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龚君若是一进门看见大家正在打乒乓球,毫不隐藏地说:“我最喜欢打乒乓球,最近也常常练习,有没有人要跟我比试比试?”结果一上来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大家对他观感如何?会有什么样的批评?
“不自量力,这样的技术居然敢夸口!常常练习,打起来生疏得要命,吹牛原来不要钱!”
他当然可以默不出声,静静地在旁边看清楚大家的实力,然后上场把对方打垮。这种作风,会不会更加令人畏惧、令人觉得格外阴险,至少也让大家警惕他城府很深,提防一些比较妥当呢?
蒋君服役期间,利用旧报纸练习书法,设计标语、壁报变成他的专职,甚至营部用水泥砌好一个垃圾箱,也要他拿着油漆笔,趴在地上端端正正地写上“垃圾箱”三个大字。
张君善于作画,同事纷纷向他索取。由于大小不一,优劣不同,招来不少不平之怨。
蒋君可以拒绝书写标语、壁报,更有充分理由不接受油漆垃圾箱的命令。但是,能写而不写,领导对他的评价会如何?同样会写字的同僚,更是嘲笑他“平日爱显露,到时又不表现,难道要大家求他不成”?
到处送画,大家也会怀疑张君的用意。有人送有人不送,更加容易得罪人。深藏不露,不但可以省却许多麻烦,也减少许多纠纷。
析说:中国人的守身哲学
“深藏不露”实际上是中国人守身哲学的应用,为我们奠定“立于不败之地”的良好基础。
力行“透明化”、“台面化”的人,把自己的实力毫不隐蔽地显露出来,再怎么讲,对自己总归是不利的。想想看,一个人站在亮处,若是有人躲在暗处要算计他,是不是相当危险呢?
没有什么本领的人,倒不必讲求什么深藏不露。因为自己没有本领,就算极力用深藏不露来“藏拙”,充其量只能欺瞒一时,很快就会被人识破、原形毕露了。
反倒是愈有能力的人,愈需要深藏不露。因为有能力的人,比较容易引人注意,一旦被认为“非主流”,可能成为被打击的目标。同样非主流,人家所要打击的,是有能力的人,不是那些没有本领的泛泛之辈。
这样说来,有能力的人就需要讲求深藏不露的技巧,才能够明哲保身,达到“守身”的功能。
但是,中国人有一种相当矛盾的倾向,我们一方面“自己深藏不露”,一方面却十分厌恶“别人深藏不露”。中国人“将心比心”,并且又“反求诸己”,恐怕和这种矛盾心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比如:
某甲问某乙:“你要到哪里去啊?”
某乙回答:“没有。”
某甲嘴巴不说出来,心里却好笑:“没有才怪!明明是要去什么地方,鬼鬼祟祟,神神秘秘,有什么好隐藏的。”
某乙走开以后,某丙来了。看见某甲的时候,显得很高兴,连忙问:“你要到哪里去啊?”
这时某甲居然回答:“没有。”他心里想:“我为什么要告诉你?”
深藏不露可能是鬼鬼祟祟,也可能不是。一个人居心不正,故意装得很神秘,这就是鬼鬼祟祟。一个人居心公正,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轻易露出真相,当然不能说他鬼鬼祟祟。
此外,我们不应该抱怨别人不正面回答自己的提问,相反,应该反过来检讨自己的问话是否给对方造成了心理负担。
凭空冒出一句“你要到哪里去?”相信大家警觉性都很高,谁都不愿意明确地直接说出自己的去向。
如果说:“我想到公园去走走,不知道你现在要到哪里去?”听的人可能会比较放心地说出“我也正要去公园”或者“我正好走相反的方向”。
提出问题的人,首先放弃深藏不露,对方也会放心地有所回应。但是,提出问题的人,除非有相当的把握,否则有几个人敢首先放弃深藏不露呢?
能不能深藏不露,要看自己的情形如何,情形对自己有利,当然能够深藏不露。
比如,部属问主管:“什么时候可以调薪?”
主管回答:“还没有决定。”证明此时情形对主管有利:“不告诉你,谅你也不敢怎么样。”
若是这样回答:“快了,快了,一两天之内就可以决定。”好像情形相当不利,已经非透明化不可了。
当情形对自己不利,不可以固执深藏不露,却应该适当地有所显露。有时候情形有利,也可以随意地露一露。
我们只说“随意”,不敢说“随兴”。随意是“应该露而露”,随兴则可能“高兴露就露”。前者不至于伤害自己,后者终必害己。
不可不露的时候,务须谨慎地不可乱露。不可不露,不宜乱露,才是深藏不露的真本领。
有人说中国人“不强出头”,其实是“不应该自己出头的时候,千万不要出头”,一定非出头不可,也应该设法让别人先出头。万一让不过,才抱着“余不得已也”的心情来出头。
现代有人大声疾呼,要大家“敢露”,“勇敢地说不!”“明白地拒绝!”甚至以身作则地“作秀”。
我们不反对作秀,也不反对“敢露”。只是中国社会迄今充满“变动性”,使得我们“一切没有定着”,是的可能变非,非的也可能变是,很不容易找到固定有效的模式。秀对了可能上去,秀错了马上下台。谁愿意承担这种风险,谁就有资格作秀。
深藏不露,绝对不是不露。我们希望有把握地上台,并且持久不下台。这种道理,不适用于“今日只要能够上台,明天被赶下来也无所谓”,或者以“今日上台,明日原本就应该下来,免得待久了变老贼”的“舍身”心态。
拿西方的“舍身”取代中国的“守身”,随时可以拼命,拼完了就算了,我们还有什么话说?
舍身哲学主张能露就露,露光了结算成果走路。守身哲学主张“事先打听一下,看看露到什么程度最合理”,然后才合理地有所显露。
深藏不露其实就是合理地露。我们如果说合理地露,有人就认为这样比较积极,似乎这样才安心,因为露的时机即将到来,我们如果还是深藏不露,有人就会指责他比较消极,好像没有指望,不知等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显现自己。这种观点实际也是受到西方的影响,执意要以“己所欲,施于人”来代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也不想再说些什么!
深藏不露的主要目的,在让比自己更合适的人来露。大家注重深藏不露,真正的人才自然出头。大家争着要露,真正的人才反而容易被埋没,因为曲高往往和寡。
但有时也会出现这种状况:越不够水准的人,越缺乏自知之明,越是争相露的结果,天天丢脸,个个没面子。久而久之,丢脸无所谓,没面子也不在乎。说好听些,也是一种“台湾经验”。
迷津点通
在某些情况下,“有能力一定要表现”不过是一种比较肤浅的思考方式,往往“不表现则已,一表现便成为众矢之的”,逃也逃不掉,徒呼奈何?
初来乍到陌生的地方,就摆下地摊,准备卖艺兼卖药,不料侵占了当地恶势力的地盘,触怒了当地的老大,不但卖艺不成,反而被打伤。这种惨痛的经验,养成中国人“到达车站,先打听打听”的习惯。就算有实力,也要先行深藏不露,观望一阵子,看看情况再作定夺。
信用卡比钞票卫生、方便,这是事实,但是安全方面,那就不一定。“美国人拿人家的信用卡去购物,居然会签上自己的名字”、“美国人就算看见信用卡背后的签名,也学不像”、“只要店员一怀疑,美国人就容易露出马脚,被识出信用卡是别人的”。如此种种近乎天真的现象,在中国社会颇难见到。
在台湾,拿人家的卡购物,当然记住事先看清楚背后的字样,多加练习,有把握才出手。店员再怎么怀疑,也要装出一副“本人”的样子,除非卡上有照片,而且没有动过手脚,否则很容易蒙混过去。
有些人身上有信用卡,却不显露出来,就算被人家看到,有时也会诉苦“太忙了,信用卡过期都没有去办”,或者说“新的寄来了,不知道放到哪里去,这张还是旧的”。反正乱说一通,为的是“深藏不露”,在信用卡上大做“财不露白”的功夫。
中国人身上不但口袋多,而且还有暗袋,就算遇到高明的扒手,把身上的财物扒光,也可以依靠暗袋里仅存的那么一点钱,维持眼前的急用之需,可见“深藏不露”在钱财方面的运用,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书法好的人常常被委请去写一些壁报、门联,有时不如主人的意,还要被嫌弃。拳术好的人若是公开表现出来,得罪人时,就会被请来的高手打伤,因为有多少实力,对方已经摸得一清二楚,当然受制于人。
母亲带着女儿上电视,目的无非是在展现自己有如此伶俐的女儿,带女儿拉拉关系,为未来打开一些门路。没想到女儿虽可爱,却脱不了天真的稚气,一下子就把父母平日的教诲公开在电视上说出来。
小孩子当然不懂“深藏不露”的道理,通常有什么讲什么,弄得大人相当难堪。
王三怎么可以问李四知道不知道老朱受贿的事件?叫李四怎么回答?难道像“现代人”那样,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知道。”
现代人智识水准普遍提高,然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现代人”受骗呢?按理说,有知识的人不容易吃亏上当才对,但是,实际情况显示,有许多人一下子就可以被骗,甚至被骗得好惨,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答案似乎是,现代人太自信,认为自己真的什么都明白,而且不知道(也许是不屑于)保留余地,马上就说出来。时时把自己暴露在亮处,让人家看得清清楚楚,当然很容易受骗。存心骗人的骗子,一定设法摸清对方的底细,看清楚对方的弱点,才能够下手而顺利完成欺诈的勾当。问题是现代人普遍警觉性偏低,又喜欢表现,所以骗子的机会特别多,成功的几率也特别高。
李四是诚实的,否则听完王三的描述,怎么会说出“我比你还要清楚”的话来?他好意地让王三明白,知道得不够清楚,最好不要到处乱“秀”,这不是在救王三吗?想不到王三居然不明此理,反而认为李四在“耍”他。当今社会,不明白道理的人,常常取笑那些明白道理的人,恐怕也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一种效应。
西方人近日勤练乒乓球,招呼他打乒乓时,他可能为了“提高大家对他的兴趣和信心”,连忙说“很好,很好,我最近常常练习”,意思是不会让大家失望。
中国人大概不致如此。心中怀有“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的谦虚,而且“自留余地”总比逼死自己要好,所以大多会说“很久没有打了”。
龚君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对手打败。这时候如果有人惊讶地问他:“你不是好久没有打了吗?怎么这样厉害?”他还可以从容不迫地回答:“是好久没有打了,所以还是有些生疏。”言下之意,要不是好久没有练习,就会打得更好,岂非更加光彩!
现代人受到西方的影响,稍微获得一些胜利,便欣喜若狂,一定要作出某些动作来彰显自己的喜悦,看起来实在“没有志气”,这么小小的胜利算得了什么,高兴成这个样子?电视上经常看见一些得奖人,仿效西洋人“高兴得流泪”,真不知中华儿女的豪情壮志到哪里去了?
生理学家都知道,高兴时掉眼泪,是老化的一种现象。就好像努力了一辈子,终于获得此奖,以后再无此机会了,而年纪大,一高兴反而泪流满面,心中会觉得实在不好意思。
当部属的,若不是准备和主管翻脸,想来不致直接问道“什么时候可以调薪?”就算是承办人员,也会委婉地问“大概什么时候调薪比较妥当”?这种事情,时机成熟的时候主管自然会说出来,用不着部属操心。
聪明的部属,即使知道什么时候调薪,也会机警地假装不知道。这种大家都想知道的信息,不要剥夺上司发表的权利,对自己比较有利。
有人问起时,部属可以说:“最好问我们的主管,他比较清楚。”相信主管听了,都会对这样的部属另眼相看。若是有问必答,一下子就说出答案,请问置主管于何地?深藏不露,并非完全是上级的修养,基层承办人员有时候也应该随机练习,以增进自己的功力。
现代人盲目舍弃“深藏不露”的道理,有多少露多少,以致处处可见“丢尽颜面仍不自觉”的可怜人。
不开口大家还不知道他有多大学问,一开口便使自己的寡陋浅薄泄漏无遗。现代社会,多得是抓住麦克风不放却不知道在讲什么东西的人,多得是猛打广告荣登销售排行榜,却不知道在写些什么东西的书报杂志。不但浪费别人的宝贵时间,而且替自己造孽还不自觉!
三、中国人的权宜立场——防人乘危自保面子
中国人诚实待人,绝对不能够欺骗,这是为人处世的必备条件。父母教育子女,都是耳提面命:“不能欺骗。”但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大多会遇到下述的现象:
王叔叔来拜访,父亲明明在家,却交代儿子“赶快去告诉他,说我不在家”。
小明打破花瓶,妈妈十分生气。却告诉儿子“爸爸回来,不要让他知道”。
我们深信,没有父母愿意教坏自己的子女。父母们总是说:“我怎么可能这么没有良心?教自己的子女扯谎?”言下之意,绝对不会教导自己的子女说谎。
不幸的是,一般人经过这样的教育,偏差地产生“小孩子不可以说谎,但是长大了就可以”的错误观念,以致受害终生。
如果仅从一些表面现象来判断中国人到底诚实不诚实,会不会骗人?会成为永远扯不清的疑案。
“你会喝酒吗?”
“不会。”心里却在笑:还不知到时候谁把谁灌醉,你才知道我会不会喝酒。亏你是中国人,居然敢问这样的问题,未免太可笑了。
“你会下象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