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学过。”心里却在责怪:这个人怎么了,问这样的问题,叫我如何回答?“没学过”并不表示“不会”,有些人可能“无师自通”,没学过只是没有正式拜师,偷偷学算不算学过?那我就不知道了!
嘴巴说“没学过”,结果却大获全胜,这算欺骗吗?
“你有没有带钱?”
“没有。”可是过了一会儿,却从口袋里摸出大把钞票,抢着买东西。这个人够可恶,骗人!是不是?
“听说你要到香港去?”
“还没有一定。”奇怪,他机票买好,签证办妥,假也请准了,居然还这么说?这样子骗人有什么意思?
“帮我修理一下。”
“其实我也不懂,试试看。”这种答案还算相当可爱,至少可以把它归入“谦虚”一类。
中国社会,诸如此类的情况真是随时可见、到处可闻。怪不得有些人对中国人十分反感,认为“中国人骗来骗去,没意思”。
可以个别地请教每一位中国人:“你骗来骗去吗?”
答案保证是:“没有,我哪里有骗来骗去!”
就算少数承认自己偶尔骗人,也会认为“欺骗是不好的行为”。
这种矛盾的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些人终其一生,仍然搞不清楚。
希望一探究竟,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实录
“关于这一件事,不知道究竟有哪些规定需要遵守的?”
“依据规定,只能够交由甲方办理,我们不可以自理。”
“既然不可以自理,为什么第十条会规定一些自理的办法?”
“原来你看过第十条的条文,居然还来考我?”
“绝对没有这种意思,请千万不要误会。”
“没有这种意思?请问有什么用意?”
“我请教你,并不表示我一定不知道,而是想问问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常常觉得很有趣,中国人年纪越大,就越不会问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因为怕没有面子。”
“对于自己知道的事情,反而会提出来问,是不是?”
“正是如此。有时使人觉得明知故问,好像在考别人似的。”
“不要这样想。知道了问别人,才能够分辨别人到底有没有骗我们。不知道的事情问别人,万一别人趁机骗我们,那怎么办?”
“为什么老要认为别人会趁机欺骗我们呢?”
“防人之心不可无呀!”
“不知道的事情不敢问,岂不是越来越不知道,那多可怕。”
“你这句话说得十分正确。知识爆炸,简直一日千里,天天都会遭遇到自己看不懂、听不懂的新鲜事物,如果不问,就会越来越落伍,到头来什么都搞不清楚。”
“这不是矛盾吗?又要防人之心不可无,不敢发问;又说不问会落伍,变成什么都不懂。”
“中国人的看家本领,就是把矛盾化解掉,让原本有矛盾的,变成没有矛盾。”
“你说说看,像这种矛盾,应该怎么化解?”
“简单。我们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不要公开问,却应该偷偷地请教?”
“你的意思是中国人避免公开提出问题,却不能不私底下向人请教?”
“对。你觉得矛盾化解了没有?”
“化解了。但是,为什么不能公开问呢?”
“不是不能,而是相当不利。”
“不利?为什么?”
“第一,公开发问等于承认自己对于这件事物的无知。一个人可以无知,不过只要赶快求弥补,并不需要公开招认。其次,遇到有人存心欺骗,就会把我们引导到错误的方向。第三,万一我们问他,而他笑我们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不懂,固然是他的修养不好,但我们已经吃了眼前亏,让大家嘲笑,当然不利。”
“无知要赶快求弥补,把问题说出来,不就是求弥补的最好办法吗?”
“小孩子可以这样,遇到不知道的事情放心地发问,因为大家都不会怪他、笑他、骂他。年纪稍微大些,有些问题就不可以公开发问,否则大家就会怪他、笑他,甚至骂他。年纪越大,顾虑的事情越多,越不方便公开发问,和你刚才所说的情形完全吻合。”
“偷偷地问,就没有这些后遗症吗?”
“私底下向人请教,当然要慎择对象,以免问道于盲,反而越问越糊涂,甚至得到错误的解答。”
“我们怎么知道谁盲,谁又不盲呢?”
“所以要多打听呀!”
“多打听?多麻烦。现成的专家,问一问不就好了,还要打听什么呢?”
“现代人很容易相信专家,以致专家常常愚弄我们。专家有真的,也有假的,也需要打听。”
“不相信专家?那要相信谁呢?”
“不是不相信专家,也不是相信专家。有些专家刚开始时值得信赖,过一段时期,就不能相信他,因为我们已经把他宠坏了,让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开始乱说,等于欺骗别人。”
“私底下请教,还有哪些好处?”
“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回答问题,多少有一些顾虑,只好朝向‘一般性’去发展,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若是私底下研商,比较容易针对‘特殊性’,根据我们的实际疑惑,加以解答。”
“私底下请教,就算他笑我们,也只有一个人嘲笑,总比大家一起嘲笑要好过得多。”
“你总算想通了。”
“不过我还是觉得有点儿骗来骗去的味道,不够坦白。为什么一定要这样骗来骗去呢?”
“我们中国人,好像不赞成骗别人,更反对骗自己。要别人不来骗我们,实在谁也没有把握,因此警惕自己不要上当,这叫做反求诸己。人人反求诸己,形成‘不要骗自己比不要骗别人更为重要’的法则。”
“请举例说明。”
“我们自己知道,却要请教他人,确实有一些骗人的味道。他若是反求诸己,就会警觉地注意我们发问的要点,然后简单扼要地切中要项,而不是把我们当做一无所知地从头说起,这样可以节省彼此的时间。”
“那么,什么情况叫做骗自己呢?”
“公开场合不问,是骗别人,使人弄不清楚我们究竟懂不懂。私底下再不请教,那就是骗自己,势必害死自己。原本用来掩饰自己的不知道,结果连自己都骗,就会长久地不懂,日积月累,导致严重地落伍。”
“看起来,私底下请教真正的高人,实在非常重要。”
“不随时随地请教高人,等于欺骗自己,成为不长进的主要原因。至于公开或私下,看情况而决定,比较妥当。”
析说:看似“骗人”,实为托词或“保面子”
“这次考试,为什么成绩这么差?”
“老师复习重点的那一天,我正好请假。他们都知道重点,只有我一个人不知道,考得很辛苦。”这种话拿来骗别人,勉强抵挡一番,情有可原。心里却明白这些话是骗人的,目的在求保有一时的面子,事后赶紧用功,下次考试时考好一些,才是长久之计。若是用这些话骗别人之后,自己也越说越相信,那就是骗自己,必然会使自己不知反省,不求上进,终必害苦了自己。
如果有人问你:“到哪里去?”
“没有。”你回答。怎么会没有呢?这种话不算是骗别人,当然也不属于骗自己。说这种话,出于一种警觉:“你问我到哪里去,到底要做什么?”或者基于一种对私密性、隐私权的保护:“我为什么要告诉你?”甚至于表示一种相当不满的抗议:“你凭什么问我?”
我们不可以看不起回答“没有”的人,把他看成不诚实,不够坦白,或者有话不直说,以免错怪了他。
应该受责怪的是问话的人。对于警觉性很高的中国人,怎么可以凭空冒出一句“到哪里去”呢?叫他如何回答?
如果有人问你“到哪里去?”你回应:
“上菜市场。”回答得十分诚实,而且也够坦白。
“太好了,顺便替我带两样青菜回来。”你看,麻烦来了吧!虽然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顺便帮人家带两样青菜,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买什么菜?要多少斤两?什么样的价钱才合适?带回来送到哪里?送给谁?要不要拿钱?一大堆问题,都是自己惹出来的。
特别是出国之前,让亲戚朋友知道要到哪里去,会不会开列一张清单,要我们做这个,买那个?
如果认为回答“没有”好像不够诚实,有骗人的味道,我们再试试看:
“到哪里去?”
“我为什么要告诉你?”够坦白了吧?相信对方一定非常惊讶,不是追问:“喂,我到底什么地方得罪你,干吗用这种口气对我?”便是生气地说:“我好意问你,关心你才问你到哪里去,你不愿意回答就算了,这么神气做什么?”结论则多半是:“你不喜欢我问,好,从此不管你死活,看看谁先开口。”
如此是不是自讨没趣呢?
可见“没有”的答话,已经够清楚,也够坦白。
但是它仍旧是一句骗人的话,对自己而言,要到哪里去,应该很清楚,不可以连自己都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否则随处游荡,浪费时间,吃亏的必然是自己。
中国人比较容易原谅骗别人的行为,认为只要不是存心害人,用骗人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好像妨碍不了别人。
我们实在不能原谅骗自己的人,因为这种行为,必然导致亲者痛仇者快的结果。
存心骗人,绝对不允许。存心害人,法理都不能容。而为了双方的面子欺骗,我们且称作是权宜之计,使对方能明白我们的苦衷,中国人好像颇能谅解。初次拜访女友家人,遇上吃点心时间,不是推说“午餐吃得很晚,现在肚子还很饱”,便是指称自己“不习惯吃点心”,一阵客气之后,却接连着吃下满满的两大盘。我们认为这是客气,实际上所说的都是骗人的话。不过大家心知肚明,当然不会有所责怪。
最可怕的是,骗别人却连自己都骗。
“为什么升迁不顺利呢?”
“因为别人会拍马屁。”像这一类毫无根据的话,在中国社会用途颇广。原本为了面子,骗骗关心自己的人,让他们不要太难过。不料骗来骗去,自己居然信以为真,那就从此没有药救,永远不知改善了。
真正聪明的人必须切记,这些看起来骗人的话根本骗不了人,无非是暂时性地留住自己的面子,安慰一下他人。说完之后,必须好好检讨自己的缺点,用心改进,才不致自误。
其实,我们并不主张欺骗。不管骗自己或者骗他人,都是欺骗,为正人君子所不屑。
既然这样,骗人的话为什么在中国社会普遍地流传呢?我们一方面大声疾呼不要欺骗,一方面却好像时时都在扯谎,究竟为什么?
我们不认为这些为了面子而骗别人的话是欺骗,中国人特别重“安”,一声“安啦!”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安有实安、虚安,而这些骗别人以求暂时的安,便是虚安的表现。不伤害人,暂时骗骗别人,即为虚安。
听话的时候,先分辨对方所说的到底是客气话,还是实在如此,到底是为了虚安而抵挡一番,还是真正这样。说话的人,只能够骗一下,维持虚安,千万不可骗自己。
迷津点通
王叔叔来访,父亲在家,就一定要和他见面吗?若是不想见面,一定要明说“我在家,就是不要和你见面”吗?当然不。不可以。
可见教人家不要扯谎,不可以骗人。我们不是当事人,当然可以唱高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试试看,我们又和他一模一样了。
问题是父母没有尽责,未能带给子女比较完整的教育,才让子女产生误解,甚至终身抱憾。
按理说,王叔叔走后父亲应该问儿子:“我明明在家,为什么你要告诉王叔叔我不在家?平日我不是一再交代你们,做人要诚实,不可以扯谎吗?”
儿子如果回答:“小孩子不可以扯谎,要挨打。大人可以,不会挨打。”父亲应该担心的反而是“怎么会有这种念头呢?应该好好教导”。
父亲正色地告诫儿子:“小孩子不可以扯谎,大人更加不可以。谁告诉你大人可以说谎的?当然不可以。”
于是,儿子可能会问:“那你在做什么?”
父亲告诉他:“平日王叔叔找我,我都会跟他见面,但是这一次不一样,我如果和他见面,说不定会吵架,甚至打起来。我和他吵闹、打架,你要不要帮我?”
“当然要。”
“可惜你还太小,帮不上忙。说不定他连你都打。等你以后长大了,才有帮我的能力,对不对?”
“对。”
“那现在呢?”
“最好告诉他,你不在家。”
“这样算不算骗人呢?”
“还是有点儿像。”
“那好,我问你,王叔叔听说我不在家,他相信吗?”
“对了,看他的样子,好像并不相信。”
“我并没有意思要骗他,我只是让他自己反省一下:为什么做人做到这个地步,人家明明在家,却要告诉我他不在家。他如果明白我的意思,就应该调整他自己,不应该责怪我骗他。”
孩子慢慢会体会这种“骗人却好像没有骗”的功夫原来另有作用,要让对方知难而退,自己反省。
小明打破花瓶,妈妈要他不要让父亲知道,目的在于赶快收拾现场,记取教训,才可以不挨打。否则,妈妈教导不了,只好请父亲帮忙,一起来严加管教了。
如果不是彼此之间相当熟悉,人们之间当然不适合直截了当地询问人家“会喝酒吗?”“会不会下象棋?”“有没有带钱?”等令人不便直接回答的问题,这是问的人不对,并不是答的人有问题。
可惜许多人不知道反省,去检讨自己的问话出了什么差错,只一味责怪答话的人不诚实,实在十分可笑。
对方乱问,我当然可以乱答,这是中国人的观点,怎么来,怎么去,才叫做“彼此,彼此”。
“来一杯。”
“我不会喝。”
“不要客气,大家都知道你是海量!”
“哪有这种事?真的不会喝。”
“好,一杯就好。”
这样对话的一来一往,我们才敢说“有一些了解”,继续发展下去,照样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答案。
中国人不是“有问题不问”,只是“自己要先摸索一番,下一番工夫”,然后试探着找到合适的人再来发问。一有问题便开口发问,实在相当危险。问对了人没有?在这种场合发问行吗?听到的答案可靠不可靠?人家对自己这样发问有什么感想?这都是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