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倒了血霉的韩国迎来了倒血霉的一天,魏国联合赵国,对韩国发起攻击,包围要塞华阳(河南郑州),直接威胁韩国首都新郑的安全。
韩厘王决计想不到,做活雷锋竟会做到如此下场,没心没肺的魏国人竟然恩将仇报,不得已,倒过来向秦国求救。
魏冉才不管呢,要死你死去,谁叫你那么牛,还打我。
没办法了,韩国国相只得请重病在身的陈筮出山,前去游说魏冉--看来陈筮此人也是相当有份量的。
于是,这两个天分极高的人物就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角智。
魏冉明知故问:怎么先生亲自来了,情况很紧急吗?
陈筮说,不急不急。
魏冉大怒,也不讲客套了,直接质问陈筮:不急你来做什么?
陈筮说:因为不急,所以才来慢慢谈,如果情况真到十万火急的地步,韩国早投降了,还用在这里瞎掰?
陈筮的言外之意是,韩国如果被魏国吞并,对秦国有什么好处?
老狐狸魏冉一想:对啊,魏国如果成功吞并韩国,无疑等同于暮年老人打了壮阳药,还得雄一阵子,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么,我可不能干这种蠢事。
于是,命白起率部施援。秦军急行军八天,到达华阳城下。双方(与魏、赵)就此展开激战。
尽管正史没有记载,此次战役双方投入多少作战部队,但从结果来看,战役规模应该比较大,也很惨烈。而对于秦军来说,这也是一次相当漂亮的歼灭战,预示着秦军之作战意图,从前期的攻城略地,向消灭六国之有生力量发展。
秦军一战击溃联军主力,斩首十三万人,大将芒卯再度脱逃。
这是一个极可怕的数字,然而更可怕的还在后头。
赵将贾偃率部向北撤退,白起追及之于黄河岸边。结果是,“沈其卒二万人于河”。
这里有一个问题,赵军是自沉于河,还是被沉于河?也就是说,是自杀还是他杀?
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此时,残余的赵军无疑陷于绝境。他们所面临的有且只有二个选择:要么决战到底,要么投降。会有第三条路吗,比如八女投江,二万人悉数投河去死?八女投江固然壮烈,但二万人全部跳到黄河里自杀,显然不符合人情物理,用胡三省的话说就是“人皆贪生而畏死”。
基于此而言,自杀一说可以排除,那就是他杀了。
现在的问题是,是决战到底被赶进黄河,还是选择投降被扔进黄河?
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我认为,最大的可能当是后者,因为二万赵卒之死,仿佛就是后来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的预演。
由此可见,白起是相当狠的一个人,心狠手辣,铁血无情。
紧接着,轮到魏安厘王意想不到了:秦、韩联军复兵围大梁。
魏安厘王明白,生死存亡的时候到了。因为经过秦军的这一番组合拳,魏军已无还手之力,打决计是打不过的,能守则守,守不住,那就只有坐以待毙了。
就在这个十万危急的关头,奇迹却出现了。
而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名叫须贾。
关于须贾,我们后文还要提到。因为正是由于这个人,将牵扯出一位对战国后期的局势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
须贾入秦对魏冉说:“我听说魏国调集了三十万精兵,要死守大梁,与秦军决一死战。而大梁城高十仞,守备坚固,即使商汤、周武王再世,也休想攻下它。更为重要的是,赵、楚两国已察觉到秦军的动向,势必联手施援魏国。如果您久攻大梁不下,而赵、楚联军又及时前来助战,到那时,您非但保不住定陶,且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为您着想计,不如接受魏国的请和,只要魏国臣服于秦,合纵必然破解,这对秦国是有利的。”
须贾的话正是魏冉所担心的,魏冉是明白人,自然不愿去冒这个危险。于是接受魏国的割地请和,解围而去。
自此,韩、魏二国不仅沦为秦国的附庸国,且甘心成为秦国的帮凶。
华阳之战示意图
互相出卖
事实正如须贾所预料,周赧王三十九年(公元前276),暂得喘息之机的楚顷襄王,集结东部之兵力十余万,进行反扑,成功收复长江以南地区的十五座城池。
秦昭襄王意识到,楚国尚有组织起大规模作战的能力。于是打算命白起,率领韩、魏二国的部队,彻底摧毁楚国的抵抗力量。
就在这时,奇迹再一次出现了。
这次创造奇迹的人,不是须贾而是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此时恰好出使在秦国,得知情况,立即给秦昭襄王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相当神奇,神奇就神奇在据此我们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山东六国的所谓合纵充满了“合成谬误”。这是因为大敌当前,六国首先想到的不是一致对秦,而是都想自保。而他们自保的上乘妙计竟然是嫁祸于人,以图一时的苟安。须贾是这样,春申君也是这样。
聪明的秦人正是利用了六国都想自保,又互相猜忌的传统作风,遂上下其手,各个击破,也是势所必然的了。
春申君给秦昭襄王作了如下很要命的嫁祸分析:
首先得明白,谁才是秦国真正的敌人。
事实上,楚国不是,韩、魏才是。为什么这么说呢?您想,秦国和韩、魏打了几十年的战,韩、魏两国光死在战场上的父子兄弟就有十辈人。现在他们表面上是服您,奉承您,私底下服不服,就得大打问号了,越王勾践服吴王夫差吗,三晋服智伯吗?(好家伙,这一席话等同于将钢刀插进秦国的软肋,秦昭襄王不想从梦中惊醒都不行。)其次得明白,攻楚弊大利大。
大王如果决意攻楚,楚国必定全国总动员,决一死战。秦、楚一旦纠斗不清,得便宜的只能是魏、齐。魏国势必乘机攻取原属宋国版图的领土,齐国也不会闲着,楚国之泗水流域一定会被吞并。
而这两块地皮“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齐、魏一旦坐大,大王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其三得明白,和楚利大弊大。
大王应相信,楚国才是秦国真正的朋友。秦、楚如果联盟,韩国第一个招架不住,势必沦为大王手下有爵无地的关内侯。接着大王只要出十万精兵,剑指新郑(韩国首都),切断上蔡(河南上蔡)、召陵(河南偃城)与魏国本土的联系。这样,许邑(河南许昌)、鄢陵(河南鄢陵)白天就得城门紧闭,晚上大梁就得属秦。
大王您看,只要您善待楚国,这两个曾经的万乘之国,就是您的了(言外之意,秦国只要不攻楚,不管秦国怎么折腾,楚国决计坐视不管)。
尔后,大王再把注意力投向齐国,稍作努力,齐国济水以西的地盘就是您的了。
这样,您的国土面积就横跨西、东,连贯青海湖和东海,从而切断燕、赵与齐、楚之间的联系。大王再对燕、赵稍加威逼,对楚、齐稍作利诱,这四个国家,不必动刀动枪,又是您的了。
我们之前说过,打残楚国之后,秦国本有“绝山东纵亲之腰”的战略意图,而春申君这一席话无疑加强了秦昭襄王的信心。
于是,秦昭襄王立即下令停止对楚国的军事行动,掉转枪口,直扑北方。其转向之快,就如无证驾使迎面撞见交警,令人瞠目。
春申君黄歇的成功嫁祸,终于引发了另一场生死攸关的大决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