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想
中国人的性格,忽然间被重视,是因为中国大陆的经济改革,市场活络,引起许多外国人的兴趣。为了和中国人做生意,打交道,当然要研究中国人性格。
近年来,欧美公司有意到中国大陆设厂或者成立分公司,首先物色所需的中国通。在纯粹做学问的时代,某些外国学者以一知半解,甚至于大部分曲解或误解的论文,指称中国人性格如何如何,大家不过把它当做聊备一格,看看,读读,如此而已!现在既然真的要打交道,从中国人身上赚钱,商人的态度十分认真,连一向在美国被视为中国人的粤月悦,都看不上眼:会讲几句中国话,真正的意思还搞不清楚,怎么信得过?于是稍微了解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身价高涨,找工作机会也多些。
中国人好像也不了解中国人性格。由于近四百年来中国科技严重落后,知识界率先丧失民族自信心,轻视中华文化,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又怎么能够明白自己的性格呢?
学界一向重视考据,凡事都必须引经据典,大家才肯相信。过去还好,所引的全是老祖宗的经典,虽然模糊一些,却也相当逼真。如今所引的,大多是洋人的经典,虽然十分清楚,却洋腔洋调,相去甚远。
说起来中国人是易经民族,擅长打太极拳。时至今日,原本相当高明的易经和太极拳,负面的意义反而大于正面的价值。一提起易经,首先想到算命、卜卦;一听到太极拳,就想起不负责的推、拖、拉。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偏见和成见,就不敢提易经,说太极。所以还是勇敢而负责任地说中国人是太极民族。太极生两仪,是一生二。阴阳是二,中国人却有本事把二看成三,在阴和阳中间,多看出阴阳相混的灰色地带,称为中性地带。
这样做好不好?如果好为阳,不好为阴,中国人多了“差不多”,表示阴阳相混,不好不坏,亦好亦坏,无论好坏都不关我事。就算被批斗,披上“差不多先生”的挂布条,认错了吗?答案仍然是“差不多”。
把二看成三,凡事多一些选择,今天叫做更多的代案,并没有不好。只是这么一来,什么都含含糊糊,令人摸不着头脑,觉得很伤脑筋。
中国人的哲学,第一条应该是“明哲保身”。把二看成三,含含糊糊,对保身有利,显得十分安全,中国人当然不肯轻易放弃。我们痛骂中国人含含糊糊、马马虎虎,骂的全是别人,不包括自己在内。真正利害攸关的时刻,我们自己宁愿挨骂,也要若无其事地含含糊糊、马马虎虎。心里好笑:你如果换成我,此刻也是如此这般,照样装糊涂。
把二看成三,最方便装糊涂。中国人含含糊糊之中,都能够清清楚楚,可见我们的含糊、马虎,大多是装的。
中国社会,真糊涂、真马虎的人,必定出不了头,而不糊涂、不马虎的人也没有足够的性命能够熬出头,因为老早就被气死了。中国社会,惟有装糊涂、装马虎的人,才会出人头地,而且日子过得很愉快!
“请问主任,是不是要一组一组地选?”
“不会,不过也不排除。”很含糊,也很愉快,是不是?你听不惯,生气好了,还不是气死活该?
想想看,主任该怎么回答?说“不会”,万一会议决定“一组一组地选”,要不要辞职?说“是”,若是会议决定“不一组一组地选”,要不要请辞?
“不会,不过也不排除。”双方兼顾,两面都讨好,究竟算不算“乡愿”?
这些问题如果搞不清楚,怎么了解中国人性格?我们把阴、阳看成品管的上下限,在阴和阳中间,走出一大片天地,只要不逾矩,当然可以自由自在。说中国人是悠闲者,凡事慢条斯理,一点也不错。说中国人是紧张大师,什么都要提前准备,以求未雨绸缪,才小学三年级,就想要将来要考医学院,同样没有错。
我们把悠闲和紧张看成品管上下限,可悠闲即悠闲,该紧张才紧张,紧张时装得悠闲,而悠闲中必要时也要装成紧张,千变万化,花样特别多不是很有趣吗?
外国人怎么看,也看不出中国人有什么原则。他们说中国人凡事没有定着,似乎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没有定着,对,中国人性格,说起来只需要用三个字来描述:“不一定”,不一定悠闲,也不一定紧张。至于说没有原则,中国人恐怕没有人会承认,谁愿意做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我们是“持经达变”的民族,非常重视“经”,最怕“离经叛道”,而“经”就是“原则”只是我们的原则,不是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却是不折不扣的“应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一切不定着,却必须凡事求合理。含含糊糊保安全,清清楚楚才合理,聪明人自然懂得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中国人如果不够聪明,想在中国社会生存,难上加难。但是聪明不能外露,一旦表现得耳聪目明,四方八面的打击必定纷至沓来,因为人人害怕聪明的人,不安全啦!要把含含糊糊的中国人看得清清楚楚,最好从“二看成三”入手,了解它的特性,明白它的运作,求取它的平衡,便知道最困难的地方,莫过于“拿捏”。
拿捏是一种真功夫,精准与否,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拿捏得合理,大家都欢迎,过与不及,无人不厌恶。中庸之道人人会说,实践起来一点也不能含糊。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拿捏得十分精准,可见中国人实在马虎不得。我们看起来马虎,装的,才可以;真的,很要命。
未来的日子里,中国人会更加活跃地到处跑。若是带着一大堆坏习惯往西方跑,担保叫西方人害怕大呼“第二次黄祸来了”,最好是行为端正,品德高尚,到处叫人看得起,才显得光彩!中国人必须修身,做君子而不是成小人,若是真的做不成君子,做真小人也可以,至少够坦白,不骗人!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先小人后君子吧!
一、中国人的基本立场——既不反对也不赞成
“你赞成领导今天在会上对小王做出的处理决定吗?”如果有人直接向你问这种问题,从某种情况看,可能就不怀好意,等于“准备着看你出洋相”。
“赞成。”如果这样回答,对自己会相当不利。可能不是被利用,便是被嘲笑。
“我反对。”这样回答的人,同样吃亏。可能不是被嘲笑,便是被利用。
中国人通常会提出反问:“你认为如何?”然后依据对方的论点,再适当地表示自己的意见。
但是,被反问的人往往警觉于对方的态度,也不表示赞成或反对。
使得问者自嘲地收回问话:“没什么,我只是随便问问而已。”如此不了了之,是一种常见的结局。
如果被问的人坚定地回答:“赞成。”我们虽然并不赞成,多半会随声附和:“我也不反对。”心里想:“不反对不一定表示赞成。”
被问的人若是回答:“我反对。”我们就算赞成,也会笑着说:“我也不是很赞成。”因为我们知道:“不是很赞成并不一定反对。”
秉持西方观点的人,便认为中国人是“骑墙派”,见风使舵,专门以虚情假意来讨好人家;而且不够果敢,缺乏胆识,不敢担当。
其实,中国人不过是警觉性特别高,不轻易吃亏上当。难道“明哲保身”、不愿意任意遭受伤害,这样也不可以吗?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本来就是“既不反对也不赞成”,我们心里有数:
我赞成,事情往往发展到我非反对的地步,并非找自己的麻烦。
我反对,事情也可能演变到我不得不赞成的情况,到时再来反悔,不如暂时先持保留态度。
案例实录
新台币又升值了。有人指责中央银行没有尽到责任,居然不能稳定汇率,使出口商蒙受不利。
“你赞成中央银行干预汇市吗?”年轻的朋友,往往这样征询我的意见。
答案是:“我拒绝回答这种问题。”
“这种问题并不敏感,为什么不愿意回答呢?”
“你说得很对,一点儿也不敏感。只是我不喜欢人家直接问我‘赞成’或‘反对’这一类的问题,这等于准备好一个圈套,让我掉进去,等我被套牢了,再反过来笑我。”
“难道不能够请教中国人赞成或反对吗?”
“最好不要。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基本立场,是既不反对也不赞成。”
“那应该怎样问呢?”
“中国式的问法,最好是:‘你对中央银行干预汇市,有什么看法?’或者:‘你对新台币一直升值,有什么感想?’对方比较方便回答。”
“好,我就按照中国式的问法。请问,你对中央银行干预汇市,有什么看法?”
“既然你这么虚心、这么从善如流,我不得不好好回答你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对于任何问题,好像都可能产生两种答案。就拿你这个问题来说,可以回答:‘基本上我不认为中央银行应该干预汇市,但是新台币升得太快,会带来若干负面的影响,这时候中央银行不可以袖手不管。’也可以回答:‘再怎么说,中央银行都不可能完全不干预汇市,但是做得太明显了,会引起某些国家的不满,对我们反而不利。’”
听的人禁不住笑了起来,略为急切地问:“如果换成另一种问法:‘你对新台币一直升值,有什么感想?’是不是也有两种不同的答案?”
“当然。我们可以回答:‘新台币升值,并没有什么不好,总比一直贬值要来得好些,但是升得太快了,大家会受不了。’也可以这样回答:‘新台币再升值下去,实在不太好,但是依目前的情况,又好像非升值不可。”
“不管我怎么发问,你总是回答得含糊而模棱两可。这种态度,是不是不负责任,或者怕负责任呢?”
“一般人弄不清楚中国人的是非观,的确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实际上我们‘赞成’中含有‘反对’的成分,‘反对’中含有‘赞成’的成分。这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法则,才是我们看起来模棱两可,其实十分清楚的‘反对中有赞成’、‘赞成中有反对’的基本立场。”
“是不是没有立场就是最好的立场?”
“我劝你不要学人家讲这种话,因为这种说法才是最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的立场,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怎么会变成没有立场呢?”
“就算有立场,是不是害怕得罪人,想要两面讨好,所以阴阳兼顾?”
“我认为阴阳兼顾是事实,至于希望两面讨好,怕得罪人,根本不是中国人应有的心态。”
“如果不是为了讨好,为什么要处处兼顾呢?”
“我来问你:中央银行完全不干预汇市,做得到吗?”
“中央银行总裁这样说:既然要国际化、自由化,就不应该冀望中央银行干预汇市。”
“那么,选举期间汇市稳住不动,或者紧要时刻引导新台币适当回贬,中央银行有没有功劳?”
“我记得中央银行总裁这样说过,他有责任维持动态的平衡。”
“当大家指责中央银行放手不管的时候,中央银行必然拿自由化、国际化做挡箭牌。当大家觉得中央银行未能善尽调节汇市的责任时,中央银行就会暗示,如果没有干预,怎么可能产生差强人意的局面。我们认为这些话似乎都是借口,实际上中央银行说的,才是实在话。”
“这样说起来,纯阴纯阳真的不可能存在?”
“不是不可能存在,而是很少有纯阴纯阳的可能。换句话说,绝对的赞成和绝对的反对,危险性很大。”
“你认为赞成中有反对、反对中有赞成是事实上有此必要,而不是为了讨好两方面的意见?”
“我们说得明白一点:中央银行干预汇市,就国际化、自由化的角度来看,固然不应该;但是,就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而言,中央银行不干预汇市,也是不应该。干预得太早,不应该;干预得太迟,也不应该。干预得过火,不应该;干预得不够,也不应该。”
“这样不应该,那样也不应该,中央银行到底要怎样做?”
“所以才叫做动态的平衡。”
“阴中有阳,干预中含有不干预;阳中有阴,不干预中含有干预。这样含混不清,就能够维持动态的平衡?”
“看起来好像含混不清,实际上清清楚楚。”
“怎么会清清楚楚呢?”
“一句话:中央银行应该干预的时候,就应该干预;不应该干预的时候,当然不应该干预。而且应该干预到什么程度,就应该干预到那一种地步,不应该过分或不及。实际上这种时机和程度,都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标准,因此常常引起争论,而且很难获得定论。”
“难怪大家吵吵闹闹,却又不了了之。”
“当然,真正有本事做到干预得好像没有干预,没有干预又好像有所干预,需要相当的智慧和经验。你觉得如何?”
“我相信有人能够做到这种功夫,但是未必人人皆能。”
“也可以说:难是很难,却不是不可能。对不对?”
“对,事实上不这样不行,做起来困难重重,只好一边挨骂,一边面对群众,自我解嘲了。”
析说:阴阳兼顾,动态平衡
一般中国人,都自认为是非分明,同时也十分厌恶是非不明的人。
既然是非分明,“反对”或“赞成”的态度就应该相当明显,怎么可以“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呢?
基本上,我们赞成应该赞成的,也反对应该反对的。按理说,我们的态度应该明显地表现出清楚的“赞成”或“反对”,不应该含含混混地既不反对也不赞成。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实际上正是“应该怎样就怎样”。应该赞成的时候,就应该勇敢地表示赞成;应该反对的时候,同样也要明白地反对。
有些人在会议表决的时候,生怕得罪人,能不举手便不举手,不得不举手时,也会抱着趋吉避凶的心态,选择有利的一边,即使违背自己的心意,也在所不惜。这种没是没非的举动,不但被人家看不起,自己也觉得对不起自己,并不值得鼓励。
就算私底下询问意见,多半不愿意明说,吞吞吐吐的,以模棱两可的态度来隐藏自己的心意,虽然比较不容易得罪人,却活得相当痛苦,不够爽朗,也不够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