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146章 长平之战(6)

第146章 长平之战(6)


  双方统帅部不想把目光聚焦在长平都不成。赵孝成王是睡不觉,其实真正彻夜难眠的人,应是秦昭襄王。

  因为秦昭襄王心里非常清楚,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二条路:

  要么将赵括的困境变成绝境;

  要么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有这么严重吗?战场态势不是一直按秦国的意思走的么?我一边在键盘上敲字,一边冒出如上的疑问。

  然而“兵者,死地也”告诉我,战场上的变化万千于瞬息,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对于秦国来说,当前的情况不是一般的严重,而是非常严重。其严重的程度不是普通级别的蓝色预警,而是最高级别的红绝预警。白起玩千均,稍有不慎,极有可能玩了自己。

  为什么这样讲呢?请看当前的战场态势,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一发”即是赵括的被围部队,这“全身”即是整个中原大局。

  除了赵括的奋力突围外,赵国可以考虑三路增援:

  第一路从长平,攻击正面的五千阻击之敌。此一路赵军,胜算最大。

  第二路从阏与南下,增援长平。

  第三路从邯郸出发,夺回太行山南麓,顺势挺进,解赵括之围。

  这样,难题就摆在秦昭襄王面前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增援,长平的五千骑兵无论如何挡不住赵军的进攻--秦军人数明显处于劣势。一旦防线被突破,赵军再与另二路的任何一路会合,不要说把赵括变成绝境,先变成绝境的恐怕是迂回包抄的三万秦军了。这也是赵军破解危局的最有力一手。

  更为可怕的是,列国一旦插手,后果不堪设想。

  首先,齐、赵可以组成联军,沿上面所说的第三条路线进攻秦军;其次,楚国作战术牵制,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随便捅秦国一下,都够秦军应付的,比如攻击南阳郡。

  最历害的一手是,韩、魏联军北上攻击“刑丘-怀邑”一线,只要打开任何一个缺口,即可与长平赵军取得联系。

  只要上述三路中的任何一路取得突破,秦军防线就得崩溃。而秦军一旦崩溃,一惯落井下石的列国,会跟秦国客气?不但秦军之前的所有努力都要白费,搞不好还得重蹈齐国被灭的覆辙。

  面对这种危局,秦昭襄王要能心平气和,我佩服;而秦昭襄王要能吃得下饭,我更佩服。事实是,秦昭襄王即不心平气和,也吃不下饭,而是火急火燎,一路狂奔到河内(河南沁阳)。

  从秦昭襄王的御驾亲征可知,秦军统帅部对“刑丘-怀邑”一线是相当担心的。无论如何,秦昭襄王都要想尽办法确保“刑丘-怀邑”一线不出任何问题,哪怕是些微的差次都不行。

  战局的危如垒卵,还可以从秦昭襄王的一个惊人决定上看出来。秦昭襄王决定拼了,下令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丁,悉数奔赴前线,首要任务是堵住赵军从长平方面的突破。

  长平作战态势

  对于列国来说,这真是千载良遇啊,花多少的钱都买不来的战机。然而事实是,秦昭襄王多虑了,白急了,也白吃不下饭了。因为愚蠢的列国并不想这么干。

  自从楚顷襄王于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死去后,继位的楚考烈王,继续将他老爹卖求荣的国策,发扬光大,就在长平之战的前二年(周赧王五十三年),主动再割肥肉--州陵(湖北监利县东州陵)给秦国,以示决不与秦国为敌的决心,任何情况下都不想。

  楚国所以摆出这个姿态,也是有内里的。当初楚国被秦国打残的时候,春申君的策略就是祸水外引,现在秦国很听话地掉头去打别人,楚国正好歇歇,自然不肯去管。此其一。

  其二,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楚考烈王病得要死,彼时春申君正陪同楚国太子芈完在秦国作人质。秦申君就建议范雎:放芈完回国继位,建立一个亲秦政府。

  秦昭襄王有自己的算盘,想借机敲诈一笔,并不同意放芈完回去。于是,春申君就耍了一个心眼,偷偷让芈完化装潜逃,他留下来打掩护。估摸芈完已经安全到家了,这才把原委报告给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暴跳如雷,要处死春申君。范雎出面阻拦:“杀死春申君也就一个人,春申君为了主人甘愿牺牲生命,如果放他回去,芈完必定重用他,这样春申君必定会组建一个亲秦政府,这有什么不好?”

  果不其然,继位为楚考烈王的芈完,任命春申君为令尹,把淮河以北的地区封给他,这就是黄歇号“春申君”的来历。

  试想,这个时节,楚国会去管赵国的死活吗?

  当然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