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107章 消灭中山国(3)

第107章 消灭中山国(3)


  胡地尘定,赵武灵王接下来的目标当然就是卧榻之侧的中山国了。但进攻中山国之前,赵武灵王还有一件大事要办。

  眼下的形势是,如果赵武灵王调集精兵进攻中山国,列国一但干预,赵国将会很被动。赵武灵王不可能置赵国于险境而不顾,于是,有四个人就奉命上路了。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分别与他们订立停战协定。

  精明的赵武灵王也很熟练地玩起外交攻势的把戏,这就是为什么楚、齐、韩、魏缔结合纵,与秦国对抗,而赵国不参与其事的原因。从赵武灵王的角度来说,他很愿意五国打得一蹋糊涂,正好可以从容不迫地攻击中山国。

  当然在战前,赵武灵王还做了一件很要紧的事--派一个叫李疵的人去中山国侦察敌情,看看打得还是打不得。

  李疵回报说:“打得,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赵武灵王遂下定决心,击灭中山国。

  周赧王十年(公元前305),赵国终于对中山国发起攻势,一举攻克鄗城(河北柏乡)、石邑(河北获鹿)、封龙(获鹿南境)、东垣(河北正定),顺势推进至丹丘(河北曲阳)、鸿上塞(河北定西县西)。

  据吕不韦《吕览·贵卒》记载:“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鴪,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几至将所而后死”。

  鴪,古同“鴥”,音yù,意思是鸟疾飞的样子。

  中山国称为“吾丘鴪”的作战部队,应该是中山国最为精锐的部队。这支部队身穿铁甲,手持铁兵器,行动迅速,象风一样。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这支部队很有敢死队的精神,作战勇猛,视死如归,直至战死也决不投降。

  “以车投车,以人投人”,就是说拼了,很有二战时期日本的神风敢死队之架式。

  由此可见,中山国虽然是“千乘之国”,但其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个更强大的对手--骑兵。

  在赵武灵王的穷追猛打之下,中山国与可能的援手--齐国之间的联系完全被切断,中山国首都灵寿(河北平山)陷于孤立无援之境地。

  中山姿王大为恐慌,连忙割让四座城邑请和。

  和虽然暂时和了,但经此一役,中山国的有生力量被悉数歼灭。四年之后的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赵武灵王联合燕国,二路夹击,一举攻克灵寿。中山姿王只身逃往齐国,不久病死在齐国首都临淄。

  此时,赵武灵王担心列国会出面干预,遂扶立了一个傀儡政府--立中山姿王的弟弟公子尚为王,号中山尚王。

  可是中山尚王实在不成器,终日醉生梦死,搞得原本就没有元气的中山国越发混乱不堪。赵武灵王瞧这个家伙也难以扶上墙,于是,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率部彻底歼灭之,把中山尚王放逐到肤施(陕西延安)。

  中山国的历史就此终结,赵武灵王似乎也扫清了北部边防--其实是没扫清,在不久的将来,赵国在与胡人的作战中,还将磨练出一位名将。此待后文再说。

  赵武灵王下令全国放假,免费吃喝五日,以示庆贺。

  就在这时,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在赵武灵王过度自信的脑海中产生。

  附:赵国进攻中山国

  赵武灵王的妙想

  应该承认,赵武灵王也爱美人。眼下,他眼中的美人名叫吴孟姚,称“吴娃”,万千宠爱只在她一人身上,是为惠后。

  惠后生了一个儿子叫赵何,即后来的赵惠文王。正是这个赵何,或者说围绕这个赵何,将引发赵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混乱,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的赵武灵王,将把小命丢在这上面。

  关于赵武灵王决定立赵何为法定继承人一事,正史的口径是赵武灵王爱屋信乌,深爱惠后,遂也爱了惠后所生的这个儿子。这个理由理当是成立的。但我认为,这只是原因之一。其实赵武灵王这样做,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因了这个显然是仓促的决定,最终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当时的情况是,三晋的老大,曾经也是天下的老大--魏国,被秦国和齐国很默契地打得极惨,彻底丢掉了江湖老大的地位。而波谲云诡的江湖上,当时尚没有一个国家有足够的实力来接这个棒子,于是就出现了秦、齐称雄西、东境的二日齐观景象。南方的楚国本也是有实力搅一棍子的,问题是,出了一个楚怀王,亦被秦国整得极惨。

  情形似乎就这样僵持着,各方势力似乎也是势均力敌的,谁也吃不了谁。

  就在这时,赵武灵王觉得机会来了。虽然他的胡服骑射,只是针对军事层面的改革,并未曾对政治进行根本性的触及,但赵国部队的战斗力籍此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赵武灵王牛刀小试,即臣服胡人,击灭中山国,自信心亦空前高涨,他终于想起了一件事:做江湖老大。而西境的秦国向来被三晋视作宿敌,赵武灵王遂动了招惹秦国的野心。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物价飞涨,与军事一样,经济亦面临全盘崩溃的危险。蒋经国自动请缨,欲整顿经济。老蒋说了一句话:“这些事情你们去办,我事多,我要把精力全部放在军事上。”

  我想,这应该符合赵武灵王此时的心理。

  也就是说,为顺利实施他的计划,赵武灵王必须腾出手来,将全部精力放在军事上,一心一意去做好这件事。

  当然,前提是,赵武灵王必须把后院——政治,安排妥当,这样才能放心行动。

  说干就干。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赵武灵王亲自主持仪式,把王位传给小儿子赵何,任命肥义为国相,并兼赵何的师傅。赵武灵王自称“主父”,相当于后世的太上皇吧。

  赵武灵王的意思是,赵惠文王坐镇后方,肥义辅政,处理日常的政务。他的另一个儿子,战国四分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旗下据说也有食客几千人。著名的天命说创始人--邹衍此时也在赵胜旗下。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逻辑学家公孙龙,也在赵国,“白马非马”就是此子的杰作。

  平原君门下也算是人才济济了,赵武灵王觉得,有这些人从旁帮衬,问题应该不大。

  于是,一个堪称十足大胆的计划,在他的脑海中成形:集结强大的骑兵兵团,从云中(内蒙古克托克)、九原(内蒙古包头)南下,奇袭秦国首都咸阳,一举歼灭之。

  一场大战似乎不可避免了。然而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使这个宏伟得近乎奇思妙想的作战计划,胎死腹中,赵武灵王最终也没能坐上江湖老大的位置。

  搞经济学的都知道,为了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做出正确的宏观经济分析,必须要大量地收集数据,哪怕是洗衣店的数据也要收集。军事也一样,部队要想打胜战,自然要知彼,知彼就是要知对方的底细,包括彼之部队实力、地形险要,当然,要能摸到彼之作战地图当然最好了。

  而要知彼,无非二种途径:一是卧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间谍;一是火力侦察,电影中常看到的侦察小分队之类,就是属于这一种。

  这一次,赵武灵也打算这么干。问题是,赵武灵王玩得比较出格,竟然亲自操刀,屈尊当起摸爬滚打的先遣队,着实出人意料之外。

  在决定出兵中山国的时候,有个叫李疵的人就肩负起这个使命,并且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本来这一次也可以派他去,但赵武灵王权衡再三,还是觉得非亲自走一趟不可。因为此次军事行动非同小可,秦国不是中山国,倘情报出现失误,引火烧身,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于是,就在禅位的同一年,赵武灵王化装成赵国使者,从云中南下,向咸阳进发。

  这一路上,赵武灵王的兜里一定揣着一本笔记本(当年用竹简,有钱的可以用帛,赵武灵王自然有钱),不停地在上面涂涂画画。赵武灵王虽不是画家,但他的确是在写生--图写秦国的山川险要。

  按惯例,秦昭襄王接见了这个赵国使者。

  如果以电影镜头来展现,这一定是个很有趣的场面:这两位智商都不低的老朋友(秦昭襄王曾在赵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回国继位,距此时他俩再次相见已八年)互相把对方端详,一个是认出对方来了,一个没认出来--要认出来麻烦就大了,我估计赵武灵王是下了狠功夫矫装打扮了一番。

  赵武灵王一定这样想:乖乖,这才八年没见,果然出落得一表人才啊,秦国怎么能打啊。

  秦昭襄王也一定这样想:乖乖,连使臣都奇貌不凡,气宇轩昂,赵国果然有人啊。

  而当赵武灵王完成火力侦察的任务,抽身离开之时,秦昭襄王突然觉得不对劲,第六感官告诉他,这人好象在哪见过,只是一时想不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人非同寻常,不象是一般意义上的使者,其中必有猫腻。为弄清事实,秦昭襄王遂命人前去追捕,可是赵武灵王已安全离境。

  当秦昭襄王得知,所谓的赵国使者其实就是当年的老主顾--赵武灵王时,当下大惊。他知道,善者不来,来者不善,赵武灵王既然连见老朋友都鬼鬼祟祟--分明就是深入虎穴,必有鬼鬼祟祟之野心--得虎子。

  秦昭襄王意识到,赵国把他盯上了。这种感觉理当很糟,谁愿意一出门就被盯梢。而比被盯梢更糟的是,显然有被绑票的危险--如果你兜里有五百万的话。问题是,此时的秦国,肥得可以,兜里岂止只有五百万。

  秦昭襄王自然清楚,能绑票秦国的人当然是列国。而以往的经验告诉他,避免被绑票的最好办法就是联合大多数,起码要让无关的列国保持中立,只要能将绑票成功地转化成单打独斗,量他赵国也不是秦国的对手。关于这一点,秦昭襄王是有信心的。

  于是,秦国新一轮的外交攻势就此展开。秦昭襄王首先想拉拢的对象就是二日之一的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