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这场决定楚国命运的“平與之战”,由项燕打响了第一枪。
面对楚国人的挑衅,如果领兵的是李信,他会毫不犹豫地冲出去。可惜,现在领兵的是老将王翦,他的老谋深算,远非李信可比。面对士气正旺的楚军,王翦不去迎头痛击,反而下达了一道诡异的命令:“坚守壁垒,不许出战!”
这就奇怪了?志在报仇的秦军,士兵的斗志比楚军还要旺盛。而且咱们是来别国打仗的,不是来旅游的,这要是不打仗,每天数千金的军需消耗,您给秦王报销呀?
不管自己手下如何质疑,也不管楚军如何问候自己的十八代祖宗,王翦就是铁了心了,就是“坚壁而守、誓死不出”。
王翦不出来,项燕也没有办法。要知道,秦军这么“一大坨”的兵力聚集在这里,项燕也不敢动呀。
主动出击,攻击秦国的大营,那就是找死;分兵去攻击秦国其他地方,那就是消耗自己的主力,会被王翦各个击破的。想了半天,项燕唯一的办法,就是跟王翦一样:坚壁而守、誓死不出,看看咱们谁能耗得过谁。
这场消耗战,整整持续了一年。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项燕被折腾得够戗。为了击退秦军,项燕绞尽脑汁,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办法。他甚至派使者联络齐国,希望齐国能够出兵,去攻击秦国空虚的本土。可惜事与愿违,自从被乐毅打败后,齐国已经彻底怂了,这十几年来,它一直实行“事奉秦”政策,让这么一个国家出兵,几乎就是做梦。
此时王翦的心情倒是异常地好。在对峙期间,王翦毫无心理压力,他要求士兵每天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好好地养精蓄锐,以待最后的殊死一战。当然了,除了这些例行公事外,王翦还四处打听,问现在士兵们以什么来娱乐。
有人回答说:“大家实在没事干,正在投掷石头,玩跳远比赛。”王翦听后,大喜。
当然了,王翦的大喜,那是有更深层含义的。因为他现在的一举一动,楚国的项燕都能看见。
当听说王翦大军自娱自乐后,项燕疑惑而不解地说道:“秦国来了一年多了,他们可能不是来打仗的,只是固守现有的阵地的。否则,秦军不会这么反常”。
这番话说完后,项燕的部将们立刻随声附和,他们先是玩儿命吹捧项燕,说什么“将军威名,秦军惧怕,王翦之名,不过如此”之类的。这些无聊的语言说完后,他们这才说起现在的处境:“如今我军已坚守一年,士气低落,疲惫不堪,如果再这样耗着,恐生有变。不如大军向东回撤,到后方休整一下,再做打算。”
对于这个建议,项燕仔细想了想,最后同意道:“全军向东撤退,到后方暂时休整。”
事实证明,这是项燕这辈子,最愚蠢、也是最后的一条命令。
等了一年多了,等的就是这一时刻。
得知项燕向东撤退后,王翦立刻挥师进攻,与楚军决一死战!
一年多的相持不战,已经耗尽了楚军所有的精力,却让秦军积蓄了足够的杀气。加上志在复仇,勇猛更是加上三分。这场大战,楚军被打得溃不成军,王翦一路高歌猛进,率军追杀楚国逃兵,一直追到了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
在这座蕲南城内,作为一代名将,项燕自知大势已去,就整顿好了自己的衣服,向楚国国都叩头,然后自尽而死(《史记》的另外一种说法,是项燕死于乱军之中)。
看着项燕的首级和面前不断燃烧的蕲南城。王翦开怀大笑道:“生平难得一见之强敌,如今也命丧于此,我王翦这一生,已经再无对手,身在最高的顶峰,真是寂寞呀!”
王翦将军,您是开心了,但是您的后世子孙,也会开心吗?
项燕这一生,共有七个儿子,长子项荣、次子项梁、三子项乐、四子项权、五子项柱、六子项楫、七子项伯。这次楚秦大战,他们都随父出征。
在项燕兵败自杀后,他的这些孩子们的处境如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这些孩子中,有两个人成功存活了下来,并且在历史上还异常地活跃。
项燕的次子,就是那位响应大泽乡起义,燃起长江以南反秦火焰的项梁。而他的七子项伯,历史上没有什么功绩,但是在逃亡途中,却将大哥项荣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这位项家的长房长孙,就是未来的“西楚霸王”项羽。
公元前207年,即项燕死了17年后,在那场改变中国历史的“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的楚军,不仅彻底摧毁了秦军,还俘获了秦大将王离。
项羽是项燕的孙子,而王离正是王翦的孙子!爷爷辈的家族雪耻、亡国之恨,项羽以分毫不差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复仇。如果项燕在泉下有知,也足以瞑目了。
在项燕死后,秦王政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军攻陷楚国寿春城,俘虏楚王负刍。至此,昔日那个由周天子直接册封的强大楚国,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取而代之的,是秦国的“九江郡”。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大战中,项燕是屈指可数的优秀将领。他带领的楚军,虽然没有李牧带领的赵军厉害,但是依旧重创了秦军,狠狠地打掉了秦王嬴政的“两颗门牙”(20万大军)。
虽然在历史的“不公平”待遇下,项燕只是上演了一出平凡人对抗命运的悲剧。但是,在他精湛的演技下,历史这个导演已经记住了他的名字,在未来的那场大战中,项燕不仅成为了反抗暴秦的一面旗帜,一个偶像,甚至成为了反抗大秦的精神希望。未来,在他的“带领”下,那些楚国的遗孤们,将用自己的血肉,来完成那个誓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从这个方面讲,助秦王夺取天下的王翦,是“不世之功臣”。但是他助纣为虐,任由秦王嬴政用法家思想胡来,导致秦王朝只传了两世就亡国了,所以他也是“千秋之罪首”。
虽然现在王翦是赢了项燕,但是在历史中,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输家。
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胜利者。
即使拼死反抗,楚国还是亡国了,但是它毕竟凭借一记重拳,打掉了秦国的两颗门牙。虽然作用不大,但是它依旧可以骄傲地退出舞台。下一个与秦王嬴政对抗的国家,又会打出什么样的武功呢?而这个国家,又会给秦王嬴政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无奈的齐国。
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王嬴政正式拉开了统一天下的序幕。如今九年过去了,秦王嬴政长剑所指、所向披靡。战国七雄中的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皆已先后灭亡。如今的中华大地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国家——它就是疆域辽阔、兵强马壮的齐国。
此时的齐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齐国的最后一位国君齐王建,从登基到现在已经四十四年了。他从来没有遇见过这么棘手的问题,如今五国皆降,自己就是一只被困的鸟兽了,是拼死一搏,还是悲惨地被人屠杀,现在必须做一个决断。
就在齐王建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秦王政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秦国派出的使者来到了齐国。
这位使者的到来,让齐王建甚是奇怪。他认为:如果秦王要消灭齐国,肯定不会派使者来;如今派了使者,就说明事情还有转机,难道这是几十年来“侍奉秦”的结果吗?
几天后,秦国使者顺利地面见了齐王。在行君臣礼仪后,这位使者就拿出了秦王嬴政的书信。
这封书信非常有意思。明明是封书信,但是它上面一句话却没有,只有一张时间表:
230年,韩国灭亡;228年,赵国灭亡。
225年,魏国灭亡;223年,楚国灭亡。
222年,燕国灭亡、代国灭亡。
瞅着这份“时间表”,看着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齐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立刻就知道了秦王嬴政的意思。
“就剩下我啦……”
原来秦王嬴政的这封书信,不是别的,就是一封赤裸裸的恐吓信。
剩下我又能怎样?要知道,战国七雄中,齐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仅次于楚国。而且由于离秦国比较远,这些年享受秦国“远交近攻”政策的好处,齐国长期休养生息,国力异常鼎盛。当秦王决定伐齐国的时候,齐国还有数十万里的土地,上百万的精兵猛将,有何惧哉!
对付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封恐吓信,就能让齐国国君投降吗?
当然了,您想让人家投降,还是得有荣华富贵、金钱美女的,要不谁投降?
配合这封书信,秦国的使者告诉齐王:“如果你投降,秦王就让你做一个封君,还给你五百里土地。”
一个有名无实的封君,区区五百里土地,就能让强大的齐国国君投降吗?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但是历史告诉我:“能!”
古书记载:“齐王建欣然受之。”太窝囊了,齐国的国君田建也太窝囊了!要知道,虽然现在的齐国国君窝囊,但是历史上的齐国,可是极其辉煌的。
齐国的第一代国君,就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封神榜》里的姜子牙,而他分封的齐国,就是今天的山东省等地。从地理位置咱们就知道,齐国是一个沿海国家,可以“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齐国就一跃而成为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
在春秋时期,齐国也是第一个称霸的国家。“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选贤任能,发展经济,开疆扩土,鼎盛一时。在齐桓公的统治下,齐国达到了“膏壤千里、粟丘如山”的境界,此时的齐国,可以称得上是春秋时期最强的国家。
即使进入了战国时期,在齐宣王、齐威王、齐闵王的统治下,齐国也是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秦昭襄王为了自称“西帝”,也不得不拉上齐闵王,让他自称“东帝”。可见,齐国的地位之重、实力之强。
但是,为齐国强大画上休止符的,正是这位号称“东帝”的齐闵王。
战国时期,除了战国七雄外,也会有一些小的国家,比如卫国、中山国、代国、鲁国、滕国、宋国,等等。由于这些国家太小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一说到战国时代,还是以那战国七雄为主。
但是,这些弱小的国家却可以壮大强国的实力呀,所以吞并这些国家,就成为了大国的首选。
为了壮大自己的齐国,齐闵王就盯上了弱小的宋国。在公元前278年,齐国参加了韩、赵、魏、楚“五国攻秦”的军事行动。但是,在五国攻秦开始后,齐国却趁其余国家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其他事情的时候,独自出兵伐宋。
一战下来,齐国不仅一举吞并了宋国,还让自己的疆域扩充了数千里。此时这位齐闵王,心里那叫一个美。
他是美了,其他各国不干了。六国之中,韩国是一个弱国,也就认了。但是其他国家可不好打发,竟敢背着我们吃独食?饶不了你!
此时的齐闵王,考虑到了灭宋带来的好处,也想到了灭宋带来的疆域扩展,唯独没有考虑灭宋后带来的后果,这就完了。
战国时期,天下统一的大势已经日渐明朗。在这种背景下,各国都不愿意看见一个国家独大,以至于变成一个兼并六国的强大诸侯国,所以才有了“合纵连横”。
要知道,这种合纵连横的战术,主要是针对秦国,因为秦国对六国的威胁最大。但是,如果一个国家过于强大,会威胁到其他的国家,合纵连横也就不针对秦国了,而将用于对付这个国家。此时的齐闵王根本不知道,他已经触犯了这条大忌,在他独自吞并宋国后,他就成为了各国的众矢之的。
公元前284年,齐国的报应来了。这一年,秦、韩、赵、魏、燕五国联手伐齐。
与秦国相比,齐国毫无地势优点。秦国地势险要,不攻陷国门函谷关根本进不去。但是齐国不同呀,它全是平原,根本无险可守。五国这么一攻,齐国瞬间就垮了。
“济水一战”后,五国联军大败齐国。战争打到这个份儿上,其他各国也就见好就收了,它们带着各自的战利品,全部撤回了本国。唯有燕国,在大将乐毅的带领下,继续攻击齐国,还一举攻陷了齐国都城临淄。
为什么燕国这么不依不饶呢?原因很简单,齐国曾经差点儿让燕国亡国。
在公元前314年的时候,齐国趁燕国内乱,发兵攻打燕国。由于燕国昏君执政,内乱不断,百官离心,民心畏惧,所以齐国很快就攻陷了燕都蓟城,并且杀死了燕王和他的儿子。
齐国占领燕国后,已经饱受战乱之苦的燕国百姓乐了。他们原以为,齐国会给他们带来和平和幸福。结果如何?事与愿违。
作为占领军的齐国,不仅在燕国烧杀掠夺,还毁坏燕国的庙宇,抢夺燕国的珠宝。齐国的所作所为,让燕国百姓极为反感。最后,燕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
公元前312年,在饱受燕国百姓攻击后,齐国不得不撤离燕国。随后,燕国百姓共立太子平为王,史称“燕昭王”,亡国两年的燕国,也就此复国。
燕昭王登基后,他发誓要报被齐“灭国”之仇。所以他决心花重金,招揽天下的贤才。我们耳濡目染的“千金买马骨、高筑黄金台”的故事,就是他求贤若渴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重金的吸引下,很快燕昭王就聚集了一批能人异士,这些人中最著名的,就是来自魏国的天才军事家乐毅。
有了这么优秀的统帅,齐国又正好擅自吞并宋国,出现了让人攻击的把柄。现在不出兵报仇雪恨,更待何时。在燕昭王的四处联络下,才出现了这次“五国伐齐”的军事行动。
鉴于这种背景,如果想让燕国退兵,那就是白日做梦。在攻陷了齐国首都临淄后,乐毅攻击势头丝毫不减。他在齐国战斗了整整五年,攻占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导致当时的齐国只有墨(今山东平度)和莒(今天山东莒县)没有被攻陷。
在乐毅的攻击下,那个昔日强大的齐国,理论上已经亡国。
但是,作为占领军的燕国,当年齐国人怎么对待他们,他们就如何对待齐国人。这些燕国的将士也烧杀掠夺、毁坏齐国的宗庙、抢夺齐国的财宝。最后,忍无可忍后,齐国人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
在齐将田单“火牛阵”的攻击下,燕国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随后,田单率领齐军乘胜追击,齐国所有百姓也持械助战。在齐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攻击下,燕国军队被悉数驱逐出境,齐国也收复失地七十余城。
被燕国整整占领五年的齐国,居然奇迹般的复了国。殊不知,侥幸复国的齐国,自身实力彻底地一落千丈,也彻底地怂了。
从那以后,齐国的国策,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不战而屈人之兵。
好不容易复国的齐襄王,虽有心恢复盛况,却无力回天。他死后,齐国依次的统治者为君王后(女王执政)、齐王建。这两位君主接受了齐闵王失败的教训,痛定思痛后,决定反其道而行之。
齐闵王因为滥用武力,导致国家亡国,我们则坚决不用武力,以后永远“事奉秦,与诸侯信”。
所谓“事奉秦”,就是什么事情都听秦国的;所谓“与诸侯信”,就是什么事情都与诸侯商量。但是,这两句话本来就是矛盾的,如何才能落实呢?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秦国的目标是统一天下,所以它不可能闲着,如果它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那么齐国要怎么办呢?
如果帮助秦国,诸侯就会恨它,那就不可能与“诸侯信”;如果帮助诸侯,肯定会激怒秦国,也就不会“事奉秦”了。所以,从君王后时期开始,齐国的国策只偏重于前半句,即“事奉秦”。
所谓“事奉秦”,说白了就是不与秦国对抗。因为“事奉秦”,所以在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袖手旁观、见死不救;在秦国攻打燕国的时候,齐王不理不睬、无动于衷;在秦楚爆发大战的时候,楚国请求齐国出兵,齐国置若罔闻,装聋充哑……
如今在齐国“事奉秦”的政策下,五国都已经灭亡了,可是齐国的国策依旧没有变,还是明哲保身,处处侍秦。所以,在秦国五百里封君的诱惑下,齐王建甚是高兴,先前五个被灭亡的国君,非死即囚,唯独自己还能捞个封君当当,这个待遇非常不错啦。于是,齐王建欣然接受秦王嬴政的要求,下令全国投降。
齐王建的这条命令,引起了齐国朝廷的一场轩然大波。不甘心亡国的齐国大臣联名启奏齐王说道:“如今咱们还有数十万里的疆域,上百万的雄兵,凭什么不战而降?五国虽然灭亡了,但是不愿亡国的士大夫、将军们,他们有数百人聚集在齐国,如果大王给他们十万兵马,他们立刻就能复兴五国。如果五国都复国了,那么齐国的势力就变得很强了,我们就可以灭掉秦国了。”
这番话,虽然全是吹牛皮、夸大其词的言辞。但是这些话,也体现了齐国人不愿做亡国人的心声,凭借这种精神,齐国也是可以和秦国一较高下的。但是,昏庸至极的齐王田健根本听不进去这番话,依旧下令全国投降。
在齐王田健的投降政策下,齐国所有人放弃了抵抗。《史记》记载:“秦军入临淄,民莫敢格者。”偌大的齐国首都,没有一个人敢反抗秦国,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顺利接管了整个齐国。
这一年,是秦王政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20年),从秦王政十七年(即公元前230年)派大将内史腾伐韩,拉开统一六国的序幕,到现在齐王建举国投降为止,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的时间,里外里加起来,正好用了十年。
在这十年时间里,秦王嬴政遇到了无数的强敌。攻赵国时,赵国的李牧誓死抗秦,最后不得不用反间计除掉他;攻魏国时,魏国的都城大梁坚不可摧,最后不得不利用自然之力;攻楚国时,楚国的项燕奋起反抗,还打下了秦国“两颗门牙”;六国之中,燕国比较弱小,但是派了一个荆轲刺杀秦王,也算是挣扎了一下;唯独齐国,守着数十万里的疆域,拥有上百万的雄兵,却主动伸出脖子等着挨宰,最后居然不战而降,被灭得最为窝囊。
窝囊的齐国灭亡后,齐王田健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根据协议,他还有五百里的封地,虽然惨了点儿,但还是能让他颐养天年,无疾而终。齐王田建想的挺美,但是事实又是怎么的呢?
一到秦国,齐王田建就惊讶地发现,之前的封君没有了,那500里土地也没了。秦王嬴政把他安置在一片松柏林中,并且断绝了他的一切食物来源,让他自生自灭。最后,这位齐国的最后一位国君,竟然活活地饿死在了这片林子里。
对于这个人,我无话可说,希望他下辈子投胎后,能够做一只松鼠(至少不会饿死)。
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写过一本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在这本书的《谋攻篇》中,有这么一句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需要打仗就能让对方臣服,这句话是真的吗?
这句连“孙子”本人都不相信的话,居然在他的祖国齐国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应验。
这真是一种何等的讽刺呀……
秦王政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20年),齐国不战而降。从东周开始,中原持续了六百年的战争,终于在秦王嬴政的手中,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凭借之前600年的不断努力,在秦王嬴政之前六位国君的不断奋斗下,秦国终于统一了天下。那么,在统一天下后,秦王嬴政又将干哪些事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