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76章 头牌间谋(1)

第76章 头牌间谋(1)


  尽管公孙衍和张仪之间因争风吃醋,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国际争端。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最终目的竟都是为了服务于一个国家--秦国。

  更为奇怪的是,公孙衍和张仪先后都做过魏国的国相。可是,魏国及列国竟未能瞧出他们不可告人的底牌,任由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由此来看,列国实在混帐。

  历史的天平,应该来说,就在这一刻,开始向秦国倾斜。

  自打张仪抢了“大良造”做,公孙衍的不平衡是可以理解的,想夺回失去的权力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人家已经生米煮成爆米花了,如何夺得?

  经过一番艰苦的思索,精明的公孙衍拿出开宗立派当祖师爷的勇气,想出了一招很新鲜的窝里反招数,为原本很龌龊的争权夺利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余风流韵,垂至今日,不绝如缕--当然其影响力主要在国际层面。

  从八国联军打进北京,至美英联军冲进巴格达,西方社会对付敌对国家的惯用伎俩就是:联合大多数,欺压极少数,找出种种借口搅乱敌国政局,进而逼迫不听话的敌国领导人下台,流亡,或者干脆送上绞刑架,以达到分化瓦解、全盘控制之目的。

  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此一行当的祖师爷,当推公孙衍。公孙衍为扳倒张仪,利用国际势力不断给秦国施压,意图将张仪赶下台。而事实是,公孙衍做到了,成功将张仪赶下台过。基于此而言,公孙衍实在了得,他这一通胡搅竟搅出国际声誉,不管他有没有想到,事实确是如此。

  由此也开辟了战国之世争权夺利的第二战场--借助外国势力来打压本国的势力,使列国内部原本明枪暗剑的争权夺利,越发往深水区走,直至一踏糊涂,不可收拾。

  当然,公孙衍才不管这些,他要管的是“大良造”。

  俗话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公孙衍一离开,张仪就很担心,相信公孙衍是不会善罢干休的。于是,没等公孙衍出招,张仪就先出招了。

  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张仪约请齐国和楚国的国相,在啮桑(江苏沛县)举行会议,三方一致同意结成三国轴心。

  这就是著名的连横。

  那么好吧,既然来真格的,公孙衍只得接招就是。

  就在三国轴心的同一年,公孙衍来到魏国,成功谋得将军做。此时,魏国的国相是惠施。

  惠施和公孙衍初始时,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想方设法消除三国轴心对魏国所造成的潜在威胁。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不一致的,惠施多少还是为了魏国,公孙衍却是为了自己。

  惠施的意思是,与楚国结盟(事实上,惠施也这么做了),再通过楚国加入三国轴心,因为楚怀王有一个内线在秦国,就是张仪,好说话。

  应该承认,魏国如果想避免三面夹攻(秦西,楚南,齐东),加入三国轴心,不失为上策。

  问题是,公孙衍不愿意出现这种局面,这不遂了张仪的心思了么。因此,提出反对意见,建议另外也搞一个军事联盟,以抗衡三国轴心。

  这就是合纵。

  一来二去,两人就闹起矛盾,乃至矛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公孙衍对魏惠王说:“要么我走,要么惠施走,你看着办。”

  魏惠王说:“这事不大好办,惠施毕竟是我的左膀右臂。要不然这样,他当他的国相,你做你的将军,你放心,我一定罩着你,如果有谁胆敢在我面前说你的坏话,我一定办了他,如何?”

  公孙衍想想,也只能如此了。此时的公孙衍,似乎有点扑腾不开的意思。就在这时,有个叫陈轸的人,也是纵横家,帮了公孙衍一个大忙。

  陈轸给公孙衍出了一个主意:“你向魏惠王要一些小车,不要多要,三十辆就够,然后你把它们摆在家门口,扬言要到燕国和赵国去,必定有人来请你。”

  公孙衍照做了,果不其然,燕国和赵国相继派人来请公孙衍。这事好理解,三国轴心不管对哪个国家发动进攻,都不是闹着玩的,他们需要集体防御。

  楚怀王得信大怒,认为惠施一女几嫁,三心二意,言而无信,诚意不够,从此不再听惠施的话,公孙衍借此打击了一下惠施。而公孙衍也乘机出去活动一番,成功联合了燕、赵。尔后公孙衍还派人对齐相田婴说,小心列国联合起来揍你,田婴遂答应保持中立,两不得罪。

  公孙衍此行还有意外收获,他得到韩昭侯的大力支持,谋得国相做。

  公孙衍知道,列国跟魏惠王一个模样,不见好处不动心,要想列国听他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得到好处。

  当时的国际局面是,楚国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式,老早就称王了,在列国中算是第一个。紧接着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也互相称王。秦惠文王在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称王。除此之外,其他都是侯国,并未建立王国。

  公孙衍大腿一拍,计上心来,给没称王的戴高帽称王,他们必定高兴,一高兴,必定找不着北而全得听他公孙衍的。

  于是,公孙衍劝魏惠王拿出姿态,先承认韩昭侯为王,是为韩宣惠王。一路下来,赵、燕与中山国,互相承认为王,这就是“五国相王”事件,局面相当可喜。

  然而就在这时,出现了意外。

  有一个人对连中山国这样的小逼逼国家也称王,大为不满,认为有损体面,拒绝与中山国往来。

  此人就是齐威王(《通鉴》记载齐威王死于公元前333年,其子齐宣王继位,实则是齐威王死于公元前3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