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国志全文阅读 > 第77章 头牌间谋(2)

第77章 头牌间谋(2)


  关于中山国,我们在前面大体说过一点。魏文侯时,乐羊灭了中山国,中山武公带领残兵败将退入山区打游击。魏武侯回国继位后,中山国为赵国所袭取。后来中山桓公经过一番艰苦运作,大约于公元前373年复国,定都灵寿(河北平山县)。地盘很小,国力也弱。

  齐威王自然无法容忍这样的国家也称王,扬言说:“我是万乘大国,中山是千乘小国,中山君有什么资格与我平起平坐?”打算联合燕、赵,废了中山王。

  燕、赵认为齐威王这是没事找事,想离间他们之间的睦邻友好,不听他的。这事就暂时过去了。

  但赵武灵王(公元前326年继位)从中嗅出一种很不好的味道,他想想,没必要为了弄个空头高帽,却遭来别国的敌视,划不来,于是取消王号,仍称侯。

  赵武灵王在历史上是一个很英明的人物,有关他的故事,我们下面还要讲到,可怜的中山国最终就是被他灭掉的。

  尽管“五国相王”事件出现了不和谐因素,但总体效果还是很理想的,在国际上的威慑力相当惊人。

  五国相王对抗三国轴心,就等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火药味很浓。

  我们知道,秦惠文王的国策是并不想太早与任何国家结怨,更遑论与列国全面树敌。在秦惠文王看来,这事相当危险,搞不好会被肢解,不管列国有没有这个实力,这个险都不值得冒,他不能眼睁睁着看张仪胡来。

  于是,周显王王四十七年(公元前322),张仪从啮桑开会刚回来,秦惠文王甚至不给张仪汇报的时间,直接将他撤职了事。

  第一回合,公孙衍显然占了上峰。

  此时的张仪,窝火那是肯定的,那好吧,要拆台大家拆,你让我没好日子过,我也让你不得安生。

  说魏惠王这几年相当倒霉,这事还真不是夸张出来的,张仪要拆公孙衍的台,首选的垫脚石竟然又是魏国,你说倒霉不倒霉。

  应该承认,张仪的能力胜过公孙衍一筹,他一来魏国,没有闲工功夫跟惠施废话,也不路惠施玩什么勾心斗角,而是直接将他给废了,取而代之。

  张仪建议魏惠王联合秦、韩,与楚、齐为敌。

  张仪的这一手也很历害,可谓一箭三雕:一箭报复公孙衍,如果拆散“五国相王”,他公孙衍在韩国就起不了大作用;一箭报复楚怀王,脚踩两只船,既然三国结成轴心,却又与魏国暗通款曲,虽然没结成,但其心可恶;一箭报复齐威王,也是首鼠两端,立场不坚定。

  魏国的群臣向来是只看表象不看本质,对张仪的真实意图缺乏了解,却希里糊涂地成为张仪的帮腔,一致反对惠施提出来的联合楚、齐、保持中立的正确观点。

  惠施对魏惠王说:“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不要听他们一派胡言,听我的。”

  可是魏惠王架不住群臣的轮番轰炸,遂支持张仪的意见。

  惠施也很窝火,先是公孙衍,再是张仪,老跟他唱对台戏,而魏惠王明显偏袒他们,一气之下,去了楚国。

  惠施成了张仪与公孙衍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可是,令惠施万万料想不到的是,他在楚国也呆不下去,楚怀王竟然惮于张仪的威名,不敢收留他。

  有个叫冯郝的人对楚怀王说:“张仪与惠施水火不容,这是人所共知的事,这时候收留惠施,不是给张仪胜色看吗?听说宋康王很欣赏惠施这个人,不如送给他,我们两不得罪,既不得罪张仪,也不得罪惠施。”

  楚怀王认为有道理,遂将惠施礼送至宋国。惠施后来又回到了魏国,不过是在张仪离开魏国以后。

  成功排挤掉惠施,接下来,张仪还要设计一个人。

  此人就是老给公孙衍出谋划策的陈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