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是洛阳的平家子弟出身,《史记》所谓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学习经历,大体应该属实。因为有背景可以不读书,问题是,苏秦只有背影,除了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之外,怕是别无捷径的。
《史记》中说,苏秦和张仪是鬼谷子的弟子,这个“苏秦”很可能是苏代。真正的苏秦很可能是自学成才的。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后世之所以推重师出名门,是因为名师的一句话,一个指点,很有拨云见月之功效,可以让弟子们少走许多弯路,所以才有负笈相从之说。很明显,苏秦没有这个机会,仅靠一己之力来悟,功力是欠火侯的,以故在他最初出山的那几年,诸侯并不买他的帐,处处碰壁,一头包子,相当落魄。
一来家境本来不宽裕,随身盘缠肯定不多,二来骗人的功力又不如张仪,也就没人愿意出钱资助他,挨饿那是肯定的,不得已只得转厝回家。结果是,“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出了个败家子,谁都不会有好脸色。
应该承认,苏秦这一年在家里所享受到的待遇,对他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或许苏秦在初出山的时候,还是一个“平生多意气,剑底觅封侯”的有志青年,不说最纯粹,起码也还是有一点纯粹的。
人生在世,有天生愚蠢的人,但决不会天生大坏蛋。所以出现后者,一定是知识教育和生活教育出现了问题。
西哲康德有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有两样东西我愈想愈觉得敬畏,那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有道德律在心中的人,一定是个好人,因为他接受了正确的教育,用时髦话来说就是,正确认识并且定位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人决不会乱来。
不幸的是,苏秦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心中没有一杆可以评判是非的秤。更为不幸的是,家里人对他奉行的是“三不主义”。总总迹象表明,苏秦的人生应该就在这一刻发生了变轨,或者说扭曲。生活的教育终于让他明白,钱是通人性的,准确地说,钱就是人性。由此,他毅然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向钱进。
这就为他后来的悲剧人生埋下了致命的伏笔。
苏秦无疑是战国之世,目标最明确的为钱而献身的人。
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白眼就白眼么,苏秦只得硬着头皮,咬紧牙关,全当没看见,继续在家窝居。他做了一件事--继续修炼巧佞便说。
苏秦发现,只看所谓的长短纵横之说,信息量显然不够丰富,眼界显然不够宽,于是他决定加餐。
苏秦决定增加的山猛海鲜叫《阴符经》,据说是周朝的姜子牙所撰,专门教人如何打战,也就是说,是一本兵书。
这就奇了,一个厨师不看菜谱看起兵法来了,显然门户不对嘛。
然而事实证明,苏秦的眼光还真尖,这次他选对了路子,因为不管是纵横法还是兵法,万变不离其衷的永远是诡诈之法。
果不其然,经过一番苦心孤诣,苏秦终于悟得了一个致胜的法宝,苏秦相信,只要适时祭出这个法宝,他是可以无往而不胜的。
这个法宝就是,“上不可则行其中,中不可则行其下”。
也就是说,结合这几年的游历和姜子牙的教育,苏秦铁定了心思,不管白办法还是黑办法,能把问题摆平了才是好办法。
普通人顶多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苏秦却是三手抓,他在心里随时准备了三套应急预案,一套不行,再施一套,总之是要把对象套住为止,我称之苏三套。
往后的事实会证明,这苏三套是相当历害的,苏秦还真做到了无往而不胜。
苏秦这一年的窝居没白窝,他的火侯日渐纯青。
就在苏秦时刻准备着为“钱途”而英勇献身之时,机会来了--燕昭王的招聘广告仿如春风扑面而来。于是,苏秦带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出发了。
我想,这时节,苏秦一定是下了决心,不混出人样来,宁愿跟“我的叔叔于勒”那样,在游轮上给人开海蛎,老死他乡,也不愿再回家挨白眼了吧。
重出江湖的苏秦,自此开始了他手笔粲然的人精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