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仕强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 第21章 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想(7)

第21章 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想(7)


  读历史也尽量从丑陋的一面去解说,非让大家对中国古人咬牙切齿不可,对于历史上的中国人,同样也不可以轻易放过。心死症发作的时候,只觉得:凡中国人都该死,没有一个好人,也没有做过一件值得称许的事。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个人和社会息息相关。健全的人,应该培养“喜欢自己,也喜欢他人”的态度,学习在人我互动中完善自己。

  若是在父母的口中,老师的口中,乃至社会人士的口中,一天到晚都在批评中国人,看不起中国人,在儿童的心理方面,对中国人会喜欢吗?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若是从小就不喜欢自己周遭的人,自幼就被灌输丑恶中国人的观念,请问,长大以后会喜欢自己的民族吗?今天有一些人,所想所为都是十足的中国人,却非常怀疑甚至否认自己是中国人。我们不要苛责这些人,因为他们是在如此这般不卫生的环境中长大的。

  教科书明明白白写出许多中国人伟大的地方,学生考试时也都以生为中国人而光荣。然而,从老师的行为,从父母的表现,学生们终于了解,原来中国人被说得很好听,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不错,现实社会中令人厌恶的中国人几乎到处可见。装电话分机的人员,一定弄得白色墙壁上现出几只黑手印。搬家公司的工人搬桌椅进门,开纱门的时候,大拇指会把纱网刺穿,留下一个破洞。剃头师傅刮脸的时候,大拇指什么地方不好压,用力压在一只眼睛上,弄得眼球将要破裂。这些人都不能够指责,否则他比你更凶,讲的话更不好听,只能自认倒霉。

  这些不良习惯,固然是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的培育,但关键是要从自我做起。

  给新生代一些光明的希望,他们才会努力上进。让他们觉得做中国人毫无希望,一点也不尊重,我们还能够期待他们怎样表现呢?

  迷津点通

  钱穆先生在世时,提及中华文化,都特别加以美化。学者向他请教,为什么不秉持公正、客观的治学精神,却要稍有偏爱呢?

  钱先生说得十分明白:若是现代中国人对自己有信心,当然可以公正、客观地评析中华文化。可惜现代中国人对自己产生偏见,对中华文化已有成见,因此不得不稍微偏袒一些,把它说得更加美好,使现代中国人对中华文化比较容易获得正确的认识。

  已经偏过去一些,现在拉过来一些,结果才能够恰到好处,这是钱先生的一片苦心。

  钱先生如果自私,只顾他自己的学术声望,大可以公正、客观,用不着稍有偏爱。但是知识分子若不能忧国忧民,就算学术有成,获得最高荣誉,又有何用?

  说中国人这样不好,那样不行,用来骗骗别人,只要听的人够机警,善反省,实在也有另一种贡献,那就是让大家反思,为什么中国人荒谬至此?

  依笔者十数年共同研究的结果,发现:中华文化并无不当,可惜中国人行之日久,产生很多偏差行为。

  从现代中国人的种种偏差行为来看,说中国人丑陋,一点儿也不为过。

  然而,若是因为种种偏差行为导致的中国人“丑陋”而否定中华文化的优良,甚至想要改造中华文化,恐怕是五四运动以来,现代中国人的最大错误。因为中华文化本身没有错,不幸是我们领悟错了,做错了,是人的不对,不是文化的失误。

  特别是有些中国知识分子,满脑子都是西方观点,用全盘西化的观点来观察、分析、批判中国人的行为,当然一无是处,更加增强“中国人非彻底改变不可,否则无药可救”的观念。

  长久以来,中国人依易理而行。但是同样依易理而行,可以造成君子,也可以造成小人。

  往昔中国人至少对中国人讲道理、守规矩、善于随机应变、十分聪明这些特性,深信不疑。具有这样的信心,才可能使自己走上讲道理、守规矩、适时应变、聪明不可为聪明所误的正道。如今很多中国人对自己已经“心死”,根本否定中国人讲道理、守规矩、善应变、慎聪明的优点,哪里还有走上正途的指望?

  依据“期待原理”,一个人对自己毫无期待,又怎么能够获得什么成果。按照“心想事成”的道理,心已死,事又何从成呢?

  人的命运,是自己的“心”在控制,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的观点。然而许多人却一口咬定“中国人迷信”、“中国人宿命”,这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不错,有很多中国人迷信,有很多中国人宿命,但这是人的错误,与中华文化有什么关联?

  同样的“拜拜”行为,不了解中华文化的人,确属“迷信”,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人,知道“拜拜”是一回事,而“迷信”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们不要把“拜拜”和“不拜”看成“二分法”中的对立行为。“二合一”使我们把“拜”和“不拜”看成一体两面,只要不迷信,拜拜和不拜都不成问题。

  同样,就“相命”和“不相命”、“看风水”和“不看风水”、“改命”和“不改命”而言,从中国人“二合一”的观点来看,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行为。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人,相不相命,看不看风水,改不改运,都不是问题。我们的问题应该摆在“怎样相命”?如果能对此有正确而清楚的认识,做到“说好的就相信,说不好的便加以拒绝”,不但不会受到“心理暗示”的坏处,而且可以收到“心理增强”的效果,正好可以“趋吉避凶”。“如何看风水?”若是按照“采光、通风、噪音、内外环境及其可能的变迁,以及磁场感应”来测定,其实相当科学。“怎样改运?”假若由自己的心来改,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做起,命运当然可以改变。

  哀莫大于心死,对中华文化心死,对中国人心死,才是现代中国人最大的悲哀。这种不正常的心态,是误解中华文化、看不懂中国人所造成的错误心理。要正心,必须正本清源,重新正确地认识中华文化,平心静气地以中国人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判断中国人的行为。把心救活,悲哀气氛尽失,便可以改变当代中国人的命运。六、中国人的自卑心态——

  盲目崇洋媚外摇现代中国人哀莫大于心死的表现很多,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种因素,在“盲目崇洋媚外”,以致产生自卑的心态。

  崇洋其实并不严重,基于好奇心的驱使,全世界各地方几乎都有崇洋的倾向,对于自己所不熟悉的外国文物或景观,觉得好奇而有所崇尚,实在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比较可怕的,是媚外。

  知道自己有媚外的倾向,还不是十分可怕。有时基于礼貌,或者由于有所企图,在知觉的情况下媚外,纯属个人行为,我们实在无权置评。

  问题是有些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甚至自称为高级知识分子,已经不知不觉地媚外,还视为理所当然,以为说的是良心话,一点谄媚的成分都没有。我们对这些人,除了同情之外,没有什么话好说。

  这些人在演讲的时候,有意无意“想起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如何如何。写作的时候,舍弃中国的典故不用,一定要引用西方的见证。听到“上帝”,一定改口称“郧燥凿”。回答问题,无时不“再藻葬澡”个老半天。

  这些还算是坦白的,因为他在美国的整个经历,就是“读书”的那一段经验。对中国典故根本毫无所悉,叫他从何引起?并不知道我国民间信仰有好几十位上帝,当然一下子就想起惟一的“郧燥凿”。在美国期间,由于语言并不十分流利,说“再藻葬澡”的次数非常之多,所以几乎难以改口。

  比较糟糕的是,科技专用名词几十年下来始终没有办法翻译成为中国文字,也无法像日本人那样,干脆用中国文字来音译,创造出新的词汇。因为日本字纯属拼音,拼得出来就算数。中国文字音、形、义并重,有时拼音之后,觉得形、义都不相配,不敢贸然应用。

  遭遇许多翻译上的困难,干脆放弃而沿用英语。年轻学子不了解这些缘由,不知不觉形成媚外的心理。

  把“摩登”视为“酝燥凿藻则灶”的中译词,固然是绝妙配对,但是我国南宋末年,便已经出现“摩登”字样,那时候英文尚未东传,四川人就能顺口说出“逛马路,看摩登”,意思是“看娇娘”,可见“摩登”并非译自“酝燥凿藻则灶寓。我们现在以“摩登”译“酝燥凿藻则灶”,用“幽默”译“匀怎皂燥怎则”,而拿“时髦”译“杂皂葬则贼”,都是用我们原有的字词来翻译英文,为什么科技名词就无能为力?

  最糟糕的是,彻底媚外人士,眼见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便大力倡导“提前”、“普及”学习英语。居然没有注意到西方语言学家经过长期研讨,认定“汉语是智慧的语言”,推翻了往昔西方人把汉语看成“人类的婴儿语言”的成见,发觉汉语原来是世界上最为成熟的语言。面对当前电脑时代,汉语这种单音声调,比拼音语言中的声段,更具有高度的保真能力,同时汉文字的方形矩阵,特别方便电脑的信息输入与检索。我们是不是应该及时反省:盲目崇洋媚外的心态,可以休矣!

  案例实录

  例员:请看甲乙两人的对话。

  甲:“管理学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文学、哲学作品和历史事件中找到例证,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学教授的发现。”

  乙:“嗯。”

  甲“这位马区(音译)教授深信,学生从文学、艺术作品中,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行为和动机,并因此更能洞察上司或领导的问题。”

  乙:“嗯。”

  甲:“你到底有没有在听?”

  乙:“听这些做什么?”

  甲:“难道你觉得这个发现并不重要?”

  乙:“不是不重要,而是:不用他说我也知道。”

  甲:“我告诉你,这位马区教授上课的时候,不要求学生研读领导的理论,反而要求学生阅读文学名著。”

  乙:“嗯。”

  甲:“怎么,同样引不起你的兴趣。”

  乙:“不是。如果你的管理学教授,要求你这样做,你有什么感想。”

  甲:“要我自己从文学、艺术作品中去了解领导,那要他做什么?”

  乙:“既然你也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还要告诉我这些事情呢?”

  甲:“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嘛!”

  在有些人看来,就个人而言,天大地大我最大。但是,就整个中国来看,好像永远不如外国先进。

  很多理论,我们老祖宗早已说得清清楚楚,不肖子孙偏要把外国人的话捧出来吓唬人。

  甲:“我一生最受用的教训,就是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教授告诉我的一句话:计划你的工作,然后执行你的计划(孕造葬灶赠燥怎则憎燥则噪,憎燥则噪赠燥怎则责造葬灶)。我记住了,并且确实去做,才有今日的成就!”

  乙:“难道你没有听过‘谋定而后动’这一句话?”

  甲:“当然听过!”

  乙:“那你的教授告诉你那些道理的时候,你就不会联想起这一句老话?”

  甲:“没有。因为教授讲的是英语,听起来比较清楚。”

  孔子希望大家举一反三,你是中国人,现在听到英语,居然和国语联不起来,我们还有什么话讲。

  例圆:

  “我有话要讲!”

  “对不起,我正在忙,没有时间让你讲。”

  老实说,中国人对“有话要讲”的人,常常用“就不让你讲”来“看你怎么办”。有人说这是“专制”,但如果看成“过滤”,“用不让人家说来过滤一些没有用的废话,以节省听废话的时间,做一些更有用的事情”,请问有什么不对?又有什么不好?

  “你正在忙?”

  “还好!”

  “跟你说两句话,行不行?”

  “请,不要客气!”

  中国人“两句话”可以说上三个钟头,因为越说越投机,彼此都觉得有必要。这种“不明说有话要说,却获得一直说个不断,直到说清楚为止的机会”,是不是比“我有话要说”更高明?为什么外国人如此主张,我们就非盲目媚外,闭着眼睛学他们?

  “我个人的意见”,这句话根本就是“外来语”,从外国直接翻译过来的。

  中国人最不喜欢“个人的意见”,一开口不是“孔子说的”,便是“我们认为”。明明是自己编造的,也要把孔子抬出来,或者把别人也拉进来。

  “个人的看法”容易引起“你算老几?”“不自量力!”或者“我什么时候倒霉到要听你说”这一类的反感。“个人的意见”正好成为他人“放心反对”的对象,不但不受重视,而且容易引人攻击,何苦来哉!

  “做人要勇敢说不”这一类的口语,其实也是盲目媚外的产品。中国人很少说“不”,不是不敢说,而是不需要说。我们自有一套“让对方自己知难而退”的方法,用不着由自己口中说出“不”字。

  勇敢说“不”,换成中国人的语气,恐怕是“委婉表达自己的不,同时还要顾全对方的面子”,说“不”说到有人没有面子,最好怪自己功夫不够深,不必怪中国人爱面子。中国人当然可以翻脸无情地大声说“不”,但是,那是“仁至义尽”之后的合理动作,并非轻易就如此的。

  “反败为胜”是十分不得已的事,最好不必要沦落到这么悲惨的境地。近年来大家相当推崇反败为胜,几乎忘记了中国人应该追求的“立于不败之地”。看见外国人有什么事例,就感动得泪流满面,便佩服得五体投地,不是盲目媚外是什么?

  “赶快起床,听悦晕晕新闻。”

  “你听得懂?好像没有中文字幕。”

  “听不懂也要听,我不相信别人都听得懂!”

  “既然大多数人都听不懂,为什么没有人抗议呢?”

  “这种事情怎么可以抗议?傻瓜,一提出抗议,不就等于公开告诉大家:我听不懂。多没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