四大菩萨的道场都在中国,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和峨眉山。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后,他的遗体火化,烧出84000块舍利,据说今天还有13块舍利留在人间。佛牙舍利子全世界只有两枚,一枚在斯里兰卡,一枚在西山八大处灵光寺里面。佛指舍利全世界只有一枚,安放在陕西法门寺的地宫里面,一千多年之后才被发现。佛指舍利无论拿到哪里去供奉,都是万人空巷。有人问法师,说释迦牟尼死了两千多年了,他有什么法力,他能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吗?法师一指二十多万人跪在路边,顶着香,燃香供佛,这就是释迦牟尼的法力。死了两千多年了,还有这么多人崇拜他,你换了别人试试。所以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第一是穆罕默德,第二是耶稣基督,第三是释迦牟尼,第四是爱因斯坦。排前面的全都是教主,受影响的人相当多。穆罕默德排第一,就是因为多达55个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猛人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录了从轩辕黄帝到汉武帝两三千年间的史事。《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写得十分好看,其中的《刺客列传》有经典武侠小说的风骨。除此之外的史书还有编年体,一年年写的;还有纪事本末体,顾名思义是写事的,《史记》属于纪传体。

  司马迁写事都很准确,刘邦、项羽他们俩干什么,刘邦怎么想的,项羽说了什么,司马迁都不在场,这事就是他虚构的。但是虚构的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不能瞎编,不能说刘邦能扛鼎、项羽怕老鼠。一定得符合人物的身份,比如秦始皇出巡天下,仪仗队非常壮观,刘邦、项羽都在“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人群当中。但两个人看到了秦始皇的仪仗之后,说的话是不一样的。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文武双全,盖世无双,所以他看完就说“彼可取而代之”。不屑一顾,没什么了不起,老子推翻你,我来代替你。刘邦是亭长,居委会治保主任,他说的是“大丈夫当如是也”,表示太羡慕了,你看人家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我什么时候能这样。完全符合两个人的身份。反观现在的有些历史剧,简直没法看,就是瞎编的、虚构的,不符合人物的身份。

  东汉的班固,强人班超的哥哥,写了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说的是从刘邦建汉到王莽篡汉的西汉一朝的历史。而西汉的《史记》从轩辕黄帝一直写到本朝的汉武帝,可见司马迁很猛,直接敢说老大的不是。

  注释: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纷纷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2]在秦国统一中原之前,各国的文字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秦国统一后,秦始皇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3]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朝廷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了很大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推行推恩令。

  [4]中国古代官府对人民所课时力役,始于秦代,汉初仍袭用此法,规定22岁到56岁的男子,都要服更赋。更赋包括“更卒”、“正卒”、“戍卒”三种力役或兵役。农民每年要为地方服一个月的劳役,称更卒。农民亲自服役,叫“践更”。如果不愿意亲自去服役,可交钱由官府雇人代为服役,此种出钱雇人服役的办法,叫“过更”。有时地方用不了多少更卒,也要农民照样出钱,成为一种赋役负担,就称为“更赋”。正卒为正式服兵役。汉景帝时规定,男子年龄在20~56岁,必须为国家服兵役一年,服役完后便可回家。但遇有战事,还要临时被征调。戍卒是指每个男子一生中要到边境为国家屯戍一年,或到京城做卫士。如果不愿亲自去,也可每月出钱雇人代替,一般农民无法承受,只得亲自服役。以后历代都有类似强拉民役的办法,只是名称不一。而由更卒之役产生的代役钱就转化成了一种赋税。

  [5]醇驷,四匹马毛色一样。

  [6]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

  [7]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8]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扶风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初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信任。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崇敬。

  [9]指奴隶。

  [10]贝叶经源于古印度,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的,有的是用针刺的。它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

  [11]黄肠题凑,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框形结构,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属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