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126章 破齐(5)

第126章 破齐(5)


  事实证明,乐毅的孤注一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时,乐毅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将那些未臣服的城池一一击破,或恩或威,方法可以灵活掌握,但总之,得全部拿下。

  与战役的初期阶段不同,乐毅现在需要对地方小股抵抗势力予以足够的重视,搞不好被反包抄,断了退路,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调集一部分兵力,回防千乘(山东高苑),是为后路军。

  中路军坐镇齐都临淄,目的是要把齐国的中枢神经给镇住,使他无法兴风作浪。

  而后三路大军,分头行动,收拾残余。

  左路军渡过胶水,直逼东莱(山东掖县);前路军打到黄海海边,占领琅琊(山东胶南县南);右路军顺着济水、黄河,进据阿城(山东东阿)、鄄城(山东濮县),与魏师取得联系。

  这样,仅六个月的时间,乐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全部并入燕国。齐国名存实亡,乐毅也真够狠的。

  这是威的一面。恩的一面,乐毅也相当高明,这说明,乐毅同样是一个有头脑的战略家。

  齐都临淄西北三十里,有一个小地方,地名很好听--画邑,那里住着一位民间高人--王蠋,学问好,名望隆,曾做过齐国的高官,只是齐湣王犯有严重“白内障”,能人不用,坏人当宝,只得退隐故里,而乐毅老早就听说了此人。

  于是当燕师抵达这里时,乐毅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喏,这里,画邑,三十里范围内军士不得进入,更不得碰那里的一草一木。对王蠋是够给面子的了。

  问题是,王蠋并不想买这个面子。对于王蠋来说,山河虽在但国已破,燕人甚至威胁说,如果再不动身去见乐毅,我们就踏平画邑,鸡犬不留。你想王蠋还有活下去的理由吗?国破君亡,我王蠋不能力挽,现在又胁以暴力,“与其不义而生,不若死”,“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连绳子都省了,直接将头挂在枝丫上。

  王蠋是战国之世,第一个死于民族大义的人,一个不畏权势、杀身成仁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可歌可颂、可敬可佩的人。

  宋人刘克庄有诗咏王蠋:

  稷下空多士,谁为国重轻。

  列城七十二,死者一书生。

  这说明,战国之世尽管混蛋,也不见得人人都浑。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是也。他们的生可能不是伟大的,但他们的死一定是伟大的。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用他们的死告诉世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而另一方面,从刘克庄的诗中可知,在生死存亡之秋,齐国士人的表现是令人失望的,他们仿佛是一群被抽去脊梁骨的人。

  也就是说,曾经昌盛一时,以多士自诩的稷下,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沧桑,见惯了人鬼情未了,终于无可挽回的沉沦下去,集体的沦陷。多士的稷下终于认同了这样的价值体系--投机。

  所谓投机,就是理想的衍生品。

  这是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稷下空负多士之美名,在危急的关头,谁也不愿出头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非但不愿,且还甘心沦为汗奸买办,成为燕国人统治齐国的工具。

  士林从此不清,它浊了。

  我认为,这才是齐国最终崩溃的原因,正如他当初的崛起是仰仗多士的原因一样。

  据记载,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余君,有爵位于蓟(燕国都城,现在的北京)者百有余人。

  我不敢肯定,这个分化瓦解的策略,是不是乐毅的首创。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一毒辣的办法一直成为后世占领军统治占领区的有力武器,其历史后患也是相当巨大的,直接与国破家亡挂勾。

  齐国经此大劫,元节大伤,一蹶不振。

  附:乐毅的攻击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