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143章 长平之战(3)

第143章 长平之战(3)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秦国果然将攻击的矛头对准了赵国。秦将王齕从太行山南麓出发,攻陷上党城。

  上党城具体在哪里,也是我们研究本次战役的枢纽所在,关系双方的作战态势。有二说,一说在今山西晋城(《中国历史战争史》),一说在今长治。肯定不是长子县,至西汉时,上党郡治才移到这里。

  我比较同意后者的说法。因为王齕如果从太行山南麓折向西南,进攻晋城,这对于秦国来说,太憋屈了,也太小家子气,白起攻击太山行这一手的应有威力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来。而攻占长治就不一样了,下过围棋的都知道,此一手,显然是中盘熬战的手筋所在:

  (一)将韩、魏领土全部封闭在内,完全符合秦军大规模分割包围的战法。

  (二)对之前屡攻不下的阏与地区,够成十足的威胁。阏与如果失守,赵国北方领土难逃被分割的命运,而且首都邯郸也处在秦军的兵锋之下。

  于是,一向保守的廉颇走了一步险棋,直接打入秦军“中腹”,率大军增援长平地区(山西高平),收容难民,修筑工事。而廉颇固守长平,等于在秦军的喉咙里卡了一根鱼刺。

  这样,双方就出现了这样的作战态势:要么在长平的赵军被包围,要么在上党(长治)的秦军被反包围。

  于是争夺长平,就成为双方熬战的焦点,终至发展成一场生死攸关的大决战。

  考量双方最高统帅军事智慧的时候,到了。可惜,很明显,嘴上无毛的赵孝成王,根本不是在战场上打拼了几十年的秦昭襄王的对手。因为当此存亡之秋,赵孝成王考虑的不是如何打好这一战,而是心存侥幸地想避免这一战。

  这就是水平。

  面对王齕的攻击,赵军数战不利,损失一裨将、四校尉。赵孝成王慌了手脚,立即想到了城下之盟。大臣楼昌也建议,派重臣前往秦国缔结和约。

  国相虞卿对此嗤之以鼻,劝赵孝成王:想都不要这样去想,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联合楚、齐,重组南北合纵,或有媾和的希望。

  俗话说,能战才能和。虞卿的观点是正确的。问题是,赵孝成王对虞卿这一正确的观点,同样嗤之以鼻。

  那么好吧,那就试试吧。这一试,就试出赵孝成王相当脑残。

  果不其然,秦国表面上对赵国使者郑朱的来访,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仪式之隆重,场面之状观,搞得尽人皆知。

  秦国真想和谈吗?错。

  所谓和谈,不过是秦国制造的假相,他要借此给列国传达这样的信息:秦、赵准备和解了,你们不用费心搞什么合纵了,也不必劳驾增援赵国。

  实际上,老狐狸秦昭襄王却将郑朱谅在一边,碰到实质性的和谈问题,王即顾左右而言他,闭口不提。

  不仅如此,秦军在前线正热火朝天地加紧进攻,欲拔去此刺而后快。

  赵军屡战屡败,损兵折将。不得已,廉颇祭出一手:坚壁清野,势将此刺卡到底。

  应该说,廉颇的这一策略是相当明智的,不能以畏战目之。因为,此时急于求战的是秦军,而不是赵军。如果赵军婴城自守不出战,秦军就无法达到消灭其有生力量之目的。

  而从秦军的角度来讲,如果双方就此僵持,一直耗下去,形势显然对他们不利。

  于是,鬼精的秦人祭出了更为历害的一手,此一手就是我们在第二章提到过的、与正面战场相辅相成的外交攻势,即第五纵队。

  中国的提法是:反间计。

  秦军统帅部准备用非正当手段搞掉老骨头廉颇。

  而成功实施这一计划的人,就是丞相范雎。

  很是奇怪,中国这块版图上,不论古今,任何时候都不缺象王蠋这样鲠介的人,也不缺象汪精卫这样的汉奸。或许是造物弄人,欲以后者之狰狞来衬托与彰显前者之伟大吧。

  赵国亦不能例外,国内潜伏的买办分子,表面看着挺爱国,实际上暗地里老是盘算着如何损国自肥。范雎出手也阔绰,千两黄金洒将下去,买办们随即应声而起,生龙活虎。

  谣言就这样练成了:秦军所怕的人不是廉颇,而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比较好对付,而且眼看就要投降了。

  从前面的叙述可知,赵孝成王本来就没什么主见,是一个举棋不定的人,一忽儿想打,一忽儿想和,墙头草一样,风吹向哪,就倒向哪。而当不得不打的时候,对军事一窍不通的赵孝成王,却瞎操心起来,对廉颇的“怯战”表示强烈的不满--数让之。

  就在这时,买办们全盘控制了舆论,赵孝成王架不住轮番轰炸,也就信以为真了。

  于是,赵孝成王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虎父不一定生虎子,相反,虎父多半情况下生的是犬子,正如赵惠文王就生了赵孝成王这么一个犬子一样。

  赵孝成王准备临阵易将,这正是范雎所希望看到的。

  附:秦、赵长平之战态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