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136章 争锋阏与(1)

第136章 争锋阏与(1)


  周赧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为表示和秦的诚意,春申君随同楚国太子来到秦国做人质。此时秦国并不想立即与魏国翻脸,于是与楚、魏组成联军,进攻北方的燕国。

  燕惠王一惊不起,其子武成王继位。

  二年后的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秦军进攻赵国之阏与(山西和顺)。

  秦国终于拉开了打击赵国之序幕。

  环顾当时的局势,韩、魏降为附属国,楚国被打得内伤深沉,燕、齐自弱不堪,数得上的,只有赵国了。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改革,尽管不怎么彻底,但毕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赵国的军事实力。

  《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国“曾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就是说,赵国曾一度成功制衡东西两头的两大国。由此可见,此时的赵国,也是有相当的资本的。

  我们知道,打战其实打得就是实力,不仅是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经济实力。很大程度上,后者往往决定前者。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也。

  这几年,秦人疯了一样,哪有土壤肥沃、经济稍过得去的地方,就抢先下手抢,所以如此,当然就是为了抢实力。而赵国手脚不够麻利,落了后手,抢不过秦人。但令人惊奇的是,一个人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憾,一度造就了赵国在经济实力上大为起色的局面。

  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赵奢。

  赵奢初始是田部(相当于农业部)官员(吏),负责局部赋税的征缴工作。他的崛起也是因了这项工作。

  赵奢在征税的过程中,碰到一件棘手的事:平原君赵胜家,仗着是赵惠文王的亲弟弟拒绝交税。赵奢也不客气,依据律法规定,杀了其手下管事的九人。

  平原君怒发冲冠:这还了得,啊,动到老子头上来了。于是扬言要杀了赵奢替手下人报仇。

  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赵奢决定单刀会会平原君。

  赵奢摆平平原君多亏了如下几个问号:

  您是赵国贵族,您如果不守法,那谁还肯守法?大家都不守法,国家能强大吗?国家自身难保,您能安享荣华富贵吗?

  问得平原君哑口无言,大为残愧,认为赵奢是一个了不得的奇才,遂向赵惠文王大力举荐。

  赵惠文王做出了他一生中最为正确的决定:重用赵奢,委任他全权负责全国的赋税征缴工作。

  结果是,赵国号称家给人足,府库充实。

  也就是说,赵国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了逐鹿中原的资本。

  除此之外,赵国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足可与秦国抗衡。那就是人才。

  此时,赵国的能人不少,数得上的就有蔺相如、廉颇和赵奢,构成支撑赵国政局的铁三角。

  蔺相如在历史上的贡献与二个典故有关,一是完璧归赵,一是将相和。“完璧归赵”体现他的胆气,“将相和”体现他的智慧,他在全力维护赵国政局的稳定。

  蔺相如是个明白人。

  明白人蔺相如在历史上以文臣著称,事实上,他也是一员战将,周赧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71),蔺相如就率军进攻齐国之平邑(河南南乐)。

  战国时人似乎都是文武全才。

  事实是,赵奢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赵奢和廉颇都是能征善战的英雄,品行高洁,行事磊落,深具爱国主义情怀。赵奢不爱财,廉颇负荆请罪,仅这二点都如暗夜里的光亮,给人以温暖。

  拉开一段距离来看,廉颇、赵奢这些事好象都很希松平常,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但要知道,在人人弃礼仪如狗屎、个个逐财利如苍蝇叮住臭鸡蛋的时代,要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这正如时下的人们,甘冒被起诉的危险,也要上前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一样。

  赵国除了这三位能人,尚有平原君赵胜手下的数千食客,尽管数不上,但因为人数多,也有二点好处:一是关键的时候,也能当个啦啦队,人多势众,壮壮声威;二是矮个中挑高个来使的机会比较多,比如自荐的毛遂。

  基于此而言,秦、赵之争,攸关战国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