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153章 名将的殒落(5)

第153章 名将的殒落(5)


  此时,邯郸城下的形势是,王齕在做殊死的攻坚,然而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楚、魏两路大军很不客气地压了过来,形势显然对秦军极为不利。

  同样不利的还有邯郸,被围一年有余,城中乏粮,甚至出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的惨剧。双方明显的势均力敌,也都明显的疲惫不堪。战打到这个份上,只要双方中的任何一方,给对方施加哪怕是一根稻草的重量,也足以将对方压垮,更何况是来者不善的二路大军。

  秦昭襄王是清楚目前的形势的,再次想起白起,怕是只有他,方能化解当前的危局了。

  然而就在这个生死存亡之秋,不该意气用事的白起,意气用事了;不该负气的白起,负气。他要意气用事,他要负气,自个气去负去,做闷声葫芦,倒也好,反正也没人知道。

  可是白起即不肯挂帅出征,嘴巴又不老实,想显摆自己的聪明劲。这明显是在挑衅这样一个人世真理: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不管是谁,伟大到云端也好,卑贱到朝不保夕也罢,只要胆敢违反这一群居法则,手来手断,脚来脚断,脑袋伸过来,拧断脖子,没人会客气。

  问题是,军事之天才却是政治之低能的白起,明显违反了这一群居法则,他竟然对秦昭襄王如是说:怎么样,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了吧(王不听吾计,今何如矣)?

  白起的负气 幸灾乐祸,超越了秦昭襄王的忍耐底限。一气之下,秦昭襄王将白起一撸到底,保留军人身份,但降为士兵。同时,让白起滚远点,有多远滚多远,滚到西部的阴密(甘肃灵台)去(实际并没有动身)。

  聪明的秦昭襄王不能眼看着他的前线部队就这么完了,情急之下,他也下出了一步极为高妙的棋:命大军前抵汾城(山西临汾)。此举的战略意图有二个:一是防止楚、魏切断秦军的后路;二是接应王齕。

  秦昭襄王显然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而前线的糟糕程度也正如白起所预料的那样,王齕的求救电报一封接着一封。秦昭襄王也是一口钢牙,不到最后一刻,就是不认输,何况撤退。

  我们在前面说过,人才无非分两类,不是朋友就是敌人。为我所用的就是朋友,不为我所用的就是敌人。对于有能力的敌人,不管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潜在的,还是公开的,一律格杀勿论,省得给我找事。

  这就是战国之世的用人法则,也是历代帝王们的共通心理,中外无别。

  而中国人亦极讲究这样一个原则:凡事不过三。既然一请二请,你白起摆谱拿翘,不给面子。那好吧,不会有第三次了,即使白起需要这样的第三次做台阶,秦昭襄王也不打算给。于是,他命令白起收拾家当,立马给我滚出咸阳城,不管真病还是假病,都给我滚,还赖在咸阳做什么,看我笑话是不是。

  白起是走了,两脚一刻不停地忙乎,可是那该死的表情也在一刻不停地忙乎--脸色怏怏。这给白起招来了杀身之祸。

  词典对“怏怏”一词的解释是:不高兴,不满意。白起不高兴、不满意什么?归纳起来就一句话:功劳极大,待遇极差。

  不想给自己留下祸根的范雎说了一句要命的话:白起之迁,意尚怏怏有余言。

  这促使秦昭襄下了最后的杀机,原因很简单,秦昭襄王也不想祸起肘腋。于是,白起的命运就这样结束了。

  当白起走到离咸阳不远的杜邮时,一柄秦王亲赐的宝剑追踪到了那里。白起不得已,举剑自死。时在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仅三年之后。

  一代名将自此殒落。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如何评价白起的一生?我想起了一个词:惊心动魄。

  自打他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亮相以来,一路拼杀36年,作战手法阔绰大气,杀起人来也同样阔绰大气。

  白起将军事指挥推向了艺术之境界,他的指挥如意,有如目送飞鸿般的洒脱,而他的冷血无情亦如长空雁叫霜月般的萧杀。这决对是前无古人的,后当然有来者,但也只是后话了。

  而白起的一生亦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深刻的认识:有才能的人必定自负,而自负不是可以将之摆在书架上、与奖杯一同展览的荣耀。

  后来我读《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知道了白起的大体长相:头小,脸庞瘦削,瞳子白黑分明,认准一个事物就盯死它,决不旁顾(小头而面锐者,敢断决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

  这是白起的可贵长处。问题是,白起的致命不幸也蕴含在他的长处里:刚毅顽强得近乎顽固。

  回头说邯郸城下。

  楚、魏二路大军这次到底没有磨蹭,及时赶到邯郸城下。

  城里的平原君,抓住这个战机,散尽万千家资,募得死士三千人,果断出击,与城外的楚、魏大军,里应外合,击溃秦军。

  王齕立即撤退,但劳师远征的部队哪跑得过养精畜锐的楚、魏联军,郑安平所部二万余人被成功切割。

  楚魏救赵

  郑安平本是魏国人,也是范雎的恩人。范雎在魏国受难时,就躲在郑安平的家里。范雎成功出相,为报答郑安平,举荐他为秦将。范雎本想让郑安平捞点军功,以后提拔起来好说话,没想到这一来,反倒省了郑安平回国的差旅费--郑安平见势不妙,火钱起义。

  这是战国三公子(孟尝君除外),配合最默契的一次,他们的数千食客,到底没白养,终于打了一场大胜战。但信陵君自知得罪了魏安厘王,不敢回国,把部队如数奉还,自己在赵国定居了下来。

  当然,也正是由于此役,范雎受到秦国精英集团的谴责。这个谴责应该有二层意思:一是郑安平是他举荐的,依据秦律:保任其人而不称者与同罪;其二,平白延误了白起的战机,致大军受挫,白起冤死。

  这意味着范雎的好运也走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