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105章 消灭中山国(1)

第105章 消灭中山国(1)


  举手之劳就可以救人性命于危难,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依常理,是人都会这么做的,赵国也会这么做吗?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有没有发现,这几年的中原大战,除了燕国埋头搞发展,不插手任何局外之事外,有一个国家似乎也消声匿迹了,在国际舞台上声息全无。

  这个国家就是赵国,原来这几年他一直在忙一件事--尘定北方,消灭中山国。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也就是甘茂猛攻宜阳五个月不下的那一年,赵武灵王北上视察北方防务。经过房子(河北临城),直抵代郡(河北蔚县),从代郡出塞,向西到达黄河岸边,然后回还。

  此一路行程,给赵武灵王留下这样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北方胡人以来无影去无踪的骑兵作为突击力量,窄袖短袄、手持弓箭、机动灵活,其打一枪就走的作战特点,使赵国北境深受其扰。

  而当时中原的作战部队,仍以战车为主,马拉战车,车上载士兵,手持长矛,行动极其迟缓,完全无法与动作迅速的胡人骑兵相匹敌。

  更为严重的时,当时中原人时尚宽袍大袖,这种服饰平时家居可以,显得富贵逼人,但要在战时,舞着水袖拖泥带水,无疑等于自杀。

  赵武灵王充分意识到,要想解除北部边患,就得想办法消灭胡人骑兵,而要想消灭胡人骑兵,首先得能捕抓到胡人骑兵才行。这样问题就来了,胡人骑兵行动迅速,“老爷车”行动迟缓,以迟缓追迅速,这不等于一个老年人跟风赛跑么,不要说消灭敌人,自己先得因为疲于奔命而累死。

  此时,战场的主动权分明掌握在胡人骑兵手上,他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他想什么时候撤就什么撤,相当的无法无天。

  赵武灵王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必须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现状,于是一个伟大的想法就在他的脑海中产生。

  这几乎成了所有改革者的宿命性邂逅:不管何种程度的改革,遭致抵触那是肯定的,至于抵触情绪的大小,视触犯既得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之大小而定。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商鞅改革时说过,此不赘叙。

  一心想以改革家面目出现的赵武灵王,理所当然也会遇到这个问题。

  所谓既得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应该有这二层含义:一是看得见的,实在的利益,比如爵位,权势,金钱,封地之类;一是看不见的,属于无形的,比如民风民俗,生活习惯,思想意识,乃至所奉行与恪守的理论宗旨之类,这就是意识形态。

  而赵武灵王若想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势必要革去宽袍大袖,改服胡人的窄袖短袄;革去臃肿的兵车,改成轻快的骑兵,革去长矛,改持弓箭。

  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

  也就是说,赵武灵王要革的是意识形态,一反传统,向胡人学习。你想,中原人一惯以文明人自居,自视居天下之中,占据文明之优势(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持种族优势论),一惯看不起边夷,瞧他们都是茹毛饮血未开化的蛮人,秦人就遭遇过这种待遇。

  现在倒好,赵武灵王不思“进取”,自甘“下流”,向“低俗”发展,向“野蛮”靠拢。动既得利益集团的既得奶酪尚且困难重重,何况要革去士人们视作天经地仪的传统意识,这不要他们的命么,挨骂那是肯定的,至于要不要动刀子,视情况之发展而定。

  赵武灵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当前他必须做好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统一思想。于是,就去找大臣肥义商量。

  赵武灵王说:“我打算来个动静大点的,这事要办成了,决计会改变我军被动挨打的局面,但我有一点担心,大臣们会怎么看,国人会怎么看?”

  肥义说:“愚蠢的人对已成的事实尚且看不清楚,何况未卜先知、洞察未来?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如果您认为此事对国家有利,应大胆地去做,不要犹豫不决。犹豫不决是办不成事的。”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句话非常眼熟,是的,商鞅对秦孝公也说过同样的话。

  赵武灵王遂下定决心,着手实施改革。

  果不其然,贵族们群起反对。赵武灵王的叔叔赵成就带头闹将起来,宣称身患重病,动不了了,拒绝上班。有了领头的,自然就有起哄的,舆情轰然一边倒。

  动用铁腕吗,杀一儆百,也和商鞅一样?可行。但赵武灵王没打算这么做,因为赵武灵王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要这些人铁定“头可断,血可流,传统意识不可丢”,事情将会很糟。

  而聪明的赵武灵王觉得,“杀一儆百”未尝不可以这样理解:服一效百,说服一个人让一批人效法。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相当于招安,兵不血刃。

  赵武灵王打算招安赵成。

  于是派人对赵成说:“胡服骑射这件事要做成了,功在赵国,我希望叔叔能支持我。”

  赵成果然抱着他的传统不放:“中国自古是士人最喜爱的地方,诗书礼乐最讲究的地方,外国人最向往的地方,蛮夷部落最羡幕的地方。而今大王却一反传统,自甘堕落,学起蛮夷来了,这事还望大王三思。”

  不得己,赵武灵王只得亲自前去拜访赵成。

  赵武灵王说:“我们赵国,东有齐国、中山国,北有燕国、东胡(内蒙古一带),西有楼烦(山西北部)、秦国和韩国,可谓危机四伏。可是我军仍然使用传统的武器,缺乏灵活机动的骑射装备,一旦敌人发起攻击,如何抵御?最可恨的是中山国,一个屁顶点大的国家,却仰仗齐国的撑腰,屡犯我边境。叔父为了固守所谓的传统,却置赵国之危险于不顾,实大出我意料之外。”

  一席话说得赵成无地自容,第二天即带头穿上胡服上班。赵武灵王抓这个有利时机,下令全面铺开这项工作。

  附:赵武灵王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