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果然没有让郑袖和靳尚失望,他没有带着美女再在楚国地界上出现(后来出现是只身一人),他去了西方的秦国。
张仪为什么选择去秦国而不是其他国家,比如此时的齐国也是可以考虑的嘛。关于这一点,张仪应该有他的国际观察。
早年在鬼谷子门下的时候,鬼老师曾经教会他一套致胜的理论:只要出现下面这三种情况,不管是哪个国家,毫无例外,最终都得玩蛋。而天道循环,生生不息,必有一种新生力量出来收拾残局。
这三种情况就是:
以军纪松散、组织混乱的军队去进攻纪律严明、组织严谨的军队,必然要灭亡;以黑吃黑为目的、旨在打砸抢掠的军队去进攻名正言顺、作风淳正的军队,必然要灭亡;以叛逆天理的军队去进攻顺应民心的军队,也要灭亡。
经过这几年的游历,张仪发现,以上三种情况基本上都可以与列国对号入座。列国之间为了争抢地盘,锋火连三月,战争连年不断,前方只顾打战,后方忽视生产,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以至府库空虚,人民疲于战祸。
符合第二、第三种。
列国号令不一,政令松散,是非不分,赏罚不明,该赏的不赏,该罚的不罚,全以关系网论英雄,那谁还肯去拼命?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景象:战一旦打起来,临阵脱逃的比冲锋陷阵的还多,这样的军队能打胜战?
符合第一种。
而秦国的情况恰恰相反,显然是一种欣欣向荣的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因为经过商鞅坚决而彻底的改革,秦国俨然一座大兵营,号令严明,赏罚公正,前进者赏,后退者死。在这个赶死政策的驱动下,秦国的战争力相当惊人:一人可以战胜十人,十人可以战胜百人,百人可以战胜千人,千人可以战胜万人。这样的军队只要万人,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吴起当年在魏国训练出来的赫赫有名的魏武卒,就是这样一只军队,商鞅将这一套思想全盘搬到了秦国,并且成功的落地生根,秦国也出现了这样一支军队。
黑格尔说:“一旦个人和民族使关于充分发展的自由的抽象概念进入他们的头脑,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具有控制不了的力量。”
商鞅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商鞅恐怖的地方。
在张仪的眼里,此时的秦国无疑就是那个必将应运而生,起而收拾残局的新生力量。
于是,经过慎重的考虑,张仪去了秦国,他将上述理由跟秦惠文王说了一遍,然后下结论说:
“以这样一支军纪严明的部队去攻打纪律松散的军队,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秦惠文王说,那好吧,那就试试。
这一试,一个国家要倒霉了。
这个倒霉的国家就是魏国。
对于魏惠王来说,这几年相当背运,出了一个吃里扒外的公孙衍还不算,又出了一个张仪,首选的试金石竟然又是魏国。这两个魏国人也真是,竟然竟相拿自己的宗祖国开涮。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谁都想捏魏国这个软柿子,就因为软柿子好捏。
周显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秦国公子嬴华、张仪率军攻陷黄河南段东岸的蒲阳(山西永济)。
就在这时,更为不妙的事情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