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的事实真相
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在平定南疆、北破匈奴后,秦始皇异常高兴,他下令,在咸阳宝殿上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朕要与诸位爱卿同乐。
虽然这两项浩瀚的“工程”,让秦国百万人不得安息,举国上下充满了怨恨之声。但是,此时的这位秦始皇依旧是扬扬得意,骄恣专横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显赫的权势已经压倒众生,他无限的威严已经传遍天下。如今在秦始皇的统治下,全国臣民皆臣服于他的脚下,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已经成为他为所欲为的工具,平时可以为他效力,战时又可以为他卖命,这是何等的“丰功伟业”!
在这个庆功宴上,文武百官各个容光焕发,全都领命畅饮,然后争先恐后地举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喝得满脸通红的首席博士周青臣与70多名博士一起举杯,高声向秦始皇称赞道:“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这番祝词,提到了秦始皇最得意的作品——“平定海内,放逐蛮夷,建立郡县,传之万世”,所以秦始皇听完后,那叫一个美。
正当秦始皇准备犒赏周青臣的时候,突然之间,一个人大声喊道:“周青臣,你混淆视听、面谀陛下,是何居心!”这一嗓子,把秦始皇吓了一跳,他立刻愤怒地向声音方向瞅去,只见一个人从博士方阵中走了出来,此人正是齐地的博士淳于越。淳于越大声说道:“陛下,臣观古籍中记载,夏、商、周三个王朝,为什么能够传了一千多年,就是因为它们分封自己的亲戚子弟为臣,有各路诸侯共同辅助的结果。如今陛下统一六国,富有四海,却不去分封自己的子孙,搞什么郡县制,如果出现了田常之事,没有人帮助陛下,到时候怎么办呢?凡事不按照古代规矩办,这是难以持久的,所以现在周青臣当面奉承陛下,大讲郡县制度的好,这只会加重陛下的过错,所以他不是忠臣。”淳于越讲完这番话后,刚才还异常热闹的朝堂,立刻变得鸦雀无声了。
要知道,淳于越的这番话非常的“劲爆”!这番言论不仅有理、有利、有节,还举了一个让人无法反驳的例子——“田氏代齐”。
公元前545年,齐国的齐景公即位。这位齐景公喜欢贪图享乐,不仅生活奢侈、喜好犬马、大造宫殿,而且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就在这个时候,齐国著名的氏族田氏的首领田乞(即田僖子)发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改朝换代、自立为王的天赐良机。
从那以后,田氏采取了非常英明的“亲民政策”——借给民众粮食时“大斗借出、小斗回收”,即我借给你一斤米,你只需要还5两就行了。在这种百赔不赚的政策下,没有多长时间,齐国百姓全部投靠到田氏的门下,田氏的实力也与日俱增。最终,公元前378年,田氏终于放逐了齐国最后一位国君齐康公,他们代替了齐国的姜氏一族,成为齐国的国君。“田氏代齐”是中国第一个以下犯上、谋朝篡位、卿族取代公族的著名事件。当然了,田氏代齐可能是中国第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淳于越在这种场合举这个例子,就是要告示秦始皇,如果不分封诸子为王,就会导致王族势力下降,为了防止这种案例的发生,只有恢复了分封制,才能防患于未然。费了这么多的口舌,淳于越的真实意图就是反对秦始皇设立的郡县制。
当然了,如果淳于越知道秦始皇现在的想法,估计会立刻改口吧!
现在的秦始皇,他就在想四个字:“你想找死!”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中,在一派欢庆的宴会中,敢这么公开诽谤我建立的制度,你就是不想活了!如果换在别的场合,秦始皇早就下旨抓人了,但是现在不行,大家正玩得尽兴,不能让这颗老鼠屎坏了大家的兴致。想到这些,秦始皇强行压抑住心中的怒火,下令把这件事情晓谕群臣,让大家一起议论议论,论明得失。
还议论什么呀,满脸怒火的李斯立刻站起来反驳。此时的李斯刚刚从廷尉升级到宰相,一脸春风得意。当听到淳于越的谏言后,李斯立刻勃然大怒。
当然了,李斯之所以这么愤怒是有原因的。众所周知,废除分封、设立郡县制度,本来就是李斯的主意。如今推行这个制度已经七八年了,并没有什么弊病。偏偏在这个宴会上,腐儒淳于越却借引史籍,以古论今,公开诽谤自己建立的制度,甚至想把已定的局面重新推翻,这真是岂有此理!如果现在不压制这股“歪风”,我大秦丞相的颜面何存!
想到这些,李斯愤然起身,他对着秦始皇大声奏道:“治理国家,本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讲究因时而异(时变异也),现在的时代,就要用现在的办法,这岂是那些愚儒知道的。夏、商、周时代的事情已经久远无比,学他们干什么?当时诸侯互相讨伐,天下不宁,如今陛下统一天下,就要‘法令出一’。老百姓要安分守己,好好地生活,当农民工人的好好干活,当学者的好好学习各种法律制度,这才是大秦的好子民。可是,如今的一些读书人,他们读了几本破书,老是认为古代的制度比现在好,所以就诽谤朝廷、以古非今、妖言惑众、甚是可恶。此事不禁,如何得了,望陛下严查!”
对于李斯的这番话,秦始皇完全同意,因为在法家眼里,儒学不仅无法治国,更代表着一种落后。
在中国统治思想上,法家代表着进步,代表着历史需要向前发展。鉴于这个原因,所以法家老是改革,不用“先王之道”治理“当今之世”。说白点吧,不能用以前的内存条玩现在的新游戏。反之,儒学在这个方面,正好与法家相反。
先秦时期的儒学,强调“以法先王”,干什么事情都得跟古代比。在儒学思想里,中国最牛的就是三皇五帝,什么尧舜禹,商汤周武王,现在的这些皇帝,都不能比那些皇帝牛,你秦始皇也好,汉武帝也罢,就是朱元璋、康熙来了,也不能说比尧、舜、禹强。
不仅皇帝不行,就是建立的制度也不行。即使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十年之内国富民强,强大得让人不寒而栗,但是在儒学思想家荀子眼里,这远远不够,撑死了与古代王朝持平。理由是什么?荀子在自己编纂的《荀子·强国》里,依旧把这些称为“古之朝也、古之民也”。您也不想想,太古时代的中国,有商鞅变法的思想吗?即使有了,这么治理国家,夏商周至于亡国吗?最后说一句,儒学的这个软肋,一直到西汉董仲舒推出“新儒学”后才得到改善,儒学才出现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的思想。
鉴于当时的这种时代背景,儒学这种“老东西”,自然不受秦始皇、李斯等法家人物的待见。就是个普通人,也肯定不喜欢这种“老东西”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让您用十年前的电脑来玩今年最新出的游戏,您也肯定是不干的。而且,儒学这种思想主要强调德治,要“为政以德、强调仁政”。这种治国的思想,正好与法家的“强调刑法、杀刑树威”背道而驰,所以秦始皇更加不待见儒学思想。
反驳完了淳于越后,李斯依旧怒火未消,散席之后。他索性写好了一封奏折,将这些儒生,比喻为一群造谣生事的“危险分子”。为了彻底消灭这股潜在的危险势力,李斯向秦始皇建议:
一、除秦国的史书外,六国的书籍全部销毁。
二、《诗》《书》《百家语》这些书籍,只能由专门人士(博士官)收藏,其他人收集的图书,全部都要上交给郡县,由郡守、监察御史统一销毁。
三、如果有人敢私自收集这些书籍,全部执行死刑(弃市)。如果谁敢诽谤朝廷、借古讽今,一律执行死刑。官吏如果知情不报或者不揭发者,与这些人同罪。
四、时间以三十日为限,拒绝烧书的人,全部在脸上刻字(黥刑),并发配到长城去做苦力(黥为城旦)。
五、医药、占卜、种树这一类的工具书,不在这次焚烧之列。
六、所有的秦国人只能学习法家思想,并且鼓励“以吏为师”。
秦始皇看见了李斯的这些建议,立刻下令:现在就办!
至此,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臭名昭著的“焚书”,正式开始。
各地官吏接到这项“焚书令”后,他们谁敢怠慢?各地的士兵、吏役立刻开始行动,他们挨家挨户地收缴各种书籍,并且将这些书籍付之一炬。
如今一提到这件事,那些历史学家就会愤愤地说道:在这场焚书的浩劫中,秦国以外的所有历史书,民间收藏的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所有著作,全部都化成了灰烬。据说,当时为了保护这些书籍,山东曲阜孔庙的孔子后人们将这些书籍藏在了夹墙里,这才让孔子的著作保留了下来。可见,秦始皇颁布的这条“焚书令”,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由此可知,秦始皇是多么的残暴不仁。因为这件事情,秦始皇被后世文人唾骂了两千年。以至于今天我们提到这个历史事件,无数人依旧耿耿于怀,恨不得对秦始皇食肉寝皮、掘坟鞭尸。
秦始皇的这次“焚书”事件,真的这么严重吗?两个字:扯淡!
要知道,随着考古的不断发展,在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后,秦始皇“焚书”这件事情,远没有历史上记载的那么严重。单靠孔子的那些后代,怎么可能保留下孔子所有的著作,即使孔子的著作有幸躲过一劫,那些先秦的百家著作呢,我们耳濡目染的四书五经、百家经典如何躲过“焚书”这场浩劫的呢?
综上所述,秦始皇的“焚书令”本身的威力,要比您想象的小得多。
南宋著名藏书家郑樵,他在自己的《校雠略》一略和《秦不绝儒学论》中,就完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也对秦始皇“焚书”这件事情给予了全新的评价。郑樵认为,即使秦始皇恨儒学,他也没有排挤甚至迫害过儒学。理由是,在秦始皇死后,不管是秦二世重用的博士,如陆贾、叔孙通,还是刘邦、项羽手下的那些谋士,如郦食其等都是儒生,甚至是儒学代表。可见,即使在秦朝,也是有儒家学士、儒家学说、儒家之风的。由此可见,秦朝宫殿还有儒生,秦始皇也没有废除过儒学,所以那些孔子后代们根本不需要藏书。不仅如此,郑樵通过大量的史学分析,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根本没有“焚书”!世人所传的焚书事件,只是“一时间事耳”。所谓“一时间事耳”,就是一个短期发生的事,不是持续不断的焚书。因此秦始皇焚书的时间、种类、对当时社会的效果,要比咱们想象的小得多。退一万步说,如果秦始皇真的大规模焚书了,儒学经典有孔子后人去私藏,诸子百家的无数著作又是什么人藏起来的呢?如果这些书都被烧了,那么司马迁的《史记》又是如何写出来的呢?
可见,秦始皇焚书的事件,对书籍造成的损失,远远没有后人想象的严重。但是,这依旧不妨碍我们对秦始皇的评价,不管如何看淡这件事情,秦始皇仍然是一个暴君!因为焚书的直接后果,是开了“愚民统治”的先河!秦始皇焚书的这种行为,不在于烧了多少本书,也不在于摧毁了多少古典文献,而是他开了一个极其可怕的先河——用暴力控制舆论,推行愚民统治。
对于秦始皇来说,实现愚民统治可以最大化实现自己的独裁;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是一种倒退。从此,秦朝人民过愚氓无知,闭目塞听的日子,那些“上天造人,贵贱天定”的思想,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他们安于现状,彻底没有了未来。从这一刻起,我中华民族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的时代,正式画上了一个凄惨的句点。从此以后,这个国家只剩下一种语言,一种只听命于皇帝的语言。单凭这一点,即使骂秦始皇为“千古第一暴君”,也绝不为过。
当然了,在骂秦始皇的时候,咱们也不要忘记了汉武帝时期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清朝那大名鼎鼎的“文字狱”。这些愚民的政策,其威力、影响、覆盖面远胜于秦始皇“焚书”。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也终究变成了让人耻笑的话柄,顺便还印证了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任何愚民政策,都不可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坑儒”的真正原因
秦始皇下令焚书,至少还有一个是“关于封建制和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争议”作为缘由。而那件同样震惊中国历史的“坑儒”事件,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我眼里,这件“坑儒”事件,根本就是一场闹剧。
所谓“坑儒”,就是坑杀儒学学者,而坑杀这些学者的起因,则是因为一个江湖混混,一个和儒学八竿子打不着的江湖骗子——燕国的方士卢生。
事情是这样的:卢生是燕国的一名方士,肩负着为秦始皇寻找“仙药”的重大使命。作为一名方士,卢生什么本事都没有;但是作为一个骗子,卢生说起谎来几乎可以用“出口成章”来形容。秦始皇找这么一帮方士,就是给自己找长生不老药,而卢生拿了秦始皇的钱财,就应该为秦始皇消灾。但是,这位燕国的大骗子不仅没有给秦始皇减少什么小灾祸,反而给大秦引来了更大的灾难。
秦始皇三十二年(即公元前215年),卢生奉命寻找仙药,结果非但没有找到仙药,反而带回来一本“亡秦者胡也”的谶书。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句话,还有这本书,把大秦王朝折腾得不轻,直接导致了30万大军攻击匈奴和万里长城的诞生。
因为“献书”有功,所以卢生在秦始皇心目中的地位急增,甚至到了“第一方士”的地步。但是,即使卢生地位再高,“光吃不拉”也是不行的。三年后,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催促卢生献“政绩”了。
卢生就是一个江湖混混,他哪里找得到神仙。万般无奈之下,卢生只能对秦始皇说道:“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
卢生的这番话,向秦始皇传递了三个重要的信息:
第一,拥有不死仙丹的人,我们称之为“真人”,他们拥有“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的本事。尽管您统治天下,但您终究是一个凡人。凡人的结果是什么呢?“真人”嫌您太次,他们不愿意找您玩儿,太掉价!所以您得想办法升级。
第二,我找不到仙丹,不是我的意愿,而是有人陷害我,所以我一直没有成功。
第三,是什么人陷害我呢?就是那些“恶鬼”。唯有驱逐了这些恶鬼、恶人,真人才能够光临。所以您一定要隐蔽自己的行踪,千万不能让其他人知道,如果其他人知道了,那些真人就不会来了。当您的居所没人知道后,那些真人就会光临了,不死之药也就获得了。
听完了这番话,秦始皇深信不疑,他立刻全盘接受了卢生的建议,并且马上颁布了三道圣旨。
秦始皇下令:
第一,好好的“朕”不要了,改称自己为“真人”。
第二,改造咸阳宫的建筑格式,将两百七十座宫殿连在一起,全部用空中通道进行连接。这样,秦始皇就能够避开地面,从空中游走于每一座宫殿了,他的住宅行踪就不为大臣所知了。
第三,谁敢透露我的行踪,杀无赦。
可见,秦始皇为了见到“真人”,为了得到长生不老药,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不惜一切代价。
就在这个时候,秦始皇的身边发生了一件小事。这件小事却彻底惹怒了秦始皇,还引发了一场“坑儒”的惨剧。
在上述命令发布不久,有一次,秦始皇在一座行宫中眺首远望,结果远远地看见了李斯的车队,只不过,这是一支庞大而华丽的车队。此时的李斯身为大秦的宰相,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出来显摆显摆,讲究讲究排场,也是可以理解的。
古往今来,在皇帝面前“显摆”都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但是人们依然屡教不改。位极人臣的李斯显然有点儿飘飘然,更没有这方面的觉悟。结果,李斯这种行为遭到了秦始皇的厌恶。秦始皇看到李斯的豪华车队后面露难堪,还嘟囔了几句。
秦始皇的愤怒表情,全让当时侍奉的太监看在了眼里。有一名太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李斯。李斯得知此事后立刻吓出一身冷汗,从此大幅减少了自己出行的车队数量。当秦始皇再看到李斯车队的时候,已经不是盛大豪华而是轻车简从了。
看见如此情景,精通法家思想的秦始皇立刻明白了,这是我身边的人泄密了。想到这些,秦始皇立刻审讯那天自己身边所有的随行官员。但是,不管秦始皇如何审讯,泄露消息的宦官因为害怕,也绝不敢承认。而没有泄露消息的宦官更不可能承认。这次审讯,只能这样干耗着。到了最后,秦始皇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将这起审讯彻底结束。
秦始皇想到的办法是:皆杀之!从此之后,不管秦始皇干什么事情,宫里的人再不敢泄露只言片语了。秦始皇终于驱逐了所有的“恶鬼”,可以完美隐藏自己的行踪了。
如此“处理”这次泄密事情,既反映了秦始皇“处事果断,凶狠残暴”的个性,也从侧面反映了秦始皇对于卢生等方士的话,是多么的言听计从,深信不疑呀。
但是,秦始皇不知道,经过了这件事情,他最信任的方士卢生,却开始不信任秦始皇了。
在看见秦始皇杀人如麻,草菅人命后,这位燕国的大混混卢生顿时感到异常恐惧。卢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如果找不到仙药或者事情败露,今日这些宦官的厄运,明日就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一想到这些,卢生就害怕得不行,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卢生找到了同样混吃混喝的“侯生”,准备和他商量一下对策。
侯生,秦始皇时期著名的方士,与卢生、徐福同名,也是秦始皇非常信任的一位“寻仙助手”。就智商而言,侯生与卢生基本持平,就人品而言,这两人那真是“相见恨晚”。所以卢生的顾虑,也是侯生所忌讳的。
这次密会中,两人就秦始皇的为人、政绩、求药的过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最后,卢生、侯生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秦始皇这个人,他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反之,这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一个只信任刑法、重用严酷官吏的人,一个喜欢草菅人命、滥杀成性的人。待在这种人的身边,唯一的结果就是“死”。而为了不死,侯生与卢生只能选择逃跑。就这样,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侯生与卢生悄悄地逃出咸阳,跑出了函谷关,从此不知所踪。
当听说自己最信任的方士逃跑后,秦始皇勃然大怒,甚至是无比的震怒!
现在的秦始皇终于明白了: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冤大头!我供奉这些方士,好吃好喝款待着,还给他们无数的金银财宝,最后怎么着!徐福花费千金,至今音讯全无;卢生、侯生接受了我的巨额赞助,现在居然诽谤我、诽谤朝廷,还敢逃跑!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侯生、卢生逃跑后,愤怒至极的秦始皇下令抓捕所有与侯生、卢生有关系的人,务必查出来,谁是他们的同伙,谁帮助他们逃跑,这两个孙子到底跑到了哪里,我必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秦始皇的命令下达后,底下的官员哪敢怠慢,他们立刻展开了大规模的抓捕行动。但是问题来了,这种毫无证据的抓捕,如何给犯人定罪呀?
在这个方面,就看出秦朝律法的“人性化”了,一个一个地审讯太麻烦了,所以这些官员采取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办事方法——打。在抓住“犯罪嫌疑人”后,审案的官员二话不说,先狠狠地打一顿,打完再说,有些官员还会顺便报报私仇,反正也是办公事,咱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秦朝的刑具种类之多、酷刑方法之残忍,足可以让你后悔出生在这个世上。这些只会炼丹读书的方士,哪里受过这种罪。为了自己不再受皮肉之苦,他们就全部供认自己的“同党”,只要是认识的、有一面之缘的、借过钱的、还过债的,总之,想起什么人就说什么人,至于这些人冤还是不冤,这些方士也管不了了。
一看见有这么多的“同党”,审讯的官员自然大喜,大喜过后就要上奏秦始皇,然后秦始皇就大怒,他就会命令这些官员继续抓人。就这样,这个案件就跟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到了最后,主犯侯生、卢生没有抓到,却牵连了460多个无关的人员。
面对这460多个无辜的生命,秦始皇还是采用了老办法,全部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坑杀”之,并通告天下,让天下百姓引以为鉴。这件事情,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臭名昭著的“坑儒”事件。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秦始皇坑杀的人,应该都是“术士”,绝不是后世所说的“儒生”。“术士”是学习方术之人,“儒生”是儒学子弟,这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一个是炼药的,一个是做学问的,不能混为一谈。当然了,正所谓“技多不压身”,儒生也可以学习炼丹之术,术士也可以学习儒学思想。但是,卢生、侯生都是为秦始皇寻求仙药的“方术之士”,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是“儒生”,而因为他们受牵连的那460多个人,也都是术士,甚至跟儒生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退一万步说,即使这些人里面有儒生,也是“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
正所谓“名正言顺”,作为一国之君的秦始皇坑死了什么人都犯不着抵赖,无数的文献证明,秦始皇坑杀的就是“术士”。
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这里记载得很清楚,秦始皇坑杀的是“术士”,根本不是“儒生”。
即使到了西汉,那些儒学的权威文献,也没有给秦始皇乱扣屎盆子,还是承认他坑杀的是“术士”,而不是“儒生”。《汉书·儒林传》中记载:“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
当然了,咱们都知道,由于《史记》这本书写得“太棒”了,所以后代的史学家们,对上面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视若神明、从无异议。因此,不排除《汉书》照搬《史记》内容的说法。
那么,等历史的车轮到了东汉,那个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们,他们又是如何评价这件事情的呢?
东汉的班固,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所编纂的《汉书》,不仅内容严谨,而且还纠正了很多先秦时代的错误,所以这本《汉书》在我们文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史记》之后传。班固的《汉书·郊祀志》记载道:“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年而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灭文学,百姓怨其法,天下叛之。”这里可以看出,受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班固的文章已经开始偏向于儒学了。为了某种目的,他已经把儒学看成一个弱势群体了,而欺负儒学的秦始皇又有什么下场呢?百姓怨其法,天下叛之。
因为《汉书》的重新演绎,班固这么小小地改变了一下,就把“儒生”强行加了进来,而且还给秦始皇扣了一个屎盆子,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无独有偶,没过多久,东汉的另外一位著名作家,自由撰稿人卫宏,在自己的《古文尚书序》中记载道:“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从这一刻起,从秦朝到东汉,整整经历了200多年,“焚书坑儒”这个词语,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可见,中国的那些书生是多么地可怕呀!谁说书生百无一用,他们运笔如刀、其文辞犀利、图文并茂、观点毒辣、字字诛心,足以将一个人彻底击垮、使之遗臭万年。
为了玷污秦始皇,他们能够挖掘各种小道消息,然后无限地进行放大。在他们笔下,千古一帝秦始皇都能变成一个“野种”,何况,这还是您亲自干的“缺德事”。
从那以后,“焚书坑儒”这件事,就成为秦始皇的形象代言词,但凡知道这件事情的人,都会咬牙切齿地骂秦始皇,这么一代一代地骂,一直骂了两千多年,一直骂到现在。
说到底,这就是个套儿。
您要记住:
所谓“焚书”,就是一个无用书生的酒后狂言,让一个心怀叵测的人得到了机会。
所谓“坑儒”,就是一个被骗的人大肆报复,不由分说就地活埋。
两千多年了,无论是秦始皇,还是那些方士、儒生,还是我们这些读者,都一直在这个套里,翻来覆去地折腾,徒留无尽的纷争与吵闹,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知。
所以,应该揭穿它。
还是算了吧。
不管坑杀的是术士,还是儒生,这些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么草菅人命、嗜血成性的秦始皇,还是一直背着骂名吧!
此时的秦始皇根本不知道,他焚书、坑术士,推行文化专制与愚民政策,本来的目的是巩固大秦帝国的统治,然而历史却背道而驰。
秦始皇的这些政策,不仅伤了天下读书人的心,还让这些人站到了大秦帝国的对立面,进一步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当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这些平时秦始皇看不起的读书人,居然全都投身到了反秦斗争中,甚至成了推翻大秦帝国的核心力量。这些问题,都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始料未及的。
对了,在这场“焚书坑儒”的事件中,还有一件小事,虽然它不起眼,但是这件小事,却最终改变了大秦乃至中国的历史。
在秦始皇坑杀术士后,他的长子扶苏实在看不下去了,扶苏强行进谏道:“天下刚刚平定,四方百姓还没有臣服。您处理的又都是读书人,如果用重刑这么惩罚,恐怕招来天下人的不安。”
对于自己长子的这番见解,秦始皇表示了“完全赞同”,他不仅高度“表扬”了扶苏,还送给他一件礼物:发配到长城去充军(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敢反对我,小子你还没有睡醒吧。
我是嬴政,是大秦的国王!不管是谁,只要敢挡在我的面前,阻挡我的脚步,都必须死!
不管是谁!
既然不能反对您,那就全心全意侍奉您吧。
在扶苏被贬出京后,秦始皇的第十八子看见机会来了。在现在秦朝无皇后、无太子的情况下,如果长子被贬,其他王子的机会就会更多,他们完全有可能继承皇位。
从此以后,这位秦始皇的十八子就不断地向秦始皇献殷勤,“求包养”。最后,他成为秦始皇最信任的儿子。
这位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叫做胡亥。
“亡秦者胡也。”
原来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