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终结者:秦始皇全文阅读 > 第19章 秦王朝的三大建筑物

第19章 秦王朝的三大建筑物


  阿房宫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为什么一代帝王秦始皇非要修建这座雄伟的阿房宫呢?原因很简单,自己原来的宫殿太小。

  在兼并六国后,秦始皇获得了六国所有的珠宝、美女、骏马、佳丽。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放在原来的咸阳宫内,就显得异常不足了。于是,秦始皇对手下人说:“咸阳城内人太多了,而我的宫殿又太小了。我听说周朝的丰(今陕西西安市西)、镐(陕西长安县附近)两座京城还闲置着,不如在那里修建帝王的宫殿吧。”

  “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大老板讲话了,群臣谁敢说一个“不”字。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一座雄伟的宫殿便出现在了渭水南岸的上林苑内。

  这座雄伟的宫殿“东西五百丈,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这种规模的宫殿,就是现在故宫的主殿“太和殿”,也难望其项背。

  但是您知道吗?据古书记载,这座雄伟的宫殿,只是这个宫殿建筑群的“前殿”。

  “前殿”是什么概念?如果按照现在故宫的对比,这不过是故宫的第一个宫殿,就是现在的“天安门”。一个天安门都修得如此规模,这座雄伟的宫殿得什么样!当项羽焚烧这座宫殿的时候,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

  整整烧了三个月呀,即使是八国联军焚烧的圆明园,大火也才持续了一个月。可见,这座雄伟的巨型宫殿,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了。

  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太过久远了,如今的我们,已经找不到这座宫殿的任何踪迹了。也许,只有在人类的想象中,我们才能目睹这座雄伟宫殿的全貌吧。

  我们不知道这座宫殿的规模,也不知道这座宫殿的真正名称。

  根据古书记载,这座雄伟的宫殿叫做“阿房宫”。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因为这个宫殿太大了,秦始皇原来的计划是,等竣工之后,再选择一个好听的名字。由于这座宫殿位于渭水旁边,为了暂时方便记忆,所以取名为“阿房(páng)宫”。

  “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二种解释:秦始皇修建这座雄伟的宫殿,是为了纪念他小时候的梦中情人“阿房”,就是那位已经逝世的、秦始皇心中的“第一皇后”。所以这座宫殿,就用了这个女人的名字来命名,取名为“阿房(fán)宫”。

  前一种解释有各种史料可查,还有各种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后一种解释完全是后人的杜撰,但是却深受影视导演、编剧的青睐,为此他们还编出了很多影视作品,如《秦始皇与阿房女》等。

  各位相信哪种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这座雄伟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由于规模太大了,一直到秦始皇逝世,这座宫殿都没有修完。即使这样,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是惊人的。

  现在让我们根据古书的记载,看看这座雄伟的宫殿,是如何的富丽堂皇、金碧辉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为了修建这座宫殿,秦始皇一次性投入了70余万人;整个宫殿规模,关中修建了宫廷三百处,关外还有四百处;这还不算,为了让更多的人为自己服务,秦始皇还迁徙了8万人口到这里,供自己差遣消遣之用(因徙三万家至丽邑,五万家至云阳)。

  修建阿房宫已经动用了无数的劳力、物力了,而它的内部结构,更是让我们瞠目结舌、目瞪口呆也。

  阿房宫的内部结构有多么奢华呢?为了“纪念”这座雄伟的宫殿,唐代诗人杜牧咬着牙、含着泪编写了《阿房宫赋》。

  虽然这篇诗词只有六百余字,但是它写出了阿房宫宏伟与壮丽,更写出了它内部的糜烂与腐败,还包含了作者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因此,此赋一出,阿房宫彻底“名扬千古”。

  咱们看看杜牧是如何写的吧: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和公主们,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楼阁、宫殿,全都乘着辇车来到这里。她们日夜献歌奏乐,成了秦宫里的宫女。

  明星荧荧,那些明星闪亮的东西,全是宫女们梳妆的镜子;绿云扰扰,原来是她们正在梳理发髻;渭流涨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油腻,都是因为她们泼掉的胭脂水粉太多了;烟斜雾横,空气中弥漫着厚厚的烟雾,是因为她们在焚烧各种香料。

  综上所述,维持这么一个大规模的“歌舞团”,这得需要多少钱呀。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如雷霆般的声音让人大吃一惊,原来这是皇帝的马车驶了过去,听那轱辘声渐渐远去,也不知道将要驶去哪里。伴随着这个声音,宫里的美女全都出来了,她们耐心地久立远视,展现自己的肌肤和姿容,做到“尽态极妍”。即使这样,能够受到秦始皇宠幸的,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有的人整整三十六年也没有见过秦始皇。

  综上所述,秦始皇搜集来的美女,到底得有多少!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多少世代、多少年月收藏的珠宝,聚敛的金银,搜集的珍宝,都被秦始皇掠夺来了,堆积得像山一样。由于被运到阿房宫的宝物太多了,所以这些宝物也就都“掉价”了,宝鼎变成了铁锅、美玉变成了石头(鼎铛玉石);黄金无非是土块,而珍珠就成了沙石(金块珠砾);这些宝物被人随意丢弃,秦国的普通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

  综上所述,人们此时此刻的心情,除了“羡慕嫉妒”以外,就剩愤怒了。所以同样愤怒的杜牧,他这样评价道: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秦始皇您喜欢繁华奢侈的生活,老百姓也想念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搜刮财宝时全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当泥沙一样呢?

  看看那阿房宫大梁的柱子,比田里干活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缝纫机上的妇女还要多;宫殿上那些参差整齐的瓦片,比人们身上穿的衣服都多;宫殿内的栏杆门槛,比九州的城池加起来还多;宫殿里的图钉,比老百姓的食物还多;宫殿内的琴笛之声,比闹事的人声还要喧闹。

  一座阿房宫,让天下人充满了怨恨,大家都“不敢言而敢怒”。唯一胜利的,只有秦始皇那颗独裁的心。当然了,任何独裁者的下场,都是可想而知的。

  这座豪华雄伟的宫殿,对于秦始皇来说,不仅是秦王朝的标志,更是自己无比享受的地方。然而对于秦王朝广大的劳苦大众来说,这座雄伟的阿房宫,则是一场灾难。但是,这些劳苦大众们应该知道,修建阿房宫,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噩梦”,跟下面的这个“噩梦”相比,它根本不算事儿。

  秦朝劳苦大众们另外一个“噩梦”,就是比阿房宫规模更大,修筑时间更久,耗费人力、物力更多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

  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一直到公元前207年,项羽将它付之一炬,这才停工。所以阿房宫的实际修建时间,只有短短的五年而已。而秦始皇为自己修筑的这座皇陵,整整用了三十七年!

  在修筑坟墓这个领域,中国人讲究“生命不止、战斗不息”,只要皇帝没有死,他的陵墓就不能竣工。所以通过皇帝陵墓的大小,就可以看出这个皇帝的在位时间,以及他自己奢侈与否。

  如果是一个“勤俭节约”的皇帝,即使他在位时间长,陵墓也可能不会太大,太过奢侈。而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有时间,有雄心,有野心,也有资本修筑这么一座雄伟的陵墓。

  这座陵墓,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陵墓——秦始皇陵。

  面对这么一座雄伟的皇陵,我们不禁要问,它用了多长时间,又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呢?

  第一个问题,这座皇陵一共修了多长时间?

  根据时间推算,从公元前247年嬴政登基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沙丘为止,这座巨型陵墓,整整修了三十七年才正式竣工。

  实际上,这座陵墓的竣工时间,要比这个长得多。

  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天下大乱,为了平叛,秦二世只能赦免了还在秦始皇陵工作的奴隶,让他们出征攻击叛军。从这里我们知道,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秦二世又继续修了两年,因此,秦始皇陵总共用了三十九年的时间。

  我们还知道一点,如果不是起义军造反,这座秦始皇陵还将继续修建下去,那真是:鬼才知道它什么时候修完!

  第二个问题,这座皇陵一共用了多少人力?

  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突然病故,因为他的死,秦始皇陵得以短暂停工。同年九月,在秦始皇入土为安,封闭皇陵后,这座雄伟的秦始皇陵墓,它又开始了第二期工程。

  这第二期工程投入了多少人力呢?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在起义军攻陷函谷关,兵临咸阳的时候,秦二世为了平叛,被迫大赦天下,并派章邯为将领,用修建秦始皇陵墓的奴隶充当士兵。

  “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赦之,授兵以击之。”

  在秦始皇陵这里,章邯一共获得了多少人马呢?

  整整70万!

  这70万“郦山徒”,应该全是身强力壮、无病无灾之辈,如果算上秦始皇陵的那些老弱病残者,为了修筑这座雄伟的皇陵,保守估计,秦始皇至少征调了100万民夫。

  第三个问题:面对这座雄伟的陵墓,我们不仅感慨,如此规模的陵墓,这里面到底埋了多少宝贝?

  要知道,中国人讲究“事死如事生”。人死后灵魂不灭,所以人活着的时候什么样,死了以后也要什么样。因此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也要通过厚葬这种形式,继续在阴间作威作福。

  由于到今天为止,这座秦始皇陵都没有被挖掘过,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文献的记载,才能一窥它的真实面目。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段文献是说,秦始皇刚即位,就在“郦山”(今陕西临潼县城东南方向)造坟墓。统一天下后,更是征集了70万人为自己修坟墓。

  在挖掘这个坟墓地基的时候,秦始皇挖穿了三条地下运河,为了防止地下水渗透,秦始皇又用熔化的铜水浇灌地基。

  陵墓的外部修完后,在这座坟墓的内部,秦始皇整整修了一百座宫殿,并且收集了世间所有的奇珍异宝,用它们把这些房间填满。为了防止有人盗墓,秦始皇还命令工匠制作了“机弩矢”这种保护装置,一旦有人擅闯秦始皇的陵墓,他们一定会被这种暗藏的弓箭射死。

  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始皇为了自己的坟墓,真是“机关算尽”也。

  而作为秦始皇陵墓的主殿,更是奢华无比。秦始皇的地宫内部,用了大量的水银做成湖泊、百川、江河、大海,并且用机器的方式让它们流动不息。

  这个地宫的上方,还用无数的宝石镶嵌成天上的日月星辰;而这个地宫的地面,更是用宝石绘制了一幅大秦地图。除此之外,为了不让秦始皇“害怕”,更是用东海“人鱼膏”炼油,做成长明灯,永远燃烧而不熄,让它们陪王伴驾。

  这是一幅何等震撼的画面!如果生平能够目睹一眼,虽死,则无憾也。

  这么多的财宝,难道没有人惦记吗?当然有,这第一个惦记的人,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攻陷咸阳后,他立刻干了四件事:“灭国,杀王,烧宫,掠宝。”就是说,项羽灭了大秦帝国,杀死了最后一代国君子婴,焚烧了大秦的阿房宫,抢干净了宫殿里面的所有珠宝。当这些事情干完了,项羽又带兵来到秦始皇陵,准备挖坟掘墓。

  为了挖掘秦始皇陵,项羽派了30万精兵强将。整整30万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盗墓集团”了!但是秦始皇陵太大了,30万人挖了半个月,也没有任何进展。就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中来了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这个老人告诉项羽:“秦始皇是如何灭亡的,您心知肚明,动用这么多劳役来挖坟,您是想重蹈秦王朝的覆辙吗?”项羽是个明白人,他想了想,认为这位老人说的有道理,就命令士兵停止挖掘,随后就返回了楚地。但是,项羽毕竟挖了秦始皇陵,所以直到今天,这里还留有两条巨大的沟,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霸王沟”。

  对于秦始皇陵来说,这是它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被挖。虽然项羽没有挖掘成功,但是他的所作所为,还是留下了一堆把柄。楚汉争霸时,刘邦就曾经骂项羽道:“掘秦始皇墓,私收财富,人神共愤,人人得而诛之……”

  就是这句“人人得而诛之”,导致后世子孙,即使再穷再苦,也不敢去挖秦始皇陵。好家伙,挖秦始皇陵,至少得上万人吧,这么大动静,就是给自己埋个雷,谁敢干呀。

  大规模的官盗不敢,小规模的民窃也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史记》上写得很清楚,秦始皇陵墓内,飞剑暗器,流沙走石,一个不缺,一个不少,不怕死的大可来试试。而且现在的勘测结果告诉我们,秦始皇的陵墓,更是含有大量的水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水银呢?

  一是符合古书的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汇江河、大海”;二是为了防盗。水银有剧毒,人一旦吸入这种气体,轻则精神失常,肌肉瘫痪,重则立刻死亡,所以即使有盗墓者,也会死于非命。

  直到今天,秦始皇依旧躺在自己的“安乐窝”里,而那些出土的兵马俑,依旧忠实着守护着自己的君王,直到时间的尽头,或者到秦始皇坟墓重见天日那天为止……

  而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他们本身就疑点重重。而且他们本身还隐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兵马俑的秘密

  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于1974年3月,经过几年连续不断地挖掘,已经陆续挖掘出了由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四号坑组成的大型地下兵马俑军阵。

  这些排列整齐、栩栩如生,令世人叫绝的秦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人类文明的精神瑰宝”, 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1978年,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从此以后,秦兵马俑被世界誉为“第八大奇迹”。

  这四个俑坑中,最著名的是一号坑佣。这里是一个由6000件陶人、陶马组成的庞大“长方形军阵”。

  这个军阵由三个部分构成,排在最前面的,是210名弓箭手组成的前锋部队,中间的,则是5500名铠甲佣组成的主力部队;最后面的,则是35辆战车组成的指挥部队。

  一号坑出土的兵马俑,平均身高1.85米左右,最高的可以到2.15米高。据说,这些兵马俑,均按秦军将士原型而铸,形象体貌、体格性格、服饰饰品、均是原版,无山寨。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这就有问题了。兵马俑是按照秦朝人修铸的,那么古时候的秦朝人,平均身高都有1。8米?

  为什么会这样呢?学者普遍认为,这些兵马俑,就是秦始皇的护卫兵,他们除了有保护皇帝的职责外,还兼任仪仗队,因此,这些士兵的身高,必须要高。只有这样,才能彰显秦国的宏大气势,体现皇帝的无上尊严。

  其他的一些学者,对于兵马俑的身高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经济家博士里查德教授通过不断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古代人的身高就是比现代人高。古代人的身高比现代人高?这是真的吗?里查德教授分析了几千具从丹麦、瑞典、挪威、英国和冰岛挖掘出来的古代人的遗骨,他发现,在远古时代,人的平均身高为1.80米,而现代人的身高只有1.75米。面对这种现象,里查德教授解释道:远古时代的人,生活条件恶劣,为了生存下去,人民必须要有一副强壮的体魄,而他们的下一代,也必须拥有这样的体魄,只有这样才能够生存下去,因此,虽然古代人的医疗、饮食、对抗疾病的能力没有现代人强,但是他们的体型、身材,无疑比现代人高大得多。

  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您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做学问的孔子,他的身高都能到九尺六寸了。如果按照现代的23.1厘米一尺计算,孔子的身高,已经到了2.21米。所以我们在祭拜孔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点,那位“教书”先生,根本就是一个篮球运动员,如果放在现代,估计能和姚明单挑。

  除了秦始皇兵马俑的身高外,秦始皇的兵马俑,还有更大的未解之谜。

  我们一直认为,只有统一天下的秦始皇,才能拥有这种庞大的军队。因此,这些兵马俑,就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这些秦俑坑毫无争议,就是秦始皇的陪葬坑。

  可是,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质疑,秦始皇兵马俑这个公认的看法,变得扑朔迷离。

  第一个问题:军阵问题。

  在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里,我们发现了很多的战车、陶马、陶俑,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打仗的阵势,这个阵容在历史上被称为“方阵”。这就有问题了。

  根据《文献通考》《淮南子》《史记》等古典书籍的记载,秦朝从来不用这种认怂的战术。“方阵”这种步兵阵势,出现在西汉与匈奴对战时期,这不是秦始皇时期的产物,甚至是秦帝国根本不屑的战术。那么,这些兵马俑为什么组成“方阵”呢?或者说,他们组成的这个“方阵”,根本就不是为了打仗?不是为了打仗,那是为了什么呢?

  第二个问题:武士之谜。

  “方阵”的问题已经让人困惑了,这些准备打仗的战士更加让人费解。三号坑、四号坑里面的士兵,虽然身穿战袍,手拿兵刃,但是他们所有人,都没有戴攻坚作战的头盔,更没有穿打仗用的重型铠甲。历史上赫赫有名、威震寰宇的秦始皇,怎么能让自己的部队这身装扮呢?他们这种架势,根本不像去打仗,更像是去阅兵。

  第三个问题:服装颜色之谜。

  咱们现在看见的秦始皇兵马俑,由于历史太过久远,身上的彩绘早就被氧化掉了。但是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这些兵马俑上的彩绘原本五颜六色这就怪了。

  秦朝统一六国后,规定“衣服,旌旗,战旗,皆为黑色”。秦军是一支“全黑”的部队。如果这些兵马俑真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那么,在他们出现的那个时期,秦始皇早就统一天下了。既然都天下一统了,为什么还要穿得这么“多姿多彩”呢?

  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至今都无法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因此,有的学者提出了大胆的假设,这些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另有其人,还是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是谁呢?她就是秦始皇的太祖母,秦昭襄王之母,把持秦朝41年朝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秦宣太后。

  这位宣太后,原来是楚国贵族,嫁到秦国后,由于老公死得早,她就顺便替年幼的儿子管理朝政。结果这一管,就是把持朝政整整41年,直到秦昭襄王任用范雎为相,夺取了她的权力,她才不甘心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不管怎样,她执政41年的时间里,正是秦国经济最发达、社会最安定、综合国力最强的时期。身处这个繁华盛世,宣太后有能力、也有财力,可以搞这种大型的工程建设。而《陕西通志》《西安府志》《临潼县志》上更是详细地记载:“宣太后葬骊山阳麓。”要知道,这些文献记载的位置,正好是现在兵马俑的所在地。

  另外一个重要的证据,这些兵马俑上“芈”字的陶文,正好是这位太后的姓氏。因此,这些兵马俑的主人,不是赫赫大名的秦始皇,而应该是这位秦宣太后。

  如果真是她,那么之前的谜团,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游街的方阵,没有铠甲的战袍,稀奇古怪的服装,这些兵马俑,他们根本就不是去打仗,而是秦宣太后的“仪仗队”。

  这是一支护送秦宣太后亡灵回老家的队伍,一是彰显秦宣太后的气势,二是顺便走走排场,告诉家乡的父老乡亲什么才叫“落叶归根”,什么才叫“衣锦还乡”。

  她是风光无限了,却坑苦了现在的考古学者。即使兵马俑的主人是秦宣太后,一样有很多问题。

  第一,这些兵马俑所持的兵器,都是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所铸。这些秦始皇时期的兵器,是如何跑到半个世纪前的陵墓中的,而且这些兵器出土的时候,秦始皇坟墓的土层根本没有被挖掘的痕迹。这也就彻底排除了兵器是后来移到里面的结论。

  第二,古书记载:“宣太后葬骊山阳麓”,这也是个问题。所谓“骊山阳麓”,就是骊山南坡冲着太阳光的地方。但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位置,一点阳光也没有,这也让考古学家们无比头疼。

  秦始皇兵马俑真正的主人是谁?估计,这又是一个千古之谜了。

  但是,不管他们的主人是谁,他们都无法保护这个大秦王朝,即使这支军队可以帮助秦始皇在阴间继续统治天下。但是,在我们生活的阳间,一场惊天巨变正在酝酿。因为修建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这些让秦始皇满足私欲的建筑,大秦的百姓们已经不堪重负,无法忍受了。

  没有人愿意造反,只要有口饭吃,人民就会选择忍耐,愿意饮恨吞声,强忍着无尽的苦难;然而,当人民的忍耐到了极限的时候,他们就会忍无可忍,进而起来反抗。

  修筑这些建筑物,固然是人民的痛苦,但是,真正让大秦人民忍无可忍的,则是大秦匪夷所思的“苛政”,这些苛政,彻底成为大秦灭亡的导火索。

  秦王朝灭亡的秘密

  我们现在一提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不外乎滥用民力、重用刑罚、不施仁政、导致民不聊生,天下怨声载道,最后终于民心尽失,秦王朝也就土崩瓦解,彻底灭亡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秦王朝制度的问题。

  秦始皇创建的这个王朝,是一个“水德王朝”,水属阴,阴主杀,所以秦始皇势必要严酷刑罚,不施仁政。再加上秦始皇刚刚创建了一套中央集权制的东西,在他的这种独裁统治下,无休止地滥用民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么说起来,秦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第一,刑罚太重;第二,赋税太狠。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秦王朝灭亡了。真是这样吗?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要比这复杂得多。

  首先说第一条:刑罚太重。

  参照从土里发掘出来的《田律》《仓律》《均工律》《徭律》等11种大秦律法书籍,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秦朝的刑罚主要分为四种。

  第一种刑罚,为经济性惩罚,主要是官吏无意失职,民众较轻的犯罪行为,如吐痰、贴小广告、偷钱等。处罚方式主要是罚钱、警告、坐几天大牢这种方式,不涉及人身伤害。

  从第二种开始,秦朝的律法就涉及人身伤害了,而且每升一级,威力就会加强一倍。

  第二种刑罚,叫“刑徒”,就是被罚做苦役,给国家当奴隶。

  由于国家需要这方面的人,所以要是受到了这种刑罚,服刑时间直接三年起,根本不容讨价还价。到了秦二世时期,更是变本加厉,直接五年起,这也直接导致了大秦王朝的灭亡。

  第三种刑罚,就是伤残类刑罚了。

  这类刑罚,数量众多,伤害程度也不尽相同。从最轻的迁(流放)开始,依次为髡(剃去头发)、黥(脸上刻字)、劓(削鼻)、斩趾(砍脚)、鋈(断腿)、腐(男子阉割,女子幽闭),等等。

  虽然这些刑罚很残忍,但是它们还有一点儿“人性”——不会伤人性命,至少还能让人活着。

  而第四种刑罚,就是死刑了。

  为了引以为鉴,警示世人,秦朝的死刑方法很多,也很残酷。除了砍头、腰斩、剖腹、弃尸以外,还有戮(穿成串)、磔(剁成肉酱)、烹(下油锅),其中单人享受的最高等级待遇,是车裂,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马分尸”,而家族最高的礼遇,是“夷三族”。

  这么说起来,秦朝的律法,真的很残酷。

  跟其他的王朝相比呢?

  秦朝最高的惩罚是车裂,但是到了后世,中国的刑罚愈演愈烈,最后诞生了“万剐凌迟”这种匪夷所思的刑罚。而对于集体的惩罚,秦王朝最高等级为“夷三族”,而后世几乎都是“株连九族”,甚至有“夷十族”这样的“决心”。

  如果要比其他刑罚,后世的那些皇帝们,绝对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什么戮、磔、烹,全都过时了。碰上某些心理变态的皇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就喜欢剥人皮,做成人皮稻草人。

  可见,秦朝的律法虽然很残忍,但是,并不能真正动摇秦朝的统治。

  再看看秦朝灭亡的另外一个原因,赋税太狠。

  自古以来,国家收税,老百姓交税,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至于怎么收税,各朝各代都不同,但总体上主要分为三类,即:口赋、田租、徭役。

  一是口赋:就是按照人头给国家交钱,谁让你是皇帝的臣民呢,这是公民的义务。

  二是田租:皇帝拼死拼活得到了土地,你种了皇帝的地,自然要给钱。

  三是徭役:说穿了就是卖苦力,国家需要搞点儿建设,身为国民,你就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干好本职的义务就行。

  上千年来,中国老百姓就背着这三座大山,苦哈哈地过日子。

  实事求是地讲,秦王朝虽然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让百姓劳民伤财,但是秦王朝的赋税比例,只有二十比一(5%),这比唐王朝的十比一(10%)、明末清初的五比一(20%)要小得多。

  可见,即使秦王朝的赋税增加四倍,大秦王朝还是可以长治久安的。

  刑罚很重,但是比后世王朝要轻得多;赋税太狠,但是还有提升四倍的空间。

  我们不禁要问,后世那些王朝都可以长治久安,秦朝怎么就灭亡了呢?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则是因为它的“法家治国”理念。后世王朝讲究“内儒外法”,正所谓“法理通人情”,你要是真有什么困难,不妨拿出来说说,我们可以商量商量。但是在秦国,这基本就是一个梦。

  法家治国,导致国家一板一眼,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比如说,秦国的田租规定:“不论耕种与否,都要征收地租。”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政策,防止某些人“占着茅坑不拉屎”,但是在秦国,老百姓真的没有时间耕种呀!

  没有时间耕种?他们都忙什么呢?

  看看下面的数据表,您就会知道了。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即大秦帝国建国第二年,秦始皇开始了大规模的修筑栈道。这些秦朝的“高速公路”,整整耗费了10年时间,共用了大秦50万的人力资源。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50万大军攻击百越受阻的情况下,继续调集了50万大军出征。在这次为期四年的南征之战中,秦始皇投入的兵力,至少超过100万。而给这100万人做后勤保障的部队,人数也要基本相当。

  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为了一句“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命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还动用100万人修筑长城。

  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开始修筑阿房宫。阿房宫规模之巨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多,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动用了70万劳工。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胡亥继续修,一直到项羽攻陷了咸阳,这座雄伟的宫殿也没有落成。

  综上所述,为了修这座雄伟的宫殿,秦王朝投入的总人数,最少也有100万。

  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突然病故,因为他的死,秦始皇陵得以短暂停工。同年九月,在秦始皇入土为安后,秦始皇陵又开始了第二期工程。

  咱们前面说过,为了这两次修筑秦始皇陵,秦国投入的人口,至少也有100万。50万人修马路;100万人征百越;30万人击匈奴;100万人修长城,100万人修阿房宫;100万人修秦始皇陵。光我们知道的数据,这就有480万人了!如果算上后勤补给、粮食运输、寻丹问药、铸造兵马俑、修凿灵渠等,秦始皇为了这些“工程”投入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500万人!

  500万人是什么概念?统一天下的大秦帝国,它最巅峰时期,人口也就是2000万。刨去一半女的,就1000万男的。500万人徭役等于除了小孩、老人以外的男人全被抓走为秦始皇干活儿了。当时的大秦帝国,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辩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局面。

  如果这个国家,男的披甲打仗,或者去劳役,女的负责送东西,搞运输,那么这个帝国的年轻人已经没法干活了,在农田里干活的,只剩下公交车上被让座的老、幼、病、残、孕了。

  您还让他们怎么种地?但是,规矩就是规矩,还是那句话:“不论耕种与否,都要征收地租。”因为秦王朝的各种工程,人民无法种地,无法种地就没有钱,没有钱就会受到惩罚,受完惩罚依旧无法种地,无法种地就没有钱,没有钱……出现了这种局面,这个国家也就完了!

  再说一遍:“天下苦秦久矣”,这就是当时人们心里最真实的写照。

  对于一个帝国来说,虽然修建阿房宫、秦始皇陵是为了个人享乐,会被后世子孙口诛笔伐,痛骂不已;但是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栈道,筑长城这些工程是不同的。这些工程会给一个国家带来稳定与和平,所以修筑这些工程本身没有错。但是,工程实施得太多、太急、太广,那就是错误的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前,各国纷争不断,互相讨伐。为了统一天下,秦始皇先后投入了100万以上的军队,而为了对抗秦军的入侵,五国(除了齐国)抵挡秦国的军队总数,也应该与秦国军队持平,甚至比这个还高。连年的征战,已经让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好不容易中国重新统一,人民期盼明主,需要休养生息,却不幸摊上了这么一个“主”。

  秦始皇从统一六国到沙丘离世,只有仅仅12年时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秦始皇一下子摊开了这么多,这么大,这么重的工程,完全不顾百姓的承受能力,甚至不顾他们死活,处在这种残暴不仁的统治下的秦帝国,它的前途可想而知。

  此时的秦始皇,他根本不知道,他所统治的这个帝国,已经民不聊生,民怨四起了。在他不知道的地方,人民已经不再歌颂自己伟大的王了,而是称赞他为:“嫚秦、暴秦、虎狼秦、无道秦”,各种侮辱训斥的词语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无所不用其极,只恨自己才疏学浅,词汇量不够丰富。

  在这种背景下,秦始皇干的每一件“小事”,都会被当时百姓无限放大,最后变成他“暴政、残暴不仁、无道昏君”的铁证。

  我指的这些“小事”,历史上却有一个让人深恶痛绝、咬牙切齿的名字。

  它叫做:“焚书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