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仕强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 第13章 中国人在想什么(12)

第13章 中国人在想什么(12)


  不公不正不诚不信的人,无法“视人如己”,不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不仁的人,其行为往往是不合理的,即使晓之以义(理)施以教化,也很不容易促其自觉。如果遇到实在不讲理的人,我们不得已也要绳之以法,用法来约束这些不讲道理的人。中国人心目中,法是手段,讲理才是目的。法是用来帮助大家讲理的。

  “情”实应当有,因为纯真之情,是“理”的认同基础,有助于真理的沟通和确立;“法”是手段,积极的以礼为规范,消极的用刑施压力,目的都在叫人遵循道理。中国人的“情、理、法”,原来是“以情为先,所重在理”。中国人应该是最讲道理的。

  不随便说“随便”

  中国人嘴巴上常常喜欢说:“随便,随便!”其实,心里头并不是真的那么随便。

  朋友来访,问他喝些什么?他顺口说:随便。当真随便倒一杯白开水给他,必然引起他的不满。表面不说什么,甚至还堆满了笑容,依旧客气地“谢谢”,腹中却嘀咕着:“如果只有白开水,何必问我喝什么?”

  请客人吃饭,我们总是说:没有什么菜,随便吃吃。实际上菜肴十分丰盛,否则客人也会不高兴的。反过来说,客人真的随便吃喝,丝毫都不客气,即使宾主交情甚深,看在眼里,也就不太舒服:又不是只有你我两人,当着我的妻儿,你也未免太随便了!

  “随便”的意思有两种:一是“随意、任意”;一是“不拘束、不认真”。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起来却有下述三种含义:

  员援“随便”代表“看看你的诚意”。人家问我要什么?我答以随便,意思就是说:衡量你自己的能力,可以提供什么最好的。张三的经济环境比较差,只能够请我上普通馆子;李四手头宽裕,豪华酒楼也请得起。我希望知道对方的诚意,究竟有几分?所以说随便。结果张三、李四都请我吃快餐,我便觉察张三够诚意,李四则未免不够意思。

  李四问我:到哪里用餐?我当然不能直截了当地提议上豪华酒店,万一他认为那样并不值得,岂非自讨没趣?不过我也不愿意自贬身价,一开口就选择普通餐厅,非但显得土气,对方也未必领情。最好的办法,还是说“随便”。至少可以了解李四“所愿意给我的最合适的”是什么?因而知道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以便调整自己所应表现的态度。李四的经济能力,足够请我吃大餐,事实上他只愿意请我吃快餐,表示在他的立场,快餐对我是最合适的。

  张三、李四问我:喝什么饮料?我照旧说:“随便”,因为我希望了解“谁最有诚意,知道我喜欢喝什么”,张三居然叫了我最喜爱的种类和牌子,我便十分高兴;李四点了我最厌恶的饮料,我把它摆在面前,一口都不喝,他就应该体会到有什么差错,否则哪里谈得上有诚意?

  圆援“随便”表示“我对你的敬意”。主人准备很多佳肴,仍然说:“随便吃吃”,意思是这些菜虽然够好,但总觉得应该有更好的,才足以表达主人对贵宾的敬意。王五在百货公司买了一件名贵大衣,送给邱七的时候,他说:“这是我在路上买的,您随便穿穿。”邱七如果觉得名贵,可以说:“太名贵了,我不敢穿!”假若认为还不够好,也不会责怪王五的失敬,因为王五说得很清楚,随便穿穿嘛!

  主人说“随便”,在东西实在好的情况下,具有“单凭物质不足以表达全部的敬意,必须拿精神来补助”的用意。中国传统以人为主宰的不重物观念,使得物质的地位和精神相比较,往往居于次要。我们不采取西方人的方式,强调送人的东西是最好的,来表示赠与者的敬意。中国人以不同的语气,用“随便种的”、“随便做的”、“随便买的”,盼望对方“随便吃吃”、“随便穿穿”、“随便用用”以提升精神的重要性。

  如果东西并不很好,而主人说“随便”,那就代表“我已经尽力,希望你能够谅解”。有朋自远方来,而家里没有什么好食物,一时又难以张罗,只好抱歉地说:“事先不知道大驾光临,家里没有准备,请随便吃吃,真不好意思!”做儿子的,买回来一套普通的茶具,向母亲说:“爸爸喜欢喝茶,这一套茶具先随便用用,将来再换一套比较好的。”中国人讲究“尽心”,不是绝对的成果论者(不以胜败论英雄),只要诚心诚意,确已尽力而为,对方多半是会谅解的。即使对方还是不高兴,我也问心无愧,图个心安理得了。

  猿援“随便”暗示“我有我的选择,只是我不便说出来”。哥哥征求弟弟的意见,假若弟弟确实无从选择,他会说:“请哥哥做主。”绝不能轻易说“随便”,因为对兄长说“随便”,往往含有“我有意见,不过为了尊敬兄长,暂时不便表达”的意思,希望哥哥听懂之后,进一步要他表示,这时才委婉地吐露浅见。

  晚辈对长辈,部属对上司,答话时最好不说“随便”,否则就显得太随便(不拘束、不认真)。必要说随便时,务必要笑容可掬,让对方在欢愉的气氛中觉察自己有话要说而乐意给予表达的机会。

  同辈之间,当然可以说“随便”。一方面尊重对方,一方面也比较客观地衡量一下自己的名分。主人先尊重我,请教我喝些什么?我按照中国人“互相互相”的对待原理,不敢马上表示意见(万一我要喝的,他正好没有,或舍不得让我喝,或认为我太苛求,或??那岂不成了不敬),所以用“随便”来尊重他的选择;他端给我一杯我最喜爱的饮料,使我觉得“活在他的心里”,有一种“知心”的欣喜;他给我一杯热度合适的茶,我知道他很有诚意,喝下去十分解渴;他叫工友端来一杯滚烫的茶,茶叶轻飘飘地浮着,坚持和开水划清界限,恐怕一直到我将告别离去还碰它不得,那我也明白,他纯粹是公事公办,根本没有我的存在;如果他给我一杯白开水,我当然不高兴,因为他应该说:“现在流行喝白开水,据说对健康更有帮助,不知道你喝不喝得来?”哪里有资格问我喝什么?我说“随便”,他就真的随便给我最普通的,这不是不敬吗?最起码也是没有诚意。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大多数人心里会有如此感受。

  上对下说“随便”比较简单,但却添增了一份谦虚和更深的关怀。爸爸对儿子说“随便”,除了“我自有选择”之外,包含着“不愿意增加你的负担”、“宁愿自己用较差的,使儿子能够有能力使用较上等的”、“我老了,用不着讲究也可以”等等情意,好让儿子量力而为,还能够心安理得,这“随便”之中,寓有“父慈子孝”的大道理在,做儿子的实在应该好好加以体会。

  主管要部属代表他出席会议,客气地请部属随便说几句。部属如果听得懂主管的话意,他就会充满喜悦(而不是在压力下无可奈何)地更加努力去准备,届时好好地把该讲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有效。部属希望主管尊重他,现在主管不但不施加压力,而且更谦虚、更关怀,要他“随便”(随意、任意),他当然更不敢“随便”(不拘束、不认真)。

  西方人常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一大堆谚语。这话不完全对,但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锐利的观察力,因为我国先哲,早已巧妙地把哲学从象牙塔里放出来,让哲学流传在每一个人的嘴巴上,化为不着形迹的谚语及口头语,竟然也被西方人察觉出来,实在了不起。

  我们口头上说的“随便”,正是孔子“无可无不可”的哲学。儒家谈“经权”,要我们“执两用中”,在不断变动的环境中,“持经达权”。人与人间,各自都在变迁,时时有不同的情况,我们如果丝毫不加考虑,马上凭自己的意愿,说出个人的意见,万一对方觉得为难,岂但“不敬”简直就有“不仁”的可能。不如将心比心,先说“随便”,好让彼此有个商量。

  既然“无可无不可”,“随便”就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地都通用”的,有许多地方,中国人并不说“随便”。例如:

  朋友请客,问我到哪里吃饭?我了解他的情况不佳,但又不能伤害他的“面子”,这时不敢说“随便”,只能说:“我最近肠胃不好,很怕油腻,就在附近这家饭馆吃吃,下次再到远处去,好不好?”

  有人托我帮忙,要请我吃饭。我暗自盘算,这一餐吃下去,背负人情太重,哪里敢说“随便”,赶忙借故推辞,心领为止。

  弟弟想请哥哥全家人到东京去玩,哥哥如果不想去或不能去,就不能说“随便”。因为兹事体大,一说“随便”,弟弟就开始筹划,费尽苦心,哥哥才说不便或不愿领情,岂不伤了感情?反过来,长辈对晚辈有重大的事商量,晚辈也不可以胡乱说“随便”,大事不随便(随意、任意),无关紧要的小事才随便(不拘束、不认真),这是我们的“经”(常道)。

  孔子说:“一个君子对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好恶的偏心,只以义为归。”“随便”并不是“差不多”,却是“义之与比”。我们要“合理的随便”,不要“不合理的随便”。中国人会说:“应该说‘随便’的时候,才可以说‘随便’;不应该说‘随便’的时候,就不可以说‘随便’。”这种话说了几乎等于没有说,许多人听不惯也听不懂。老子当年大概也常说这一类的话,有太多的经验,使他不得不指出“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我们这些后知后觉的人,在大笑过后,不妨仔细地体会一番,便了悟中国先哲的话,多半不偏不倚,再过一千年、一万年,还是正确不误的。

  再说,我们听到“随便”的时候,更应该想到“义之与比”的道理。任何人说“随便”,如果他不是随便说的,那就等于说:“你自己想想,怎样才合理;只要合理,我当然就随你的便!”

  “随便”绝不是“马马虎虎”,我们将心比心,既不希望人家“马马虎虎”待我,当然也就不可以“马马虎虎”对待别人。孔子希望我们断绝四种毛病:不任意测度、不期必于人、不固执、也不自私自利。要绝四,即从“随便”开始,但是务必要记住:该“随便”才随便;不该“随便”绝对不可以随便。

  以不随便的态度来随便,才能执两用中,权变得宜。我们一方面不可以随便说“随便”,一方面也不能够随便理会或处置别人的“随便”,因为一个有修养、有分寸的中国人,是不随便说“随便”的。

  将信又将疑

  朋友李君,自行经营企业,去年业绩甚佳,盈余超出预估目标。他认为年轻人应有新作风,决定财务公开,并且给予同仁远较同业为高的红利。不料同仁不肯相信,纷纷猜测他事先动了手脚,隐瞒着一部分,然后才故意公开,想骗取同仁的向心,更加为他卖力。

  主管如果告诫员工,现在竞争十分剧烈,不努力提高生产力,公司说不定难逃倒闭的命运。员工听着,当面没有什么话说,等待主管走开,他就会用拳头轻敲墙壁,说:“钢骨混凝土造的,哪里会倒?又在骗我们!”假若是美商公司,那就更加理直气壮:“美国人投资的公司也会倒?骗人。”

  员工说这种话,并不表示他全然不相信,当然更不代表他相信,因为中国人的基本态度是:将信又将疑。任何事情,我们不会不信,万一是真的,不信岂不倒霉?我们也不会信,如果是假的,信了反惹人笑话!世间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也料不定,所以最保险的态度,实在就是:将信将疑。

  中国人的一切学问,说起来不外一个“道”字。孔子说:这是道。墨子说:这是道。老子也说:这才是道。说来说去,中国人最不容易信道,常听人说:“你讲你的,我听我的,我才不信道。”

  从表面上看,西方人比较守信,其实不然。美国人生活在美国社会,他深知一辈子只有一次骗人的机会,一旦失去信用,以后便没有信用,无法再骗人。因此他非常小心,不敢不守信。中国人生活在中国社会,他当然也知道有许多骗人的机会,因为我们自古以来,便重视“反求诸己”,社会上不太轻视那些骗人的人,反而内心相当羡慕他们,怎么这样有办法,一下子骗走那么多钱?我们只顾嘲笑那些受骗的人,“你看,又上当了!告诉你要小心,这下子惨了,对不对?”

  美国社会重视“外力”,极力设法制裁“骗人的人”,使大家不得不讲求信用。中国社会既重视“外力”也重视“内力”,尽情嘲笑“受骗的人”,只要大家都不受骗,别人想骗,也就无从得手了。论结果彼此并无差异,谈方法中西各有巧妙。往昔我们经商,相当诚实地在店口写明“货物出门概不退换”,便是要“买者”自己留心,不要上当。后来我们过分强调马上就要“现代化”,硬是把那块牌子拿下来,形成骗者自骗,买者却不当心的局面,委实不知是爱之,还是适足以害之?

  我国先哲并不是不知道“外力”的作用,但是比较之下,“用刑罚来实施法治,大家会尽量避免刑罚,不敢犯法,心里却没有羞愧”,孔子这才主张“礼治”,认为用德化来教导,用礼教来齐一,大家不但有所羞恶,而且言行俱正。

  孔子说:“君子以依靠自己的努力为主,小人则以他人的扶助为主。”君子责己,所以防人之心不可无,自己小心不要上当,比较有把握。小人责人,一天到晚骂人家骗人、害人,却不责怪自己贪小便宜,恐怕此番上当,下一回也难以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