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137章 争锋阏与(2)

第137章 争锋阏与(2)


  回头说阏与。

  从地图上可知,联军进攻阏与,是极为历害的一手。用围棋的术语来说,就是手筋,足以牵动赵国的整个中枢神经。

  因为阏与一旦被联军占领,也就意味着,赵国国土将被切成二半,首尾不能相顾,东西失去联络,赵国的龙兴之地--晋阳,就彻底失去首都邯郸的支援。而由于有太行山脉所形成的天然阻断,赵国要想迅速增援北方领土,怕也是相当困难的。

  不得不佩服秦军统帅部的军事智慧,视野阔大而招招击中对方要害,甚是了得。

  对于要不要增援阏与,赵国内部意见不统一。大将廉颇主张放弃,他的理由也正是赵军当前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路途遥远,道路险狭,难以施援(道远险陿,难救)。

  而职位远低于廉颇的赵奢,却讲出了一句名垂军事史的话:狭路相逢,勇者胜(道远险陿,譬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一千多年后,当一路大军挺进大别山时,也遭遇到相似的困难,有一位将军就引用了赵奢的话,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战略效果。此人即是开国元帅刘伯承。

  赵惠文王采纳了赵奢的意见,并命他率部增援阏与。

  秦国自打发动战争机器,雄心勃勃,要一统天下以来,其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棋不逢对手,整个如探囊取物一般行动自如。然而眼下,他真正的对手出现了,而且似乎是一位不可战胜的对手。

  这个对手就是赵奢。

  赵奢并非糊涂到漠视当前的重重困难于不顾,廉颇所说的困难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似乎是难以克服的。但赵奢随后的军事行动,完全应验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往后的事实会证明,赵奢着实是一个很难对付的人,他略施小计,即将战役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秦军不是料到赵军一定会增援阏与吗,没准这会儿他正在热火朝天地挖坑填树枝,准备围点打援,吃一餐饱饭呢。那么好吧,我赵奢偏不急。不但不急,相反,行动还慢得很,我跟你耗,反正是我的地盘,看谁耗得过谁。

  于是这一耗不打紧,将赵军的战略意图耗消失了,把秦军耗出毛病来--出现判断失误。

  赵奢率军北上,在距首都邯郸三十里的地方,突然停了下来,不走了。并且向部队下达了一道相当“蛮横”的命令:谁敢对当前的军事行动说三道四、指手划脚的,一律斩首。

  纳闷的不仅仅是赵奢的部下,还有秦军:赵奢这玩得的到底是哪一出,实在搞不明白。既然搞不明白,就有必要搞明白,否则下一步就没法干。

  而搞明白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敌人的将略意图打出来,这在围棋上同样也有一个术语,叫“试探应手”。

  从战略态势上看,秦军之一部前置距邯郸不远的武安(河北武安)一线,其意图也相当明显,即阻击赵军对阏与的增援。但赵奢的突然止步不前,把秦军搞懵了。由是,这部分秦军的任务,由阻击赵奢变为摸清赵奢的动向:到底是想增援阏与,还是想就秦军后防线的某个薄弱点发动攻击,来个反包抄?

  秦军遂在武安城外拉开阵式,擂起惊天战鼓,动静之大,连武安城内的民房瓦片都为之震动。

  秦军意在激赵军出战。

  赵军一军官不知是计,建议立即施援武安。赵奢二话不说,将他砍了,愣秦军在武安城外喊破嗓子,敲破战鼓,就是不理。不但不理,且拿出准备在此长住的架式,挖壕沟,筑城墙,修营房,一住二十八天,不进不退,不闻不问,好吃好睡,悄无声息。

  秦军由纳闷而狐疑:这赵奢到底在搞什么鬼。于是派出间谍,混进赵军军营。

  赵奢假装不知道,好酒好菜招待他。

  我想起了《三国演义》里的蒋干。

  果然,这个愚蠢的间谍的愚蠢情报,让秦将得出一个狂妄的结论:赵军不敢救援阏与。

  而实际情况恰恰与此相反,秦军的间谍前脚刚走,后脚赵奢麻利地收拾家当,立即开拔(卷甲而趋)。急行军一日一夜,到达距阏与五十里处,安营扎寨。

  等到如梦方醒的秦军扑过来,赵军已筑好防御工事,严阵以待。

  这时,军士许历请求允许发表意见,赵奢同意--由此可见,之前的禁令,是为防止情报泄露。

  许历提出二条建议:

  一,必须时刻提防秦军乘我军立足未稳之际,发动偷袭;二,附近的北山,居高临下,是一块战略要地,谁抢先占领,谁就能获得战役的主动权。

  赵奢一一照办,命前锋一万多人抢先攻占北山。而同样意识到北山重要性的秦军,迟了一步。

  结果是,赵奢主动出击,一举击溃正面之敌。

  秦师大败,解阏与之围而去。

  这次失败全盘打乱了秦国的战略部署,也给秦昭襄王带来了这样一个困惑:接下来该怎么办,赵奢真地不可战胜吗?赵国真地要成他统一之路的绊脚石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搅得秦昭襄王寝食难安。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重量级人物的出现,彻底帮他解决了这一困惑。

  此人就是范睢。

  附:秦、赵阏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