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大良造白起,以百万雄师横扫瘸腿老太太之势,再度对楚国发起猛烈攻击。
白起兵发西陵,一路南下,一举攻占郢都。又向西攻至夷陵(湖北宜昌境内),放火焚毁楚国先王陵园。又东向攻克竟陵(湖北潜江东北),横扫郢都之周围地区。
继而兵锋南向,攻至洞庭湖周边地区,建立南郡。
鉴于白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秦昭襄王封他为武安君。
一败再败、已不能组织起有效抵抗的楚顷襄王,只得退保陈城(河南淮阳),历史上也称为郢陈。
楚国是继魏国之后,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二个被秦国打得被迫迁都的国家。自此之后,楚国越发虚弱不堪。
白起的这一路打击,可谓是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糜。而楚国号称百万雄师,竟如此不堪一击,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后来,白起在总结这场战役时,说过一句话,从中略可窥见秦军所以完胜、楚军所以完败的根本原因。
白起说:“是时楚王(楚顷襄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白)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
一方面,秦军经过这几十年的战场打拼,部队“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完全是一支商鞅理想中的不要命的铁军。
另一方面,楚顷襄王却是“不恤其政”,“谄谀用事,良臣斥疏”,造成“各有散心,莫有斗志”的局面。
楚顷襄王有此结果也是必然的了。
据说“良臣斥疏”之一的屈原,在郢都被攻克的那一刻,纵身跳进了汩罗江,后人遂在每年五月初五端阳节的时候,以扔粽子的方式告慰他那颗伟大的灵魂。
而从白起的话中我们亦可知,在当年陆路运粮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司马错打黔中郡时用水路运粮,是当时最为便利的补给方式--白起想到了历害的一招:掠于郊野,以足军食。
这就是著名的以战养战。
次年,秦军再接再励,继续攻击楚国。
蜀郡守张若剑指西南,再度攻占巫郡(四川巫山)、黔中地(湖南阮陵),设置黔中郡。
自此,秦国终于完成了对整个大西部的军事占领。而为了顺利完成这个战略意图,秦国经历了三任国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耗时38年之久(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始进攻巴蜀)。
由此可知,秦之一统天下,表面上看似风光无限,然其间的艰辛与曲折、泪水与汗水,怕只有秦王们自己清楚了。
对于秦昭襄王来说,楚国已然被打残,此时,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在他的脑海中产生:把之前攻齐时占领的定陶与秦国本土联接起来,切断燕、赵与韩、楚的联系,以达到“绝山东纵亲之腰”的目的。
而魏国地处中原腹部,分明就是那个“腰”,只有灭了魏国,才能实现上述战略意图。
这就意味着可怜的魏国成为他的下一个攻击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