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终结者:秦始皇全文阅读 > 第21章 最后一次出巡

第21章 最后一次出巡


  三件不大不小的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虽然采取了一些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但秦王朝残暴不仁的统治和对人民无限制的搜刮,则给秦朝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无数的灾难。此时的这个大秦王朝,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已经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秦朝的这座大厦,已经狂澜于既倒,却无人扶大厦于将倾。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天怒人怨”。当人们怨恨到了一定程度后,老天爷也会跟着凑热闹,它也是会“愤怒”的。

  老天爷的愤怒是什么样子呢?不分场合、不合事宜的各种天灾,什么冬天滴雪未下,夏天全天暴雨等,这些无法理解的天气状况,就是老天爷“愤怒”的表现。

  四季反常,天灾不断,亡国之象也……

  万幸的是,在秦始皇统治期间,中国的普通百姓没有遭受到各种天灾的洗礼;但不幸的是,秦始皇三十六年,秦国还是出现了“三件小事”。这三件小事,让秦始皇无比郁闷,甚至惊慌不已。

  第一件事:叫做“荧惑守心”。

  古代人不比现在,他们相信天上的星星就代表着自己的国家,所以给人算命需要看手相,给国家算命就得看天象。因此,那个时候的钦天监监正(天文馆馆长)的工作不像现在的天文台那样整天研究太阳黑子对地球2012年的影响。古代的天文馆馆长更像一个大个儿的算命先生。

  这一年,这些天文馆的工作人员向秦始皇汇报了一个巨坏的消息:天上星象异常,出现了“荧惑守心”。对于秦始皇而言,没有比这更闹心的事情了。

  什么叫“荧惑守心”呢?“荧惑”就是现在的“火星”。在欧洲的浪漫文化中,他们把“火星”称为“战神”,号称“阿瑞斯”,认为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勇猛好战、百战百胜的神,也是力量与权力的象征。但是在中国的文学中,这颗火星却是一颗“妖星”。中国古代人相信,只有那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吉祥的星象。这二十八星宿中间的“心宿”,就是“荧惑守心”的“心”了。说是“心”,实际上是三颗心,这是三颗一字排开、无比耀眼的星星,位置在现在天文学天蝎座那里。古代天文学者会告诉我们,这三颗星星中最亮的一颗代表着皇帝,旁边的那两颗,一颗代表着太子,另外一颗代表着臣民。而“荧惑守心”就意味着,“荧惑”(火星)这颗妖星居然敢运行到这三颗心附近,这是要天下大乱呀!

  出现了这种“荧惑守心”的现象,秦始皇立刻惊慌不已,他根本就不想,也不敢想这种天象意味着什么。天下大乱,轻者天子失位,重者皇帝……

  就在秦始皇为这种天象苦思冥想、焦头烂额的时候,这年秋天,秦国又爆发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称之为“沉壁事件”。

  第二件事:沉璧事件。

  这年秋天,有一位秦国的公务员回京交差,就在他赶夜路经过“华阴平舒道”的时候,突然之间,有一个人手持玉璧将他拦了下来。这个手持玉璧、无比奇怪的人说道:“请将这块玉璧交给滈池君。”就在秦国公务员莫名其妙,问他什么意思的时候,这个奇怪的人又说了一句更加惊人的话:“今年祖龙死”。

  这句话绝对是大逆不道,诛连三族的呀!就在秦国公务员瞠目结舌、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个奇怪的人放下玉璧,转眼就消失在了夜幕之中。最后,这名稀里糊涂、全身惊恐的公务员只能拿着这块玉璧,急匆匆地赶回咸阳,并且第一时间上奏了秦始皇。

  听完这个故事后,秦始皇沉默了很长时间,跟这位公务员一样,秦始皇的第一反应是,这句话中的“祖龙”,就是指的自己,所以今年……

  到了最后,秦始皇自嘲道,区区仅知道一年事情的山鬼,他的话不足为惧。后来,在一次退朝后,秦始皇又对旁边的人说道:“什么是祖龙,就是人们的祖先。”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使秦始皇装作无所谓,但是这句“今年祖龙死”,还是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巨大阴影。

  这句话就让人闹心了,而这块玉璧更让人郁闷。

  在得到这块玉璧后,秦始皇命人给它做鉴定。鉴定的结果是,这块玉璧竟然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祭拜水神之物。按理来说,现在的这块玉璧应该已经沉睡在河水最深处,不可能找到了。那么,这块八年前的祭拜水神的玉璧,是如何找到的呢?这个人又是为什么送回来呢?

  “荧惑守心”、“沉璧”这两件事情,已经够让秦始皇郁闷和闹心的了。但是第三件事情,则让秦始皇无比地震惊。

  众所周知,秦始皇有一个“怪癖”。在巡视自己伟大帝国的时候,秦始皇每走到一个地方都要刻字为证。而他这些辉煌的战绩,也被《史记》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留《峄山刻石》。

  后遂上泰山,立石,留《泰山刻石》。

  同年,始皇到琅琊台,颂秦德,明得意,留《琅琊台刻石》。

  秦始皇二十九年:始皇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留《之罘刻石》。

  同年,后到东观,继续立石颂秦德,留《东观刻石》。

  秦始皇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留《碣石刻石》……

  对于秦始皇而言,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既是留给当世的,也是留给后人的。通过这种“到此一游”的办法,秦始皇可以向全世界证明:即使我死了,我也是这个世界上最雄心勃勃、最有作为的男人。

  但是,这一次,这个有刻字怪癖的男人不刻了,因为他病了。

  准确地说,是被吓病了。

  为了回应秦始皇刻字的习惯,老天爷给秦始皇“回信”了。秦始皇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11年),一颗流星坠落到了东郡。

  如果您有印象的话,东郡是吕不韦时期攻下来的,这是一把插在韩、魏身上的尖刀,更是秦国马踏中原的跳板,它的意义不言自明。

  经过了30多年的不断建设,此时的东郡已经成为大秦帝国东面的一个军事重镇。这颗陨石掉在了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地方,势必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当然了,经济损失是不重要的,死多少人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颗陨石真正的可怕之处,是它表面最醒目的地方毅然刻了七个大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这七个字可是非同小可!这代表着上天的旨意呀,即预示着秦始皇要“完”;也预示着大秦帝国要土崩瓦解,彻底灭亡。

  这玩意儿一出来,大秦帝国所有的人全蒙了。毫无疑问,这颗陨石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大秦的老百姓们开始议论纷纷,他们多数人相信,这绝不是人为在搞鬼,而是神灵在作祟。从此,这些人对大秦江山还能存活多久,表示了自己的极度怀疑。

  因为一块破石头,导致秦王朝人心涣散,眼看队伍要不好带了,秦始皇震惊不已。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秦始皇立刻派御史到陨石落地处,逐户排查,势必要找出刻字之人。

  可见,秦始皇虽然自己求仙问药,是一个标准的“有神论者”。但是对待这件事情,秦始皇又变成了一个标准的“无神论者”。秦始皇相信,这件事情肯定是人为的,是有作案者的,而且这个作案者,肯定就是受益者。

  在这个社会中,受益者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我们称之为“现实受益者”,如果秦始皇死了,什么人可以获利呢?就当时的朝局而言,嫌疑人很多,而真正受益者却很少。况且,这些嫌疑人都是达官显宦、士族皇亲,负责办案的工作人员不敢查,也不能查。

  除了现实受益者,剩下的就是“精神受益者”了。所谓精神受益者,就是看不惯秦始皇的暴行,路见不平也不吼,专门暗地里下黑手的人,写这些字骂几句,出出心中这口恶气。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受益者非常多,范围也极广,根本没法查。

  这些御史查到最后,只能如实向秦始皇汇报:无从查找,一无所获。

  对于这个结果,秦始皇的内心非常“平静”。他依旧用自己的方式,最后“完美”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愤怒的秦始皇下令:处死这颗陨石周围所有的居民,并彻底焚毁这块刻字的陨石。

  “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虽然人死了,石头也被毁了,舆论也暂时平息了。但这一年之中接二连三发生的怪事,还是在秦始皇心中留下了阴影,并且自始至终挥之不去。

  为了知道这三件事情的后果,秦始皇只能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在不断地占卜后,这些神官告诉秦始皇:要想避凶趋吉,只能迁移百姓和自己出巡,否则没有办法。

  对于这个结果,秦始皇很是满意,不就是迁移百姓吗?这还不好办。他立刻颁布圣旨,下令迁移三万户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区,并且给每位迁徙居民赠送一级爵位。

  另外一件自己出巡的事情,也不难办,最近朕也没有好好旅游了,正好出去散散心。

  秦始皇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11年)十月,秦始皇开始了自己的第五次出巡。这次出巡,将是秦始皇生平最大规模的一次,也将是最后一次。

  由于有三件怪事为背景,所以秦始皇的这次出巡,没有刻意的目的与时间,而只是为了趋吉避凶。为了不耽误国事,秦始皇开始精心挑选这次出巡的人员,赵高是自己的贴身护卫兼马夫,自然要全程护驾;左丞相李斯是朕的亲信,自然也要陪我出巡;左丞相走了,右丞相冯去疾就不要去了,老老实实地留守京城吧。

  对于其他的人员,秦始皇也做了逐一安排。就在这个时候,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仗着平日深受秦始皇的喜爱,非嚷嚷着要跟去。秦始皇拗不过他,只能随了他的心意,让他陪王伴驾,随自己出巡。

  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

  事实证明,这是秦始皇这辈子最愚蠢、也是彻底改变大秦命运的一道命令。

  除此之外,此时的秦始皇还不知道,他能够活着离开这座雄伟的咸阳殿,却再也无法活着回来了。

  公元前211年,这是一个神奇的时间,一个永载史册的时间。

  因为这一年,一个皇帝正在享受他最后的晚餐,而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却出现了另外两位皇帝。

  公元前211年,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居然同时出现了三位皇帝。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秦始皇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开始了自己的第五次出巡。如果要说这次出巡的场面,用四个字足以描述:惊天动地。

  首先,秦始皇出巡的当天,咸阳城所有的百姓都要站在大街上,等待着跪拜君王。那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万人空巷呀,而秦始皇的车队富丽堂皇的程度,简直让人窒息。

  其次,历代帝王出巡,无不要彰显自己的权力,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秦始皇的车队,更是奢侈无比,光前呼后拥者就多达5000人。

  这么多的人,要是走乱了,那还不乱套了。所以这些人,总共按照三个方阵进行排列。

  第一个方阵:为“护军方阵”,他们手持长枪利刃,身骑高头大马,威风凛凛、耀武扬威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负责开路护驾,看那车骑如云、枪戟蔽日,真是杀气腾腾、生人莫进。

  第二个方阵:为“卤簿旗幡方阵”,就是那些举旗的人。不要小看这些人,这个仪仗队可是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呀,没有这些人,谁知道这是秦始皇出巡呢。

  这里举的旗子共分两种,迎风飘扬的为“旗”,竹竿等直挂的长条形旗子叫“幡”。而这些旗子更是五花八门、绚烂至极。这些旗子除了最大、最醒目的“大秦黑色招牌旗”外,还有鸾凤赤方旗,雉尾旗,孔雀旗,单龙黑字旗,双龙赤红旗,龙头幡,豹尾幡,降引幡,羽保幡等,那真是“百羽齐集、百旗争鸣”。

  位于最后面的方阵,为秦始皇的本阵,也可以算得上是“战车方阵”。

  这些“战车”,就是秦始皇的御车,也称为“辂车”。根据种类和质地的不同,这些车分为大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等,根据它们的等级,分给各个阶级的人居住。

  在这些辂车周围,则分布着衣着明显的皇家禁军。

  这些万中挑一,可以以一敌百的勇士们身着华丽耀眼的铠甲,手拿豹尾枪、弓矢、仪刀等精良的武器,各个彰显大秦“虎狼之师”的威严与自信,单是被这支军团的气魄所笼罩,就会让人不寒而栗,全身颤抖不已。

  在这些皇家禁军两侧(更靠近辂车的一侧)则分布着为皇帝服务的宫女和太监。

  这些宫女和太监,女的身条婀娜多姿、青春靓丽,不男不女的年轻英俊、帅气无比,这真是一群俊男靓女呀。而在他们手中,则怀抱着各种金香炉、金香盒、金唾索、金盆、金瓶、金交椅、金马桶等。这些皇家御用之物,各个价值连城,珍贵无比。秦始皇让他们拿出来,就是要彰显自己的财富,让大家知道知道什么叫做“堆金积玉”,什么又叫做“富甲天下”!

  在这个战车方阵的最中心,由六匹高头骏马拉着的马车,则是秦始皇的天子座驾。座驾上,还有一个巨型的九龙华盖,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朵巨大的“蘑菇”。在这个“蘑菇”下面,秦始皇就巍峨端正地坐在那里。

  此时的秦始皇,看着左右富丽堂皇、簇拥自己的臣民,瞅着那些跪拜接驾、连头都不敢抬的老百姓,此时此刻的心情,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爽”!

  朕是天下至高至大、至尊至贵之人;朕是掌管天下所有财富和权势的人;朕的每一句话,所有臣民都要洗耳恭听、俯首帖耳;朕干得每一件事情,所有臣民都要全力以赴、绝无异议。

  朕,就是这个天下的主人。

  但是,在这个本该属于秦始皇的舞台上,历史这个导演,他已经开始悄悄地换人了。本该属于秦始皇的霓虹灯,却已经打在了另外两个人身上。

  在这群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跪拜的百姓中,有一位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年轻人。虽然他只有24岁,但是此时的他,已经能够力压万夫、气魄盖世了。

  面对秦始皇威风凛凛、盛况空前的车马仪仗,这个少年毫无惧色。他不屑地对自己的叔叔项梁说道:“早晚有一天,我能够取代他!”

  “彼可取而代也!”

  这个志比天高、夸下海口的少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四年后,即公元前206年,伴随着阿房宫的熊熊大火,秦朝的千年、万年基业,就在这位少年的手中戛然而止。而这位少年,也完成了自己的宿命,为自己的祖先完成了复仇。

  这位少年,就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未来的“西楚霸王”项羽。

  而在这个舞台的另外一侧,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角落,一个几乎让人遗忘的阴影里,历史这个导演,依旧挥舞着手中的霓虹灯准确而无误地照在了这个人身上。

  这是一位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仅仅比秦始皇小三岁、几乎与秦始皇同一时期的人!当看见秦始皇宛若天上的太阳、辉煌无比、照耀四方的时候。这个男人只是怀着羡慕之情,发自感慨地说道:“哇塞,大丈夫就应该是这样!”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也许,当时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从这一刻开始,历史这个导演已经彻底抛弃了秦始皇,而这个异常低调的男人,已经被独具慧眼的历史老人所选定。

  在历史的安排下,这个男人将成为下一部戏的主角;这个男人,将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男人,将像秦始皇一样君临天下,受到万人敬仰!

  这个男人,就是未来的“汉高祖”刘邦。

  第五次出巡。

  在与未来的天下之主项羽、刘邦擦肩而过后,秦始皇毫无察觉。当然了,他也不可能察觉得到。秦始皇现在唯一要干的,就是离开自己那座雄伟的咸阳殿,开始快乐的旅游。

  秦始皇的第五次出巡,由于没有具体的目的和时间,所以从秦始皇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11年)十月出发,一直到第二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七月为止,前后整整持续了九个月。

  这九个月里,秦始皇算是玩疯了,看看他的旅游路线图吧——“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望南海、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

  根据这份出巡路线图,秦始皇把整个中原玩了个遍。他不仅游览了中国的江南水乡,还切断了南京(金陵)的龙脉,让这座城市再无王者之气。

  在浙江绍兴的“会稽”,秦始皇祭拜了中国最伟大的首领——“大禹”。在歌颂大秦帝皇和显摆自己丰功伟绩的时候,秦始皇继续干起了老本行——他留下了《会稽刻石》,供后世永远地顶礼膜拜。

  可见,才经过了不到一年时间,秦始皇就摆脱了心里的阴影,他的调节能力真是强呀。

  当然了,秦始皇的心情如此地开心,绝不是因为祭拜大禹和刻字留念。在山东临沂的琅琊,秦始皇终于遇见了那个人,那个让秦始皇天天茶思饭想、整整销声匿迹九年的人。

  这个人,就是齐国的方士:徐福。

  整整消失了九年,你干什么去了?要知道,秦始皇对于徐福的忍耐,早就到了极限。早在“坑儒”的时候,秦始皇就公开痛骂徐福,认为他拿钱不干事。

  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这九年的时间里,鬼知道徐福是真找药去了,还是挥霍开心去了。总之,徐福没有找到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因为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徐福当然也找不到。既然找不到,徐福又花了秦始皇那么多钱,还用了这么长的时间,他怎么向秦始皇交代呢?

  简单,继续蒙。

  徐福是一位心思缜密的方士,他太了解秦始皇了。对于秦始皇而言,为梦想付出的成本越多,期待成功的心情也就越强,甚至无法自拔。即使经历了无数挫折,“为了相信而相信”这个长生不老的神话,秦始皇依旧毫不气馁。何况,为了自己能够长生不老,秦始皇把无数的光阴都花在了这个上面。

  为了修道成仙,获得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拜了神、花了钱、隐秘了行踪、甚至还杀了人,怎么就没有结果呢?这是不可能的,也许成功,就在于下一个五分钟的坚持。

  这种“锲而不舍、坚定不移”的心态,正是徐福所需要的。

  面见秦始皇后,徐福对他说道:“蓬莱山上的仙药已经找到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海上有一种大鱼,老是给我添乱,所以我上不了山,也弄不到仙药。希望陛下给我一些神箭手,再遇到大鱼捣乱,我就可以用连发的弩箭射杀它们,这样就能得到仙药了。”

  “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对于这个走了九年的骗子,秦始皇还能够相信徐福的话吗?《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悦,深信不疑。”一代帝王秦始皇,又被这个忽悠糊弄了。

  无独有偶,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接见徐福的当天晚上,秦始皇就做了一个梦。在这个梦中,秦始皇梦见自己与海神开战了,这些海神跟人一样,秦始皇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这些家伙消灭掉。

  秦始皇睡醒了以后,他特意找了一个会解梦的人询问此事。这个博士告诉他:“跟您战斗的人,应该不是海神,海神都是驱使大鱼、蛟龙战斗的,只有恶神才现身作战。如今您对神的祭祀这么周全,所以这样的恶神必须马上除掉,这样就能看见善神了。”

  听完这番话,秦始皇立刻调兵遣将,他不仅准备了很多捕杀大鱼的用具,还亲自操作连弩,准备射杀那些大鱼。但是,秦始皇率领这支军队,从“琅邪”北上至“荣成山”,都没有看见大鱼,一直到了“之罘”,秦始皇才看见一条大鱼,并且亲自射杀了它。

  秦始皇射杀的这条“大鱼”,到底是一只鲸鱼,还是一只海豚,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即使射杀了大鱼,秦始皇还是忌讳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大海。在晕船呕吐半天后,秦始皇决定,还是由徐福替自己出海,去拿那长生不老药。

  在出海前,秦始皇单独会见了徐福,为了最终成功,秦始皇异常谦虚地问道:“爱卿此次出海,还需要什么东西呀?”一听这话,徐福来了精神——赚钱的机会又来了!

  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徐福对秦始皇说道:“蓬莱仙人说了,如果想要获得长生不老药,需要进献三千童男童女,还有各种精通技术的工匠,还要准备五谷的种子。至于金银珠宝、护驾的神箭手,当然是多多益善。”秦始皇一听,朕当什么条件呢?就这么点儿要求,全部准奏(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

  就这样,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徐福带着秦始皇“赞助”的所有家当,高高兴兴地第二次出海了。

  这一次,徐福就再也没有回来;当然了,即使徐福能够回来,秦始皇也等不到那一天。

  至此,这场跨时整整10年的寻仙“闹剧”,正式落下了帷幕。

  徐福的最后归宿。

  在这场骗局中,徐福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他不仅把“千古一帝”秦始皇耍得团团转,还使自己成为中国第一代航海家,第一位东渡重洋的人,成就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但是,徐福的这次出海,为现在的历史留下了两个巨大的谜团:

  第一,徐福是从哪里出海的?

  第二,徐福出海去了哪里?

  殊不知,这两个问题,已经成为千古之谜了。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徐福出海的地点,北到河北的秦皇岛,南至江苏的连云港,还是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甚至是外国的韩国、朝鲜等处,都有徐福出海的“踪迹”。

  对于这种现象,历史学家们给了一个“很中肯”的解释:公元前219年徐福第一次出海的时候,因为始终找不到传说中的蓬莱仙境,所以徐福就尝试在不同的地方下海。因此,现在沿海许多地方都有徐福的踪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这种解释,我不想纠正,毕竟能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记住他,还能增加这些地方的旅游收入,挺好。

  出海的问题解决了,徐福最终到了哪里?更是一个千古之谜了。

  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徐福再度率众出海后,到了一个叫做“平原广泽”的地方。在这里,徐福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让这三千童男童女繁衍生息,养育后代。为了共同进步,徐福还教会当地“野人”很多技术、文化,甚至是政治制度。因为在这里生活得很爽,从此以后,徐福就没有回秦国。

  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这块“平原广泽”的地方,到底是哪里呢?根据现在各种史料的分析,徐福最终到达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日本”。

  对于这种解释,现在的日本人也比较认同。日本大部分民众都认为,日本人有两种:一种是土生土长的原居民,另一种是徐福带过去的人的后裔。现在日本很多地方都修建了徐福庙,用来祭拜这位日本的“祖先”。还有,日本那些姓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姓氏的人据说都是徐福的后代。更有甚者,日本某些书籍公开写到——徐福就是他们第一代的神武天皇。

  无论事实究竟如何,徐福无疑都是这场“寻仙骗局”中最大的赢家。

  秦始皇最后的归宿

  送走了徐福,秦始皇就与徐福失去联系了,他不知道徐福的去向,更不知道徐福的最终归宿。当然了,秦始皇更不可能知道,自己即将迎来最终结局。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一行人来到了昔日赵国的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当时天色已暗,秦始皇就入住了这里最雄伟的行宫——沙丘宫。

  这座雄伟的沙丘宫,始建于商纣王时期。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此地位于赵国境内,所以顺理成章地成为赵国的离宫。

  鼎盛时期的沙丘宫,别苑内万木茂盛、百鸟争鸣,奇花异木争相斗艳,珍禽异兽奔走其间。尤其是入住之后,婀娜多姿的少女在这里嬉戏,君王游走于酒池肉林之间,狂歌滥饮、通宵达旦……可见,这座并不雄伟的沙丘宫,却是当时少有的一个“度假胜地”,一座“爱情欢乐谷”呀。

  但是,秦始皇对于这座沙丘宫而言,不仅毫无兴趣,甚至感到厌恶与恐惧。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号称“黄帝以后第一伟人”的赵武灵王不仅在这里见证了“父子反目、骨肉相残”的人间悲剧,还被自己不孝的儿子软禁在这里,最终被活活饿死。

  当年那位胡服骑射、称王称霸、不可一世、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他那个不甘心惨死的冤魂,应该还在这个宫殿中到处游荡,四处徘徊吧。

  综上所述,这座宫殿根本就是一个鬼屋,你们谁爱住谁住,反正我不住!

  但是,如今天色已晚,您要是不住这里,您只能入住帐篷,露宿街头了。为了安全起见,秦始皇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下旨:全军入住沙丘宫。

  这是他最后的一道命令……

  这一住,秦始皇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在这座雄伟的沙丘宫中,在这个让他既恨又爱的赵国中,在这片赋予他生命的土地中,秦始皇终于落叶归根,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秦始皇死的那年,是公元前210年,如果按照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出生计算,秦始皇死的时候实际上才49岁。但是,古人常常以虚岁计数,所以,我们总称秦始皇五十而终。

  不管是49岁,还是50岁,这位结束中国600年乱世、统一六国、建立中央三公九卿制度、创建地方郡县制、铸玉玺、搞封禅、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筑秦始皇陵、修阿房宫、大寻仙药、销毁天下兵器、焚书坑儒、进行五次大巡游的中国第一位“皇帝”,还是死了。

  秦始皇,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皇帝,同时也饱受无数争议的皇帝,同时又让无数人不断争议的皇帝,就这样结束了自己辉煌而短暂的一生。

  秦始皇就这么走了,走得这么匆忙,甚至都没有被病魔折磨一下,就这样安详地去了。但是,您好歹留下一点痕迹,好让我们知道一件事情。

  秦始皇到底是怎么死的?

  一个不到50岁的青壮男人,一个连荆轲都制伏不了的武功高手,一个每天要批阅120斤书简的帝国精英,一个有无数体力、脑力和精力的人,怎么会突然死亡呢?鬼才知道!

  真的只有鬼才知道!

  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依旧争论不休。

  秦始皇死亡的原因

  现在学术界公认秦始皇死亡的原因,有四种:1.被人谋杀;2.遗传致病;3.高温致病;4.因累而死。

  先说谋杀之说:

  我国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历史小说《秦始皇之死》。在这篇小说中,郭沫若先生认定秦始皇死于非命,而谋杀者就是胡亥,理由是胡亥得知秦始皇立遗诏封扶苏为继承人,所以他心中十分不满,就把秦始皇杀害了。

  虽然这篇小说写得有鼻子有眼的,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胡亥没有权力呀!如果李斯和赵高不配合自己,胡亥不仅得不到皇位,反而会自取灭亡。

  事实也正是如此。

  秦始皇死后,赵高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软磨硬泡、威胁利用、霸王将敬酒才让李斯彻底地变节。如果真是胡亥杀了秦始皇,他早就被李斯杀掉了。

  除了胡亥以外,赵高和李斯也是重点嫌疑的对象。前者贴身侍奉皇帝,又一门心思地让胡亥登基,所以有这种作案动机;后者与扶苏、蒙恬有仇,为了自己爵位不倒,所以也想拥立一位新君。

  反正秦始皇周围,除了胡亥、李斯、赵高你们三个人,也没有第四个人,到底是谁做的,还是赶紧承认了吧。

  因为他们都不承认,我们也没有文献、出土文物作为证据,所以他们只能无罪释放。这起谋杀案,也就到此为止吧。

  如果找不到谋杀秦始皇的凶手,那就从秦始皇本身找原因吧。

  秦始皇本身的毛病,还真是多。

  众所周知,秦始皇的父亲和祖父,本身就是一个短命鬼。其祖父秦孝文王,登基仅三天就驾崩了,估计年龄不会超过六十。而其父秦庒襄王,在位仅三年就撒手人寰了,下世年龄也不会超过五十。可见,秦始皇祖父这个家族的子嗣,寿命都不长,所以秦始皇存在着遗传病的可能。

  除此之外,秦始皇这第五次出巡,它的时间太长了,整整9个月,这期间冬天之冷,夏天之热,全让秦始皇赶上了。秦始皇病故的时候,正好是最高温酷暑的七月,这个季节极易发病,秦始皇染上什么疾病导致猝死,也是说得通的。

  最后,咱们都知道,秦朝时候的交通工具也是一大问题,四个轮子的马车因为没有弹簧,安全性和稳定性都不行,上下一颠簸就能把人甩出去,在加上秦始皇巡游时间长,鞍马劳顿是跑不了的,颠簸之苦也是可想而知的。

  还有一点,秦始皇本身,也是很有问题的。秦始皇本身就心胸狭窄,复杂多变,自从求神问药后,这种性格变得更甚;再加上为了大权独揽,秦始皇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每天都要超负荷地工作。这种情况下,他居然没有过劳死,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遗传基因不好,路途又过于劳累,再加上高温酷暑的天气,每天还要工作到深夜,深夜还要有各种活动……每天都是这样子地活,如果想长命百岁,只有吃仙丹了。但是秦始皇没有仙丹,所以他只能死了。

  一代帝王秦始皇,就是这么死的,很简单,一点儿也不复杂。

  这就是我对秦始皇死亡原因的理解。

  无论如何,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结束了自己灿烂的一生。他走的时候,应该是含笑九泉,无比欣慰的。

  一手创建这么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庞大帝国!我这一生,已毫无遗憾……

  但是,秦始皇还不知道,他的这个帝国,表面上繁花似锦、歌舞升平、莺歌燕舞;但是其内部,则是一个暗潮汹涌,危机四伏,人民极端仇视,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的社会体系。

  在秦始皇死的那年,张良正在流亡之中,在下邳努力学习兵法;刘邦正在沛县逍遥自在,继续做着秦国的亭长;项羽正在家乡练习举重,学习着万人敌;而淮阴韩信,可能刚刚受到胯下之辱,正准备一展宏图。

  这些未来掌管天下的英雄豪杰们都在酝酿着,时刻准备着,等待着历史的召唤,等待着登上这个伟大的舞台。

  但是,第一个登上这个舞台的人,却不是这些人。

  就在秦始皇死的那天,在楚国平與城边上一块农田里,一个深受压迫和剥削的农民,他正在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

  大秦的万年基业,就将毁在这个农民手里。

  这个农民叫陈胜。

  未来的他,将成为中国第一场农民起义的领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