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佬玩弄弱小国家,有一个很著名的外交政策--大棒 罗卜。一手抡大棒,一手捏罗卜,大棒敲你,意思是说,放老实点。然后再塞给你罗卜,意思是说,只要你老实,就有好果果吃。
外交奇才张仪,在对付魏国上,竟然天才般的最先使用了这一手。一边攻城掠地的同时,一边却不断地假以颜色,给点小甜头,搞得魏国晕头转向,弄不清楚秦国的葫芦里到底卖得什么药。
往后的事实会证明,张仪的这一手是极其历害的--秦惠文王及后来的秦王们也身体力行这一政策,并且将之上升为外交国策--在当前秦国并不能一口并吞列国的情况下,这一政策不仅有效地避免了过早地全面结怨任何一个国家,而且还可以借机暗中壮大自己的实力,神鬼不知,毫不张扬。
更为重要的是,外交上的神出鬼没与军事上的凌烈进攻,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构成秦国无坚不摧的钳形攻势,不仅是魏国,其他五国也被大棒得晕头转向,罗卜得满脑浆糊,彻底搅混六国这滩水,从而顺利摸到一条条大鱼。
正是基于上述诡异的战略思想,张仪建议秦惠文王将蒲阳还给魏国,秦惠文王答应了。
我想起了一个词:放长线钓大鱼。
果不其然,同样怀揣着不可告人之目的的张仪,出现在魏惠王面前的却是一幅老好人的面孔。和公孙衍一样,张仪似乎事事都在替魏国着想,其实谁都明白,魏国不过是他手中的一颗棋子而矣,他要借这个跳板实现凌空一跃,实现华丽转身。当然,除了一个人不明白,那就是愚蠢的魏惠王。
张仪对魏惠王说:“秦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于秦。”
意思是说,你看,秦国够意思了吧,把蒲阳原封不动地还给魏国,大王也应该有所表示表示才对,礼尚往来嘛。
魏惠王想想也是,现在还得罪不起秦国,就问张仪:“送什么好呢?”
张仪说:“上郡(陕西省榆林县)那块地皮,离我们魏国太远了嘛,反正也守不住,不如做人情,送给秦国算了。”
我一直有一个念头,想把魏惠王的这个谥号改成魏蠢王,他的这个“惠”实在比不得秦惠文王那个“惠”,简直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因为愚蠢的魏惠王竟然又答应了张仪的请求,将上郡十五县供手送给秦国。
秦惠文王在继位的头一年,即着手准备前庭后院的清扫工作,一是打击南向的巴蜀,占领那里水草丰美的土地,一是收拾北向的义渠部落。因为这里是秦国典型的卧榻之侧,秦国想进入中原,后院断不能起火,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而张仪这一舌头卷来一个上郡,不仅使秦国的北部边境因此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解除了魏国来自北边的威胁。
对于秦惠文王来说,这当然也是最大的“宁秦”。秦惠文王当下高兴,他做了一件事:伸手将公孙衍头上的“大良造”给摘了下来,顺手戴在张仪的头上。时间在周显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公孙衍只做了四年的国相。
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秦国乘势征服西戎之义渠部落,设立义渠县(甘肃宁县),以其君为地方官。
同一年,秦国再次扔出罗卜,将焦城(河南陕县)、曲沃(山西闻喜)二城还给魏国。
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四月四日,这是一个好日子,秦国国君正式称王,是为秦惠文王。
次年,张仪大棒出手,再度攻占魏国之陕城(即焦城)。
公孙衍眼见张仪舞动“大棒 罗卜”就跟舞动双节棍一样,竟然会舞成他的死敌,怒火中烧,打算也弄一节双节棍舞舞,借以夺回失去的皇冠。
公孙衍和张仪自此大打出手。
上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