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官场 > 张居正官场奋斗史全文阅读 > 第八章 知遇援拔(八) (1)

第八章 知遇援拔(八) (1)


回到直庐,徐阶当即召我前去就商。r

“疏忽矣!疏忽矣!”徐阶见我进来,就连声感叹。近期,徐阶一再向科道和有司近乎恳求地提出不要徒增是非了。他没有料到新来乍到的海瑞会上疏。其实,在事前,徐阶已经听说了海瑞要上疏的事,还曾派人前去劝说,要海瑞不要鲁莽行事。在徐阶看来,海瑞并非言官,他初到京城,朝廷在他心目中一直是神圣的,但一旦身在其中,方知道与自己的想象反差巨大,海瑞不免失望,出于一时激愤,难免会发发感慨,未必会真要上疏。当然,国朝的制度,任何文官,都有上疏弹劾大臣、谏铮皇帝的资格,也可以就任何一项政策提出建言。徐阶原以为,海瑞既使是上疏,多半会就户部职掌建白一番--以海瑞的为人,这个风头或许他是出得的,可徐阶根本就没有想到,海瑞不仅上疏,而且矛头直指圣上,如此尖刻而不留余地。r

听了徐阶转述的海瑞奏疏的概要,我半是震惊,半是酣畅,“这个海汝贤,言人所不敢言,倒比杨继盛还要激烈。然则,海汝贤如此不体认时艰,鲁莽添乱,实实可恼!此番上疏,必引发轩然大波,师相定然十分为难。”汝贤,是海瑞的字。r

“叔大,你看此事,如何因应?”徐阶忧心忡忡地问。r

我沉思良久,说:“当务之急是知会科道,不要起而呼应,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欲益反损。”r

徐阶点点头,说:“老夫也是这个想法。就请叔大在翰院转圜,规劝各位翰林,万万不可呼应海汝贤;倘若对海汝贤有所制裁,也不要论救。”说罢,长长叹了口气,“叔大,老夫不得不思所进退了。倘若不得不归去,老夫会预做措置。抽暇,老夫会就此和叔大商榷之。”r

我大惊失色,“师相何出此言?!”r

“此事,吾意已决,”徐阶以十分坚定的语气说,“调息可得,则老夫首辅之责尽矣,自可心安理得;调息不得,唯有告老还乡,则老夫首辅之责亦尽矣,故救海汝贤之死活,决定老夫之进退。叔大,无论老夫进退,抑或中外论救,你都不要与闻,万不可为海汝贤或者为老夫做出任何救援之举。”r

“师相,万万不可有进退之念啊!”我心急如焚,恳求说,“国不可须臾离师相,此乃朝野共识,万不可与海汝贤负连带责任啊!”r

徐阶苦笑,缓缓道:“叔大,可以预见,海汝贤此疏所言,须臾就会在坊间流传开来,朝野闻之必加额称快!如此则众目睽睽者,即是老夫做何措置,老夫绝不能顺从帝意,亦不能保持缄默,唯有调息,调息不成,则只有辞职归里一途。”r

事实证明,徐阶的推测是完全准确的。我们的朝廷是神秘的。唯有神秘,方能显示出尊严;但奇怪的是,凭多年的经验我已经作出判断,只要世人感兴趣的事体,再机密也隐瞒不住。海瑞的奏疏因最朝廷还没有拿出处置办法,所以尚未刊登邸报,但市井已经流传了多个抄本。尽管各不相同,但人们有理由相信,十有八九是海瑞奏疏的真实内容。此疏,言人之不敢言,触人之不敢触,实在是大快人心!所以,尽管海瑞疏中把部院大臣数落了遍,但私下里,就连被指责的大臣,也没有不感到痛快的。岂止官场,就连京城的老百姓,也都兴奋异常。“真过瘾,海瑞把万岁爷骂了个狗血淋头!”这句话在京城已是妇孺皆知了。海瑞的大名,也随之不胫而走,哪怕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如果有谁还要问海瑞何许人也,他一定会遭到嘲笑和轻蔑。甚至宫中使女挨了圣上的训斥,也私下议论说,“他给海瑞骂了,就拿我们这些人撒气哩!”r

可是,别人可以幸灾乐祸,可以兴高采烈,徐阶不能。他必须面对这个挑战。在当今圣上御宇的岁月里,伴随直谏的,只有血腥。海瑞的奏疏岂止是直谏,根本就是史无前例。但徐阶已经下定决心,要设法调息,既使是因此丢掉自己的首辅职位,也在所不惜。自从那天他当面知会我说不得不思所进退的话以后,我反复思虑,其实徐阶说出这样的话,并不奇怪,这是他为相的风格,也是他行事的准则。他不能见死不救,更不能落井下水。恰恰相反,他要运用自己的地位,为海瑞缓頬,保全海瑞的性命,能否对海瑞上疏一事进行调息,已经关乎到了徐阶作为首辅的成败。r

但徐阶在内阁先就遇到了阻力。为了在圣上面前调息,不能不先在内阁形成共识。李春芳自然没有异议,袁炜却出人意料地坚持反对意见。r

“元翁立朝有相度,尽力于保存善类,学生无不钦佩,”袁炜建白道,“然则,海瑞此一奏疏,不可与一般的谏诤相提并论。往者臣子向皇帝谏诤,只是指责某项政策或者措施,而海瑞的奏疏,指斥圣上性格,否定圣上所做的一切,等于说当今圣上为君数十年完全是不称职的,而且连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亦未尽到,其极端尖辣唐突,真是亘古未有!若元翁一味宽宏,恐圣上万难接受,舆论也会指责我辈是非不分,未尽做臣子的责任哩!”r

“一切由老夫承担!”徐阶断然说。r

这断然的口气让袁炜感到意外,他不能理解徐阶的决心。在徐阶看来,如果不能尽力保存善类,弘扬正气,那么,作为首辅就是不称职的,说严重一点,就与奸佞无异了。因此,维护海瑞,就是维护他徐阶的名声和信誉,自己必须不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