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掉商国,建立西周。在刚建国的时候,周武王犒赏下属,大封诸侯。这些诸侯中,有未来名震天下的晋、齐、燕、楚,唯独没有秦,也不可能有秦。此时的秦,就是一个小部族,一个小到随时都可以被灭的部族。
如果继续这样的话,早晚有一天,这个弱小的部落将被吞并,而秦国的历史也就戛然而止了。但就在这个时候,秦国出现了转机,这个部族里出现了一位没有雄才武略、却有一技之长的领袖:非子。
公元前890年,周孝王为了振兴周国,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选择在汧河、渭水之间的一片天然牧场养马。而负责养这些马的人,就是秦国王室的第一任祖先非子。
对于这件富国强兵的事情,周孝王非常重视,每年秋天狩猎的时候,他都要来这里亲自检阅一番。由于每年都要来一次,久而久之,周孝王就惊讶地发现,他的这些马不仅膘肥体壮,而且繁殖速度也很快,看来负责养这些马的非子是一个能人。
想到这些,周孝王就嘉奖非子,赐他“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还封赐他几十里地,地名为秦。从那以后,非子的部落就改名为“秦”,而他们也有了一块自己的封地。
虽然有了自己的封地,但是这些秦人的地位一点也不高。根据西周的国策,秦人并不是诸侯,因此即使有了自己的封地,也不能建国,更不能有政权。因此现阶段的秦人,就是一个为周天子服务的“马仔”。
即使这样,当时的秦人也应该很是满足了,至少不用再害怕被别人吞并了。他们完全有理由骄傲地说:“敢动我,老子的后台老板是西周天子,你不想活了。”
是呀,但是如果老板没了,秦人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公元前770年,已经享受100多年安逸生活的秦人害怕了,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公司出现了危机,此时的西周王朝,换上了一个不靠谱的老板,周幽王。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在亡国这方面,周幽王不仅让自己永远的“青史留名”,还留下一个故事,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烽火戏诸侯”。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周幽王登基后,底下大臣为了孝敬他,就进献了一名美女,史称“褒姒”。
这位褒姒,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老漂亮了,但是有一个缺点,唯独不好笑,整日给你板着个脸,按照现在的词汇,这姐们就是一个冷冰冰的“酷女”。
好好的一个美女,整天冷若冰霜的,周幽王看着也烦。为了让褒姒一笑,他不惜赏金千两,来犒劳那些出主意的大臣,这也是“千金难买美人一笑”的由来。
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是不管周幽王用什么办法,褒姒就是不笑,这可愁死周幽王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虢石父的大臣就献计:“要不咱们用烽火台试试。”
烽火台是古代敌人入侵时使用的紧急报警装置。根据西周法律,点燃烽火就证明京城有难,天子危矣。但凡看见烽火者,不论诸侯大小,必须率军勤王,前来护驾。综上所述,烽火台是国家极度危险的时候,才能使用的工具,这么重要的东西,岂能视同儿戏。
提出这么个缺心眼的办法,这个大臣被剐了都不觉得冤。但是虢石父面对的,是同样少根筋的周幽王,他居然同意了。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之间,京城就燃起了烽火。面对这个场景,各路诸侯都急了,他们立刻点齐人马,杀过来护驾。来了以后,这些诸侯惊讶地发现,这里没有一个敌人,却只有宫廷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定睛一看,周幽王和褒姒正坐在高台上饮酒作乐。
就在这些诸侯不知所措的时候,周幽王大声说道:“大家辛苦了,这里没有什么事,我就是放个烟花玩玩,现在大家可以回去了。”
你这不是耍人吗?费了这么大的劲儿,跑了这么远的路,末了你连饭都不管!当时就有人想和周幽王评理,但是更多的人选择了敢怒不敢言,到了最后,这些诸侯只能愤怒离开。
那位酷姐褒姒,看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所有的兵马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太好玩了,不由得嫣然一笑。
她这一乐,可把周幽王美坏了。此刻的他,立刻有了成就感,也信心十足了。从那以后,这个“狼来了”的故事有增无减,甚至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又燃起了烽火。这一次,诸侯们以为周幽王又在恶作剧,大家全都按兵不动。可是这一次,是真的来敌人了。
这一年,西夷少数民族犬戎攻打西周,由于没有诸侯的帮助,周幽王势单力薄,最终兵败自杀。他的死,也应验了那句话:“玩火者终自焚”。
成天玩火,最后玩大了,江山没了,美人没了,自己的性命也没了。
周幽王这一死,他是解脱了,西周王朝算是热闹了。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他的弟弟临时即位,史称周平王。周平王害怕犬戎的势力,只能迁都到洛邑(今天的洛阳)。他这一迁都,代表着西周的没落,也代表着东周的开始。随着周王朝势力的衰弱,天下诸侯开始各自称霸,孔子所说的诸侯相互攻打的“春秋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这种背景下,各路诸侯对周王朝算是死了心了,即使在周幽王兵败被杀、周平王艰难迁都的时刻,他们也不来帮忙。但有一个人除外,他就是秦国的第一位国君,秦襄公。
在西周被犬戎灭掉后,秦襄公敏感地发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功成名就的机会。现在去解救被困的老板,打赢了,赏赐大大的;即使打输了,也有勤王护驾之功。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为何不干?
在历史机遇面前,也有很多像秦襄公这样的人,但是他们都没有抓住机遇,所以后来他们全完了。秦襄公抓住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秦。可见,秦襄公的政治眼光和政治魄力,确实不错。
周平王东迁后,为了感谢秦襄公的救驾之功,就赏赐秦襄公为诸侯。但是你封我诸侯,我没有地怎么行呀?对于这个问题,周平王赏赐了他西戎之地。
按理来说,此时的秦襄公应该春风得意,但是此时的他,不仅一点也不高兴,甚至还满脸疑云,灰心丧气。
为什么呀?因为“西戎之地”是人家犬戎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地盘,那个地方根本不归周平王管,他也管不了。你把一块管不了的地方交给我,这不是坑人吗?
要知道,周平王的这种行为,比单位拖欠工资打白条还狠。老板拖欠工资,都是写的自己的东西。周平王打的白条,可是写的别人的东西。就好比说,我欠你工资,你去抢别人钱吧,抢到手里算你有本事,抢不着算你小子活该。
周平王的这种行为,应该算是最高等级的“空手套白狼”。
折腾了半天,秦襄公发现自己被耍了。如果我是秦襄公,估计就和周平王动手了。但是秦襄公不是我,所以他没有动手。对政治异常敏感的秦襄公知道,虽然他只是得到了一纸空文,但是这一纸空文,对于他来说却意义巨大。
“出师有名”,如果在以前,别说打下西戎之地了,就是率军去那里旅游,都不行。但是现在得到了天子的证明,从法律的角度讲,这块地就是我的,只要能打下来,就能成为我的封地。所以这一纸空文,对秦襄公的意义很大。
拿着天子的证明,踌躇满志的秦襄公率军出征,他要一举赶跑犬戎,收复西戎之地。但是秦人要从犬戎手中夺取土地,谈何容易,何况还是一个刚刚灭掉西周,士气无比高涨的犬戎。
为了把这一纸空文变成现实,秦襄公整整打了四年,直到战死疆场也没有占领西戎。他的这种遗憾,只能让自己的子孙来完成了。
从那以后,秦国的每一代国君,都为了收复土地去和犬戎打架。为了这一纸空文,秦国整整打了170年,经历了7代国君,都没有如愿以偿,直到第8位国君的登基。
秦国的第8代国君,就是将这一纸合同变成现实,称霸西戎,开疆扩土上千里,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五羖大夫——百里奚
秦穆公是一个奇怪的君主。以前的7代秦王,他们只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到了自恋、变态的地步。但是秦穆公不一样,他很早就知道,没有辅佐自己的人才,自己的能力再强也没用。
就是因为这一小点儿的改变,才有了后世强大的秦国。
在当时,周王朝自东迁以后,势力就不断地削弱。到了最后,诸侯们根本不听周室王朝的差遣,为了自己能称霸天下,诸侯之间开始了相互讨伐,中国历史上持续了500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正式到来。
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晋国就要讨伐虢国,但是问题来了,晋国与虢国之间还隔着一个虞国。为了去讨伐虢国,晋国就向虞国借路。
当这个消息传到虞国后,虞国的大臣百里奚就进言道:“坚决不能答应晋国的要求,虢国和虞国的关系,就好比牙齿和嘴唇,虢国要是完了,咱们虞国还能存活吗?”这番话,就是成语“唇亡齿寒”的由来。
就是这么一个肤浅的道理,虞国的国君居然不听,他自信地以为,晋王给了自己无数的财宝和名马,这是真把我当朋友呀,怎么能不帮他们呢,所以就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后来的事情,全被百里奚猜中了,晋国灭掉了虢国后,在班师回国时,就顺手灭了虞国。可怜的虞国国君,那些财宝还没有捂热呢,就都被晋国拿了回去,人家还顺手拿走了自己的国家。这就是成语“假道灭虢”或者“灭虢取虞”的由来。
虞国灭亡后,百里奚就被晋国俘虏了。晋国不知道他的本事,所以也没有重用他。但是秦国知道,秦穆公为了得到百里奚,就想了一个计谋。
在晋国灭掉了虞国、虢国后不久,为了保持现在的关系,继续友好合作,秦穆公就向晋国提亲。而晋国也需要时间来消化刚刚吃掉的“食物”,所以也就答应了秦国的请求,让自己的大女儿嫁给秦国的长子,两家结为“秦晋之好”。
古时候的婚姻,女方嫁给男方,不仅要有丰厚的嫁妆,还要有陪嫁的仆人。这些仆人,一般都从奴隶中挑选。在挑选奴隶的时候,秦国的特务就向晋国建议说:“这个百里奚,死活不肯投降晋国,留着他还得管饭,不如把他轰得远远的,扔给秦国得了。”晋国的工作人员一想,是这么个道理,因此就把百里奚的名字写了进去。
当百里奚知道这个消息后,心中百感交集:“想我百里奚,空有治国安邦之策,却始终找不到明主,如今我年过七十,却还要当陪嫁的奴隶!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想到这些,在去秦国的路上,百里奚就找了一个机会逃跑了。
堂堂的晋国大公主出嫁,陪嫁的奴隶都有好几百人。这么多的奴隶,要是跑了一两个,晋国的官员也不会在乎,他们继续上路,不久就来到了秦国。
你们不在乎,可是秦穆公在乎呀。我为了得到百里奚,才想了这么一个招,你晋国的公主管什么用呀,能帮我开疆扩土、成就霸业吗?
虽然秦穆公内心很不爽,但还是敷衍走了晋国的使者,在这场结婚仪式结束后,秦穆公就派人沿着百里奚逃跑的路线去寻找,誓必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没过多久,寻人的探子就回报:“百里奚逃到了楚国,现在正在为楚王养牛。”
堂堂的旷世奇才,拥有安邦定国之策的奇人,竟在楚国养牛?当听到这个消息后,秦穆公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他对手下人说:“找到下落就好了,快快预备金银首饰、贵重物品,我要去赎回百里奚。”
一听这话,秦国大臣公孙枝立刻说道:“大王万万不可,您要是这么办,百里奚就来不了秦国了。”
公孙枝的这番话,彻底把秦穆公整糊涂了,他不解地问道:“爱卿何出此言?”
公孙枝继续说道:“楚王让他去养牛,这说明他不知道百里奚的本事,如果大王花重金去请百里奚,这不是告诉楚王,这个人很有本事,我要重用他。您想,如果这样的话,楚王还会放了百里奚吗?”
一番话,说得秦穆公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立刻说道:“爱卿此言即是,寡人知道该怎么办了。”
没过几天,秦国的使者就面见楚王,出示了那份晋国公主陪嫁的礼单。按照这份礼单的记载,百里奚是秦国的陪嫁人员,理应归秦国所有。为了不让楚国吃亏,我们愿意按照当时的奴隶价格,拿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
楚王本来就觉得,不能因为一个逃犯闹得两国不愉快。后来一听这个快死的老头还能值五张羊皮,楚王立刻同意了秦国的请求,把百里奚装进了囚车,交给秦国使者带走了。
如果楚王知道这宗买卖带来的后果,他一定会吃了这五张羊皮。
百里奚到了秦国后,公孙枝早已恭候多时了,他亲自打开囚车,细心伺候,到达京城后,秦穆公更是亲自出城迎接。
此时的百里奚,彻底被搞懵了,自己活了70岁,当初的梦想已经彻底放弃了。如今,奇迹居然真的降临了?想到这些,百里奚立刻痛哭流涕,发誓要报秦王的知遇之恩,永远效忠大秦。
百里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执政秦国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赢了“韩原之战”,彻底打败了晋国,也为自己的祖国虞国报了仇。
看见当年的奴隶百里奚如今这种活跃的“表现”,我真不知道晋国的国君会作何感想。
此时的百里奚还不知道,他开启了一个神奇的模式。从他以后,但凡是上天选中的顶尖人才,都会被自己的祖国所抛弃,甚至被迫害。而这些人才,都会无一例外地选择到秦国为官,最后率领秦国,把自己的祖国打得丢盔弃甲、体无完肤。
在这个模式下,百里奚是第一个动手的。从他开始,到秦王嬴政登基前,还有3个人。
在这个模式下,晋国是第一个倒霉的,而在他的后面,则是除了秦国以外的所有国家。
我有的时候在想,秦国之所以统一天下,除了36代国君的不断努力和自身强大外,还有一件凡人无法改变的事情——“天命”。
天命所归,无奈人也。
你也许不相信,但是以后的故事,则会让你瞠目结舌,目瞪口呆。秦国统一天下,也会遇到很多的障碍,也会遇到很多的危险。但是,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注定,凡阻挡秦国统一天下的障碍,历史这个导演,都会把他们无情地绞杀掉,一个不留。
也许,这就是秦国的“天命”。
称霸西戎
虽然打赢了晋国,但是百里奚一点儿也不高兴,他的头脑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自己,秦国现在的“东进”国策,是错误的。
百里奚对秦穆公说道:“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况还是晋国这么大的一只虫。晋国虽然一时战败,但它的综合实力远胜于秦国数倍,现在的秦国根本不可能吃掉晋国。秦国如果想发展,东进还不是时候,唯有西进,开地千里,称霸西戎,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对于百里奚的这番见解,秦穆公微微地点着头,这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是有一个超现实的问题,我打不过犬戎呀。
自从拿了周天子给予的一纸公文,我大秦为了收复西戎之地,已经奋斗了7代国君,整整打了170年。可如今,犬戎是越打越强,特别是现在这个阶段,人家那里出现了一个治世奇才,我更没戏了。
这个治世奇才,名叫由余。
由余,有书写成“繇余”或者“尤余”,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后来因为避中原之乱,才逃到西戎。犬戎的国王以前不懂中原的政治,但是在由余的帮助下,西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内修政治,外练强兵,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犬戎王朝,比任何时期都要强大。
秦国连弱小时候的犬戎都打不过,何况现在这么一只“巨兽”。看样子,秦穆公这一代秦王,又将碌碌无为矣。
为什么秦穆公这么示弱呢?原来,早在秦穆公没有得到百里奚之前,他就领教了由余的“厉害”。
有一次,犬戎的国王听说秦穆公很是贤明,为了了解对手的实力,他就派由余出使秦国。
听说敌国要来使者,秦穆公立刻安排了一次盛大的活动,而这个活动,则是为了向由余炫耀那些价值连城的珠宝,最后,秦穆公还带着由余参观自己雄伟的宫殿。
这座雄伟的宫殿,就是后来的雍城。
活动结束后,秦襄公很是得意,他轻蔑地对由余说道:“看见没有,我这里财宝无数,宫殿巍峨雄伟,你们犬戎做得到吗?”
面对这个问题,由余毫不示弱,他只说了四句话,就说得秦襄公满脸羞臊,无言以对。
“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意思是:“如果这些东西用鬼神去造,能给鬼神累死;如果这些东西用人去造,就苦了天下的百姓了。”
潜台词是:“你牛什么,为了一己私欲、劳民伤财地修这些东西,你就是一个昏君。”
由余的这番话让秦襄公很是不爽,但是从另一方面,秦襄公对这个人也很好奇,你明明是个中原人,却要为犬戎服务。难道说,犬戎有什么东西吸引你了吗?
想到这些,秦襄公就说,据我所知,犬戎人全是不懂礼貌、无法无天的家伙,中原有“诗书礼乐”作为法度,还老是作乱呢,这些犬戎人为什么还不反?
由余笑着回答道:“这就是中原祸乱的根源呀,圣人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开始的时候,君主还能用诗书礼乐去感化人们,实现一个小太平。可是到了后代,君主骄奢淫逸,仗着法律来约束人民,人民不甘心被管,要求君主实行仁义,此时的君主又不会这种办法,只能互相怨恨,最后开打。而戎族却不是这样,在位者用仁德对待臣民,臣民用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就像一个人支配身体一样,无须使用各种阴谋诡计,国家也能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才是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由余的这套治国理论,应该是最早的“仁爱”理论,比公认的孔子学说整整早了100多年。
我们可以想象,由余的这番高调言论,带给秦襄公何等的震撼!
从那以后,秦襄公就对手下人说:“邻国出现了一个贤人,成为我的麻烦了,你们说怎么办呀?”如果是别人,可能没有办法,但是现在秦襄公有百里奚了,就有办法了。
听完了秦襄公的陈述,百里奚微微一笑,这有何难,我只要用三条计谋,必让那由余为大王服务。
这三条计谋分别是:送、扣、反。
何为“送”,就是用美人计。
百里奚说道:“西戎地处边陲,戎王没有听过中原的音乐,没有见过中原的美女,我们可以给他送很多的舞姬歌女,让他整日沉浸在歌舞声色中,消磨他的斗志,让他无暇处理朝政。”
“送”完了,就开始“扣”。
什么叫“扣”,就是扣留由余,下次由余再来秦国的时候,不管用什么办法,就是不让他回去,要无限期地延误他回国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要在西戎散播各种谣言,要给人一种由余要跳槽的感觉。这样,西戎国王就会怀疑由余了。
最后一条计谋,叫做“反”。
一旦西戎君臣产生了隔膜,我们就不停地打由余的“小报告”,久而久之,西戎国王一定不会再重用由余。这样,大王的烦心事也就没了。
听完这番话,秦穆公大喜,君臣俩立刻依计行事。
事实证明,在这套美人计+无中生有+挑拨离间的攻势下,西戎国王彻底中计,从那以后,他再也不相信由余的话,甚至对他动了杀机。
而由余,整天看着西戎国王玩物丧志,也对他彻底失望。在痛定思痛后,由余彻底离开了西戎,他接受了秦穆公的邀请,正式投奔了秦国。
对于西戎国王而言,由余的叛逃,是一次极具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对于秦穆公而言,由余的加盟,则标志着吞并西戎的开始。
秦穆公三十七年(即公元前623年),秦国重用由余,命他率军攻打西戎。由余也不负众望,一口气攻下了十二个西戎之国,开辟了上千里疆土。同年,秦穆公终于在西戎称霸。
至此,那170年前的一纸空文,终于在秦穆公手里变成了现实。从此以后,秦国不仅有了更为辽阔的土地,更重要的是,还拥有了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的“关中平原”。
这块富饶的土地,将成为秦国霸业的根据地,成为大秦统一天下的资本。所以这块富庶的土地,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八百里秦川”。
没有这“八百里秦川”,就没有未来那强大的秦国,更没有那400年之后的天下一统。
两年后,秦穆公三十九年(即公元前621年),被世人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仙逝,作为一代英主,我相信他死的时候,一定是含笑九泉、毫无遗憾的。
但是,虽然秦穆公称霸西戎,为秦国留下了一片千里疆土,可是秦国位于边陲,地广人稀,经济落后,而东进的路线又被强大的晋国牢牢遏制住。别说打赢晋国了,以秦国现在的实力,也就是一个中原二流的国家。
如何才能让秦国强大起来呢?
这个问题,成为了秦穆公以后秦国历任国君的“阿喀琉斯之踵”;这个问题,一直持续了整整260年,整整经历了秦国15代国君;这个问题,直到秦孝公的时期一个天才的出现,才彻底解决。
公叔痤的密谋
公元前361年,此时的魏国国都相国府中,有一位重病缠身的老者,正默默地躺在床上,打发着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老者,就是魏国大臣公叔痤。
此时的公叔痤,正在回想自己的一生:“在我执政期间,对内,辅佐明主,国富民强;对外,连年征战,扬我国威。特别是六年前,与秦一战,连续攻取秦国五座城池,使秦军不敢东进一步。如此战功显赫,足以青史留名,我公叔痤这辈子,算是活值了!”
想到这些,公叔痤内心无比欣慰,就在他准备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突然间,这位垂暮等死的老者,竟然回光返照般地坐了起来并且大吼道:“快请魏王来,老臣临终之前,要托付好一个人,如果此人不处理好了,老臣死不瞑目!”
听到主人在乱吼,底下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们立刻去请魏惠王。一会的工夫,满头雾水的魏惠王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这里,他进门就向公叔痤询问道:“您不是有重要的事情吗?现在我来了,说吧。”
公叔痤气若悬丝地说道:“我手下有一个叫公孙鞅的人,虽然很年轻,但是很有才华,希望大王重用他,把国家交给他处理。”
魏惠王一听,立刻满脸不悦,沉默不语,他心里说道:“公叔痤这是病糊涂了,开始说胡话了,公孙鞅这小子才二十几岁,嘴上连毛都没长全呢,这能处理国事吗?”
见魏惠王一句话也不说,公叔痤已经猜出了魏惠王的心思,他屏退左右之人,对魏惠王小声说道:“如果大王不用公孙鞅,那一定要杀了他,绝不能让他去别的国家。”
这一次,魏惠王没有再沉默不语,他只是敷衍了一下,做了一下表面工夫,就打道回府了。
此时的魏惠王,一定是一肚子怨言:“我以为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呢,原来是来听公叔痤临死前的胡言乱语!”
21年后,即公元前340年,已经改了名字的公孙鞅,率领秦军攻打魏国,一战大破魏军,魏惠王被迫迁都至大梁,并且割让河西之地与秦议和。
那个时候的魏惠王,一定更是一肚子怨言:“悔不听公叔痤之言,才落得今日之败。”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呀。
看见魏惠王走了,公叔痤清楚地知道,刚才自己的那番话,魏惠王根本就没有听进去,如果不处理了公孙鞅,魏国将永留后患。
想到这些,公叔痤想到了一条计谋,一条无比歹毒的计谋。
魏惠王一走,公叔痤就把公孙鞅叫到跟前,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我想让你代替我当魏国的丞相,但是魏王不同意。我又知道你有才,所以我跟魏王说,如果不重用你,就一定要杀了你,你现在大难临头了,赶紧闪人吧。”
要知道,公叔痤的这番言论,如果换成常人,估计早就吓得落荒而逃了。只要公孙鞅逃了,就一定会被魏惠王抓住,只要魏惠王抓住了他,就一定会想起老臣我的话,届时公孙鞅必死无疑。所以,你还是赶紧逃吧,我在黄泉路上等你。
可惜的是,公孙鞅不是一般人,听完这番话后,他神态自若地说道:“既然大王不听您的话重用我,又怎么可能听您的话杀我呢?”
这番言论,说得公叔痤瞠目结舌。他万万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个年轻人,面对人头落地的威胁居然毫不畏惧,他到底拥有多高的勇气和智慧呀!罢了,罢了,老臣已经为魏国尽忠职守了,未来的事情,还是交给未来吧。
当天晚上,魏国名相公叔痤郁郁而终,他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间。一个月后,在他的葬礼结束后,公孙鞅也要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
虽然公孙鞅热爱魏国,但是这里已经没有他崭露头角的舞台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满腔才华埋没于世,公孙鞅抛弃了魏国,同时也抛弃了“公孙”这个名字。现在的他,要去一个新的国家,只有那个国家才能让他展示自己所有的才华。在那里,他将获得无限的荣耀,并且永载史册。除此之外,他还将获得一个新的名字。
秦孝公继位
当时的天下,100多个诸侯国相互攻杀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只剩下七个国家继续死磕。也就是说,除非公孙鞅想去那些匈奴、犬戎的蛮荒之所,他能选择的国家,只剩下六个。
这六个国家,哪个才是自己实现抱负的地方呢?是四面为敌的赵,还是偏安一隅的燕,是地大物博的楚,还是逐渐没落的齐,还是那个弱小无能的韩,或者是那个夷狄蛮荒的秦。
就在公孙鞅不断对比这些国家、准备投简历的时候,那个“夷狄蛮荒”的秦,却爆发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件事情,不仅改变了公孙鞅,也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继位。
这位秦孝公,年仅21岁,那真是年轻有为,青春无极限,有的是雄心壮志。他这一生,只佩服自己的祖先秦穆公。他急切地希望恢复秦穆公时期“称霸西戎”、繁荣富强的场景。
话虽如此,但是现在的秦国,君臣不和、国势日衰、民生紧迫、士无斗志、国无进取,根本没有复苏的迹象。
反观中原,虽然昔日强大的晋国,已经被韩氏、赵氏、魏氏三家瓜分,变成了韩国、赵国、魏国这三个相对弱小的国家。但这三个国家发展迅速,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魏国,一战夺取了秦国河西的土地,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气势。面对这种局势,秦国的未来,真不知路在何方。
当时,在秦孝公正式登基的时候,天下诸侯居然都不给面子,他们都不来祝贺,就连那个名存实亡的周天子,也不愿意答理秦国。可见,诸侯们的这些举动,给了这位少年天子多大的震撼。
在接受了这些耻辱后,愤怒的秦孝公决定下狠手、砸重金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招揽天下志士,网罗天下人才,并且表示:谁能让秦国强大起来,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封人家官职也就罢了,居然还给人家土地!要知道,秦孝公的这句话的作用,无疑就是一颗原子弹爆炸。
“裂土封王”,单凭这四个字,就会让无数的人趋之若鹜,为之奋斗一辈子。
作为人才,谁不愿意在有生之年,获得丰厚的物质奖励,何况还有土地!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荣华富贵是人的本性,只要不危害社会,取之有道就行。
我相信,当看见这封“求贤令”的时候,公孙鞅一定会第一时间收拾好行李,直接杀向秦国。而公孙鞅到了秦国后,为了尽快见到秦孝公,他不惜花费重金,买通了秦孝公身边的景太监,请他安排自己与秦孝公的面试。
公孙鞅与秦孝公的第一次面试,是非常失败的。公孙鞅的每一句话,秦孝公都没有听进去,最后,他居然睡着了。
第二天,秦孝公狠狠地骂了景太监一顿:“你找的这是什么人?就是一个夸夸其谈的狂人!”被骂了以后,景太监觉得很不是滋味,他就准备去骂公孙鞅。可是他还没有开口,公孙鞅就笑着说道:“我知道您的意思,烦劳您转告秦王,我这里还有另外的治国办法,希望能向他阐述一番。”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景太监无奈,只能在五天后又安排了第二次面试。
公孙鞅与秦孝公的第二次面试,也不甚理想。虽然这次秦孝公没有睡觉,但是公孙鞅的每一句话,都还是没有说到他心坎里。事后,秦孝公对景太监说道:“公孙鞅这个人吧,本事是有的,但是他的治国办法太慢,如果要全部完成,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寡人我真的等不了。”
当天晚上,景太监就找到了公孙鞅,向他阐述了秦孝公的意思。公孙鞅听完后,对天长叹道:“真乃天命也。”随后,他对景太监说道:“请您转告秦孝公,我这里还有一套治国理论,这套理论,则是秦孝公需要的东西。”
听完这话,景太监就不干了,你这一次一次的,有完没完?
公孙鞅微笑着说道:“这是我最后一套东西了,要是秦孝公还是不喜欢,我就立刻离开秦国,永不复还。”
看着公孙鞅诡异的微笑,景太监虽然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他知道,这是最后一次面试了,这次之后,他与公孙鞅就彻底没有关系了,可算是解脱了。
五天后,公孙鞅与秦孝公的第三次面试开始。
在公孙鞅行过君臣礼后,他对秦孝公说道:“我第一次见主公,讲的是帝道,主公不爱听;我第二次见主公,讲的是王道,主公也不爱听。之所以主公不爱听,是因为这两种办法都是顺乎民情,需要循序渐进,长时间后才能见效。如果主公想瞬间富国强兵,那么我就讲讲霸道吧。”
秦孝公一听“霸道”两个字,眼睛立刻就红了,他大吼道:“先生快教我!”
此时的公孙鞅,只是微微笑着说道:“大王想学,没有问题,五天以后再说。”说完,行君臣礼,拂袖而去。
还没等秦孝公发作呢,一旁的景太监先急了:“不是说好了,这是最后一次了吗?你怎么不守信用呀?”
此时的公孙鞅很清楚,在秦国要实现变法,阻力很大,秦孝公若没有十二分的决心,变法是不可能成功的。虽然现在秦孝公口头上的决心很大,但是一遇到实际问题,他的决心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我就是要用五天时间,来考验秦孝公的态度,如果他只有三分热度,那么这件事情还是算了吧。
秦孝公的表现,超出了公孙鞅的预想。这五天时间,秦孝公天天派人催,时时派人请,最后甚至登门造访,五天之后的会谈,就是在公孙鞅下榻的宾馆内举行的。
这一次,公孙鞅大讲“强国之术”,这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法家思想”。面对这套“惊人”的理论,秦孝公当时就听傻了,他一个劲地往公孙鞅身上凑,最后拍着公孙鞅的肩膀说道:“原来你才是我要找的人才呀!”
公孙鞅开怀大笑地回答道:“是呀,您也是我要找的主公呀!”说完,两人开怀畅饮,不醉不归。
这一夜,两个改变中国历史的男人撞在了一起,他们注定要将这个世界搞一个天翻地覆,至死方休;这一夜,历史这个“导演”应该是开怀大笑的,它即将看见一个强大国家的崛起,以及那140年后的天下归一;这一夜,六国该是痛哭流涕的,因为它们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噩梦,即将开始。
这一夜,将是改变中国史册的一夜。
第二天,秦孝公兑现了寻觅人才时的承诺,给公孙鞅加官晋爵,赐商洛15个邑为其封地。为了感谢秦孝公,公孙鞅也改了自己的名字,他用自己的封地作为姓氏,改名为“商鞅”。
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商鞅变法”,正式拉开了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