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魏决战之前,不仅是魏国统帅部下定决心要决一死战,孙膑也是暗下决心要打一场歼灭战的。
然而孙膑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利用了魏国急于求战的心理,玩了一个虚的,然后把魏军虚进坑里,聚而歼之。
田忌问孙膑如何战胜“众且武”的敌人,孙膑回答说:“面对兵力和战斗力都明显占有优势的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其兵锋,示假隐真以麻痹敌军,让其产生骄傲轻敌的心理,接着想方设法消耗敌军的士气和战斗力。然后乘其不备,突然反击,定可一举歼灭之。”
这就是孙膑在战役初期即定的战略方针。
事实证明,孙膑的这个战法是相当历害的,“害人”不浅。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部几十万大军却被彭大将军几万部队蘑菇于陕北地区,所使用的就是这个战略思想。老彭“害”得堂堂陆军一级上将、黄埔一期生胡宗南被黄埔同仁戏称为,“胡宗南,也就是一个团长”。而孙膑则害得庞涓命丧黄泉。当然,要怪只能怪他们学艺不精,技不如人。
于是,孙膑建议田忌说:“三晋素来号称骁勇,常看不起齐国人,认为齐国人胆小怕死。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就是要顺着敌人的心思,引诱他们犯错误。《孙子兵法》说:以日行百里的速度急行军,会全军覆没;以日行五十里的速度急行军,士兵会死伤或者逃亡过半。我们要让庞涓跳进这个陷井。”
为配合这个挖坑思想,孙膑一改十三年前磨磨蹭蹭的战法,以玩命的速度迅即向魏国推进,仅三天时间就逼近大梁近郊的外黄,对大梁造成十足的威胁。
此一招数还是十三年前的--攻其所必救。
庞涓果然释新郑之围,拨转马头,立即回防。
孙膑知道,是时候了,该与这位昔日的同窗练练把式了,是骡是马总得拉出来溜溜。
为了麻弊庞涓,示之以弱,进而牵住他的鼻子,孙膑想到了著名的一计:减灶。
齐军第一天造十万灶做饭,第二天就剩下五万灶。到了第三天,更惨,只剩二万。
其实孙膑玩得是心跳,他要让庞涓的心跳加速,从而造成脑缺氧,出现判断失误。
果然,大脑极度缺氧的庞涓不知是计,自以为捕抓到了天大的战机,仰天发出一连串得意的笑声:我料到齐国人怯懦,没想到竟会怯懦到这种地步。
于是,庞涓让魏申率大军殿后,自率轻骑孤军深入,“倍日”急进,朝齐军猛扑过来。
什么是“倍日”?两天的路程一天走完就叫“倍日”。
“倍日”这个词非常关键,它反映了当时交战双方的这种态势:孙膑玩命地撤退,庞涓玩命地追击。
套子就这样练成了。
此时,有一个人察觉到这似乎是圈套,打算劝太子魏申鸣金收兵。
此人叫徐子。姓徐,“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对有学问之人的通称,也就是徐先生。
这个徐先生看来脑瓜子很好用,他对魏申说:“我有百战百胜之术,不知您有兴趣听吗?”
魏申说:“说来听听。”
徐先生说:“您这次亲帅大军出征,即使打赢了,也不过是照样当魏王,而如果打了败战,那就惨了,魏国会陷于万劫不复之境地。”
魏申觉得有道理,打算就此撤兵。
问题是,魏军此时好战的情绪盛嚣尘上,不仅仅是庞涓一个人,大多数人都持这样一种乐观的观点:齐军不堪一击。因此积极主战,从而借此捞点好处,混口汤喝。这也是促成庞涓无视风险、冒险轻进的重要推手。
魏申的司机就是其中一个。
他对魏申说:“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跟打败仗有什么区别?”
魏申也觉得有道理,兴师动众的出来,却无功而返,脸面往哪搁。于是下定决心,决一死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