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106章 消灭中山国(2)

第106章 消灭中山国(2)


  所谓强者,是指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时机。

  毫无疑问,赵武灵王就是这样一个强者。

  赵武灵王的攻心政策取得了理想中的效果--摆平朝中大员,而后赵武灵王在各级官吏中普及“胡服”,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周易》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说得就是这个道理。看来赵武灵王深得其中的妙机妙用。

  当然,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的过程中,也适度关照到中原人的自尊心。也就是说,胡服是左开襟,中原服饰是右开襟。那么好吧,式样虽然是“胡服”的式样(衣长齐膝,裤子紧窄,腰束大带,扎裹腿,穿靴),但右开襟,这样面子上也说得过去。

  而后,赵武灵王终于端出了此次改革最核心的部分--骑射。

  赵武灵王大刀阔斧改革兵种,组建骑兵部队,亲自操练士卒,提高士兵翻身上马、弯弓射箭的作战技能。据说现在邯郸市西面的插箭岭,就是当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虽然马陵之战时,齐、魏都使用过突破能力极强、且快速灵活的轻骑兵,但很显然,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新型兵种--骑兵,应该就产生于此时。因为马陵之战时,庞涓快速推进的轻骑兵,显然只是作为当时主力战车的辅助,包括孙膑派出向大梁作战术佯动的轻骑兵,但赵武灵王却有意识地将之发展成独立兵种。其快速突破与迅速穿插的作战特点,对后世历史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此来看,北方胡人对促进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是功不可没的。从晋国的首开改革之端,到之后魏国的改革,直至眼下赵国的“胡服骑射”,无一不是在胡人的“监督”下,坐地奋起的。

  自此之后,赵国军力大增,士气高涨,这为之后的降服胡尘,扫灭中山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武灵王可以说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人。

  此时,赵武灵王已然做好了所有攻击前的准备,他要动手收拾北部边患了。

  赵武灵王非常清楚,要想拔掉中山国这根刺,必要扫清其外围势力,切断他的外援。当然,也是为了解除胡人对赵国北境的威胁。

  于是,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赵武灵王亲率大军,兵出宁葭(河北宣化),向西推进,一路打进蛮夷部落的腹心地区,到达榆中(内蒙古黄河北岸)。

  这一路可以说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林胡部落酋长没想到,先前还处处挨打的赵邻居,眨眼之间其攻击力如此之强悍,再定睛一看,这不全是“胡兵”么,知道碰到一位惹不起的家伙了,于是请和。

  请和是要有条件的。胡地老刮风沙,那些地皮送给赵武灵王他都不要。选来选去,精明的赵武灵王选中了一个致关重要的东西--战马,赵武灵王籍此不仅掏空了胡人的实力,也大大增强了赵军的战力,使赵军组建起强大的骑兵兵团成为可能,可谓一举两得。

  赵武灵王也够狠,不仅要马,连人也要,从胡人中招幕士兵,充实赵军。赵武灵王命代郡地方官赵固负责这项工作,同时负责统战胡人。由此可见,此一役,林胡部落是彻底被打扒下了,否则何以如此任人宰割。

  这就为后来赵武灵王野心勃发,打算借道胡地,从北境进攻秦国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