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拉拢齐国,此时,秦昭襄王想到了一个人。
此人就是孟尝君。
秦昭襄王所以选中孟尝君,应该是有如下几点考虑:一,孟尝君是齐国的皇亲国戚;二,是齐国现任的国相;三,孟尝君门下人才济济,实力了得。
如果能成功拉拢此人,让他兼任秦国的丞相--秦国右丞相樗里子于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去世,齐、秦两国不就两位一体了么,以齐国在东境的号召力,秦昭襄王认为,赵国是断难拉到象样的壮丁的。
于是,秦昭襄王派弟弟嬴悝为质于齐国,以交换孟尝君。
关于要不要接受秦国的这个请求,齐国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一个人就极力主张不能去,此人就是燕国的老牌间谍--苏秦。
在苏秦看来,齐、秦联合显然与燕国不利,只有把齐国忽悠得象疯狗一样四处乱咬,当然不能咬燕国,这样才能达到削弱齐国国力之目的。
因此,苏秦建议,与其跟秦国玩什么二国轴心,不如出兵吞并西边近邻--宋国,更为实惠,这样才能为齐国的西进打开通道。
齐湣王认为有理--齐国其实早有吞并宋国之野心,孟尝君也认为有理。但孟尝君随即提出一条意见,驳得苏秦哑口无言。孟尝君说,只有联合秦国,才能为灭宋创造最合适的外部条件和时机。
苏秦只得暗暗叫苦,这位人精,也有理屈的时候,这种情况还真是不易见到。
于是,孟尝君就去了,秦昭襄王果然任命他为丞相。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有人警告秦昭襄王说:“秦国很危险,我很担心。”
秦昭襄王说,何出此言。
其人说:“孟尝君虽然身为秦相,但毕竟是齐国的贵族,你就不担心他吃里扒外?”
秦昭襄王以为然,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也就是孟尝君当丞相仅仅一年之后,就被免了职。
还有比这更糟的事。
话说赵武灵王回到赵国之后,发现秦昭襄王确实是个人物,现在去招惹他,显是吃力不讨好,心思里便有一个打算:秦国这个朋友可以交。
就在这时,孟尝君免相一事传来,于是,赵武灵王就派使者向秦国请求以楼缓为丞相。秦昭襄王也有英雄相惜的意思,也没打算现在去招惹赵国,遂同意赵国的意见。
楼缓一出任丞相,当即下令逮捕孟尝君,准备选个良辰吉日,处死他,彻底破坏齐、秦之间的关系。
孟尝君知道这下坏了,悔不当初不听苏秦的话,这回看来要当孤魂野鬼了。
事实上孟尝君并没有当成孤魂野鬼。而孟尝君之所以能逃脱楼缓的魔爪,全靠一个成语的帮忙,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那就是“鸡鸣狗盗”。
历史的事实是,“狗盗”在前,“鸡鸣”在后。
“狗盗”是说,穷急之下的孟尝君打算走无往而不胜的“夫人路线”。于是手下有个神偷应声出场,从狗洞里钻进秦皇宫,偷出一件当年的巴黎时装--纯白色的狐狸皮袄,当初孟尝君来秦国时送给秦昭襄王当见面礼的,秦昭襄王的某个宠姬对这件时装也很上心。
这样,这件时装就神秘地出现在彼宠姬的衣柜里,作为回报,彼宠姬在秦昭襄王的耳根边耳语了几句。就象当年张仪踱着方步,从楚国的死牢里满面春风地踱出来一样,孟尝君也踱着方步,从秦国的监狱里满面春风地踱了出来。
当然,孟尝君也意识到所谓神偷的小把戏终究要穿帮,瞒不了多久的,除非彼宠姬不穿那件衣服。于是,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准备取道函谷关回到齐国。
当孟尝君一行于深夜时分到达函谷关时,立即傻眼,函谷关关门紧闭。原来秦政府规定,函谷关入夜即闭卡,禁止任何人通行,第二天凌晨的鸡鸣时分才能重新开关。
事实证明,多个朋友多条路,这是千真万确的。
孟尝君手下号称食客三千,到底没白养。有个精通周扒皮那套本事的家伙,在函谷关前就是一嗓子,引得关里关外一片鸡叫,守关士兵不知是计,以为到点了,遂开关放行。
也是一路风尘仆仆的秦国追兵,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孟尝君绝尘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