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140章 范雎的使命(3)

第140章 范雎的使命(3)


  然而范雎要想彻底贯彻实施他的战略意图,眼下正面临着比翻越太行山还要艰难的障碍--丞相魏冉。

  尽管正史没有记载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但纸面上的风平浪静,并不意味着曾经的过去就没有暗流涌动。事实上,围绕范雎的斗争一直存在,并且相当激烈。甚至表面化为需要在战场上一决高低,以验证彼此所主张的路线是否正确。

  那好吧,那就打一战吧,谁是真金,在烈火中自有分晓。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秦将胡阳再次进攻阏与地区,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秦昭襄王依照范雎的战略,成功占领魏之怀邑(河南武陟)。第三年(公元前266),占领刑丘(河南温县)。

  与之前的军事行动不同,胡阳此次进攻阏与,意在证明切割赵国的战略意图是正确的--胡阳是魏冉的人。本来打好的话,这步棋也是相当高妙的。可是魏冉时运不济,阏与象一块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在太行山脚下,巍然不动,攻击行动再次受挫。

  而后者的作战效果就不一样了,攻占刑丘、怀邑,是对“伊阙-轵城”一线的向东拓展。也就是说,沿黄河北岸,一路挺进,不但可以拦腰截断韩、魏的领土,同时也可以对躲在太行山山脚下的赵国首都邯郸构成致命的威胁--邯郸的地理位置也是极为特殊,其西北是天然的太行山,其南或者西南,则是赵长城,东面是黄河,邯郸就坐落在这样的军事环抱里。

  秦军之后在战场上的军事行动,也验证了范雎所主张的观点是正确的: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白起进攻韩国之南阳地区(河南沁阳),而后大军挺进太行山,成功封锁太行山区南段所有的交通要道。

  这给了范雎一个极为清晰的信号:他的战略思想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秦昭襄王是信任他的,是他该出手的时候了。

  于是,伴随着军事上的胜利,范雎紧锣密鼓地着手他在政治上的进攻--扳倒丞相魏冉。

  范雎对秦昭襄王说:

  知道齐湣王是怎么死的吗?淖齿射断他的腿,挑断他的筋,然后将他倒悬在屋梁上,整整哀嚎三日才死。

  知道赵武灵王是怎么死的吗?大权在握的李兑把他困在沙丘的行宫一百天,活活饿死。

  而眼下,独断专行的魏冉、目无大王的华阳君(都是昭襄王的舅舅)、横行无忌的泾阳君、高陵君(都是昭襄王的弟弟),分明就是秦国的李兑、淖齿,大王自己看着办。

  秦昭襄王打了一个冷噤。

  于是太后干政的局面结束了,四贵专横的局面结束了。

  秦昭襄王果断下令废了母后,将魏冉、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四贵)驱逐至关外吹沙去。任命范雎为丞相,封应侯(应城在今河南宝丰西南)。

  成功实现咸鱼翻身的范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复魏齐。

  就在范雎出相的同一年,须贾奉魏王之命到秦国说媒(聘于秦),范雎故意穿着破烂行头去见他,却发现须贾这个人还有点心肝,尚念故人之情。因为须贾不但留范雎吃饭,还赠予了一件大衣。

  于是,范雎也没有为难须贾,并且尽了东道主之宜。同时,范雎让须贾带话回去:赶紧将魏齐的人头送来,否则我踏平大梁。

  魏齐吓得连国相也不做了,连夜跑到赵国去,躲在平原君赵胜的家里。

  范雎的声威自此开张,当然了,这同样也是属于秦国的声威。

  附:刑丘-怀邑-太行山一线

  §§第八章 熬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