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朝鲜战争:尘封六十年的内幕全文阅读 > 第1章 战争的全面爆发(1)

第1章 战争的全面爆发(1)


  1 复杂的局势

  “这是远东的希腊”

  刚脱离日寇铁蹄的朝鲜人民,迎来的是一个由大国肮脏交易形成的分裂国家。

  华盛顿,1945年8月的一个夜晚,漆黑的夜空,散布着暗淡的几粒星点,闷热的空气中不时飘来阵阵凉风。

  五角大楼的作战会议厅灯火通明,精致的坐地钟钟摆嘀嗒嘀嗒地响着,时针指向深夜11时。

  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三部协调委员会正在召开紧急会议。主要议题是研究在朝鲜的日本军队的投降问题。国务院的代表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希望美国接受日本投降的区域尽可能往北推移,制止苏联控制朝鲜全境。

  “将投降区域往北推移是有一定限度的。”陆军参谋处参谋迪安·腊斯克上校慢条斯理地说。

  大家的视线立即投向这位精明强干的年轻人。腊斯克加快了语速:“因为目前美国军方手头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时间和空间的因素,抢在苏军进入该地区之前向北部更远的地方推进会有困难。假如苏军拒绝在朝鲜北部停止前进,美国实际上将无法阻止他们。”

  的确,苏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势如破竹,横扫日本关东军,向朝鲜疾速前进,而美国地面部队还远在600英里外的冲绳岛。

  那么,将日本军队在朝鲜的投降区域划到什么位置,既能满足国务院的政治要求,又能符合美军的军事现状,而且还要考虑到苏联方面能否接受?

  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会议在激烈的争论中持续到凌晨1时,但还没有拿出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要员们连连打着哈欠,开始收拾桌上的文件,准备明天继续讨论。

  助理国防部长约翰·麦克洛伊仍劲头十足,叫住了正要离开会议厅的腊斯克和另一位年轻的参谋博尼斯蒂尔上校。

  两位年轻人又回到了座位。人们都离开了会议厅,热烈的气氛也随之消失。

  “让你们留下是想要你们尽快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麦克洛伊直截了当地道明了军方的想法,“如果我们提出的受降建议大大地超过我们的军事实力,那么苏联就很难接受,速度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现在就去办公室,考虑这个方案。”腊斯克像一名即将参加决斗的角斗士,鼓足了劲。

  不知疲倦的年轻人离开了会议厅,走进一间办公室,将一张朝鲜地图铺在桌上。

  “美国在这条线以南接受日本投降比较合适,”博尼斯蒂尔双眼紧紧盯住地图上的北纬38度线,并用右手指向它,“它可把朝鲜半岛大体上分成两半。最重要的是,朝鲜的首都汉城被包括在美国部队的受降区。”

  腊斯克顺着博尼斯蒂尔手指盯着这条纬度线,沉默了一会儿,说:“行!就这样,我们立即写出方案。”

  第二天,腊斯克和博尼斯蒂尔的方案很快在三部协调委员会上通过。并得到哈里·杜鲁门总统的批准。

  关键的问题是苏联能否接受这条由美国人划定的线。

  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总司令,立即发出盟军总司令关于受降的总字第1号命令,其中确定以北纬38度线为界,命令朝鲜地域的日军在三八线以北者向苏军投降,在三八线以南者向美军投降。

  使美国感到惊异的是斯大林在第二天的答复中没有异议。于是,一条没有任何政治、军事含义的纬度线竟变成了南北朝鲜的分界线。一条分裂朝鲜的三八线就这样定下来了。

  8月15日,苏军进入朝鲜北部,在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革命军的配合下,于22日占领平壤,23日南下至三八线以南的开城,逼近汉城。总字第1号命令发布后,苏军撤出开城,北撤到三八线以北地区。

  从9月8日开始,美军第24军军长霍奇少将率第6、第7、第40步兵师在朝鲜南部的仁川、釜山登陆,占领朝鲜三八线以南地区。

  战争的硝烟在这片饱经战火的热土渐渐离去,朝鲜半岛沉浸在祖国解放的喜悦之中,朝鲜大地上洋溢着喜庆热闹的气氛。但是,朝鲜人民欢庆的却是一个在大国肮脏交易下形成的分裂的国家。

  三八线本来是美、苏两国为接受侵朝日军投降而临时划分的界线,但从此,朝鲜便以此线为界,形成了南北分裂对立的状态。这时,朝鲜共有3000万人口,三八线以北占40%,土地面积占57%,三八线以南人口占60%,土地面积占43%。

  朝鲜问题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确定下来。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为解决日本侵占别国领土所发表的《开罗宣言》中,就提出了关于战后朝鲜的安排问题,宣布“我三大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独立。”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上,美、苏首脑单独会谈时,提出了朝鲜的“托管”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在日本投降后,“朝鲜要由一个苏联代表、一个美国代表和一个中国代表实行托管”,“托管期也许要20年到30年”,“没有必要邀请英国参加朝鲜的托管”。斯大林表示,“托管期愈短愈好”,“应该邀请英国参加”。

  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举行会议。在会议的公告中,重申了《开罗宣言》关于朝鲜问题的决定。

  但是,美国和苏联为了各自的利益却将朝鲜以三八线为界,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在三八线以北,苏军总司令崔可夫将军宣布:“朝鲜已成为自由民主国家”,“苏联将在朝鲜一切反日民主政党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帮助朝鲜人民建立自己的民主政府”。

  1948年8月17日,以朝鲜共产党为首的朝鲜各方面民主爱国人士在汉城成立朝鲜建国准备委员会。之后,在朝鲜北方各地纷纷成立了人民政权机关——人民委员会。9月6日,以朝鲜建国准备委员会为主体,来自朝鲜各地的人民委员会的代表1100余人,在平壤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中央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定国号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任内阁首相。

  在三八线以南,美国占领军司令霍奇将军宣布:美军在朝鲜的政策为“维持现状”。美军进入南朝鲜后,立即解散该地区已经建立起来的人民委员会,复活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机构。1945年9月19日,美国占领军在原日本总督的基础上成立南朝鲜军政府,把日本殖民统治的原有体制和行政机构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1946年6月,美国总统特使埃德温·保莱在巡视朝鲜之后,于22日在给杜鲁门的报告中说:“尽管朝鲜是一个小国,从我们的整个军事力量来看,我们在这里担负的责任并不大,但是,这个地方却是一个进行思想斗争的战场,而我们在亚洲的整个胜利就决定于这场斗争。就在这个地方将测验出来,究竟民主竞争制度是不是适宜于用来代替失败了的封建主义,或者其他某种制度——共产主义。”

  1948年7月20日,在美国的操纵下,南朝鲜进行总统选举,李承晚、李始荣当选为正、副总统。8月15日正式成立了“大韩民国”。

  这时,李承晚已是73岁高龄的灰发老人。李承晚号雩南,黄海道平山人。曾就读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19年任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首届总统。后返美并在美国设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欧美委员会。

  李承晚毕生致力于寻找一种能够使之成为朝鲜救世主的强权。他试图让美国来拯救朝鲜。但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不仅拒绝承认他是朝鲜临时总统,而且还指示把他的所有电文全部送到国务院。美国国务院甚至在李承晚要求去巴黎参加和平大会时,拒绝给他签证。

  美国占领朝鲜后,李承晚要求美国国务院同意他返回朝鲜,被国务院拒绝了,后在麦克阿瑟的调解下才得以回到汉城。回国途中,他在东京停留,对麦克阿瑟进行了礼节性的拜访,对麦克阿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回国后,李承晚在美国支持下历任独立促成会中央协议会总裁、“大韩民国”代表、民主议院议长、民族统一总部总裁。

  李承晚朝思暮想的是,在有生之年成为一位统一的朝鲜国家的总统。他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时间的流逝使他迫不及待。

  应李承晚的邀请,美国远东司令部司令官麦克阿瑟从东京飞赴汉城,参加总统就职仪式。

  在庆典仪式上,李承晚发表就职演说后,麦克阿瑟充满激情地说:

  “在这个正义事业向前迈进的时刻,我们的胜利却由于现代历史上一场巨大的胜利而黯然了——一条人为的屏障分割了你们的国家,这条屏障必须而且即将被拆除。”

  在一片欢呼声中,李承晚含着眼泪紧紧地拥抱着麦克阿瑟。

  “大韩民国”政府成立后,李承晚集团于1948年8月下旬至12月上旬,同美国先后签订了《韩美暂行军事协定》《韩美移交财政和财产协定》和韩美经济援助协定。这些协定规定:允许美国顾问完全控制南朝鲜军队、警察及一切重要地区的建筑;李承晚政府承担美国占领军的一切费用,美国有权在南朝鲜取得和处置任何财产;美国控制南朝鲜的对外贸易,鼓励美国私人资本在南朝鲜投资,掌握南朝鲜的经济命脉。

  就这样,朝鲜形成了两个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政府。两个政府都试图按照各自的信仰统一朝鲜。扩军备战成了头等大事。

  朝鲜战争爆发前,南朝鲜军队总数已达11.4万人,陆军共8个正规师。南朝鲜军的武器装备主要从美国引进。步兵师炮兵主要为105毫米榴弹炮、82毫米迫击炮、60毫米迫击炮、57毫米反坦克炮、60毫米火箭筒。

  北朝鲜人民军空军拥有飞机200架,兵力达2000余人,航空师主要装备有:伊尔-10、雅克-9、PC-2等型飞机。人民军海军拥有一支鱼雷快艇部队。朝鲜人民军陆军发展到两个军10个师5个旅另5个团约10万人。人民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是从苏联引进的。坦克旅的主战坦克为T-34型坦克。步兵师师属炮兵主要为122毫米榴弹炮、76毫米榴弹炮、76毫米自行火炮和45毫米反坦克炮。

  1950年初,李承晚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我们在新的一年中将万众一心,收复失土……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把南北朝鲜重新统一起来。”

  陆军参谋总长蔡秉德在新年贺辞中宣布:“今年国防军的任务是用实际行动收复尚未收复的土地,统一国土。”

  6月19日,美国国务卿助理杜勒斯访问南朝鲜。对李承晚来说,这是一位能帮助他统一朝鲜的贵客。因为杜勒斯可以说是“大韩民国”的教父。他于1948年作为美国驻联大代表曾对朝鲜问题,提议联大形成一个新决议,即在朝鲜的自由区域内建立一个代议制政府,以帮助建立一个独立的朝鲜。之后,杜勒斯又提议成立“过渡时期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投票决定在南朝鲜实施单独选举并据此建立民国,“大韩民国”由此而来。

  李承晚毕恭毕敬地请杜勒斯走进南朝鲜国会会议大厅,并发表了简短的演讲,大加赞美杜勒斯对“大韩民国”的有力支持。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杜勒斯走上讲台。

  “今天,能访问贵国并得到贵国政府的热情款待,我感到非常荣幸……”一番客套话之后,杜勒斯转换了话题,“你们处于自由世界的最前线。你们的形势既充满危险又激动人心。你们面临着一种新的危险,这个危险来自共产主义的苏联,它那冷酷的怀抱笼住了三八线以北的朝鲜人民……同时它还用恐怖主义,欺骗宣传,渗透和颠覆性煽动来削弱和诋毁新的大韩民国。”

  这位“大韩民国”的教父保证:“你们并不是孤立的,只要你们继续担负起自己为实现人类自由而应负的责任。”

  南北朝鲜之间的摩擦不断发生,朝鲜的上空阴云密布。

  2 战火开始燃起

  “唯独实力是俄国独裁统治者唯一懂得的语言。我们必须以实力为基础给予迎头痛击并击败他们。”

  1950年6月25日,星期天。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滚滚乌云笼罩着三八线地区上空。凌晨4时,三八线附近,一片闪动着的红光,带来一阵阵天崩地裂般的轰响。顷刻间,三八线地区陷入了烟雾火海之中。

  朝鲜南、北双方围绕国家统一问题而进行的斗争,终于酿成全面内战。

  当日上午,南、北朝鲜发布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战争消息。

  平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发表公报,宣布:“南朝鲜的伪国防军于25日拂晓在三八线全线向北朝鲜发动了意外的进攻。……目前共和国警备部队正抵抗敌人,展开了激烈的防御战。”

  汉城,南朝鲜陆军参谋总长蔡秉德紧急召见各国记者,宣布:“与以往的三八线冲突不同,北朝鲜军开始了全面进攻。”

  朝鲜的严重事态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亚洲的火药桶爆炸了!”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嘶嘶作响!”

  西方国家的各大报刊纷纷报道朝鲜内战爆发的消息。美国学者R.H.波茨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的:

  “在一连串沉闷的爆炸声中,这只火药桶爆炸了……在纽约,在东京,在伦敦,在华盛顿,人们本能地仰头望天:俄国人的原子弹飞来了吗?又一场大屠杀,就这样开始了吗?难道共产党选定遥远的朝鲜作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

  一个小国爆发的一场内战却引起国际上如此的关注,这绝非天方夜谭。

  1950年6月24日,星期六,华盛顿时间22时,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以南的独立城在夜幕中显得格外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