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商鞅定居秦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决定商鞅命运的关键时刻终于到了。
就在这一年,商鞅在秦国立足的最大靠山--秦孝公,死了,继位的是曾被商鞅深深伤害过的秦惠文王。
即使商鞅不曾伤害过秦惠文王,有三个因素决定了商鞅不得不死。
秦惠文王刚继位,巩固权力是他的当务之急,而拉拢人心的最好办法当然是拿商鞅开刀。因为商鞅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俨然成了过街的老鼠。杀掉商鞅,可以最大限度的争取到人心,弥平划一根火柴就可能点燃的怨气。换言之,杀掉商鞅,可以让久已发酵的积怨找到一个合理的发泄口,不致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商鞅不得不死一。
商鞅权势过重,大有功高震主之势。当时的秦国境内,国人只认商鞅,不认秦王,只知道商君之法,不知道秦王之法。也就是说,商鞅反成了主角,秦王反降为配角,这是秦惠文王不能容忍的。
商鞅不得不死二。
商鞅以欺诈的手段诱骗好友魏卬,我们似乎看到了乐羊的影子。果不其然,秦惠文王很不放心商鞅的为人,担心商鞅还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早就想收拾商鞅了。
商鞅不得不死三。
秦惠文王心里是清楚的,商鞅有大功于秦国。往后的事实会证明,秦惠文王是认可商鞅的这一套做法的,因为秦惠文王杀的只是商鞅这个人,并没有全盘否定或者更改商鞅和秦孝公所制定下来的国策。
也就是说,秦惠文王并没有为了迎合那些失势的贵族们而开历史倒车。秦惠文王只是在做历代帝王都会做的一件事--平衡,平衡各股政治势力之间的利益,不致使矛盾太过激化。
这个手段不能算高明,但秦惠文王必须高明地去做。不管秦惠文王是于心不忍,还是真的认为商鞅该死,商鞅都得死,不得不死,这就是商鞅亲手为自己种下的果实。
眼下的商鞅,在秦惠文王的眼里,铁定是一个棋子,不是可有可无的棋子,而是价值极大的棋子。留下商鞅,等于全盘接手商鞅的宿敌;杀掉商鞅,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秦惠文王没有理由不选择后者。
当然,杀人也得有杀人的法子,不能如李逵一样,照人多的地方猛砍,那是匹夫。如果秦惠文王也这样做,他将面临这样一个严重的后果: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谁还敢替秦国效力?魏武侯逼走吴起进而导致人才流散的局面,将在秦国上演。秦惠文王不可能愚蠢到这样做。
秦惠文王需要一个合适的人,提出一个合适的理由,让有大功于秦国的商鞅死得合情合理。公孙贾显然不合适,目标太过明显。于是,一个人的出现,替秦惠文王解决了这个问题。
此人就是没鼻子的公子蠃虔,上书告发商鞅图谋造反--这是置人死地的惯用伎俩,其臭名昭著的程度等同于“莫须有”。
秦惠文王当即下令逮捕商鞅。
当此之时,商鞅的内心,一定是凄凉多于绝望。没想到我商鞅一辈子为秦国谋划设计,到头来,却被别人谋划与设计。我如此辛苦、起早贪黑,到底为了什么?为我自己?王位我坐?还不是为了秦国嘛。
可是,此时的商鞅只能孤芳自赏了,已经没有人再愿意听他叙叙叨叨了。因为仇恨吞噬了所有人的理智,已没有人想到商鞅的好处,也没有人想到要为商鞅开脱,哪怕仅只是一句公道话也好。他们唯一的心思就是:去死吧商鞅。
商鞅终于后悔了,这颗曾经象旗帜一样高昂的头颅,不得不放弃曾经的高傲,耷拉了下来,悔不当初不听赵良的话,以至于沦落到如今这个局面。商鞅终于体偿到了什么叫众怒不可犯,什么叫众叛亲离。
什么又叫一朝天子一朝臣,树倒猢狲散。
没有了树,猢狲还不如狗。那就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