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全文阅读 > 第5章 抗战期间(4)

第5章 抗战期间(4)


  3.对日全面抗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需要做充分的准备缜密的规划。早在1932年6月,蒋介石就曾考虑:“倭寇咄咄逼人,战祸终不能免,然必有相当之准备时期,始得应付裕如。”绥远抗战期间,中国对日全面抗战的准备还远未完成,因此,蒋介石不能不谨慎将事,适可而止。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蒋介石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坚决抗日的决心和意志已经充分表露,其一贯的民族主义立场也已经充分表露。这种情况,反映出自孙中山创立兴中会以来国民党人长期的爱国主义传统。

  蒋介石与德国内部推翻希特勒的地下运动补述

  一、蒋介石日记中的发现与争论

  蒋介石1942年1月10日日记《本星期预定工作》第一条云:“对德运动倒戈工作之进行。”次日日记《预定》栏第六条云:“派齐焌赴瑞士。”1月14日日记云:“运动德国军队倒戈计划应告知罗斯福总统。”几年前,我沿此线索追寻,查阅藏在美国的宋子文档案,台湾的中德关系档案以及其他资料,终于发现:希特勒上台后,特别在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内部逐渐形成多股反对希特勒的力量,其组成人员为部分军方人士、政府官员和商人,目的在于推翻或暗杀希特勒,建立一个没有纳粹的新德国,和西方世界发展和平关系。1942年,其中一股力量的三个代表性的人物克兰、沙赫特、托马斯曾和中国驻德武官齐焌联系,企图通过蒋介石,打通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等人的关系,取得支持和谅解。同年,蒋介石派齐焌作为特使赴欧,联络克兰等人,支持其推翻希特勒的行动。2010年,我曾将有关史实写成专文,发表于《南方都市报》及台湾《传记文学》杂志当年第三期,题为《抗战期间中德关系的惊天秘密》,副题为《蒋介石(派人赴欧),策动德国军队推翻希特勒》。后来迅速改题为《蒋介石与德国内部推翻希特勒的地下运动》。文章发表后,受到老友、着名历史学家汪荣祖教授的质疑,他紧接着在《传记文学》发表文章,驳斥拙文。为此,我们陆续各撰二文,展开论战。近年来,我又发现了几项资料,因作补述,以补前文不足。

  二、新发现之一,蒋介石将消息告诉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要他转告斯大林

  抗日战争期间,中苏两国结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苏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两国关系进一步密切。1942年10月,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奉命回国述职,16日,蒋介石约潘到重庆曾家岩官邸晤谈,讨论两国间的贸易及合办独山子油矿等问题。谈话中,蒋介石表示:“今后贵我两国邦交务求更趋密切,所有两国间一切交涉,务须趋上正轨。”潘也表示:“我两国间只要遇事能开诚相与,则无不可商量解决之问题。”由于潘曾提到此次返国,没有“满意之消息”带回,感到歉然,蒋介石即向潘透露一项绝密消息:德国军中很快即将发生“革命”,要他将这一绝密消息转告斯大林。当时二人对话如下:

  蒋:大使称回国无好消息报告政府,余愿趁今日与大使话别之际,赠以最好之消息,即德国内部革命已在酝酿,且很快即将发生。虽其爆发之期,尚不可逆料,但吾人如能努力促成,必可早日实现。此项消息,请面告斯大林先生,暂勿为其他人道。

  潘:委座所示德国革命,内容如何,可得闻否?

  蒋:此乃极确实之消息,其内容尚不克详告,但已知有军人参加。

  潘:余亦知德国政治情势不稳。

  蒋:政治不稳,尚易补救,军队参加革命,其势可危。

  潘:是否军队反战情绪高涨所致?

  蒋:不仅反战而已。

  潘:此诚最好之消息。归时谨当面告斯达林先生。倘希特勒能愈早坍台,我民主国即愈快胜利。

  由于当年1月,蒋介石已将齐焌派赴瑞士,自3月起,齐焌即陆续向国内通报德国反纳粹人士的活动情况,因此,蒋介石与潘友新所言德国内部革命已在酝酿,显然即指克兰、沙赫特、托马斯等人推翻希特勒的计划。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按照事先拟订“巴巴罗沙”的计划,出动一百九十个师,三千七百辆坦克,四千九百架飞机,四万七千门大炮和一百九十艘战舰。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同年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苏人民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殊死斗争。初期,苏军缺乏准备,仓促应战,有二十八个师被全歼,七十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9月底,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1942年5月,德军将战略重点转向南线。7月下旬,进攻斯大林格勒,一度突入市区,与苏军展开巷战,该城危殆。蒋介石在这时将德军内部正在酝酿革命的消息告诉潘友新,要他转告斯大林,对于正在指挥军队与德军进行巷战的苏联领导人和军队来说。自然是一个“最好之消息”。蒋称:“德国内部革命已在酝酿,且很快即将发生。虽其爆发之期,尚不可逆料,但吾人如能努力促成,必可早日实现。”蒋介石所称“吾人”,自然包括中国和蒋介石本人在内,可见蒋对这一正在酝酿的“有军人参加的”“德国内部革命”,所持的是“努力促成”的态度。这和他1942年1月日记所称“运动德国军队倒戈计划”是一致的。同年11月11日,蒋介石日记云:“对德国内容与处理方针,明告罗斯福。”这年1月。蒋介石就曾在日记中表示要将有关计划告知罗斯福,这里所说是第二次。罗斯福当时是美国总统,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领袖和统帅。蒋日记所称“内容”当指德国内部反纳粹力量的发展情况;所称“处理方针”,当指中国政府的态度与对策。日记对此略而未述,但毫无问题,应是“努力促成”的具体措施。可惜,蒋的日记写得过于简略,没有透露更多的细节。

  三、新发现之二,宋美龄向美国政府通报,美国政府无意利用德军内部力量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抵抗极为顽强。至1942年9月底,苏军固守的地段虽然局限于伏尔加河西岸的狭长地带,纵深不到一公里,但德军却一直不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为此,德军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鉴于寒冬即将到来,下令猛攻。11月19日拂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11月23日,苏军合围德军第六军团全部。希特勒命令德军“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并命令曼施坦因将军率领的装甲重兵集团实施救援,但被苏军所阻。

  11月26日,蒋介石日记云:俄国史大林城解围,德军师长以上投降者三人,被俘数万人,此为德军从来未有之败象。而其军部与希脱勒意见不一致,其内部必有一日之崩溃,固早在意料之中,如果希脱勒倒时,沙哈脱等组织新政府之前,先来电要求示余保证其德国之地位时,将如何应之?

  斯大林格勒之战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当时,这一战役尚在进行中,但是,蒋介石已经从齐焌来电中得知,希特勒强令进攻,而其将领则主张暂取守势,意见分歧,内部崩解,希特勒必将失败。蒋介石由此估计,亲华的沙赫特(沙哈特)等德国内部的反纳粹力量可能乘势而起,成立新政府,届时,将会要求中国政府保证新政府的“地位”。

  早在1941年,沙赫特等就在和齐焌的谈话中提出,要求蒋介石委托一人,代表德国反纳粹力量和罗斯福等人联系。1942年四五月间,蒋介石致电时在白宫访问的宋美龄,要她向罗斯福“委婉说明”,在德国反纳粹力量推翻希特勒后,能够宽待“新政权”。

  电称:据报,最近纳粹对内宣传,常以英、美最近战后政策之种种表示,与前年《大西洋宪章》日形歧异,致使德国各方深恐如无条件投降,英、美长期解除德国军备,监视教育,并主接防德国地方行政等,致一般愿早日推翻希特辣者,均踌躇不前。倘英美坚持此种苛求,则未来德国新政权,宁愿与苏联合作,不愿沦为英美之殖民地等情。为促成德国内部运动起见,此种心理不可忽视。希将此意对美政府委婉说明,加以注意。

  此电表明,蒋根据情报,认为当时德国反纳粹力量担心推翻希特勒政权后,英美仍坚持类似“无条件投降”的“苛求”,因此“踌躇不前”,并有“与苏联合作”的可能,蒋因此希望宋美龄向美国政府“委婉说明”,不再坚持原条件,以便解除德国反纳粹力量的顾虑,勇敢行动。蒋此电对英美政策的分析和对德国反纳粹力量的“心理”判断是否准确无误,可以讨论,也都可以批评,但其希望“促成德国内部运动”的意图却是清晰明白的。

  宋美龄收到蒋此电后是否立即和罗斯福谈过,文献缺乏,不敢妄断。此际,由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蒋介石估计纳粹力量崩溃之期不远,想起沙赫特等人的嘱托,因此,蒋介石再次电催宋美龄和美国政府联系。12月23日,宋美龄在华盛顿与罗斯福的私人顾问哈里·霍普金斯谈话,广泛讨论对德战争与战后对苏联的政策等各方面的问题。霍普金斯当时参与美国政府和英国、苏联之间的所有重大的战略决策,实际上是白宫的第二号人物,有“影子总统”之称。霍普金斯告诉宋美龄:德国近来拉拢日本甚力。宋美龄遂乘机向其探询:“德国普鲁士之军官可否利用,以图结束战事?”霍普金斯答称:“罗总统绝不愿为此期有任何谈判。”宋美龄这里所称“德国普鲁士军官”,指的正是与克兰、沙赫特密切联系的托马斯等德国军中反纳粹力量。有关事实,具见于宋美龄12月24日致蒋介石的《敬电》中。

  德国内部的反纳粹力量成分复杂,大部分人系德国军官或政府官员,因此,英国、美国当局都对之持不信任态度。1941年1月,丘吉尔就指示英国外交部,对德国反抗力量“彻底沉默”。霍普金斯对宋美龄所言,说明罗斯福所持态度与丘吉尔大体相同。他们都决心以武力彻底摧毁纳粹德国,不准备举行任何谈判,也不准备利用任何德国内部的反纳粹力量。

  荣祖教授先是批评蒋电“实不知所云”,“不切实际,不明底细”,而且大胆假设,宋美龄并未向罗斯福通报此电。他说:“宋美龄是否转达,也没有下文,也未见罗斯福的回应的记录,只能说不了了之,毫无影响。”后来又认为,宋美龄的国际知识比蒋介石丰富得多,很可能未将此电送达罗斯福。我当时虽认为,宋美龄不将如此重要的电报转达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因资料不足,未能以有力的证据反驳荣祖教授。现在宋美龄致蒋介石《敬电》的发现,证明宋确曾向罗斯福的顾问霍普金斯谈过有关情况,表达过利用德国反纳粹军官打败希特勒,结束战争的愿望,希望荣祖教授能够审视此电,重新思考自己的判断。

  克兰、沙赫特、托马斯三人一开始和齐焌联系时,就曾明确表示,“德国内部如何解决,一般友人自有办法”,并不期望中国涉入推翻或暗杀希特勒的具体行动,其目的仅在于,通过齐焌,向蒋介石回报,再通过蒋介石,建立和罗斯福等美、英政要的联系,在建立新德国的时候取得其支持和某种承诺。上述资料证明,蒋介石、宋美龄没有辜负克兰、沙赫特、托马斯的希望,确实这样做了。至于是仅做了一次,还是几次,每次的情况如何,则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不过,由于德国反纳粹力量“自有办法”,不希望外人插手,美方对利用德国内部力量一事又没有兴趣,所以,蒋介石自然没有可能更多地做什么了。

  荣祖教授在文章中论述德国反纳粹力量“为免战争扩大而推翻希特勒”,“为挽救德国而推翻希特勒”,种种分析,我都曾鲜明地表示同意。我只是想证明,蒋介石确有支持德国反纳粹力量的“企图”,同时也确有部分行动,如派齐焌赴欧联络,要宋美龄向美国政府通报,争取美国支持,以及以三万美金接济“进行要事”的克兰等。如果荣祖教授承认这些,我也就没有必要呶呶不休。荣祖教授曾经很风趣地说过,有登上月球的念头和实际登上月球是两回事。旨哉斯言!没有登上月球而称之为登月人,大谬,但是,有人动过念头,有过某些计划或行动,谓之为起念人,谁曰不宜?

  四、“三人组合”的发展与结局

  克兰、沙赫特、托马斯的“三人组合”持坚定的反纳粹立场。1944年7月20日,德国反纳粹力量在腊斯登堡的希特勒的大本营制造了“狼窝”事件。陆军上校冯·施道芬堡将定时炸弹置于希特勒做报告的会议桌一侧,计划在爆炸成功之后,在柏林的反纳粹分子立即行动,举行政变,接管首都,以贝克大将为国家元首,以戈台勒为总理,建立新德国。然而,由于偶然原因,希特勒仅受轻伤。蒋介石在事变后的第二日,就得知有关消息。在日记中写道:本周倭阁东条已倒,德国希特勒被刺未死,敌方之命运失败在即,固为可慰,然而敌国败后,我不能自强,则虽胜犹败,究有何益乎?因之焦灼更甚矣!

  “狼窝”事件后,希特勒大肆逮捕、屠杀反纳粹人士。沙赫特、托马斯先后被捕,秘密警察本拟将二人杀害,因盟军赶到,三人遂成为美军俘虏。蒋介石闻讯,曾致电宋子文,要宋向美国政府证明,二人均“独持异议,作推翻希特勒运动之重要分子”。有关情况,我在《蒋介石与德国内部推翻希特勒的地下运动》中已有叙述,兹不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