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攻燕
看着大殿上还在流血的尸体,秦王嬴政绵软地呆坐在地上,他呆坐了很久很久。对于现在的秦王嬴政而言,那种惊恐的心跳还在伴随着他,死亡的恐惧依旧缠绕着他。
这场惊天动地的事件,是秦王嬴政自出生以来,经历的最恐怖的一件事。秦王嬴政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死亡”,什么叫做“一只脚踏进鬼门关”。
过了不知道多长时间,秦王嬴政的魂魄才算正式回来。在打扫完“战场”后,秦王嬴政开始主持朝政,他要就今天的事情进行善后总结。
首先要干的,是论功行赏。
御医夏无且投掷药囊,成功阻止刺客行刺。记夏无且大功一件,秦王赏赐其黄金两百镒,并且当众表扬:“无且爱我,以药投荆轲。”其他护驾的大臣,均按照功劳大小领赏。
事后,得意扬扬的夏无且把这件事情的详细经过,告诉了自己的好友公孙季和董生。后来,这两人又将这件事,转述给了司马谈。最后,司马迁将这件事情详细地写进了《史记·刺客列传》里。从这以后,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赏赐完了,该惩罚了。
首先挨罚的,是荆轲及其党羽秦舞阳。面对这两个死人,秦王嬴政依旧毫不手软,他下令:将这二人剁成肉泥,挫骨扬灰,并将其随行的1000余人,全部坑杀。
惩罚完了敌国罪犯,下面该“内贼”了。本国的中庶子蒙嘉,虽然他事先毫不知情,但是他也犯了“引狼入室”之罪,按律当斩。事后,不管蒙嘉如何解释,如何求饶。盛怒之下的秦王嬴政,还是将他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不管怎样,蒙嘉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死了。对于他的死,秦王嬴政毫不同情,也毫不犹豫。但是,因为他的死而牵连的那些人,秦王嬴政就不能“不闻不问”了。
按照大秦律法,凡犯大逆不道的,全族当诛。蒙嘉是蒙氏一族的成员,因为他的罪,蒙氏一族就算不被全族诛光,也要被夷灭三族。如果这么算,蒙氏一族的蒙武、蒙恬、蒙毅,他们都必须死。
这就难办了!
要知道,蒙氏一族的首领老将蒙骜,从秦昭襄王时期开始,就为秦国南征北战,攻城略地。他这一生,总共攻陷敌人73座城池,其战功显赫,无人可比。可惜的是,在秦王政七年(即公元前240年),蒙骜率领10万秦军攻赵,不幸战死沙场。一代名将,最终裹尸马革,就此陨落。
蒙骜死后,其子蒙武,其孙蒙恬、蒙毅,均继承家族的精神,南征北战数年,帮助秦王夺取天下。史书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居功为多,名施于后人。”可见,蒙氏一族,是当时秦王朝的中流砥柱,更为秦始皇统一天下,立下了无数的汗马功劳。
综上所述,自蒙骜起,这个蒙氏一族没有一天不在为秦王朝打天下。对于这么一个功勋显赫的家族,秦王嬴政实在不忍下手。而且发生刺杀事件的时候,蒙氏一族都在前线出征,蒙武及其两子蒙恬、蒙毅根本不知情。鉴于这些原因,秦王嬴政最终赦免了蒙氏一族。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秦王嬴政下令,蒙武及其家族成员,全部从燕国前线回到咸阳,闭门思过、以儆效尤,并对他们留下的防守漏洞,重新进行布局调整。
在攻陷韩、赵后,秦国原来的军队部署是:蒙武及其子蒙恬、蒙毅负责攻燕、齐;王翦父子负责攻魏、楚;现在蒙氏一族出事了,秦王嬴政立刻召见老将王翦,命他暂缓对魏国的攻击,暂时接替蒙武的职务,全力进攻燕国。
秦王政二十一年(即公元前226年),在“荆轲刺秦王”事件一周年后,秦王嬴政终于安排好了所有的事件。他拜王翦为大将军,统兵20万大军,开始攻燕。
而燕国方面,早已知道了荆轲刺秦失败,惊慌失措的燕王喜根本无计可施,最后只能听从儿子的安排,拜太子丹为大将军,联合赵代王嘉,双方合兵20万大军,开始抵御强秦。
至此,秦国与燕国的战争,正式爆发。
易水之战:初出茅庐第一功。
在拿到兵权后,燕国太子丹立刻率军出征。他在今天的易水河畔,修建了一道坚固的防御设施,准备以易水为依托,抵御强秦的进攻。
对于太子丹而言,易水河畔,真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
回想一年前,我在这里送别荆轲,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依旧回荡。如今,你已经“壮志未遂身先死”了,而我要在这里抵御强秦,为燕国的未来做最后一搏。荆轲兄,如果你在天有灵,请赐予我力量,代表燕国消灭秦军……
太子丹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不仅要看实力,还有将帅的决断之力。
连秦舞阳都能看走眼的太子丹,他的决断力就可想而知了。身为富二代的他,不能说是一个纨绔之辈,但也绝对是一个碌碌无为的高干子弟。以他的实力,别说王翦了,就连王翦的前锋,他也打不过。
三天之后,这位王翦的前锋,就率领秦军的先遣部队,威风凛凛地来到了易水河畔。这位前锋,不是别人,正是秦国的后起之秀,惯使轻骑兵而闻名天下的“李信”。
此时的李信,应该是非常“幸运”的。由于蒙嘉的“引狼入室”,导致蒙氏一族不能出战,所以现在秦国缺少将领,这才让年轻的李信得到机会,他终于可以独自带兵出战了。
面对这位秦国的后起之秀,未来冉冉升起的大秦名将,燕国的太子丹毫无惧色。他不是不惧怕李信的战斗力,而是不惧怕李信的兵力。要知道,此次而来的秦军先头部队,只有区区5000人,而老子麾下,有整整20万大军。
不管是谁,在拥有20万大军的时候,都不会对区区5000名士兵示弱,太子丹也不例外。
在确定秦国援军还有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后,太子丹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最后,大家一致认为:20万兵马龟缩在壁垒里,太过认怂,不如出城迎敌,打跑这只秦国的先头部队,一来涨涨士气,二来让秦国人知道咱们的厉害。
正是这个决定,让燕国从一场大败,最终变成为一场惨败。
决定灭敌之策后,太子丹立刻率军出战,他命令所有部队以“方型状”排列,所有战车、骑兵负责保护两翼,全军以突击阵容进攻。
太子丹的这种排兵布阵,是一个标准的阵地战打法。方型阵列,虽然机动力不足,攻击力也一般,但是防御力却极高无比。此时太子丹的20万燕军,就像一块硕大无比的巨石,慢慢地向李信的秦军挤来。
按照太子丹的想法,面对这种防御力极高的阵法,李信的5000轻骑兵根本没有办法,他们只能被驱赶着到处跑,要不逃出战场,要不死在这里。
这种派兵布阵的方法,证明太子丹的想法是好的,方法也是不错的,可惜对手选错了。
此时的太子丹,不过是一个血性极高的王室子弟罢了。打仗不是拼谁更热血,而是看谁更懂谋略。如果他了解李信,了解李信为什么敢带5000骑兵就冲到这里,那么接下来的战争,他也不会输得那么彻底。
太子丹所形容的“巨石阵”,在李信眼中,更像是一块硕大无比的“蛋糕”。面对这种对手,李信的嘴角只是微微露出了一丝微笑,然后他一声令下:秦国所有骑兵,开始突击!
此时的太子丹正在指挥大军前进,他万万没有想到,秦国的前锋李信简直就是一个疯子,区区5000士兵,就敢向20万大军动手!愤怒之下的太子丹下令:全军立刻迎战,我要看看这些秦军,是不是真的刀枪不入。
很快,这两只部队就绞杀在了一起,而从这一刻起,燕国军队的溃败就变成了不争的事实。
李信太快了,他就像一名快速的剑客,手持利刃,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一剑毙命、见血封喉,就是这样的快。
在李信的带领下,这5000轻骑兵就像飞一样,瞬间就冲过了易水,随后展开了超速的猛攻,开始直捣黄龙,攻击燕军的中路。
从来没有见过这个阵势的燕国军队立刻目瞪口呆,在他们还没有回过神的时候,秦军的钢刀就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于是,这场战争完全变了性质,它再也不是以寡敌众的决斗,而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李信的速度太快了,快得令人难以置信。那些平时只能用于侦察、传递消息的轻骑兵,在李信手中立刻变成了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剑,迅速而准确地插入敌人的心脏。
在这种超速而迅猛的攻击下,燕国的中军立刻崩溃,而伴随着这种连锁效应,越来越多的燕军开始土崩瓦解,最后燕军两翼负责保护的骑兵,也开始四散奔逃。
看着这些四散奔逃的士兵,太子丹急得破口大骂,但是大势已去,太子丹也毫无办法。不管他承认与否,这场以强攻弱的战斗,他输得一败涂地。
这一天,李信率领5000轻骑兵,大破燕军20万大军。他不仅书写了战国时代以弱胜强的一个神话,使自己一战成名,并且开始引起了秦王嬴政的注意,这为他日后成为一名独立领兵的大军,彻底铺平了道路。
在打垮燕国20万大军后,此时的李信,依旧没有减速的迹象。为了活捉燕国太子,李信开始了穷追不舍的攻击。
即使被紧追不舍,燕国太子也不是怂包,在仔细观察了秦军敌情后,太子丹惊讶地发现,由于追得太猛了,此时李信的身边,只有区区几百名士兵了。
几百个士兵,就敢追击正在撤退的数万大军,太子丹出奇地愤怒,他立刻下令停止撤退,重新列阵迎敌:“李信,不要欺人太甚,老子和你拼了!”
正所谓:“穷寇莫追”,此时的燕军已经重新列阵,为了军人起码的荣誉,他们也会拼命的。如果李信识时务的话,就该撤兵。
但是带兵追击的,可是大秦猛将李信,他就像一支“开弓不回头”的神箭,看见敌军列阵迎敌后,他不但没有停止追击的脚步,反而加快速度冲了进来!
事实证明,人只要不怕死,就能够创造奇迹。在李信不要命的攻击下,太子丹的军队本来士气就不高,经过李信这么一冲,居然又一次崩溃。若不是燕国大军鞠武拼死护驾,太子丹就被李信活捉了。
此战之后,太子丹再也没有自信了,他率领剩下的残兵败将,以最快的速度逃回了蓟城。至此,燕太子丹的魂魄,才算回来。
太子丹回城后,李信也攻到了蓟城脚下,信心空前膨胀的他,恨不得一口吞下这座城池。但是李信也明白,以他现有的兵力,不可能攻陷这座燕国的都城。不管李信如何不甘,也只能愤愤地撤兵。
至此,这场“易水之战”结束。此战中,李信以损失不到1000人的代价,击垮燕国20万大军,俘虏8万燕国人马,斩杀鞠武等燕国大将上百员,他为自己的第一次独立带兵作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战成名,真真正正的一战成名。
3天后,王翦率领大军与李信会师。此时的王翦,一身都是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是跑来的,他的大军是用800里急行军冲来的。
王翦很清楚,他的这位前锋年轻、好胜,而且以“快”著称。这么一个活泼好动的“主儿”,不可能老老实实地待在中军。所以王翦才拨了他5000兵马,让李信去前面探路。但是王翦怎么也不会想到,李信居然拿这5000人马去和燕国20万大军单挑,而且还如入无人之境,横扫整个燕国,最后竟无人可挡!真是后生可畏也。
虽然李信打了一个大胜仗,但是王翦还是批评了他。在王翦眼里,李信的这场“易水之战”,根本就是找死。如果他的骑兵没有冲垮燕国的中军,那么燕国的部队就会从两翼包抄他,他就会变成一个好吃的饺子。在没有后军支援的情况下,李信即使有通天本领,也将必死无疑。所以为了防止你出事,老子才这么玩命地赶来,你看给我累得。
虽然老将王翦的话句句是理,但是此时的李信已经佩服自己到了极点,铁的事实证明,他的这套“闪电战”理论,是最有效的作战办法。事后,他还要将这个思想发扬光大。
如果李信能够听进王翦的话,那么未来的那场战斗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了。
燕国覆灭。
在“易水之战”一周后,王翦率领20万秦军,浩浩荡荡地开到了蓟城下。
按照惯例,在攻城之前,王翦率领部下开始考察周围的地形。这一考察不要紧,王翦被蓟城周围的布局吓了一跳,他不由得感叹道:“古人有云:幽州之地,虎踞龙盘,形势雄伟。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今日一看,果然名不虚传。蓟城之地,真是万里河山朝宗之地,万物生存繁衍的宝地,燕国选择在这里建都,眼光确实不错。”
还用您说,王翦将军您还不知道呢。千年之后,有五个更强大的王朝,也会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都城。这五个王朝,分别是:辽、金、元、明、清,而那时候的蓟城,也将拥有一个崭新的名字。那时候的它,叫做“北京”。
虽然蓟城易守难攻,但是现在的它,无兵、无将、无粮,还无外援,这就是一座孤城。
对付孤城最好的办法,就是围死它。
在王翦的一声令下,秦国的20万大军,立刻从四个方面开始围城。偌大的蓟城,一瞬间被围成了铁桶。
看见敌军围城,蓟城内立刻乱作一团,燕王、太子丹以及手下的将领,各个无计可施,居然开始互相指责。
“事情到了如此地步,眼看燕国就要国破家亡了,谁让你没事儿行刺秦王,全是你惹的祸。”这是燕王喜的逻辑。
“太子太年轻、冲动、毛躁、处事不考虑前因后果,所以才有今日之祸。”这是燕国大臣的逻辑。
“不错,我是派荆轲去刺秦,但是早听我的建议,赵国至于亡国吗?赵国不亡国,咱们能这么惨吗?现在国家到了危急时刻,你们这帮废物,平时滔滔不绝,现在倒出个主意呀?”这是燕国太子丹的回应。
争到最后,太子丹对父王燕王喜说道:“国家已经如此,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如今敌军围城甚欢,您的那帮废物大臣,保不齐拿咱们开城邀功去,所以当务之急,就是退守辽东,养精蓄锐,以图再起,望父王早作打算。”
就在燕王喜犹豫不决的时候,手下急匆匆地来报:“秦军攻破西门,已经攻进内城!”
这番话,说得燕王喜大惊失色。此时的太子丹倒是异常的冷静,马上对父王说道:“父王,敌军攻破西门,那么秦军的注意力势必转移到西门,咱们应该当机立断,从东门突围,方为上策。”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还有什么可商量的。太子丹立刻集结了2万残兵败将,仗着天黑,全部从东门突围。
正在西门猛攻的秦军,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燕军居然敢从东面突围。这黑灯瞎火的,也不知道燕军有多少人,更不知道他们要到哪里去。这种情况下,秦军顿时陷入混乱。
在一场殊死搏斗后,秦军终于溃败,燕太子丹成功打出一条生路,他率领着这些残兵败将们,一路向辽东狂奔而去。
秦王政二十一年(即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了燕国国都蓟城,燕王喜逃到辽东。至此,那个成立于公元前11世纪,由周天子直接分封的燕国,已经名存实亡。
即使攻陷了蓟城,当得知太子丹与燕王喜逃跑后,秦王嬴政还是勃然大怒,他下令:“王翦、李信所部,必须全力追捕燕国余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否则别回来见我。”
命令下达了,王翦开始犯愁了,我军长途远征作战,如今人困马乏,后勤补给线也出现了问题,如果再继续北上远征,恐弹尽粮绝,再出事端。所以王翦的意思是:保持现在的战果,以蓟城为依托,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再作打算。
此言一出,前锋李信不干了,他直言不讳地说道:“兵贵神速,如今燕国已是惊弓之鸟,请大帅赐我5000兵马,我势必踏平辽东,活捉燕国君臣。”
看着这位信心空前膨胀的前锋,王翦笑着说道:“虽然辽东是一块弹丸之地,但其地势险要,气候异常(贼冷),快速推进固然可喜,但是一旦被包抄后路,切断后勤补给线,那将如何?”
这番话,说得李信哑口无言。与擅长“稳中求胜”的王翦相比,李信太嫩了。他的作战思想只有一个“快”字,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自己强大的骑兵冲垮对手的防线,瞬间让敌人溃不成军,在敌人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让秦国黑色的旗帜迎风飘扬。除了这些,李信根本没有考虑过其他问题,包括那最重要的后勤补给问题。
迟疑了一会儿后,李信说道:“我在前面战斗,有您在我的身后,我还用担心补给吗?”
听到这番话,王翦笑了,随后他严肃地说道:“如果你是一军统帅,你也不考虑军队的补给吗?”
这番话,再次说的李信哑口无言。现在的他,确实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所以此时的李信,选择了沉默,再也不发一言。
王翦看着这位沉默不语的李信,他清楚地知道,假以时日,当李信思想逐渐成熟的时候,他一定能够独当一面,成为统一大业中的一位名将。但是,正所谓“世事难料”。王翦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统一天下最后的重担,竟然落在了自己的身上,而这位他最器重的李信,竟然会惨败而归,并且在历史的长河里,彻底不知了踪迹。
李信的悲惨未来待会儿再说,现在还是说眼前的事情。
沉寂了一会儿后,李信迟疑地问道:“秦王可下了死命令,如果咱们不出兵,如何回去交差?”
对于这个问题,王翦捋了捋自己花白的胡子,略显神秘地说道:“不用着急,本人自有妙计。”
三天后,王翦派使者进入辽东面见燕王喜。这位使者说道:“秦王所恨者,为燕国太子丹,与尔等无关。如果进献太子丹人头,秦王就原谅你的罪行,进而保住你的国家。”
对于这番话,燕王喜表示“高度怀疑”。刚开始的时候,他根本不屑一顾,但是你架不住有坏事的人呀。在代王嘉的不断劝说下,愚蠢的燕王喜最终听信了这番话,于是派人去太子丹藏身之所,把太子丹杀害了,并将他的首级献给了秦国。
据说太子丹死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名为“衍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的太子,就将这条河改名为“太子河”。如今这条河流,已经成为辽宁省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河流。而它的故事,也将千古留存、万古流芳。
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传太子名。
渠口远从千涧出,头边近倚一川平。
斯干自入维熊颂,如带应同白马盟。
向晚渡前争利涉,隔林烟雨棹歌行。
曾几何时,燕太子丹与荆轲挥泪告别的情景,依旧永存……
为了讨好秦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燕王喜和代王嘉这对“欢喜同志”真能安然无恙吗?
四年后,即秦王政二十五年(即公元前222年),秦王派王贲攻陷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彻底亡国;同年,王贲转攻代郡,俘虏代王嘉,赵氏一族彻底陨落。
对于这两个人,我真的无话可说……
在获得太子丹的人头后,整整四年时间,秦王嬴政都没有对燕国动武,难道他真的气消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秦王嬴政是什么人呀,小时候欺负他的赵国普通百姓,他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何况还是燕国这样让他“刻骨铭心”的大仇敌。之所以没有对燕国动武,是因为秦王嬴政有更重要的事情,他要在一年的时间内,连续两线作战,讨伐魏国和楚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