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56章 孙、庞斗法(4)

第56章 孙、庞斗法(4)


  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齐威王着手调兵点将。

  齐威王本来打算让孙膑担任本次军事行动的司令官,但孙膑考虑到自己是刑余之人,怕难以服众。于是齐威王以田忌为统帅,孙膑做军师。

  《三国演义》里,诸葛先生有这样一种酷弊的形象:一身书生装束,坐在两轮车子里,手里捏着一把羽毛扇,不时指着这,指着那,也不时扇着,敌人就在这轻风徐来之中灰飞烟灭。

  诸葛先生的指挥如意,后来成为智慧的象征。

  其实诸葛先生这种潇洒的形象,是从一个人身上师法来的,他就是孙膑。

  孙膑即不能走路,更不能骑马,那就只好坐在车子上指挥战斗了。这种车学名叫“辎车”,《释名·释车》说:载辎重卧息其中之车也。前后都有东西遮蔽,可以在里面睡觉。

  由此可知,装酷,其实是一种无奈。

  田忌考虑事情比较简单,既然要打,那就得真打,直接入赵参战算了。但孙膑棋高一招,他建议:魏国精锐尽出,应乘机剑指防守空虚的魏国陪都大梁(河南开封,公元前340年才真正迁都至此),魏军必然回救,这样不但可以解邯郸之围,还可以以逸待劳,打他一杆子。

  《孙子兵法·虚实篇》有过一句话,大意说:前进而使敌人无法抵御的,是由于袭击敌人懈怠空虚的地方;撤退而使敌人不能追击的,是因为行动迅速而使敌人追赶不及。所以我军要交战时,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锋,这是因为我们攻击了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军不想交战时,即使是画地防守,敌人也无法同我交锋,这是因为我们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方向。

  这就是著名的“攻其所必救”之军事思想的出处,孙膑所使用的就是这个思想。

  历史上作为智慧化身的“围魏救赵”就此拉开幕序。

  然而我经过仔细地研究发现,孙膑围魏只是战术佯动,其真正的战略意图,是寻找机会与庞涓决一死战。

  为什么这么说呢?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魏国进攻韩国,齐国也出手相救。孙膑依然延用“批亢捣虚”、“攻其所必救”的战略思想,齐军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竟直逼大梁近效的外黄,可见齐军推进的速度。

  依据这个行军速度,孙膑完全有机会打大梁一下,完成即计的战略动作。可是,孙膑没有这样做,磨磨蹭蹭的齐军就象磨磨蹭蹭的楚军一样,其推进速度更象是在郊游而不是来救火的,并没有对大梁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于是,庞涓遂放心大胆地围攻邯郸,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十月,邯郸陷落。庞涓这才率大军回防。

  根据《孙膑兵法》一书的记载,此时,交战双方的兵力配置是这样:魏国八万人,齐军也是八万人。是书“擒庞涓”一节将马陵之战写得相当精彩,本文便据此来叙述。

  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据是书记载,桂陵一役,孙膑即擒得庞涓。《孙膑兵法》是出土文物,其权威性不容置疑。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此战庞涓被擒,后来的马陵之战就没法打了。

  我考虑了很久,猛然想起解放战争时期淮海大战的事。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兵败被俘,很不服气,要求解放军有种就放了他,接着打。毛泽东当然不会听他的,打战岂是儿戏。问题是,这种情况在战国之世却真实地出现过。还记得公孙痤吧,公元前362年,公孙痤与秦军大战于少梁(陕西韩城)地区,兵败被俘,秦献公就放了他。

  也就是说,最大的可能是,桂陵一役,庞涓确实是被俘了,但孙膑放了他。不服气那好,打到你服气为止,看到底谁才是真英难。于是两人接着斗智斗勇。

  我认为,在没有更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这当是最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