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隐患
从这次出巡开始的那一天,秦始皇就没有顺心过。这种种烦心的事情,不仅让秦始皇出奇的愤怒,甚至还感觉到了无奈。
让秦始皇愤怒、无奈的事情,是什么呢?
首先是路,秦朝马车两个轮子之间,为六尺,所以需要六尺车轨之路才能行驶。这种六尺车轨之路,秦朝满大街都是,但是东方六国的路就不一样了。
东方六国的路,有八尺的、七尺的,还有五尺的,甚至是四尺的。八尺、七尺的路还好说,五尺、四尺的路怎么办呢?只能绕道。
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就出在了“钱”上,秦国的货币是圆形的,齐国的货币像小刀,赵国的货币像小铲,楚国居然还在用贝类和乌龟壳(龟贝)!再加上各种私自铸造的货币,大秦帝国的流通货币,真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面对这种局面,货币之间的汇率根本没法计算,还不如“以物易物”来得容易和方便。
堂堂大秦帝国,居然在经济流通上使用了远古时代那种最原始的交易方式。这对于秦始皇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呀。
即使成功换成了钱,使用了当地的钱币,可以买东西了。此时秦始皇的烦恼,依旧有增无减,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各国的“度量衡”非常的混乱。
度量衡是三种单位:度,是长度计量的单位;量,是体积测量的单位;衡,是重量计算的单位。
在战国时期,为了保住自己本国的利益,各国之间的度量衡非常的混乱。
先说度,现在国际规定,一尺等于0。333公尺(米)。但是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尺度极其混乱。
同样的一尺,秦国1标准尺约合0。23公尺,各国的尺度与秦朝相比,不是少就是多,最多能有0。3公尺,最少可以有0。8公尺。多了还好办,少了就赔死了。如果放在现在,就是用1米的东西,去和1。5尺的东西同等交换,那还不赔死!可见,在那个长期混乱的局势下,没有人能够说得明白自己到底是赔还是赚。
长度就这么混乱了,体积更是一塌糊涂。
在“量”的方面,魏国以“益、斗、斛”为单位,齐国却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其他各国的单位名称更甚,什么“粟、圭、抄、撮、勺、合”之稀奇古怪的单位也不乏市场。
在这些单位的帮助下,中国的体积换算一塌糊涂。您就是把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请来,他也是无可奈何的,最后只能把自己淹死。
体积的混乱直接造成了重量的混乱,在“量”没有统一的情况下,更没有“衡”这个词汇。
六国对于重量的计算方式,也不容乐观,虽然六国大部分以天平砝码为衡器,以“铢、两、斤”为单位。但是他们之间的重量却不尽相同。比如说,秦国的一斤平均值为256。25克,而楚国却是260。798克。这就好比是,你认为一斤是500克,超市却认为一斤是480克,去这种超市买东西,那还不打起来。
咱们能够理解秦始皇现在的心情,好不容易出个门,因为道路的关系,自己的爱车被莫名其妙地限了行。花钱买点儿苹果解渴吧,却被告知钱不能用,好不容易通过各种途径,终于换到了当地的钱,却因为“度量衡”的不同,苹果的重量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最后只能和小贩口水相向,甚至动起了手。您说,秦始皇此时此刻的心情,他烦还是不烦。
路、钱、度量衡已经很闹心了,但是跟下面这个比,它们根本就不算事儿。
最让秦始皇郁闷的,还是文字。
对,就是咱们最常见的“文字”。
此次出巡,最让秦始皇郁闷的,则是他感觉自己身处“外国”。对于他来说,这根本就不是自己创立的国家,还是那个四分五裂的战国时代。
为什么秦始皇会有这种想法呢?因为战国七雄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文字。
七个国家,整整拥有七种文字。
鉴于这种时代背景,所以不管秦始皇去哪儿,他的身边始终要带六个翻译,如果没有这些翻译,秦始皇根本就看不懂六国的语言文字。这种情况下,别说是去泰山了,就是想回家都难呀。
如果您是秦始皇,您也会异常愤怒的,就是现在去欧洲旅游,也不用带这么多翻译呀!
这就不能怪秦始皇了。要知道,自600多年前周天子衰败后,中央就无暇顾及规范文字这回事儿。春秋战国时期,君主都忙着相互攻杀,他们也没有闲工夫一起坐下来,商量一下统一文字的事。所以在长期诸侯征战、分裂割据的背景下,文字得不到合理的规范,各种异体字频现,千奇百怪的字更是横行。
面对这些情况,这种局面,这个时代背景,秦始皇终于忍无可忍了,他愤怒地下令:“回家,等老子处理完了这些破事儿,咱们再出去玩儿。”
秦始皇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20年),在第一次出巡夭折后,秦始皇立刻召见李斯等重臣,让他们解决上述问题。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那场轰轰烈烈的“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辆同轨”,“法度归一”的行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统一制度。
上述问题中,道路问题最好解决。秦始皇发布诏书,全国所有的道路建设,均按照大秦六尺马车为鉴。宽了,你们自己去填;窄了,现在给我扩宽。至于其他国家的马车,你们自己去改造。
除了建立路线标准、马车的设计方案后,秦始皇还征调大批民夫,让他们去修筑名为“御道”的战略大路,相当于是现在的国道。
这些御道,宽五十步(约合六十九米),全用夯土堆成,再用铁锤砸实,路旁每隔三尺,就要栽一棵郁郁葱葱的青松,这样既能消暑散心,又可赏心悦目。
这样的“御道”,首先修筑了两条:一条由咸阳往东,直达燕、齐等地;另一条从咸阳往南,直达吴、楚等地。此后,在这两条大路的基础上,秦始皇又修筑了很多“高速公路”,比如直通洛阳的东方大道、直通陇西的西方大道、直通太原的临晋道、直通南阳的武关道、直通巴蜀的秦蜀栈道,等等。
在秦始皇的不断修建下,这些大道初现规模,共同组成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巨大交通网。有了这个交通网的帮助,各地的物资运输得到了空前便利,调动军队也异常的方便。更重要的是,这些大路的修通方便了秦始皇的出游,从此他可以高高兴兴地去玩儿了。
不可否认,修筑这些大道,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纯属于劳民伤财的工程,只是为了满足秦始皇一己私欲而已。但这个工程却加强了国家的建设,巩固了大秦王朝的统治,是一件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大好事。对于这种工程,我们不能完全否定。
秦始皇这辈子,修了无数的工程,简直就是一个“工程皇帝”。但是在他的这些工程中,只有两个工程没有遭到口诛笔伐,破口大骂。修筑“国道”是一个,另一个就是修筑了万里长城。
大路的问题解决了,该轮到“钱”了。
对于统一货币的问题,秦始皇是高度重视的。这么重视金钱,不是秦始皇怕以后买苹果麻烦,而是货币是否统一直接关系到这个帝国是否能够长治久安。
对于秦始皇来说,统一货币就是为了维护政治统一。要知道,如果任由六国货币流通,那就是容忍六国政治在经济上复苏,这是秦始皇绝对不能容忍的。为了建立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体系,就必须在货币上实现统一。
为了统一货币,秦始皇采取了两种主要措施:
第一,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私人铸造货币者,杀无赦。秦始皇此举,可以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减少了通货膨胀的危害。
第二,统一天下的货币,并将其分成两种规格,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
《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上币以黄金为单位,取消“两”这个单位,改用“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下币是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需要明确铸造“半两”二字,以防止有人造假,擅自制造假币。其他的珠宝、乌龟壳、银子等物体,不算做钱币,只能算珠宝,算各种奢侈品,价格自己去定。
值得一提的是,秦朝的铜钱,俗称“秦半两”,其货币形状为“内方外圆”。“内方”以方便穿串,“外圆”则不易磨损,这种形状非常实用,要比六国的刀形、铲形的货币更方便携带,流通起来也更加便利。所以一经推出,就反响火暴,我们一直用它,居然一直用了2000多年,直到民国改用了袁大头,这种货币形状才被取消。
除此之外,秦朝货币的这种“内方外圆”形状,也符合中国“天圆地方”的世界观,诸子百家一直认为:“天道为圆,地道为方。”所以这种货币形状,也表现了中国人的一种哲学思想。
钱搞定了,该“度量衡”了。要知道,“度量衡”的混乱会带来两个极大的弊端:
第一,如果“度量衡”不统一,商品交换就难以换算,甚至无法顺利进行。
第二,“度量衡”不统一,会造成赋税收入不均。没有赋税指标,要是地方官胡报,国家也是没招,只能自己吃亏,最后便宜了地方那帮龟孙。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早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商鞅就制定了标准的“度量衡”的单位。现在的上海博物馆里,就藏有商鞅变法时颁发的标准器具,史称“商鞅方升”或者叫“商鞅量”。
有了这个东西当基础,那就好办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颁布诏书,以秦国度量衡为基础,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同时颁发国家制造的标准容器和相应的度量衡工具。据现在考古研究发现,秦朝的度量衡器具测算标准为:一尺为23。1厘米,一升为201毫克,一斗为2010毫升,一斤为256。25克,一石(现在的120斤)为30。75公斤。
从此以后,天下经济混乱的局面,正式结束。我们不得不说,不管如何抹灭,这都是秦始皇的伟大功绩,理应千古流芳,万古传颂下去。
经过了秦始皇的不懈努力,大秦的经济终于统一了,而他下一步要干的,就是文化统一。
文字统一
当时的中国,由于长期诸侯征战、分裂割据不断。在这种背景下,文字得不到合理的规范,各种异体字频现,千奇百怪的字更是横行。七个国家,基本就是七种文字,七门外语。
这就要了命了。
要知道,秦始皇如果要开大会,为了应付这些稀奇古怪的文字,他还得找六个翻译,这还怎么文化交流、共同进步呀。除此之外,偌大的一个大秦帝国,如果不能保证政令统一,那还不天下大乱。比如说,秦始皇颁布一个诏书,这个诏书传到地方后,因为文字的原因,地方官不认识,他也看不明白,这不是延误国家大事,没事找死吗?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秦始皇有两个选择。第一,大家都学习这七种文字,做一个“全球通”;第二,废除所有国家的文字,设立一种新的文字。很显然,为了自己的这个国家长治久安,秦始皇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种全新的文字,叫做“小篆”。
再讲小篆文字之前,咱们先简单讲讲中国文字的历史。
最早的时候,中国的文字是“甲骨文”。人如其名,这种文字一般都刻在乌龟壳上,所以也叫“乌龟文”。
由于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是一种抽象字体,它的随意性太高。如果意思表达复杂,或者是画师技艺不精的话,鬼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所以到了大禹时期,他的继承人伯益就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字,史称“大篆”。
后来,大禹死后,他的儿子不甘心大权旁落,就和大禹指定的继承人伯益打了起来。在这场王位争夺战中,伯益不敌大禹的儿子夏启。夏启把他残忍杀害后,开始了中国“家天下”的时代。虽然伯益被杀死了,但是他的那些文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夏朝的官方文字。
从夏朝开始,大篆这种文字,就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标准文字,但是在商朝、西周、东周时期,他的文字还是有区别的,针对这些文字,我们也称大篆为“金文、钟鼎文、籀文”等。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思想的大跃进,大篆这种文字已经不堪重负了,各国在这种文字的基础上,擅自增加删减,所以导致大篆文字极其混乱,直到秦始皇重新统一天下。
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下令,为了重新统一六国的文字,把大篆重新规划,创建一种新的文字,这种重新创建的文字,我们称之为“小篆”。
创建了小篆后,秦始皇又命人编纂小篆的“范本文件”,类似于现在的《新华字典》之类的书籍。
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情况,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得非常清楚: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七篇,中车府令作《爰历篇》七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中车府令,如果您没有记错的话,这个替皇帝驾车的人,正是赵高。
再重复一遍,历史上的赵高,不是您想象的那样,他不仅文韬武略,而且还学问了得。赵高之所以能够成功,绝非偶然。
除了创建《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这三部书籍外,《汉书·艺文志》还记载得非常清楚:“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也就是废除所有秦朝以外的文字,统一全国文字的标准,就是所谓的“秦文”。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所谓的“秦文”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是秦朝标准的小篆吗?还是另有别的文字?
如今,有些学者声称:“秦始皇不仅用秦小篆统一中国文字,他还使用了另外一种文字,作为统一文字的书体。”
理由是什么呢?原来,我们今天看到的秦朝出土的简牍上,上面往往不是秦国的小篆,而是一种具有隶书体式的古隶文字。
这种文字,我们称之为“隶书”。
隶书,字面解释,它就是由一个奴隶创建的文字。
记载“隶书”出现得最早文献,是西晋书论家卫恒编写的《四体书势》:
“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
其次,唐张怀瓘在《书断》中也说:
“程貌,隶书之祖也。相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之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其书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曰隶书。”
也就是说,秦朝有一个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人叫程邈,他是秦朝的一名狱吏,平时负责文书一类的差事。因为他性情耿直,所以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监狱整整十年。
这十年牢狱生涯中,程邈度日如年,却又无事可做,他索性在狱中改写大篆这种文字,改写的办法是“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
最后,程邈居然创立出了一种新的字体。当他把这个字体献给秦始皇的时候,秦始皇很是欣赏,不仅赦免了程邈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在全国推行开来。由于程邈原来的身份是个奴隶,所以这种文字也叫做“隶书”。
综上所述,如今卫恒的“隶书之说”是大家最公认的说法,我们几乎可以相信,隶书就是出自程邈之手。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
程邈造隶书的故事,就是一个瞎掰。
首先,程邈造隶书的说法,从理论上讲根本不通,同时也不符合文字创造的实际情况。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文字的书体,都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它必须是由无数位书法者共同创造的产物,否则无法获得大众的认可。
根据考古我们知道,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年)的“青川木牍”上,就已经出现了类似隶书的文字。从这个方面讲,隶书这种文字,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早已成为秦国的官方文书。它诞生的时间,至少比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早了80多年。
其次,根据当时的情况,隶书也不可能出自程邈之手。秦始皇刚刚统一了文字,志比天高,在用小篆作为国家标准文字的时代背景下,秦始皇怎么可能去看一个奴隶写的文字?就算程邈创造了隶书,那么身处在监狱大牢中的他,又是怎么呈献给秦始皇看的呢?又是谁替他呈上去的呢?又是如何避开那位“眼里不容沙子,看不得别人好”的李斯呢?
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为一个千古之谜了。但是我们不禁要问,秦始皇到底用什么文字统一了天下,是文献记载的小篆?还是出土文物上的隶书?
如果要弄清楚这一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小篆和隶书的区别了。
众所周知,小篆和隶书是两种不同的书写格式。小篆字型工整端秀,笔画浑厚,写出来的字像图画一样漂亮,但是书写却异常麻烦;而隶书正好相反,笔画讲究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不仅书写方便,而且易于辨认。
综上所述,小篆字体漂亮,但是书写麻烦;隶书字体简单易懂,但是不够美丽。那么,对于统一天下的秦始皇而言,他会选择何种文字,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呢?
当然是小篆,漂亮的东西总是受人喜欢的。
虽然时代变迁,战火与战乱已经摧毁了李斯编纂的《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纂的《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纂的《博学篇》,如今,我们已经无法看到秦朝小篆的标准文字了。但是,在那些秦始皇巡游的地方,如“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上面,还保留着李斯亲自书写的小篆原貌文字,让我们有机会一睹这种字体的风采。
秦始皇选择小篆作为这个王朝的标志,但是他的那些官吏们,却不认可他的这种做法。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于国家初登大宝,秦国的官吏们每天处理的事情都堆积如山,哪有闲工夫在花几个小时写小篆,所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需要,他们毅然决然地从简化大篆开始,在从简化小篆的长期实践中,最终创造了隶书这种文字。
所以,创造隶书的人,不是程邈,而是秦朝所有的无名官吏,还有那无数颗代表民意的心。
秦始皇根本不知道,他所推崇的小篆文字,根本不符合文字从简、从俗这两大文字最基本原则,所有根本不可能被广泛采用。秦始皇也不可能知道,随着大秦王朝的轰然倒塌,他在全国强制推行的小篆文字,居然成为中国文字发展历史上最短命的文字,甚至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最终不知所踪。这些事情,都是这位千古一帝不能相信的,也是他不可能相信的。
小篆文字的故事告诉我们:唯有深得民心的东西,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轨迹,才配称得上永恒。
统一的文字后,据古书记载,秦始皇还想过统一语言。在他的提倡下,所有的大秦子民,都要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以陕西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小篆文字作品为语法规范。但是,因为中国方言历史悠久,发展地域又广,所以秦始皇的这条政令,最后只能无疾而终。
虽然秦始皇没有统一中国的方言,但是我相信,在大秦这个王朝,秦始皇所说的陕西话,至少是秦国的“国语”。
让我们一起聆听秦始皇的陕西话,一起来学习秦国的“国语”吧!
“从今儿个起,饿就是秦始皇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