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147章 长平之战(7)

第147章 长平之战(7)


  而此时,齐国是怎么一个态度呢?

  对赵国的呼救,置若罔闻。

  史书这样记载:赵人乏食,请粟于齐。

  我认为,这只是赵国请求齐国出兵的借口,并非赵国真穷到粒米不剩。问题是,赵国粮秣再多,也得运得进去包围圈啊,总不能徒手抛吧。赵国需要齐国帮他突破秦军防线。

  这才是“请粟于齐”的深层原因。

  有个叫周子的人对齐王田建(齐襄王于公元前265年去世,其子田建继位)说:“赵国介于秦、齐之间,其地理形势对于齐国来说,非常重要,是齐国借以阻止秦军继续东向的天然屏障,如果赵国被灭,齐国想置身局外,决无可能。这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

  可是田建继承父亲之遗志,念念不忘灭国之仇,遂袖手作壁上观。要死你赵国死去,你也要今天。田建一定这么想。

  于是,原本打算援救赵国的齐、燕联军就此消声匿迹。

  我们再来看韩、魏的态度。

  上党本是韩国的领土啊,可是韩国竟然一幅局外人的样子,一声不吭,一点动静都没有,哪怕扔几块石头到黄河里,响几声助助威也好。可是这些白眼狼,没有这样做。

  最可气的是魏国,不但见死不救,竟然还采取坐观虎斗的态度,妄图当那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渔翁。

  正当长平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魏安厘王本有隐隐不安之意,遂召集群臣商议。商议的结果竟然是:秦伐赵,于魏便。为什么“便”?秦国若战胜,我们投降,秦国若不胜,我们乘机捞一把(胜赵,则吾因而服焉;不胜赵,则可承敝而击之)。

  我敢肯定,敲开这些人的脑壳,见到的虽也是白色,但那一定不是脑髓,而是浆糊。

  时为魏相的孔斌笑了:自秦孝公以来,我们跟秦国斗了那么久,哪一次占过一丁点便宜?我们现在笑看赵国在哭,接下来应该放声大哭的当是我们魏国了。

  孔斌对这些人的评价是:人的模样,动物的脑袋(可以人而同于燕雀乎)。

  燕雀处屋,房子烧起来,却“颜不变”,且还“呴呴焉相乐也”,全然不顾祸之将及己。这些食肉的家伙竟然跟燕雀一模一样。

  据此,孔斌作出预言:天下必被秦国统一。

  往后的事实果如孔斌所料。

  孔子曾经倡导过这样的为政理念: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黑暗,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耻辱。

  这么说来,孔子似乎是在主张不管国家死活,自管自己清高?如果这样理解就错了,孔子的意思其实是,不管情况多糟,有机会做事的时候就得放开手脚干,能挽回一点是一点,这就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如果言不听话不用,什么事都办不了,却觍着脸拿工资自己快活,那就是行尸走肉了。

  在战国之世,能够恪守这个理念的人,着实不多见。作为孔子的六世孙,孔斌就是其中一个。

  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知道万事不可为的孔斌,在为相九个月之后,辞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