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第三者而言,这两个人一问一答,无不含含糊糊,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然而,站在他们这俩人的立场,有问有答,各人已获得了清清楚楚的信息。
第三者看不懂、想不通,那是他们的事。
“吃饱了没?”
“还早得很,像你那么好命!”
听的人更是含含糊糊,而说的人却清清楚楚。
“这一件事,我并不放在心里。不过我十分怀疑,怎么有人会这么清楚,显然是我们自己人捣的鬼。可是我们这些人自始至终都聚集在一起,根本没有捣鬼的机会,可见并没有内贼。但是,越想越不对劲,到底是什么人搞的鬼?”说来说去,显得含含糊糊,其实相当清楚。
“人死之后,究竟如何?”
“还没有解决生的问题,何必急于了解死后的问题?”这种答案,算是清清楚楚,还是含含糊糊?
总经理把李经理请到办公室,先把门关上,再拿出好几张影印的东西,说:“我对你是绝对信任的,不然我也不会跟你明说。我知道你的信用没有问题,但是想不到还是有人告你,而且不止一次。我是不会相信的,所以拿给你,你自己看一看,到底写的是什么事情?看完之后,不必交还给我,把它烧掉算了!”
如果你是李经理,会认为总经理说得清清楚楚呢,还是含含糊糊?究竟他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中国人的对话,经常出现“说了老半天,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以便配合必要时“我说是说得不少,但是我真的没有说什么”的推托之词。对中国人而言,学习说得含含糊糊,好像是一门必修的课程。为求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奥秘,我们先举出一个社会新闻来加以讨论。
案例实录
一位刚刚当选了“中国小姐”的女孩,却同有妇之夫到宾馆辟室密谈。台北市那么多宾馆,居然一下子就被抓到。据说报警的人正是这位丈夫的妻子,而报案的时间竟然在俩人进入房间密谈之前。
有些人谈论这一事件,关心的是:“宾馆不是最保密的吗?为什么连房间号码都会被查得一清二楚?”言下之意,似乎是“这样还能再去吗?”
回答的人,好像不觉得稀奇,淡淡地说:“天下事总会有例外。平常很保密,特殊的情况难免会发生。”
有些人同情“中国小姐”:“她去过中泰宾馆,以为宾馆都是那个样子,为什么不能去?”
阴谋论者,马上警觉到这里头显然有阴谋:“有人存心害她,这么年轻的女孩子没有经验,当然逃不掉。”
有人替告发的妻子担心:“以后夫妻相处,会不会有问题?”
做父母的,彼此为女儿的行为而感叹:“不让她选,管不住;一旦选上了,还要替她操心。”
但是很少人谈论男主角,因为“有什么好说的”?
没有几天,事件告一段落,好像什么都解决了。
“‘中国小姐’辟室密谈的事,究竟怎样了?”
“不清楚,大家都不想再谈论下去。”
“大家都说‘中国小姐’签下百万元的支票给男方的太太,后来男方的太太否认有支票这回事,是真的吗?”
“不知道。”
“男主角到底是什么人,怎么一下子跑到女方家里,一下子又否认自己的作为?”
“管那么多做什么?”
“女主角为什么从头到尾一直不说话?”
“我怎么知道?”
“不是说‘大家有知的权利’吗?为什么新闻记者不深入追究,发掘真相呢?”
“含含糊糊,不了了之,不是更好吗?”
中国人的平衡思想使我们明白,“天下事有的追根究底才能彻底弄清楚,有些事却应该含含糊糊,不了了之,大家更愉快。”
一般人挨骂,其实不是“由于含含糊糊的态度”,而是“在不应该含含糊糊的地方,居然含含糊糊”。可见我们并不认为“凡含含糊糊都是错的”,只在强调“应该含含糊糊的地方,当然可以含含糊糊;不应该含含糊糊的时候,当然不可以含含糊糊”。
这种答案,究竟是清楚的,还是含糊的呢?
有“功力”的人,肯定地说:“十分清楚。”
“功力”不够的人,一头雾水,当然会说:“这种答案,说了跟没有说一样,本身就是含含糊糊,叫人怎么能够分辨得清楚?”
实际上,应该不应该含含糊糊,其标准相当清楚。中国社会基本上追求“最大的和谐”,大家必须努力“把伤害减到最低限度”。
像“中国小姐”和有妇之夫密谈这一类事件,再深究下去,就算真相大白,满足大家知的权利,而当事人及其亲友,可能就受伤累累,不堪其扰。
差不多同一时段,美国总统任命新任大法官,由于“性骚扰”的传言,召开多次听证会,弄得尚未上任就十分难堪。美国社会一切透明化,样样明白化,到底好不好?如果有人存心捣乱,对新任官员蓄意丑化,难道有办法避免吗?等到事情真的水落石出,相关人物已经够难看了。美国人可能认真地等待答案,也相信结论。而我们中国人缺乏耐心,喜欢径下判断;或者不相信结论,认为“天下事无风不起浪”,恐怕“被攻击的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吧!
为了追求最大的和谐,为什么有些事有时候非含含糊糊不可呢?
中国人知道,任何事情都和时间、空间脱不了关系。此时此地的是,很可能是彼时彼地的非;而此时此地的非,也可能成为彼时彼地的是。时机未到,说出来有害无利;不说出来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我们存心欺骗。这时候最好的态度便是说得含含糊糊,既不隐瞒事实,又预留回旋的空间。同时听的人也谅解这种态度,十分清楚含含糊糊的用意。彼此互谅,就能获致最大的和谐。
问题是:一谈起“和谐”,有些人马上联想到“和稀泥”。一提起“含含糊糊”,立即有人会嘲笑为“糊里糊涂”。
殊不知,我们什么时候弄清楚“和谐”与“和稀泥”的区别,什么时候明辨“含含糊糊”和“糊里糊涂”的差异,我们古圣先哲的智慧就会重放光芒,再度为世人所喜爱。
含含糊糊是“实在相当清楚,只是不想伤害别人,在最大和谐的目标下,表现得含含糊糊”,简单地说,正是中国人常说的“我心里有数”。心里有数,口中未便明言;心里相当清楚,却不愿意说得露骨,以免伤人!
糊里糊涂则是“根本搞不清楚”,包括“没有能力弄明白”、“没有兴趣专心投入”、“以成见、偏见来论断”或“道听途说便信以为真”。
中国人十分厌恶“糊里糊涂”,因为它会误事,甚至会害人。多少人死于自己的糊里糊涂,多少人因他人的糊里糊涂而受害,岂能不慎?
我们不应该反对“含含糊糊”,因为合理的含含糊糊能带来最大的和谐,也能减少很多伤害。
不可以糊里糊涂地含含糊糊,不能够矫枉过正地极端厌恶含含糊糊。应该合理地欢迎别人的含含糊糊,也培养自己适度地含含糊糊。
遇到含含糊糊的时候,首先问自己:“我有什么不妥,才使他如此含含糊糊?”若是并无不妥,再问自己:“他如此含含糊糊,究竟有什么用意?”
明白对方含含糊糊的用意,以互信互谅的心情来合理因应,社会更和谐,大家更愉快。请试试看。
析说:“含糊”与“糊涂”
身为中国人,必须明辨“含含糊糊”绝对不是“糊糊涂涂”。
“差不多先生”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含含糊糊型的,凡事差不多,究竟差多少却心里有数。另一种则是糊糊涂涂型的,凡事差不多,根本不知道到底差多少。前者大家颇为喜爱,后者却众人皆厌恶。
一句“差不多先生”,就要概括所有中国人,这种人应该明白,自己就是属于糊糊涂涂的差不多先生,哪里够资格嘲笑其他的中国人?
听见“差不多”,马上警觉是真的差不多,还是客气的、给人面子的差不多。这种人大概不至于随便嘲笑差不多先生,是属于喜欢含含糊糊的君子。
为什么含含糊糊却可以称为君子呢?
首先,应该确立含含糊糊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不应该含含糊糊的时候,绝对不能含含糊糊”。任何时刻都要“站在不含含糊糊的立场来含含糊糊”,而不是随时随地都随意含含糊糊。
“这件工作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完成?”
“差不多二十天。”这时候我们不知道“差不多”的意思是含含糊糊还是糊糊涂涂?必须等到二十天之后,从结果上面来分辨。二十天果真完成,证明属于含含糊糊型;二十天还没有完成,当然是糊糊涂涂型。
结果呈现出来的时候,才能够断定真假。时间一去永不回头,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悔憾。
回答“差不多二十天”的人,如果一向信用良好,我们信得过他,可以相信他只是答得含含糊糊,内心却清楚得很,二十天必定能够完成。若是过去的信用欠佳,我们就会怀疑,他可能是位糊糊涂涂的差不多先生。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我们实在不容易判断差不多到什么程度。
不管什么情况,我们对于“差不多二十天”的说法,总是相当费解或猜疑,特别是现代工商社会,大家更不愿意承受这种多余的压力。
然而,这并不表示一定不能说“差不多二十天”这样的话。其实,这句话的真正用意,应该是“二十天左右,还可以商量”。
“这件工作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完成?”
“差不多二十天。”
“十二天可不可以?”
“没有办法,最少要十五天。”
“那么,就十五天如何?”
“好,没有问题。”结果不是十分清楚吗?
差不多二十天,目的在替自己留下一些余地,不要每一件事都计算得那么精准,把自己逼得透不过气来。
听得懂的人,自然知道进一步讨价还价,把所需要的时间确定下来,既不必埋怨对方含含糊糊,也不必因为厌恶对方的语气而懊恼。
再说,应该明白含含糊糊的运用技巧,那就是“先含含糊糊地抵挡一番,赶快去追究真相,务求弄清楚,才能罢手”。抵挡一番,暂时保留自己的面子;不赶快去弄清真相,终究会没有面子。
“那件事进行得怎么样?”
“我并不清楚。”说得肯定而明白,也够诚实。但是听的人感受如何?会认为你“不负责任”。
“那件事进行得怎么样?”
“我并不清楚,我去问问看。”同样明白而诚实,加上一些补救的动作,如果在场没有外人,问话人当然勉强可以接受,若是当着外人的面,请问如何交代?
“那件事进行得怎么样?”
“已经快要完成了。”含含糊糊地抵挡一番,保住大家的面子,事后赶快查明,并且具体地提出数据,才会长久地有面子。事后自己认为反正已经抵挡成功,一直含含糊糊下去,就会变成糊糊涂涂,不再是含含糊糊了。
俗话说,中国人最要面子。人要面子乃是常情,有了面子,应该设法保持,以免失去面子。
这里应该谨记含含糊糊的真实诚意,那就是“为了更大的和谐,把伤害减轻到最低限度”。
“听说小李的父亲拿商人的回扣,有没有这回事?”
“我不太清楚。”明明知道得十分清楚,只是不愿意一传再传,对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多次伤害,这是慎言积德,并不是糊糊涂涂。
“老王那一天大发脾气,要把他的儿子送到派出所去关起来。”说话的人其实不清楚事件的真相,只想借此套出内情。
“事情差不多就是这样。”含含糊糊的答语,就不会活活被套进去,成为是非的传布者。
“不是这样。是他的儿子偷窃邻居的钱,邻居把前次被偷的珠宝也算在他身上。老王一气之下,才把他儿子送到派出所,控告邻居诬赖。”若是清清楚楚地陈述事实而对老王造成伤害,就必须考虑有否必要。
在某些场合,把事实说清楚,具有机会教育的功能。但在某些场合,事实可能助长某些人的扭曲力量,清楚的陈述容易为有心人所利用,不如含含糊糊来得妥当。
中国人喜欢含含糊糊,如果在不同情况下正当而合理地运用这一处事技巧,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在我们的经验当中,有很多事情根本讲不清楚,也有很多事情越讲得清楚,问题越多。
我们的倾向好像是:大家含含糊糊,自己吃一点小亏也就算了。如果要说清楚,那就要说得清清楚楚,丝毫都不肯让步。
一切透明化,一切台面化,并不是不好,而是这种绝对化的结果,势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扰,甚至造成无谓的伤害。“一切”都如此,不一定好;“一切”都如彼,也未必好。合理地含含糊糊,实在比绝对不含含糊糊要好得多。不含含糊糊,很好。绝对不含含糊糊,后果堪虞。
迷津点通
中国人见面时,问人家“吃了没有?”“要到哪里去?”“近来如何?”实际上大多和字面上的意义没有绝对的关系。换句话说,吃饱了没有和吃饭无关,到哪里去和地点无关,而近来如何,也和近况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中国人这样的寒暄语完全没有作用吗?我们以中国人重实际、讲求实用的习性来推论,当然不可能如此。大概这些问候语除了有“问候”的用意之外,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企图了解对方此时的心情究竟好不好,是不是适合沟通的好时机,以便进一步研判,应该怎样和他打交道才适合。
好汉不吃眼前亏,中国人不喜欢开门见山、有话直说,惟恐对方心情刚巧不好,时机不对,徒然招惹无谓的困扰,害苦了自己不要紧,还要让人家背地里取笑,更加难过。于是投石探路,产生这些不疼不痒的问候语。
问的人用“近来好吗”代替“你此刻心情好不好”。
答的人以“马马虎虎”来说明自己现在的心情,这样一问一答,看似含含糊糊,问的人却可以清楚地判断“在目前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够顺利地沟通下去”,目的既然达成,管他第三者怎么看法!
“吃饱了没有”相当于“你心情好吗”。
“还早得很,像你那么命好”表示“心情并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