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说长平战场。
赵括终于要为他的傲慢与轻敌,付出代价。
从八月份到现在的九月,赵括被围困了整整四十六天。能吃的都吃了,不能吃的也开吃了:乘对方熟睡的时候,互相下手吃人肉(内阴相杀食)。
这是相当悲惨的事。但令人欣慰的是,在赵括战死之前,赵军并没有出现成建制的阵前倒戈,包括赵括,也没有要投降的打算。败虽败,军人就应该死在战场上,虽败犹荣。
这个时候,赵国最高统帅部之无能就充分暴露了出来。想当初,要出一部兵力,牵制上党城之敌,情形也不会糟到如此之地步。现在再使出吃奶的力气来救,怕也是来不急了。因为可以肯定的是,估且不论其他,秦军在人数上,一定占有绝对的优势(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由此来看,长平之败,并不仅仅是赵括一个人的责任,更是无能的赵国最高统帅部的责任。首先赵孝成王就跑不了,作为最高统帅,犹豫不决,首鼠两端,一忽儿想和,一忽儿又想打,对大局一窍不通,却瞎指挥。而赵括完全是执行他的命令在进攻,都是半斤八两。
此时,赵括的心里非常清楚,只有强行突围,或还有一线生机。于是重新组织起最猛烈的突围行动。
赵括兵分四路,分头突围,妄图从秦军的铜墙铁壁里凿出一个洞来。如此四、五轮冲锋之后,除了死伤无数,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该被围还是被围。赵军到底不是金钢钻,那个想象中的洞并没有出现。
秦昭襄王终于将赵括的困境,变成了绝境。
反正也是死,拼了。赵括亲自上阵,亲率敢死队,发起最后的冲锋。然而一切都结束了,致命的阻击手--强驽,瞄准了他。
赵括倒下的那一刻,赵军随即崩溃。于是,四十多万赵卒就成了俘虏。
这个数字相当庞大,不可能都是赵括被围的部队,我认为应当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赵括被围所部。
二是阏与方向的增援部队。赵国不可能坐视不管,而齐国不愿出兵帮助,唯一行得通的路线是从阏与南下,进行增援。
三是长平方向的部队。
冷血的白起做出了一个异常冷酷的决定:悉数坑杀赵卒。
关于白起这样做的原因,《通鉴》如是说:“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我认为这只是次要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应当是:白起考虑到秦军损耗过大,如果这些赵卒再有什么风吹草动,局面将不可收拾,遂动了杀机。
证据是,据白起后来的追述,此时“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尽管史书没有记载秦军具体损失了多少兵力,但依据《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就是以毛泽东打歼灭战的办法来计算,秦军本次所投入的作战兵力起码在百万人以上,那么这一战打下来,秦军至少损失五十万人,基本与赵卒扯平,算是两败俱伤。从这里,也可以从侧面印证,赵军的战斗力也是相当强悍的。
四十多万赵卒中,只有二百四十个赵卒,念他年幼,乳臭未干,放他一条生路。由此可见,长平之战,赵国也是倾全国之力来打。
自此,赵国的有生力量悉数被歼--一共45万。战国中后期,唯一还算强大的赵国,黯然谢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