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仕强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 第26章 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想(12)

第26章 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想(12)


  说“这一件事不放在心里”的人,大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用“显然是自己人捣鬼”与“没有内贼”来对比,看大家的反应,证明他心中已有所怀疑。

  “还没有解决生的问题,何必急于了解死后的问题?”意思是“先把生的问题弄清楚,死的问题自然连带着会明白”。“生”和“死”是连贯的,并非对立。

  总经理如果真的不相信李经理,就不会采取这种态度。他若是真的相信李经理,也不应该把影印的东西给他看。总经理的意思已经相当明显,要李经理把被告发的事件好好向他报告,他才会放心。

  说了老半天,不知道在说什么,多半是为了顾虑对方的面子。现代人的苦恼是:“人家顾虑我们的面子,我们居然由于不知晓而不领情,反而责怪对方说不清楚。”

  必要时用“我真的没有说什么”来推托,并不是欺骗,而是“当对方反咬我一口时,我必须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我好心好意告诉他,他却反过来咬我,我当然否认当时所说的一切,以“不义”回应“不仁”,为何不可?

  对中国人来说,“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其实并无不同,可以说几乎完全一样。含含糊糊的事大家都清清楚楚,而清清楚楚的事大家也常常含含糊糊。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讲求“应该含含糊糊的,必须含含糊糊。应该清清楚楚的,就要清清楚楚”呢?

  中国人不但喜欢打听,而且精于此道。自古以来,有正史便有野史。正史可以放心地褒贬,而野史也能够巧妙地说出另一番道理。各人听各人的,各人相信各人的,不正符合多元化的需求吗?

  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主要在公开场合必须慎重选用。公开场合含含糊糊,让有兴趣或有关系的人各自去弄得清清楚楚,比较容易满足各种人的需要,同时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困扰或伤害。

  公开在电视上说得清清楚楚,小孩子看了向大人发问,大人必须面对此一问题,和孩子共同研讨。若是说得含含糊糊,小孩子发问时,大人可以回答:“我也没有听懂他说些什么,含含糊糊,根本交代得不清楚。”口头上这么说,心里却相当满意:“幸亏你如此含糊,我才能避重就轻。”总比样样学美国,采取“年龄限制”制度,实际上完全“无法”限制要有效得多。

  台湾地区的中国人,老一辈受日本人“说明白”的教训,新一代受美国人“说清楚”的影响,逐渐对含含糊糊产生误解和排斥,从某些方面看,这是一种损失,并不是一种进步。

  含含糊糊绝对不是糊里糊涂,含含糊糊的“差不多”先生必须有“不能差太多”的把握,若是“差得太多”,那就成为糊里糊涂了。聪明难,糊涂更难,指的是含含糊糊而不是糊里糊涂。

  比较有意思的是,某些痛骂含含糊糊,怒斥含含糊糊的人,紧要关头,仍然含含糊糊,保有中国人的本色。

  十、中国人的争取态度——半推半就

  在台湾,有些人为了争取选票,不得不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姿态。这种“英雄”角色,在中国社会往往得不到好结果。

  中国人深明“凡求来的都不值得”的道理,一向主张“不忮不求”。“当仁不让”这一句话,是用来鼓励别人的,请他不要再行退让,不像现代有些人,根本未经一番礼让,便自吹自擂“当仁不让”,即不知羞愧!

  自己说自己当仁不让,固然给人“自我膨胀”的不良印象,而且万一落选,很不容易面对大众,所以只好以“赢得清白”来抹黑选举,用“不公平”来掩饰自己的失败。最倒霉的,便是当选以后若有什么事情处理得不妥当,人家就笑他:“有多少才能也不自己称一称,这样的能力,当初还敢自夸当仁不让?”

  美式选举带来无可避免的恶果,因为选举的方式,严重地违背中国人“半推半就”的原则,不忮不求的良善风气因而被败坏不堪,个个自我膨胀,人人遭受羞辱。

  中国人的观点是:有些话只能由别人来说,自己说很不像话。自己最好不要“自告奋勇”,宁可“半推半就”比较安全。不要因一时急需,换来长期的痛苦。

  “想不到我的肌肤,这样晶莹剔透!”这种话适合让中国人自己说吗?但是在台湾的电视广告上,分明出自我们中国人之口。

  “陨’皂赠燥怎则贼藻葬糟澡藻则月葬贼赠”这种话,美国人顺口而出,十分自然。中国人如果这样说,有很多人就非常不以为然:“就说我是谁,不就得了?要不要让你当老师,用不着你自己标榜,也用不着你来提醒。”

  中国人避免自己说是什么人的老师,以预防哪一个人说出这样的话来:“我好像选过他的课,不过记不起来了。”老师是他人所认定的。

  “我到易先生家去拜访,他对我很客气。”这种话也不是自己说的,最好有旁人描述:“易先生对他十分客气。”别人比较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相信。

  自己捧自己,永远不如旁人捧自己。

  被捧的时候,当仁不让,毫不推辞,满口“谢谢,谢谢”,已经有失风度,若是乘机自吹自擂,就更为不智。

  如果采取“半推半就”的姿态,说不承认又像承认,说承认又像不承认,岂不艺术?

  喜欢吃鸡尾椎的人都知道,不可以在端上来后的五分钟之内动筷子去夹取,必须礼让一下,看看有没有比自己更喜欢吃,或者和自己一样爱好的人。“你请,你请。”“不不,还是你先请。”大家让来让去,自己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往自己的盘子里放,这才是圆满的美妙情景。否则率先下手,遇到有人明知故问:“鸡尾椎怎么一下子不见了?”不知要如何是好?

  中国人半推半就的争取态度,请参考下面更多的案例。

  案例实录

  请看以下俩人的谈话:

  甲:“这次选举,你为什么不出来竞选?”

  乙:“一个人有能力,有理想,有学识,也有热诚,他想出来为大众服务,我们实在是求之不得。但是,我始终想不通,为什么他还要到处拜托,请求大家给他服务的机会?”

  甲:“这才叫做民主呀!”

  乙:“为了民主,要当众下跪,向大家叩首惠赐一票,值得吗?”

  甲:“那样做当然有些过分。不过,这好像是竞选不可避免的方式。”

  乙:“一个人出来竞选,迟早犯上‘选举前自吹自擂,选举后死不认账’的罪状,有什么好处?”

  甲:“难道有其他的方法?”

  乙:“请问任何刚刚升官的人,愿不愿意指称自己是多方拜托才好不容易得到升迁的机会?这样说有什么面子?我们所听到的好像都是,‘没有什么啦,很久以前就要我接这个位子了,我一直不愿意。这一次怎么推都推不掉,不得已才接的’,你看,多么有面子。”

  甲:“你的意思是争来的、拜托来的,都没有面子。要让来让去让不掉,不得不出来服务,才够面子?”

  乙:“中国人本来就应该这样想。”

  甲:“为什么?”

  乙:“你看,一个人争了半天,才得到服务的机会,万一做不好,人家会不会笑他‘自不量力’?这种人也好意思出来竞选?如果是让来让去,实在推不掉才出来服务,即使做得不理想,大家也会体谅他,‘是我们把他硬推出来的,怎么能够把所有责任都加在他的身上’呢?”

  甲:“确实是这样。我们对推出来的人,不但会体谅他,而且也会支持他、协助他,因为自己有一部分责任要帮助他做得更好,彼此都有面子。反之,他自己争着要出来,我们就会冷眼看他到底有多大能耐。而且他做得不好,与我无干,用不着我来担心,所以不必帮助他。”

  乙:“原来你也赞成‘以让代争’?”

  甲:“当然,因为我也是中国人。”

  乙:“所以中国现代化,离不开民主,也免不了选举,却不一定要仿效西方。大可创制一套符合中国民族性的选举,才是名正言顺的‘中国现代化’,而不是‘名为现代化,实在却是西化’,让人不能服气。”

  甲:“你看有什么好办法?”

  乙:“我认为一个人应自己衡量,若没有为大家做好服务、当个好官的把握,就一定要拒绝大家的好意,甚至在敏感时期到外地去旅游都可以。一旦接受大家的推举,就应该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无论如何也要达成大家的托付。任何人出来竞选,总是自愿的,绝不可能完全是被动的。不过,用‘被推举’等被动的措施来包装,是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作风。”

  甲:“这样的做法,岂不是半推半就?”

  乙:“终于被你一语道破,果然有中国人的智慧。”

  甲:“半推半就,怎么算是智慧呢?”

  乙:“如果不半推半就,真正好人就不会出头。坚决推辞,怎么出得来呢?如果不半推半就,要想出头就必须牺牲尊严,到处拜托,向人叩首,请问还有什么尊严?”

  甲:“我仍然觉得有些虚伪,要当就干脆一些,表明竞选的态度,岂不更好?”

  乙:“好。我们且来听听:‘我是一个有热诚、有抱负的青年,拥有大家刮目相看的学历和经验,这一次??”

  甲:“得了,不要再说下去。多恶心!”

  乙:“不会呀,这样才是民主时代,才够现代化。”

  甲:“算了吧,自吹自擂终究不是中国人应有的态度。”

  乙:“那么,半推半就是虚伪的吗?”

  甲:“我明白了。中国人的事情有阴就有阳,真诚地互相推让,让来让去,让给最合适的人,才不会令众人失望。这种态度一点儿也不虚伪,相反的,明明死不肯让,却装成谦让的样子,结果让给别人,心里一点儿也不情愿,就是虚伪。”

  乙:“对。真诚而合理地半推半就,最为理想。”

  析说:“让”与“当仁不让”

  电视广告语:“请不要妒忌我亮丽而健康的头发。”

  请问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观众的反应,多半是:“她的头发丑死了!”

  并不是中国人见不得人家好,而是中国人重视谦德,有些话只能由别人来说,自己不好说。

  大学校园里,大型海报写着斗大的字:“狂贺资讯系荣获冠军”。下面署名:“资讯系贺”。

  自己狂贺自己,本系恭贺本系,至少证明一件事:“本系在校内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只好自己贺自己。”

  有人写信推荐自己:“相信贵公司录用我,一定不会后悔。”究竟有多少人真的会相信?

  现在有些人鼓吹“大胆地推销自己”。如果把自己当做货物,就不能不推销。若是不良的货品,更加需要用心地推销。

  推销的特性,在“求人”。中国人深知“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知道“人生的奋斗,在把求人变成求己”。一天到晚求人,日子过得十分痛苦。什么时候重视求己,让自己做到不求人,就有人反过来和自己好好商量,日子当然愉快得多。

  年轻的时候,不得不求人。一辈子都在求人,这个人必然没有什么了不起。

  不求人才可能谦虚,证明谦虚也需要一些本钱。完全没有本事的人,怎么能够安然地做到谦虚的地步?

  有人否定谦虚的必要性,认为过分谦虚就等于虚伪。我们承认谦虚有两种:一种是真诚的,发自内心,丝毫不虚伪。一种则是虚假的,希望拿谦虚作手段,来达成某种目的,当然是虚伪的。但不论怎么说,依据中国人的谦德,自己捧自己,总是令人刺耳而听不进去。

  中国人是“同时说两句话的民族”,一方面说“让一步海阔天空”,一方面则鼓励大家“当仁不让”。

  到底要“让”还是“不让”?答案十分清楚:“应该让的时候要让,不应该让的时候,必须不让。”可惜很多人始终听不明白,搞不清楚这种让与不让的道理。

  第一,我们只说“不让”,很不愿意说“争”,希望大家不要争。因为不争则已,一争总是不择手段,非争到你死我活,决不罢手。

  能够不争,大家都不要争,多么愉快。不能够不争,不得不争,这时候仍旧不要争,用“不让”来争,代表“不争之争”,才是中国人推崇的君子之争。

  “争”,很容易形成“小人之争”,因为有些人“报复心最强,报复期最长”,而且“报复起来,最不遵守规则,也最不择手段”。

  “不争”,才可能成为君子之争;不争之争,并不是“表面上不争,实际上无所不争”,也不是“台面上伪装不争,台面下死命力争”。不争之争,应该是“诚心诚意不争,用礼让来化解争夺”。

  “争”和“不争”的分别,前者依凭“自己捧自己”,后者得力于“他人捧自己”。

  自己捧自己,一切好话由自己亲口说尽,多么委屈。也可能沦为无耻。他人捧自己,有那么多人肯捧,表示公道自在人心,岂非光彩而有面子?

  自己不争,他人却乐意为我而争。我们不需要争,只要做到不让,大家就会认定当仁不让,多么体面!

  其次,一般人只够资格礼让,惟有极少数人够资格不让。我们常说礼让,很少说当仁不让,意思是“当仁”者实在并不多,不要时时、处处以为自己当仁,因而时刻都坚持不让。

  从事情的性质、轻重、缓急、大小来判断“当仁”的尺度,我们很容易觉察大部分事情实在不可争,也不必争。

  “半推半就”并不是“万金油”,随时可擦;也不是狗皮膏药,到处可贴。“半推半就”就是指确实当仁,而且推辞不掉,实在没有办法,才勉强为之。

  我们也应该负责任,不做则已,一做必定要做好。任何事情不接受而已,一答应下来就必须负责到底。

  由此可见,为了负责任,应该推给最合适的人,找到真正当仁的人,使其不让。为了爱面子,被推举的人无论如何也会表现得令人满意。现在被推举出来,却生怕另有高明,这才谦逊地“半推半就”,希望高明的人给予援手,使自己获得助力,把事情处理好,大家都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