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仕强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 第20章 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想(6)

第20章 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想(6)


  中国人相信,透明化的、表面化的、公开化的赞成或反对,事实上都不一定可靠。不如采取观察、试探、测试、迂回打听等方式来加以判断,比较值得信赖。

  “欺骗”、“诚实”也是一种“二分法”,无论坚持哪一种,都是“二选一”。中国人以“骗别人不要骗自己”来包容“欺骗”和“诚实”,同样是“二合一”的实际运用。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欺骗”绝非蓄意欺诈意义上的“欺骗”,而是一种表达个人意见的“权宜之计”。这种看似矛盾的立场,对中国人来说,应该属于正确的运作,但是有人却误认为“中国人骗来骗去”而深感痛心,显然是无知之过,不必受其影响才好。

  圆通人士,不致完全责怪别人欺骗,反而审思此人为什么要骗我?检讨自己是否有失误或不当的地方,赶快寻求补救的措施。以防自己上当。因为别人是否诚实,自己是管不了的。

  某甲原本十分诚实,发现某乙对任何事务缺乏警觉性之后,可能会萌生欺骗的念头。某丁本来有意欺骗,察觉某丙警觉性甚高,赶紧以诚实的结论来掩饰原先的企图。这种变来变去的情况,证明欺骗可以变诚实,而诚实也可能变欺骗。

  同样一句“我爱你”,到底是真是假,谁也不知道。

  但是,原本是假的,如果一直假下去,假得十分长久,便变成真的。即使原来是真的,一片真诚,也可能一朝变心,真的变成假的,怎么也挽回不了。

  圆通的“二合一”,是突破“二选一”困境的妙方。中国人主张“深藏不露”,即是“不马上显露出真实的一面,而争取时间,多方观察、分析、研判,有把握时才恰当地露”,当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十分安全。

  有人对“明哲保身”不以为然,认为“如此怕死,能做什么事?”也有人则认为“怕死不怕死,是各人的价值观,不是别人所能够干预的”。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别人的儿子死不完”的“警语”,意思是有些人专门出馊主意,叫别人去牺牲,自己则躲在安全处逍遥。

  有人说读中国历史时会经常发现,君子对所谓适当时机的“明哲保身”之道了解得不够透彻,以致常常“被小人害死”的教训。以此推之,如果我们反而劝阻大家不可以“明哲保身”,是不是暗中帮助小人,更容易加害君子呢?若是小人对“明哲保身”的研究胜过君子,则君子不敌小人,社会何以安定、进步?

  人不动则已,一动就会露出重心不稳的弱点,给人家提供有利的攻击点。如何避免呢?圆通人士,一方面用“推、拖、拉”的方法来争取短暂“观察、分析、研判”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以“推、拖、拉”的方法来寻求“最佳表现的时机”。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务必击中要害,这才是中国人的高明之处。

  现代人盲目排斥“推、拖、拉”,视“推、拖、拉”为落伍、陈旧、腐败的手法,殊不知因此失去“圆通”的本事,真是得不偿失。

  圆通和圆滑,不要把它看成对立的名词,否则又将陷入“二分法”的困境。“二合一”的观点,是先把圆通和圆滑看成合一的东西。本来就长得一模一样,何必急于把它分开,非要“二选一”不可呢?

  真正明白的人,知道圆通和圆滑基本上都是“推、拖、拉”,“不推、不拖、不拉”,如何能做到“圆的地步”?只不过“推、拖、拉”的结果若是没有解决问题,我们就骂它“圆滑”。若是“推、拖、拉”的结果顺利解决问题,我们便满心欢喜地称赞它“圆通”,如此而已。

  把“大家庭”和“小家庭”相对列举,脱不掉“二分法”的限制。事实上中国人把大家庭和小家庭合在一起,看起来像大家庭,实际上“合中有分”,老大、老二、老三各成一家,照样分得相当清楚。凡事站在大家庭的立场来思考,才是大家庭的风范,并非完全无视于小家庭的存在事实。

  圆通和圆滑最主要的差异在于,第一,圆通是利用“推、拖、拉”来解决问题;圆滑则是利用“推、拖、拉”来推卸责任。第二,圆通的人善于利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充分思考,寻求此时、此地的合理行动方案;圆滑的人只想利用“推、拖、拉”把时间拖延过去,以便逃避当前的问题。第三,圆通的人用“推、拖、拉”来降低竞争的压力,使大家觉得经过“推、拖、拉”之后的答案,应该可以接受。圆滑的人,则冀望于不经由竞争,便能够获得胜算,或者不愿意应付挑战,却悄悄地逃之夭夭。

  非“推、拖、拉”不行吗?请仔细观察周遭的情况,用心想想,便明白个中的真相。

  五、中国人的可怜心态——哀莫大于心死

  在台湾,现代中国人所看到的文字,大多是“可悲的中国人”、“丑恶的中国人”、“奸诈的中国人”、“愚蠢的中国人”这一类负面的描述;所听到的报道,大多是“中国人骗来骗去”、“中国人不守法”、“中国人喜欢玩弄权术”、“中国擅长自己人打自己人”这一类不正确的判断。

  制造、传播、助长罪恶的人,依然故我,还在做中国人,过中国人“喝酒、泡茶、聊天”的日子,可惜那些无缘无故承受这些罪恶的年轻人,不过由于不小心看了这些文字,听取这些报道,便有如慢性中毒似的,终身受害。

  古语有云:“哀莫大于心死。”

  现代中国人,有很多已经对“中国人”心死,一提起中国人,便认为毫无优点可言,似乎自己这一辈子生为中国人乃是最大的不幸,下辈子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宁可生为非洲土著,也不情愿再生为中国人。在一片指责、轻视中,对身为中国人的自己,也丧失了信心。前途茫茫,好像毫无生机,这时候飙车、吸毒、聚众群殴、莫名其妙地杀人,便成为对于“悲情”、“丑恶”、“奸诈”的一种“破罐破摔”的回应。

  这种“心死”的中国人,满脑子都是中国人的缺点。用这种成见来思考,以这种眼光来观察,当然越看越火大。

  对中国人心死,是现代中国人的可怜心态,如不及早加以挽救,恐怕年纪越大,就越难有复活的希望。

  案例实录

  请看两个人就中国人特质的对话:

  “中国人喜欢圆通,最讨厌圆滑。”

  “管它什么圆通、圆滑,反正中国人鬼鬼祟祟,喜欢‘推、拖、拉’,打太极拳,根本就是缺乏担当,不敢负责任。圆通也好,圆滑也好,说起来都很丢脸。”

  “中国人最讲道理。”

  “讲道理?中国人最擅长说歪理,理由一大堆,这样说也对,那样说也有道理,其实说来说去,无非都是强词夺理。”

  “中国人很守规矩。”

  “我看不见得。到处有人闯红灯,行人车辆互不相让,只要没有警察在场,就会有人从行人陆桥底下横越马路。我看中国人最不守规矩。”

  “中国人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这是一种好听话,中国人哪里是随机应变,完全是投机取巧。专门钻法律漏洞,处心积虑,都是为了图谋个人的私利。”

  “中国人最聪明。”

  “小聪明还差不多,大聪明就谈不上。你看,人家西方的科学昌明,技术进步,社会有制度,样样有条理,那才是真正的聪明。”

  从这两个人的对话中,我感受到其中一人把中国人看“扁”了。一个人对自己一点儿信心都没有,这个人活着有什么希望?又有什么价值?一个民族对自己失望透顶,简直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前途?身为这个民族的一分子,还有什么荣耀可言?

  在笔者的演讲生涯当中,经常遇到某些高级知识分子,怀有这种完全否定中国人的心态,只要听到笔者赞美中国人,马上怒气冲天。修养比较好的,冷笑几声;比较差的,就会当场反驳。

  有人说:“中国人的行为,果然像你的形容,灵巧而充满了机智,但是这不过反映出中国人为求生存,不得不采取的一些变态行为,不值得鼓励。”

  有人说:“为什么中国人不到美国留学,就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因为我们的社会不够进步,教育不够现代化,所以土博士不如洋博士,不喝一点儿洋水,就显得土气十足,证明我们的一切一切,都不及美国。”

  也有人说:“翻开我国历史,谁敢说不是治少乱多?证明我们中国人只知道争权夺利,特别喜欢内斗,把自己人整垮,便宜了外国人。”

  有一次在新加坡,主题标明是“华语讲座”,一位年轻的先生站起来却用英语发问。新加坡有百分之七十六是华人,但是说英语才是高级华人的象征。虽然这种情况近几年来已经逐渐在改变,不过当时的社会风气,他这样做实在十分正常。

  不料在台湾,某一次企业内训,有一位先生递上来一张问题单,上面写的竟然也是英文。这是一家完全本土经营的公司,日常使用的语言是中国话,这位先生也是地道的中国人。如此我们还有什么话说?

  讲英语、喝咖啡、吃牛排、跳交际舞,以彰显自己属于高级华人。这种风气,在五年、十年之前,大家见怪不怪。

  但是,现在总应该有所调整,睁眼看清楚时势的改变、潮流的归趋,不为亲者所痛才好。

  将近七成的人,分不清“圆通”和“圆滑”的差异,干脆把它们混为一谈,并且恨之入骨。

  为什么不仔细想想,中国人擅长打太极拳,难道真的一点儿好处都没有?

  怎么不能够平心静气地听听人家的解说:圆通和圆滑的过程完全相同,都是“推、拖、拉”,结果却完全不同。“推、拖、拉”到最后解决了问题,叫做圆通;没有解决问题的,就是圆滑。

  中国人讲道理,听起来应该很高兴才对,毕竟这是好事呀!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说不过别人,便认定别人说的全是歪理。一般人最奇特的反应,好像正是“自己说的,都很有道理;别人说的,简直强词夺理”。

  这种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采取双重标准的态度,对有些中国人来说,其实也司空见惯、相当正常,只是有人硬是不肯承认而已。我国先哲一再提示我们对自己严一些、待别人宽一些,便是针对这种民族性的一种补救之道。

  中国人本来就守规矩,不能够将所有的随机应变都看成不守法、不规矩,也不能由于中国人守规矩的心态和标准与外国人不相同,便一相情愿地要求中国人必须改变以符合外国的标准。

  至于中国人聪明与否,大家心知肚明。只因为自己一肚子气,便否定中国人的聪明,恐怕大家也不太服气。

  少数人虽生为中国人,却一百个不愿意做中国人,因为他的心,至少对做中国人这一部分而言,已经死掉了。

  有人说:“我是受日本教育的,以前是日本人。现在接受中国社会的洗礼,快要变成中国人了!”

  受什么国家的教育,就会变成那个国家的人民吗?好像没有这种道理。

  我们说:“饮水思源。”希望大家不要“忘本”。这个“本”,究竟是什么“本”?到日本受教育,本就变成日本;到美国受教育,本就成为美国。那还得了!不管你在哪里受教育,你的根是在中国,你根本就是中国人,这是改变不了的。

  析说:“相”随“心”转

  我们都很清楚,中国人是易经民族,我们所思所行、所依据的,乃是易经的道理,因此显得和许多民族有很大的不同。

  易经的道理,有一点很值得大家留意的,就是力量的源泉主要来自我们自己的“心”。中国人常常互相提醒,要“留心”、“当心”、“用心”,彼此勉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其真正用意,都在申述心的力量强大无比。

  甚至于人的命运也可以用心来加以改变。中国人“知命而不认命”,不应该是宿命论者。我们认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不用心,不替自己打算,那就随着先天命运自然地流转。若是我们用心,替自己计划,那么先天的命运,便可以由我们自己的计划来加以改变”。意思是说:“要不要听天由命,其实由自己决定。”一旦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要自己努力,仍然是十分可能的。

  命可以改,但是,没有人能够替我们改。惟一的途径,是自己改。自己用“心”,发挥心的力量,确实能够改造命运,这正是中国人“相随心转”的主旨。

  心活着,就具有改变命运的力量。万一心死了,那就毫无力量,眼看着只有认命一途了。

  认命、惟命是从的人实在悲哀。心死了,非认命不可,丝毫改变命运的可能性都没有了,所以哀莫大于心死。任何人都一样,只要心死了,总是最大的悲哀。

  古代中国人,既然说得出哀莫大于心死的道理,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地心死,而且知道尽力而为,以规避心死的恶果。历史上“死心”的人很多,“心死”的人很少。

  现代人中,有些人也把“心死”挂在嘴边,动不动用于形容自己的同胞。

  从祖国大陆回来的朋友这样说:“好漂亮的饭馆,菜也不错。没想到主人几声咳嗽之后,竟然猛吐一口痰在地上,好恶心啊!中国人真的是没救了!”事实上,四十年前的台湾,这种人也不少。随地吐痰是习惯,和民族性扯不上关系。习惯可以改,而且各种周边的设施,会使它改变得很快。台湾既然能够这样走过来,内地又何尝不能呢?

  游罢欧洲,归来之后写小品,这样写:“最近,有机会到欧洲一游,冷眼旁观,发现台湾人对教堂缺乏兴趣,参观博物馆也看不出什么名目。每到一处,总是东张西望,寻找可以买的东西,要带回去夸耀一番。”写的人果真冷眼旁观吗?那倒未必,说不一定他买的比谁都多,也说不定他真是团员中最花不起钱的,无论如何,找机会数落一下中国人,似乎才能暂时稳住自己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