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的秘密
在秦国600多年的历史中,有四位国君给嬴政做了表率。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开疆扩土,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十年变法,终成一霸;秦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抗纵,瓦解六国;秦昭襄王任用范雎,远交近攻,统一在望。
这些案例告诉秦王嬴政,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个团队的成功。即使一个领导再牛,如果没有辅佐他的得力人才,也成不了事。可见,如果想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君主,身边一定要有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才。
可是现在的秦王嬴政身边,根本没有这种人!
诚然,吕不韦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得力助手,但是他的思想完全与我背道而驰,在吕不韦下岗回家后,我的身边确实少了一个治国安邦的关键助手。
就在秦王嬴政努力寻找得力助手的时候,秦国却爆发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说是一件大事,但是这件事,与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统统无关,它就是一个水利建设的工程。但是这个水利建设的工程,不仅让秦王嬴政勃然大怒,还差点毁了秦国600年、35代国君的所有努力。
这个差点毁了秦国的水利工程,叫做郑国渠。修筑它的人,是韩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师郑国。而这位郑国,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韩国派到秦国的奸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地理位置上,韩国与秦国挨得最近,因此从战略角度讲,如果秦国要东扩,首先倒霉的就是韩国。
自从该死的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后,这些年韩国一直受到秦国的蚕食,它的国土面积不断减少,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面对这种濒临绝境的局面,韩国的国君韩惠王着急了,如何才能阻止秦国东进呢?与秦国交战?那是速死。与秦国裂土求和?那也是慢性死。
横也是死,竖也是死,为了不死,韩惠王就想到了一个极好的办法:派一个水利专家到秦国,让秦国大搞水利工程建设,借此消耗秦国的国力,让秦国再也无力东进。
古代搞水利建设不比现在,没有起重机、推土机这种机械工具,全凭“愚公移山”的精神,所以即使是强大的秦国,如果兴修了这么一个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也是要劳民伤财,元气大伤的。
可见,韩惠王提出的这个办法,还真的不错。
但是,让韩惠王始料未及的是,这么一个极好的办法,却让自己派去的人给搞砸了。这个兼水利专家与间谍于一身的人,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郑国。
这位水利专家郑国,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对于韩惠王赋予他的这个使命,郑国明知道有危险,一旦事情败露,几乎必死无疑,但是他还是欣然接受。
看见郑国义无反顾地同意了,韩惠王大发感叹道:“这真是一位报效祖国的高尚人士呀。”但是,韩惠王不知道,在郑国心里,除了报效自己的祖国外,他的心中还有一个隐藏多年的梦。
郑国认为,贫困积弱的韩国,让他的才能无用武之地,如果能在秦国一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在有生之年,修建一座千秋万代的水利工程,造福后世的子子孙孙,虽死则无憾。
明明是一条不错的疲秦之计,韩国却派去了一个“认死理”的工程师。这到底是秦国的“大幸”,还是韩国的“不幸”呢。
还是那句话:秦国统一天下时,会遇见很多的障碍,也会遇见很多的危险。但是,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注定,凡阻挡秦国统一天下的障碍,历史这个导演,都会把它们无情的绞杀掉,一个不留。
而郑国渠,只不过是这一“神奇定论”的开始。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刚刚即位,郑国就来面见秦王和当时的国相吕不韦。宾主双方落座后,郑国就拿出了自己带来的地图,向秦王和吕不韦讲述自己的思想。
郑国建议,在关中平原上修建一条300多千米的水渠,让这条水渠连接泾水,自西向东,横跨整个渭北平原,最后连接到洛阳。如果这条水渠修好了,可以多灌溉关中四百多万亩土地。而且用于填淤的泾水,它本身含有大量的泥沙,用这种水灌溉土地,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改造关中的盐碱地,将这些土地变成良田,大大增加耕地面积,使关中平原的富裕程度,至少提升N个等级。
面对这一件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大好事,吕不韦和嬴政非常动心。虽然他们明明知道,这么做会消耗秦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核算成本后,在吕不韦的强烈坚持下,秦王嬴政还是签字画押了,这条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郑国渠”,从此正式动工。
在郑国的全力修建下,如今一晃十年有余,这条郑国渠已经初现规模。就在这个时候,秦国的朝廷,那场经典的“龙争虎斗”大戏,也落下了帷幕。
所谓的“龙争虎斗”,就是吕不韦与秦王嬴政的对峙,这场战斗的结果,嬴政大权独揽,吕不韦下岗回家。
吕不韦失势后,秦王嬴政就开始清理他的那些门客,结果这些门客为求自保,纷纷向秦王嬴政交代其他人的“罪行”,这么一来二去,郑国是韩国间谍的身份彻底曝光。
得知这个消息后,秦王嬴政勃然大怒,他立刻把郑国抓到面前,要当面对质,问个明白。
面对秦王嬴政的质问,郑国毫不遮掩,他毫不畏惧地说道:“对,我就是韩国的奸细,修筑郑国渠的目的,就是要消耗秦国的国力,让秦国无力东进。作为一位韩国人,我要忠于自己的国家,所以我死而无憾。”
嘿,你还真敢承认,算你有种!听完这番话,秦王嬴政怒发冲冠,他直接要处死郑国,将他五马分尸,以泄心头之恨。
看见秦王怒不可遏的表情,郑国依旧毫无惧色,他继续说道:“虽然我是一个奸细,但是我修的水渠确是真的,如果这条水渠修好了,能给关中平原带来巨大的效益,虽然韩国能多活几年,但是秦国却建立了万世之功。”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如果韩惠王能听见这番话,我相信,他一定不会派郑国去修渠,还会亲自宰了他。
秦王嬴政是一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听完了郑国的这番话,想想这十年来修渠的成果,他也就认同了郑国的话,放了郑国一马,还是一如既往地让郑国继续修渠。
反正也修了十年了,如果现在把郑国宰了,这个烂摊子谁来接,倒不如让他修好这条渠,如果不见成效,到时候再说。
郑国虽然逃过了一劫,但是因为他的事情,秦国的内部正在发生着一场惊天巨变。
“郑国间谍案”爆发后,秦国的那些旧贵族势力们立刻抓住这个契机,开始大肆制造舆论。
这些旧贵族势力不停地说道:“秦王重用的郑国,居然是一个间谍,嫪毐、吕不韦也不是秦国人,他们也是秦国的敌人。可见,东方六国的人都是别有用心的,他们全都不可靠,根本不值得信任,所以我们恳请大王,把六国的人全部驱逐出境。”
为什么这些秦国旧贵族们要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他们羡慕嫉妒恨。
秦国自秦穆公、秦孝公时期开始,就一直网罗六国的人才,只要肯为秦国卖命的人,不论国籍,不论尊卑,一律唯才是举。特别是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完善的军功爵制,导致官职、爵位全都要论功行赏。
这些政策,虽然将秦国打造成了一个超级强国,却严重损害了秦国旧贵族的特权。
要知道,我们都是含着金勺长大的,是无比骄傲、自豪的富二代。我们出生后,就该给我们权、钱、财。现在倒好,为了获得各种权力,我们却要去砍人头!你这不是要我们命吗?所以,六国的“庶民”越是因为军功进入秦国的高层,这些秦国的旧贵族们就越眼红,最后双方积怨也就越深。
面对这帮本家亲戚的轮番攻击,秦王嬴政本来就烦,自登基以来,老子就没有顺心过。
登基当天,就干掉了一个嫪毐,干掉嫪毐后,发现他背后还有一个吕不韦;好不容易解决了吕不韦,却牵扯出了一个韩国奸细郑国;同意郑国继续修渠吧,自己的本家亲戚又借机发飙。一天到晚的,亲戚大臣轮番闹,老子哪有时间管你们这些破事!
不管了,先收拾一下再说!
很不幸,六国人士挨了这一枪。
秦王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嬴政颁布了自登基以来最缺心眼的决定:“驱逐秦国所有的六国人士!”
政令一出,秦国旧贵族们乐了,在秦国的六国人士疯了。但是,仅仅过了一周,秦王就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他立刻撤销了这条政令,并且昭告天下,之前是寡人错了,咱们涛声依旧,该怎么着还怎么着。
政令一出,秦国的六国人士踏实了,秦国旧贵族们疯了!这是什么情况?有人给秦王嬴政吃迷药了不成?
事后,这些秦国旧贵族们就多方打听,最后他们惊讶地发现,所谓的迷药是没有的,让秦王嬴政改变态度的,则是一封奏折。这篇奏折,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这篇《谏逐客书》,主题思想就一个,让秦王“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为了完成这个目的,则分成了三个部分。
首先,这封《谏逐客书》告诉秦王:因为秦穆公有百里奚、秦孝公有商鞅、秦惠文王有张仪、你太爷爷秦昭襄王有范雎,所以才有现在强大的秦国。要知道,这四个人全是“客人”,如果把他们都驱逐了,还有现在的秦国吗?
以古论今,事实说话,这叫“有理”。
其次,这封《谏逐客书》告诉秦王:大王的珠宝、宝剑、佩玉、骏马、后宫的美女,没有一件是秦国自己生产的。既然要驱逐六国的人,那就把这些东西都一起驱逐吧,特别是大王后宫里的那些美女,还有您的亲妈赵太后,她也不是秦国人(这话够狠)。如果您不这么做,只能说明您重视女色、骏马、珠宝、美玉,而轻视最重要的人才。这可不是统一天下、制伏诸侯的政策啊!
攻其内心,无法反驳,这叫“有利”。
最后,这封《谏逐客书》告诉秦王:您不是要统一天下吗?怎么就没有古代三皇五帝那样的胸襟呢?如果排挤了外国人,则天下的贤士都不敢进秦了。他们不来秦国,只能去给别的国家服务了,这不是“供给敌人武器,送给强盗粮食吗”?现在驱逐六国人,对内是削弱自己,对外是结怨诸侯,这样祈求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利害明了,循序渐进,这叫“有节”。
面对这么一篇“有理、有利、有节”的文章,秦王嬴政根本无法反驳,而且他除了看见这三点外,他还看见了另外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写这篇《谏逐客书》的人,“有胆”。
要知道,自从我穿了那27个肉串后,现在满朝的大臣都学聪明了。不管我发布什么政令,他们都不第一时间反驳我,即使意见不同,他们也都是“抱团”进谏。唯有这个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第一时间反驳我的思想,还写出这么精辟的文章。不错,不错,只有这种有胆、有识、有才华、有主见的人,才能当我的左右手。
想到这些,秦王嬴政立刻对赵高说道:“去,把写这篇文章的人,给我请来。一定要隆重的邀请,不得怠慢,否则唯你是问。”
这位写下《谏逐客书》,让秦始皇无比重视的人,就是后来帮助秦始皇灭六国,称皇帝,废分封、创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建立无数丰功伟绩的大秦第一宰相——李斯。
大秦第一宰相——李斯。
现在是公元前208年,历史已经进入了秦二世二年。
在这一年七月的某一天。秦国都城咸阳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万人空巷、异常热闹。原来,这一天,大秦第一宰相李斯,将和自己的儿子被执行腰斩。同时被处死的,还有李斯的父母、妻妾、兄弟、姐妹等十几口人,整个李斯家的四族,都将被夷灭。
临刑之前,老泪纵横的李斯痛哭流涕地说道:“仓鼠上越高,摔越远。”随后,他就血溅刑场,享年72岁。
堂堂大秦的第一宰相,居然在死前没有留下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遗言,反而对一只仓鼠耿耿于怀,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仓鼠?这只仓鼠,又是如何改变李斯的一生呢?
时间退回到公元前280年。这一年,李斯出生在楚国上蔡一个贫穷人的家里。由于家里并不富裕,成年之后,李斯就在县城里当了一名小吏,负责掌管文书等一些琐碎的工作。
虽然挣不到多少钱,但少年时代的李斯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直到那件事情的发生。
有一次,李斯去上厕所。他看见厕所里的老鼠,不仅吃得差,而且一看见人和狗就惊慌地逃走了。后来,在国家的仓库里,李斯又看见到了老鼠。这些仓库里的老鼠,整天大摇大摆地吃着粮食,不仅长得肥肥胖胖,还异常安稳,即使看见人和狗,它们也不担惊受怕。
看见这两种老鼠,李斯大发感慨道:“一个人贤德或不贤德,就像老鼠那样,看他处在什么环境罢了!”
这就是李斯著名的“老鼠哲学”,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赞和研读,古往今来,也诞生了不少深谙此道的人才。
肯定者说:平台对于一个人实现价值非常重要,李斯的仓鼠学说,表示了李斯不甘心下贱、努力向上爬的心愿,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否定者说:李斯的仓鼠学说,就是一种自私、拜金的理论,为了进入这个仓库,李斯没有是非、没有祖国(楚国)、没有朋友(韩非)、更没有君主(秦始皇),他只有自己的利益,所以才身败名裂,满门抄斩。
这两种说法,我不予评价,我只想说,崇尚荣华富贵无可厚非,但是功成身退,才是人生的最终解脱。
但是此时此刻,李斯只想做仓库中的老鼠,为了这个宏伟的目标,李斯毅然辞去了小吏官职,收拾了自己的行囊,只身一人前往齐国,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开始了漫长的求学之路。
荀子这个人,咱们前面简单介绍过,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虽然荀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但是荀子凭借自己的理解,对儒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删除了很多“仁政”的主张,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人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从一出生,就是邪恶的。刚出生的小孩,他不管母亲多劳累,不管母亲多辛苦,也不管母亲心情如何,只要饿了,他就要吃奶,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所以这就是“恶”,因此,所有的道德都是假的。
当然了,荀子这么做,也是为了对抗自己的同门师兄“孟子”,因为孟子的理论是:人性本善。
可见,但凡教育家,都喜欢死掐,而且都喜欢祸起萧墙、同门相残。自己的老师都做出了表率,所以当李斯看见自己师兄的时候,他也不可能留情。
李斯的这个师兄,叫做韩非。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用道德、礼仪、教育去管理人,完全是扯淡,只有通过法律、教条、利益去驱使人民,才是治国之道。
从这个方面,荀子的理论与法家思想不谋而合,因此荀子这位儒学大师培养出两个“法家”的杰出代表,也是情有可原的。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呢?是善,还是恶?我才疏学浅,不敢妄自揣测,我只能说:“人不是本恶的,也不是本善的,而是本能的。”
因为本能,所以孩子要吃奶;因为本能,所以我们学会了谋略;因为本能,所以我们去伤害别人,也被别人伤害;因为本能,所以在公元前209年,全天下的大秦子民,都会喊出那句话:“天下苦秦久矣!”
而让人民喊出这句话的罪魁祸首,一半是秦始皇,而另一半,则是这个信奉“仓鼠哲学”的李斯。
单凭这一点,虽死不足平民愤。
李斯,你的人生哲学,真的很有问题。
在拜荀子为师的那段时间,李斯非常刻苦,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李斯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治理国家,即“帝王之术”。
学成之后,李斯拜别自己的老师荀子,并且告诉他,要去秦国。
听到这句话,老师异常惊讶,身为楚国人,不去报效自己的国家,却要为他国服务,这是为什么呀?想到这些,荀子就问道:“汝为何要去秦国?”
李斯回答道:“人生在世,最大的耻辱是贫贱,最大的悲哀是贫穷,为了能出人头地,就必须去干一番大事。放眼天下,齐国委靡不振,楚国碌碌无为,其他各国更不可取,唯有秦国雄心勃勃,意欲统一天下。如果我回到了楚国,肯定就是亡国之民了。因此,我要去秦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成就一番事业。”
很显然,此时的李斯,要比自己的那位师兄有“觉悟”得多。
看见自己的学生如此坚持,想想自己在秦国的所见所闻,荀子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他只是送给李斯四个字——“物禁大盛”。
干什么事情,都不要一味地追求完美,关键的时候,要给自己留条路。
对于现在的李斯来说,“物禁大盛”这四个字,根本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当他在细细品味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在刑场上吧。
可见,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谆谆教诲的老师送给你的最后一句话,是多么的重要呀。
拜别了自己的老师,李斯很快就来到了秦国。他刚到的时候,正好赶上秦庄襄王驾崩,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登基。
为了自己的理想,精明的李斯立刻投身吕不韦门下,做起了吕不韦的门客。此时的吕不韦,职位是相国兼仲父,地位如日中天。他的手下不乏精明能干、身怀绝技之辈,初来乍到的李斯,能吸引吕不韦的注意吗?
跟毛遂不同,李斯满腹才华很快就初露锋芒。他的文学和文字的造诣,足以让后世景仰。他写的文章,论证严密、气势贯通、洋洋洒洒、无懈可击。
我国文坛泰斗的鲁迅先生,曾这样称赞李斯的文章:“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而李斯的书法,更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称为书法界的鼻祖。
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不可能折戟沉沙,深藏不露。没过多久,在吕不韦的推荐下,李斯就被提拔为长史。长史再升一级就是客卿了,客卿相当于秦国的高级顾问,可以参与国家的朝政大事。可见,李斯的上升速度,真不是一般地快。
李斯不仅升职快,还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拥有一种可怕的政治天赋。即使在最险恶的环境中,李斯也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要知道,在吕不韦倒台后,秦王嬴政怒火未消,他重罚了吕不韦所有的门客,那些比李斯等级低的门客,都受到了罚俸、撤职、驱逐,甚至是流放的重罚。
身为吕不韦一手提拔的人,李斯应该是吕不韦死党中的死党。但是在这场运动中,任凭外面你死我活,血流成河,李斯依旧稳如泰山,安然无恙。
吕不韦事件平息后,李斯不仅没事,还被提拔为客卿,直接参与秦国国家大事,李斯也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此时的李斯,正要意气风发、大展宏图之时,却遭遇了“驱逐门”事件。
当秦王嬴政发布驱逐令的时候,秦国的六国客卿们没有办法,他们只能收拾行囊,在遗憾中离开秦国,这些遗憾的人,也包括李斯。
由于李斯是楚国人,即使他再有本事,也难逃被驱逐出境的厄运。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李斯决定“死马当活马医”,他冒死上书嬴政,希望这位秦王收回成命。结果居然一击即中,他写的《谏逐客书》不仅劝服了秦王,还受到了秦王嬴政高度的赞扬。从此以后,李斯为自己的仕途彻底铺平了道路。
当然了,李斯虽然“有胆”,但是他不傻。据说,赵高奉命请他的时候,已经追到函谷关外了。如果赵高是奉命追杀他的,我相信,以李斯的聪明才智,也是可以化险为夷的。
可见,大秦的第一宰相,还真是一个“有胆、有识”的狠角色。
驱除令是废除了,六国的客卿们也回来上班了,但是“天子无戏言”,你秦王说出去的话,如何收回呀。
如果换成别的皇帝,他绝对抹不开面子,死活不松口。但是现在的秦王嬴政,可是要统一天下、成为千古一帝的主。这点小事何足挂齿?在收回驱逐令的同时,秦王嬴政不仅向全天下谢罪,还狠狠地骂了一顿那些秦国的旧贵族们。
可见,如此博大的胸怀,志存高远的气度,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还有慧眼识人的头脑,这些成就一番大事的所有因素,如今都汇集到了秦王嬴政身上。
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得?
秦王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时间。这一年,一代名商吕不韦下岗;这一年,大秦第一宰相李斯,正式走上秦国的政坛;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合作最紧密的一对黄金搭档,李斯和秦始皇,开始正式合作。
对了,还有一点。这一年,那条修了十年的郑国渠,正式完工。
郑国渠的修成,不仅使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还使那块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一夜之间变得“富庶甲天下”。
《史记·河渠书》记载,这条渠修完后,“关中为沃野,再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人们为了纪念郑国的功劳,就将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如今,虽然经历了2000多年,这条渠道依旧在履行着自己的使命,灌溉着那片秦人为之骄傲的土地,那片“八百里秦川”。
韩国的“疲秦之计”,却因为一个“认死理”的工程师,最终导致全盘皆输。
郑国渠的修成,不仅没有摧毁秦国,反而解除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后一个后顾之忧。从此以后,关中这块秦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各种物资,使秦国在六国兼并战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秦王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一个神奇的年份。这一年,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开始进入倒计时。
谋士如海
在确定合作关系后,秦王嬴政惊讶地发现,李斯这个人,不是一般地有能耐,简直就是一个超人。
在双方确定合作伙伴关系后,李斯首先提出一个建议,一个吞并六国的总方针。
李斯认为,秦国对六国的统一战争,要两手并用,一方面要利用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要不惜金钱,收买、贿赂、挑拨、离间六国的君臣,让他们内讧,无法完成合纵。只有运用这两种武器,双管齐下,才能统一六国。
要知道,李斯的这番见解非常高。即使经过了2000年,现在的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为了自己的霸权,在运用这套战术,只不过名字换成了“大棒加胡萝卜”。
对于这个方案,嬴政立刻全盘采纳,但是问题来了,要实现这套理论,需要一个人才呀,现在的秦国还有这样的人才吗?
面对这个问题,李斯立刻给出了答案,他不失时机地向秦王嬴政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军事家尉缭。
尉缭,魏国流失的最后一个人才。与自己的前辈商鞅、张仪、范雎一样,尉缭也是在祖国被人迫害,为了复仇,所以他只身来到了秦国,希望借助秦国建功立业,报仇雪恨。
从这个角度看,魏国的那些腐败官吏们为了秦始皇的统一大业,真是不遗余力、立了大功。
尉缭有多大的本事呢?公元1080年,此时是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受这位皇帝旨意,北宋最高学府国子监用了整整三年时间,从当时340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细心挑选、编纂、校定,最后选出了七本书,作为宋朝的“武学经典教材”。
这七本书,就是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流传甚广,甚至传播海外、永载史册的《武经七书》。《武经七书》这个系列的第六本书,就是尉缭的兵书《尉缭子》。
从秦到宋,整整1000多年。这期间,中国军事方面谋士如海、猛将云集,能够打赢韩信、卫青、霍去病、诸葛亮、秦琼、薛仁贵等这些后世猛将,您想,尉缭这个人,得有多大的本事呀。
作为中国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尉缭不仅同意李斯的见解,而且他告诉秦王:“希望秦王不要爱惜钱财,让我去贿赂敌国的大臣,而且我不要多了,只要三十万金足以,我就可以灭了所有的诸侯。”
这么看来,尉缭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个合格的会计,就连报销的钱数,都替秦王嬴政算好了。
面对这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秦王嬴政十分满意,在灭掉六国的战争中,我们多次能看到尉缭的身影。提拔姚贾、离间李牧、水淹大梁、瓦解强楚、劝降齐王。毫不夸张地说,在统一六国的功劳排行榜上,尉缭绝对是首功。
虽然他战功显赫,但是尉缭却非常低调,低调到司马公在写《史记》时,连功劳不如自己的韩非、李斯,都有自己的单独传记,而统一六国的首功尉缭,只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客串了几把,而且字数不会超过500字。
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尉缭低调,也不是他想学余则成玩《潜伏》,而是他根本不敢高调,他甚至害怕秦始皇,害怕到想要逃走。
据说,尉缭这个人很会看面。我们现在对于秦始皇的了解,那段“秦王为人,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的描述,就是出自他的口。
对于这种面容,我们认为秦始皇是有软骨病,但是尉缭却有另外一番注解:“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少恩”,即刻薄寡恩、忘恩负义。“虎狼心”,这是一个极其凶狠残暴的人。尉缭认为,秦王的性格极其可怕,现在他不得志、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他可能表现得平易近人,甚至甘心屈居人下。但是他一旦得志,就可能随便杀人。
您想呀,与这种随便就“草菅人命”的人共事,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尉缭继续说:“如今我是一个老百姓,他还需要我,所以对我很谦逊,对我很好,但是这种人得到了天下,他就会把天下人视为自己的俘虏和奴隶,所以我不能与他长期共事。”
事实证明,尉缭的这番见解,还真是异常准确。
而那件事情的爆发,则让尉缭彻底死了心。
这是一件不知道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事。不过从文字推断,应该是在秦朝统一天下后发生的。
有一次,尉缭外出办公,他看见很多百姓在杀牛宰羊、祭拜神明。尉缭就觉得很奇怪,他就上前问道:“现在既不是社日,又不是腊日,你们为何要杀牛祭神?”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腊日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的节日。古代生产劳动力底下,物质也不多,所以不是特别的日子,一般不搞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面对尉缭的疑惑,当地百姓说道:“我们听说国君病了,所以就祈求神明,让大王早日健康。如今大王痊愈,所以我们就杀牛宰羊,祭拜神明,表示感谢。”
听完这番话,尉缭极其高兴,办完了事情后,他就急匆匆地赶回咸阳,向秦王嬴政道贺。尉缭高兴地说道:“恭喜大王、贺喜大王,您的品德,已经超过古代贤君尧、舜、禹了。”
突然听到这么一句话,秦王嬴政不解地问道:“此话怎讲?”
尉缭继续高兴地说道:“尧、舜、禹再贤明,也没有百姓为他们祈福,而今听说您生病了,秦国的百姓自发地为您祈福,并且杀牛宰羊,感谢神明,这是自古从未有的事情呀。所以,我认为您的功德,早就超过尧、舜、禹,胜过三皇五帝了。”
说完这番话,尉缭本以为秦王嬴政会开怀大笑,再犒赏一下这些百姓。可实际,正好相反。
秦王嬴政听完这番话,略有所思地想了一下,然后就详细地问尉缭这是什么地方的百姓。详细情况问清楚后,秦王嬴政就让李斯下旨,对这些百姓进行严惩,为首的百姓直接发配边疆,当地的官员也要受到责罚。
对于这个结果,尉缭看的是一个瞠目结舌、云里雾里。他本来想问问,但是此时秦王嬴政正在盛怒之下,所以他也就没敢问。
过了几个月,在一次宴会上,尉缭见秦王嬴政甚是高兴,这才斗胆问道:“前些日子,臣说大王德高尧舜、功过五帝,这绝不是阿谀奉承,那些为您祈福的百姓就是证据。但是大王听后不但没有高兴,反而重重惩罚了这些百姓,这是为什么呢?”
听到尉缭的质疑,秦王嬴政回答道:“你不知道这其中的缘由?老百姓之所以被我所用,不是因为我爱他们,而是他们惧怕我的权力。如今,他们因我生病而杀牛祈福,这是让我放弃权力,而去和他们讲仁爱呀。如果这样的话,一旦他们认为我的爱不够了,他们就不会被我所用了。所以我必须惩罚他们,断绝这种爱民之道,回到法制权威上。”
听到这番话,不仅是尉缭,我也一样瞠目结舌,无话可说。
深受法家的影响,秦王嬴政中的“毒”,真不是一般的深。还是那句话,法家思想所统治的社会,要比你想象的还要可怕。
我们现在的法律,是为了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以维护人民的利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秦国的法家思想,就是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为的是可以肆意奴隶和屠杀人民,建立一个超级集权的国家。
如今的秦始皇,他已经“病入骨髓”了。他不知道,法家的这种思想,是以牺牲大臣的利益,秦国长远的利益,天下所有百姓的利益为代价的。一旦这种思想强化到了极限,他所创建的这个帝国,就可想而知了。
还是那句话:没有一个极端实行法家之术的朝代,是可以长治久安的。
吕不韦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去纠正秦王,结果身败名裂,服毒自杀。尉缭也明白这个道理,他的著作《尉缭子》就强调“王国富民,诛暴乱,禁不义”,希望大王以德治国,要实施仁政。
此外,尉缭还认为:“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财货,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这是让秦始皇不要无谓的杀戮,可以看见,尉缭的这些思想,与吕不韦的想法非常接近,却与秦王嬴政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驰。
虽然与吕不韦的思想很接近,但是尉缭却比吕不韦聪明得多,他不想去纠正秦王,他也没有这个勇气,他唯一想干的,就是逃。
在以后的岁月里,尉缭多次想离开秦国。但是,当嬴政得知尉缭想走后,便极力劝阻,还不断加封尉缭官职,最后尉缭居然当上了秦国的“国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
看见嬴政这种表现,尉缭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走也走不成,逃也逃不掉,只好继续留在秦国。
我留下可以,还让我那么高调,那是不可能的。从那以后,聪明的尉缭开始明哲保身、低调行事。除了写几本兵书外,大秦的政治舞台,再也看不见他的踪迹。最后,由于低调过头了,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中国最著名的军事家尉缭,居然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不知所踪,音讯全无了。
虽然历史上再无他的记载,但是我相信,了解秦王的为人、善于韬光养晦的尉缭,一定可以保全性命,无疾而终。
虽然尉缭这个人,天天玩低调,也不怎么主动干活,但是他的办事效率还是深得秦王嬴政的认可的。当然了,作为直接推荐人的李斯,更是受到了秦王嬴政的褒奖。
进献统一天下的政策,发掘能够统一天下的奇人,李斯的功劳已经是大大的了。但是秦王嬴政知道,李斯最大的功劳,则是他对自己的态度,那种始终如一的鼓励和支持。
秦王政十三年(即公元前234年),为了统一天下,秦王嬴政派大将樊於期攻赵。开始的时候,战局非常顺利,樊於期在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大破赵军,斩杀10万赵兵。
这10万赵兵,几乎是赵国所有的心血。要知道,此时距离那个损失45万的“长平之战”,只有短短的27年。毫不夸张地说,赵国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兵员,在这一仗中,彻底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鉴于这种战果,秦大将樊於期再接再厉,他于秦王政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挥师南下,一举攻陷赵国赤丽、宜安等军事重镇,大军更是向邯郸进军。此时的赵国,真是危在旦夕,命悬一线。
就在这个时候,赵王迁终于想明白了,他火速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指挥所有赵军反击秦军。李牧也不负众望,他采用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战术,任凭秦军辱骂,就是坚守不出。这样僵持了一个月,李牧看见秦军已经疲惫不堪,就立刻挥师反攻。
樊於期万万没有想到,已经这样子的赵军,居然还有力量反击。当即被打得大败,手下10万秦军全部覆灭。樊於期害怕秦王报复,就畏罪逃到了燕国,从此再也不敢回秦,直到碰到了燕国的太子丹。
战败的消息传回秦国后,秦王嬴政勃然大怒,他先杀死了樊於期在咸阳的所有家人,夷了樊於期的全族,然后重振旗鼓,另派良将。第二年,也就是秦王政十五年(即公元前232年),秦国再次挥师攻赵。
这场战争的宗旨就叫“报仇雪恨”,为了彻底攻陷赵国,秦王嬴政一共投入了30万大军,整个大军沿两路前进,从南北两个方向攻击赵国邯郸。
此次出战,北路大军为掩护部队,全军由邺城北上,从漳水向邯郸进迫,目的是分散赵军的注意力,还有伏击、袭扰赵军部队的任务。南路大军为主力,由秦王嬴政亲自指挥,从上党出井陉,攻击番吾,逼近邯郸。两路大军一上一下,一南一北,让赵军首尾不能相连,任你李牧有通天的本领,也将无计可施。
虽然计划看似天衣无缝,但是实际的战局,远远没有秦王嬴政想象的那么乐观。在得知秦王御驾亲征后,李牧立刻看出了秦军的真实意图,他集中所有兵力,以邯郸之南的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修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用它来抵御秦军的南路主力。
在两军交战的时间里,不管秦军如何攻击,李牧的防守都无懈可击,秦军始终无法逾越这道防线一步。战斗僵持了3个月后,李牧看见秦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他就留自己的副将司马尚镇守防线,自己亲率主力,反击正在北面佯攻的秦军。
此时北面的秦军,因为没有固定的目标,正无所事事。这些秦军根本没有想到,赵军居然弃秦军主力于不顾,敢来这里撒野。
北路秦军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到李牧的督军猛攻,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一战下来,北路的秦军被打得大败,溃不成军地逃回了秦国。
在收拾了这只悠闲的“旅游团”后,李牧立刻班师回朝,继续与司马尚合军一处,抗击南路的秦军主力。
秦王嬴政在得知北路大军惨败后,知道已经难以获胜,在稍微的“意思意思”后,南路秦军也就撤退了。至此,这场以“报仇雪恨”为宗旨的战争,再次以惨败而告终。
这两次大败,不仅让秦国颜面扫地,威信荡然无存,也彻底摧毁了秦王嬴政的信心。
在出兵之前,秦王嬴政志比天高。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到仲父吕不韦为止,秦国这些年的战争,几乎保持不败,上一次这么大规模的惨败,还是他曾祖父秦昭襄王时期,那次被赵、楚、魏合纵击败。
但是,那一次的失败,是一对三,人家赵国差点儿亡国,那是“哀兵必胜”。但是这一次,是一对一,而且还是一个新一代兵员完全覆灭、已经穷途末路的赵国。
呜呼哀哉,统一天下的使命难道不是我嬴政应该承担的吗?一个赵国,就能打败我两次,如果五国再合纵一次呢……想到这些,秦王嬴政根本不敢往下想了,他那颗渴望胜利的心,渴望统一天下的志向,正在不断逝去。
就在这个时候,李斯来了。
李斯不仅来了,还带来了他精美无比的文章: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大体意思是:“不要失去信心,现在的秦国之强,大王之贤德,统一六国就如同扫除炉灶上的灰尘。眼下是完成统一天下最后的时机,如果错过了,就要再等一万年了。所以我们要抓紧备战,如果等到诸侯重新变强了,就是黄帝在世,也无可奈何了。”
李斯的文章,洋洋洒洒,字字诛心,这上面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秦王嬴政的心坎里。
“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是告诉秦始皇,您要的“机遇”来了。
诚然,为了统一天下,就一定要发动战争。战争是一件拥有极大风险的事情,在冷兵器时代更甚,即使拥有强大的军队、凶猛的将领、无敌的谋士,也无法保证最终的胜利。但是,战争除了指挥家的意志和决策外,还要取决于自己那颗必胜的心。在战斗中,谁能够咬牙坚持下去,谁更加努力,谁就能抓住“机遇”,获得最终的胜利。
后世中,刘邦受张良的鼓励,即使屡败于项羽,也从不放弃,终于获得“机遇”,荣登大宝;曹操受荀彧支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终于获得“机遇”,打赢官渡之战。
精通法家之术的李斯很明白,老师常说“得时无怠”,时机来了,绝对不能怠慢。而且,人家的机遇都是坚持下来才出现的,你的机遇已经来了,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
此时的秦王,他就像一把尚在鞘中的宝剑,虽已嗡嗡作响,但也不敢出鞘现身。虽然他嗜血如命,渴望胜利,但是他又害怕失败,不知天命所归。而李斯的这篇文章,无疑给了秦王嬴政极大的信心,机遇已现,天命所归,现在不出,更待何时?
看完这封奏折,热血沸腾的秦王嬴政,立刻告诉身边的赵高:“去,召集列位臣工,寡人有重要的事情宣布!”
猛将云集
秦王政十六年(即公元前231年),距离攻赵失败已经过去了三年。经过了三年的不断反思,此时的秦王嬴政,已经完全恢复了状态。只见他头戴12串珠子的冕旒冠,身穿一套黑色衮龙袍,腰间配一把千古名剑“辘轳大宝剑”,正端坐在雄伟的咸阳殿正中,无比的威严庄重,尽显天子本色。
在这雄伟的咸阳宝殿上,除了威武的秦始皇,还有那些威震天下、能征善战的文臣武将们,他们按照文东武西的顺序就座。
此时这些骁勇善战的武将们异常兴奋。因为根据惯例,秦朝的朝会,只要不涉及国家一级大事,是允许外国使者参加的。但是今天的朝会,一个六国使者都没有,这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细节,秦王这是要打仗!
整整三年无仗可打,这些武将都给憋屈坏了,年少气盛的王贲首先说道:“大王,六国之中,以韩国最弱,请大王赐我十万大军,我立刻剿灭韩国。”
王贲是秦国名将,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这是一员虎将,虽然他的父亲是秦国“战神”王翦,但是王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虎父无犬子”。在剿灭六国的战斗中,他一个人就灭了四个国家。
看着这位爱将,秦王嬴政只是微微地笑了一下,什么也没说。
看见大王不说话,王贲异常纳闷。就在这个时候,年轻的秦将李信,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抢着站起来说道:“大王,六国之中,以楚国最强,请大王赐予我10万兵马,继续打击楚国,防止它死灰复燃。”
李信是秦国最年轻的名将,虽然现在他只有18岁,但其骁勇善战,箭法惊人。除了这一身好武艺外,李信对于战法和兵种的领悟,也有其独特的见解。
在那个战车还没有退出舞台的时代,李信就迷恋上了骑兵,而且还是那种战斗力弱、但机动力强的轻骑兵。
在李信手中,平时只能用于侦察、传递消息的轻骑兵,却变成了一把无坚不摧的宝剑。而他创造的轻骑兵战术,更是被称为“闪电战”的鼻祖。
看着这位前途无量的爱将,秦王嬴政微微地笑了一下,还是一句话也没说。
就在王贲、李信迷茫的时候,老将蒙武看出了端倪,“年轻人呀,看不出大王的心思,还是我来吧”。随后,老将蒙武发言道:“大王,魏国密谋连楚亲齐,意欲再次合纵,请大王赐我10万人马,必将踏平大梁,让魏王知道咱们的厉害。”
蒙武乃秦国大将,其蒙氏一族,更是满门忠烈,三朝皆为秦朝猛将。
蒙武的父亲蒙骜,为大秦四朝元老,从秦昭襄王起,因其骄傲的战绩和永不服输的勇气,他便被称为秦国的“擎天一柱”。
蒙武的长子蒙恬,更是被称为“中华第一勇士”,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镇守长城,抵御匈奴,在他征战北疆十多年的时间里,蒙恬多次打败匈奴,使其不敢南下一步。
蒙武的次子蒙毅也是一员虎将,虽然在历史书上,蒙毅没有哥哥出名,但是在文学作品上,世人却只知道蒙毅。要知道,2005年拍摄的《神话》电影中,扮演蒙毅的人,叫做“成龙”。
最后说一句,蒙氏一族骁勇善战,其手下士兵更是凶悍,历史上称他们为“蒙家军”。此乃大秦最强的部队,没有之一。
面对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秦王嬴政应该给点儿面子了吧。但是他依旧微微一笑,避而不答,只是把目光落在了一个人身上。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秦国的“战神”王翦。
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犀利的作战指挥能力,以及稳扎稳打的战术体系,让王翦始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自出道以来,王翦东西南北、大战小战百余回,未尝一败。其不败的战绩,让王翦威震朝野,人们尊称他为“秦国的战神”。
听了别人的建议,看了秦王嬴政的表情,老将王翦立刻明白了,他拱手说道:“大王,赵国两次败我大军,此仇不报,誓不为人,请大王赐我10万大军,必将踏平邯郸,生擒那李牧老儿。”
但是,听了王翦的话,秦王嬴政只是叹了一口气。
看秦王没有反应,满朝文武疯了,与秦国领土挨着的,就是韩、魏、楚、赵这四个国家呀,难道您要打齐和燕?您这是唱的哪一出呀?
就在大家小声议论的时候,秦王嬴政从宝座上站了起来,他向诸位爱卿摆摆手,然后从牙缝里挤出两个非常小,却足以震撼世界的字——“天下”。
听到这句话,有的大臣没有反应过来,而更多的大臣明显是被震住了,他们一时间不知所措,只能屏住呼吸,眼睛直勾勾地看着秦王。
面对这种局面,秦王嬴政只能再大声重复一遍:“寡人要的是,天下!”
天下,就是统一六国,就是一统寰宇,就是国家重新统一。天呀!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开始,到现在都六百多年了,为了重新统一天下,我们经过了春秋战国无数场的战斗,已经死亡了上百万、上千万人。如今的天下,根本没有人相信这块中原大地还能够再重新统一!如今这个持续了六百多年的梦,就要在我等手中变为现实!这是何等的光荣使命呀,我等岂止是永载史册呀!
惊魂未定的诸将,在全部回过神后,立刻全体跪倒,整齐而大声地喊道:“秦国万岁,大王万岁,秦国万岁,大王万岁……”
在山呼海啸的“万岁”声中,年轻的嬴政站了起来。他目视着前方,眉宇间流露出自信和刚毅的表情;那双闪亮明澈的眼睛,更是透露出一种说一不二、唯我独尊的霸气。
我,是大秦的第36任国君;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王;我,是要统一天下,结束乱世的秦始皇!
寡人我不惧怕任何失败,这个乱世,由我终结!
这一年,是秦王政十六年,即公元前231年。秦王嬴政用自信而刚毅的眼神告诉全世界: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的战争,正式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