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165章 清理门户(2)

第165章 清理门户(2)


  按理说,事情做到这一步,差不多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该平定的叛乱平定了,该处罚的也受到了应有的处罚。任何一个英明的君主,只要不想把事情搞砸,是该考虑收手了。而且,到目前为止,嬴政的所作所为,都符合法律所赋予他的权力:有权处死叛党,包括他的家族。

  问题是,嬴政并不想就此收手。他不嫌杀人太多,而是嫌杀人太少了。他一定信奉这样的理念:君主权威的确立,是建立在滥杀无辜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克制的、有效的杀戮。

  而且此时,他的心里一定还盘聚着这样一个令人发毛的逻辑:嫪毐无疑是条恶狼;既然是狼,必定有狼的种类。

  于是嬴政手上就多了一份黑名单,上面填满了全国普查出来的、嬴政自认为属于狼之一类的人。结果这些人全部被送进地狱,一个不留。

  要怪就怪这些人姓了不该姓的姓--嫪。

  这就叫滥杀无辜。

  强硬的嬴政还对一个人作出了处理。

  此人竟然就是他的母亲。

  嬴政痛恨老母不守妇道,将她囚禁在雍城黄阳宫,杀了那二个野种。嬴政料到肯定会有人出面替他母亲打圆场,于是下了一道命令:“今后不管是谁,胆敢在我面前提起皇太后者,斩立决,然后砍断四肢,堆在宫门外。”

  结果是,宫门外血淋淋地堆满了二十七具尸体。

  然而令嬴政大为震惊的是,就是如此高压之下,竟然还出现第二十八个不怕死的人。

  齐国人茅焦要求进见嬴政,并且申明专为皇太后之事而来。

  嬴政派人对他说:“没见宫门外那些尸体吗?”

  茅焦说:“看见了,不过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现在才杀二十七个,加上我,刚好凑足数。”

  茅焦平日里同吃同住的那些好友听到这个消息,晚饭也顾不得吃,立即卷铺盖从秦国地面彻底消失,跑得一个不剩。

  这个情有可原,明摆地送死么。

  嬴政也这么想,既然茅焦想死,那就让他死得舒服一点,来啊,准备大锅,加水添柴,水煮活人。

  茅焦一出现,只见嬴政的怒气跟锅里的沸水一样蒸腾。

  茅焦不慌不忙地说:“这个世界上,有二件事情不必忌讳,忌讳了也没用。有生命的人不必忌讳言死,有国家的人不必忌讳言亡。忌讳言死并不能延长生命,忌讳言亡也不能延续国运。不过生死存亡的道理,作为一个贤明的君王,是需要了解的,您愿意听吗?”

  嬴政问:“什么意思?”

  茅焦说:“您难道一点都没察觉到您的行为很疯狂吗?车裂假父(看来嫪毐这个继父的地位是得到公认的),扑杀二弟,囚禁生母,屠杀忠良,即令是历史上的桀纣,也不至于这么残暴。一旦传遍天下,人心必然瓦解,谁还肯为秦国效力呢?我真为您担心。我的话说完了。”

  茅焦随即脱下衣服,俯首刑台,自愿受死。

  如果一定要说嬴政是个暴君的话,我认为,嬴政应该是一个开明的暴君。因为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杀人是必须的,但有节制的杀人,和滥杀无辜,其结果是完成不一样的。

  杀一人而千万人惧,可以确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秩序,这就杀得。而滥杀无辜,无疑会把政权推向崩溃。

  换言之,聪明的帝王,他的残暴是一次性的,谨慎的,克制的,把坏事一次性做完,而他的好事却是细水长流的。这样,他的子民往往忽略他的残暴而感恩他的仁慈。

  而愚蠢的帝王,恰恰与此相反,他是将好事一次性做完,或者根本不做,却有相当的毅力,将坏事进行到底。这样,在百姓的眼里,他只能得到狰狞而不是其他。

  事实证明,秦王嬴政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他敢杀,也露出了滥杀的危险瞄头,如果一任这个情形发展下去,等待他的毫无疑问必将是深渊。就在这个危急的关头,有一个可贵的品质帮了嬴政大忙,那就是理智。

  不仅是茅焦,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一个人,成功点醒了嬴政的理智,促使他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很自觉地回归正轨,避免因此而滑向歇斯底里的可能。

  我认为,这才是秦王嬴政最终成为秦始皇的根本所在。秦王嬴政身上同样具有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善于采纳意见。

  于是,猛然醒悟过来的嬴政,连忙走下台阶,扶起茅焦,表示要接受他的忠告,并且任命他为上卿。与此同时,嬴政亲自驾车,将母亲迎回咸阳。

  当然,懂得有节制杀人之妙用的嬴政,接着还要处理一个人,这就意味着吕不韦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清理门户(3)

  嬴政要清除吕不韦,这是不令人奇怪的。

  嬴政要不清除吕不韦,这才是令人奇怪的。

  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十月,丞相兼仲父吕不韦被罢职,赶到他的封地--洛阳去。

  嬴政顺利完成了他的政治意图。

  嬴政初始并没有要杀吕不韦的意思。因为他明白,没有吕不韦,就不会有秦庄襄王嬴异人,自然也就不会有他秦王嬴政。

  但是,一个嬴政所害怕的因素的出现,促使吕不韦到底“被自杀”。

  怎样一个历害的因素竟然使嬴政都感到害怕?

  这个因素就是吕不韦手下强大的宾客集团。

  当初吕不韦认为秦国国力强大,却无有象战国四公子那样的人,深以为耻。于是也大肆收养宾客,人数达三千之众。

  这些宾客的智慧结晶是一本书--《吕氏春秋》,号称中国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

  吕不韦将这本书刊布于咸阳城门,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历。

  嬴政是知道吕不韦手下这些宾客的能量的。

  更为要命的是,嬴政看到落魄的吕不韦,居然还宾客云集,从外地赶来想捞一点好处的新鲜血液还在不断增加。由不得嬴政不想到刚刚发生的一件事--嫪毐之乱。

  于是,嬴政作出了亲政以来的第二个决定,这个决定同时获得了本土贵族精英集团的支持:驱逐旧人出境,限制新人入境。一句话,清除宾客。

  这个决定如果得到贯彻实施的话,可以肯定,秦国的命运堪忧。因为过往的历史已经证明,列国的战争,无疑是人才的战争。其他且不说,单说魏国,他的崛起与衰弱,无不纠集在这上面。

  就在这时,一个人的出现,及时纠正了嬴政所犯的逻辑错误:嫪毐是坏人,并不等于所有姓“嫪”的都是坏人;宾客有坏人,并不等于所有的宾客都是坏人。商鞅就不坏,张仪就不坏,范雎也不坏。不但不坏,而且有功,功可盖天。

  这个人还有一句直中靶心的话:列国宾客都各归列国搞对抗,看你怎么办?

  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嬴政再次听从劝告,收回成命。

  然而正是这个改变,决定了吕不韦的命运。

  嬴政很清楚,宾客可以用,但必须是为我所用。换言之,嬴政断然不允许小圈圈、小集团的出现,山头林立,派别森严,势必会威胁到他的统治安全。嬴政也知道“树倒猢狲散”的道理,只要清除吕不韦,这些人就是无首的群龙,必然会归于他的旗下。

  于是,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嬴政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你对秦国有什么贡献,我要封你十万户?你和秦国是什么关系,我要尊你为仲父?你到蜀地去吧。

  看到这封信,吕不韦知道,这位当年他熟悉的屁小孩,如今已然羽翼丰满,成长为他所不熟悉的政治家了。当初,精明的吕不韦是意识到风险的,似乎也成功地规避了这个风险,将大权让了出来,那个“假父”的锋芒就盖过了他这个仲父。然而事实是,他到底没能全身而退。

  吕不韦最大的失误是,谪居洛阳的时候,老老实实做土财主就是了,以他那擅长上下其手的精明脑力,做“洛朱公”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吕不韦依然不忘门庭若市的摆谱,依然大肆收留那些投机分子,这无疑触犯了嬴政的忌讳。

  扬雄对他有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吕不韦就是一个小偷,眼里只有瓦罐,没有洛阳城。

  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知道生存无望的吕不韦服毒自杀。凡参与吕不韦葬礼的宾客,全部被秦政府驱逐出境,嬴政还下令说:“从今往后,谁要再学嫪毐、吕不韦,这就是下场。”

  关于吕不韦的这个结局,表面上看似乎是嬴政逼杀了他,事实上,我认为给嬴政出主意的那个人才是逼杀吕不韦的真正“凶手”。你想,如果嬴政铁心驱逐了境内所有宾客,还会有那么多投机分子奔趋吕不韦门下吗?此其一。其二,如果吕不韦不接纳那么多的宾客会触犯嬴政的忌讳吗?

  嬴政仅存的感恩之心所以被忌讳彻底取代,正是此人建议的结果。

  此人即是秦国后期、秦帝国时期,影响巨大的政治人物--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