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到张仪既然想设计陷害陈轸,作为陈轸,自然也时刻惦念着回报张仪一下。于是,陈轸在离开楚国之前,就将张仪打算联合秦、韩,与楚、齐作对的密谋,一股脑告诉了楚怀王。而顺利到达齐国的陈轸,当然也不会放过挑拨离间的机会。
楚、齐两国遂决定联手打击魏国。
情况对张仪非常不利,这是张仪没有料到的。张仪很清楚,凭魏惠王的为人,极有可能将他赶走,以息事宁人。
就在这时,一个叫雍沮的人挺身而出,替张仪解了燃眉之急。
雍沮对张仪说:“我有办法。”
有办法的雍沮就去了齐国和楚国,对齐威王和楚怀王说:“你们不要上当,张仪和秦国之间其实有一个阴谋:秦国知道你们讨厌张仪,而张仪一旦当上魏国的国相,你们一定会进攻魏国,这样打来打去,必定两败俱伤,秦国正好坐收余利。”
齐威王和楚怀王觉得此话在理,下令撤兵。
虽然齐、楚两国的行动,并未对张仪在魏国的地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但秦惠文王认为,有必要向世人证明“秦-韩-魏”联盟事实上并不存在,只是陈轸的胡说,从而帮张仪一把,好让他在魏国稳住阵脚,继续安心卧底。
于是,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秦军攻克韩国之鄢陵(河南鄢陵)--秦军这步棋极具战略威慑力,我们在下面会讲到。
只是秦惠文王和张仪都没有想到,这次军事行动竟然给公孙衍提供了一个上下其手的绝佳口实。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公孙衍成功联络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兵西进函谷关。
这就是“五国伐秦”事件,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合纵,公孙衍身配五国之相印,应该就在此时。
这是屹今为止,列国针对秦国的最大一次军事行动。可是令公孙衍大感失望的是,五国之间通过数字的排列组合,可以产生N种方案,就是没有统一的行动方案。都想打胜战,但都想保存实力;都想把红旗插到对方的阵地上,但都不愿意冲到最前面,充当那个炮灰。五国联军确实是集体行动,但显然是集体的孤独。
这种情况,学名就叫做各怀鬼胎。
函谷关守将嬴疾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本应处于守势的秦军,竟然主动开关迎敌,出奇兵切断楚军粮道。
号称实力最强大的楚军,在处置突发事件上的应变能力,没得说,一句话:一溜烟走人。紧接着其他四国也鱼贯开路。
行动遂告失败。
往后的历史会证明,这种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决不是最后一次,在未来的日子中,还会无数次地重复上演。针对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西汉的才子贾宜有过一句很著名的评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过秦论》)。
一战成名的嬴疾,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樗里子,秦孝公的庶子,秦惠文王的异母弟,也是秦国历史上真正名至实归的第一任丞相(公元前309年,秦国始设丞相)。
据说此人才能了得,有未卜先知的本事。曾预言说,他死后,他的墓地两侧将会出现两座高大的建筑。后人认为是西汉的未央宫与长乐宫。
公孙衍本想借打压秦国,以达到复相之目的,到头来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