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讲气功的人,大都强调“简单易学”。如果不表示经过历代秘传、不传、失传之后,那些难学的高深气功已经不为人所知,只剩下这些易学的简单气功,又怎么说“会呼吸就会气功”呢?可能是自我膨胀的一种症状,标榜自己的领悟力超过古人,能够把艰深难懂的气功,以简单易学的方式传授给有心要学的人。
气功果真如此简易,历代气功师为什么还要秘而不传呢?简易到会呼吸就会气功,这种气功能够秘传、不传吗?历来只有听说把腹式呼吸讲解错误,害人伤及五脏六腑,还没有听说把呼吸的方法秘而不传,而导致别人不会呼吸。
读武侠小说,总觉得书中人的功夫远远胜过现实社会的武功师。于是开始怀疑,为什么古代有这么高深的功夫,现代却见不到呢?
于是,秘传、不传、失传就成为大众攻讦的对象,似乎要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师父的自私,不肯把自己的真实本领倾囊传授给徒弟,以致一代不如一代。
奇妙的是,这一切令人伤悲、痛恨的事实,到了自己,竟然出现可贵的休止符。原本一代不如一代,忽然到了自己这一个人,马上振弊起衰,恢复原先兴盛的面貌,甚至比往昔更加“科学化”、“简便化”。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使自己在历代秘传、失传、不传之下,能够悟得真髓而超越古人?
唐代韩愈文笔雄健而又气势磅礴,为后代古文家所推崇,赞誉为“文起八代之衰”。这也是别人说的,韩愈自己何尝自夸、自炫?
平心而论,历代确有秘传、不传、失传的事实,然而推究原因,也不见得全然没有道理。
但是,我们也可以推知,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好为人师,稍有见识,便惟恐不为人所知。在这种情形下,秘传、不传所占的比例可能不大。真正秘传、不传的原因,恐怕在于“不研究教学方法”,以致不能够把真正的功夫传授给自己想要传授的人。
固然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教学方法的良窳,也是师父的一种修养。光是有心教人,却未能把入教会,才是师父的最大憾事。
一直到现代,师父的教学方法仍然有待改善。有些人最奇怪的事情乃是:“他最了解的是太极拳。除了太极拳以外,不比人家内行”,然而“当他教授太极拳时,居然很少说及太极拳,却花费一大堆时间在说那些不很内行的话”。请问这样下去,好功夫能不失传是不是相当困难?
如果是由于教学方法的改良,才使得现代气功简单易学,会呼吸就会气功,我们不但钦佩,而且乐于接受。但这可能吗?
析说:“秘传”的真意
中国人讲求秘传,是特指不寻常的功夫。一般功夫,有什么好秘传的?现代气功师说得好:“只要会呼吸就会气功。”这么简易的功夫,当然用不着秘传,因为没有什么不寻常,要秘也秘不起来。
不寻常的功夫,自然不能随便流传,当然要秘。所谓秘而不传,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不寻常的功夫可能产生不寻常的功效,用之于正道,可以救人、助人;用之于邪道,也可以杀人、害人。这种功夫,在流传方面,必须慎重,才不致造成无心之过,招来“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悔恨。
单传,在求责任分明。我只传此一人,将来凡是用这种功夫造福或造孽,大家马上心知肚明,舍此人之外别无他人。若是多传,大家可以推来推去,把责任推给别人,因而增加为非作歹的机会,对社会有害无利。
如何将这一秘传发扬光大,也成为接受单传的人无可逃避的责任。师父千挑万选,只单传给我一人,我若是不精心研究,加以发扬,何以报答师父的重托?
传子不传女,是因为以往儿子大多住在父母身边,看管比较容易,而女儿则结婚以后必须离开娘家,不但不方便看管,而且只身住在女婿家中,难免受不了夫家的威胁利诱或爱情迷惑,以致胡乱传授,造成失控的后果,岂不令人抱憾。如果是现代,很多人觉得儿子反而不如女儿可靠而亲近,女婿似乎比媳妇来得亲切而靠得住,恐怕会改成传女不传子吧!
其次,不寻常的功夫可以制服一般功夫。对于年纪较大才收徒弟的人,留一套不寻常的功夫,常常可以救自己一命。
年轻就收徒,大家都年轻力壮,真的遭遇师徒火拼的场面,年轻的师父凭着三分威势和比较丰富的经验,应该能够制服徒弟。
年纪较大的师父,不幸遇到徒弟翻脸不认人,就算功夫一般高,也会因为年老气衰而不敌。中国人特别提醒“年老慎择徒”,就是这个道理。
这时候预先留一手,万一徒弟造反,还可以救自己一命,难道也错了?
传徒留一手,错在徒弟。遇到忠良可靠的徒弟,师父倾囊相授,才是人生一乐,哪里会留一手?
不叩首拜师不传,原因是徒弟不愿意叩首拜师,足证对师父不服。既然不心甘情愿拜师,传授真功夫给他,岂非自找麻烦。传是传了,留一手,防他叛变,当然是上策。
礼金不重的不传,是指那些自以为“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财主,处处以有钱人自居,常常不忘炫耀自己除了钱多以外别无他物。对这种人,敲他一笔才符合“劫富济贫”的侠义精神。何况这种人往往认为学费高才能学到好东西,当然要礼金重的才传授给他。
近年来,若干大陆旅美气功师每年来台几次,每次收取重金而去,难道不能证明此理?
第三,不寻常的功夫往往有心人特别注意寻求,而这些有心人一旦学得不寻常功夫之后,却“忘记了自己是谁”而自以为是神,因而不可一世,逐渐为所欲为,背离了为所应为,以致胡作乱为。
不发重誓的人不传,是针对有些人由正入邪却无人可以制止的惨局,才设想出来的奇招。
如果说发誓没有用,那不发誓岂不更可以任意背叛初衷?这种人不传给他,才是对的。非传不可的时候,请留一手,以防万一。
人在功夫不高的时候,总是有所恐惧,比较容易自我约束,重视自律。一旦学到不寻常的功夫,受到众人的拥戴和攀附,很容易自我陶醉而失去把持,经不起引诱就走入歧途。历史上恶人大多功夫高,功夫不高,怎么敢当恶人,又怎么恶得起来?
一般人不想作恶,大多以寻常功夫为足。有心作恶的人,特别喜欢不寻常的功夫。无心作恶的人有了不寻常功夫之后,变坏的机会比那些没有不寻常功夫的人要大得多,可见不寻常功夫不能够随便传授,单传、传子不传女、传徒留一手,还觉得未尽妥当的时候,要求他发重誓,不发的不传,是不是比较保险呢?
许多中国人的毛病,在只知责怪别人,却忽略了自己的不是。单传、秘传、不传原本是出于善意,惟恐传错人造成祸害,现代人不察,竟然只看到它的缺点而看不出它的真正用意。
儒家一再希望中国人“反求诸己”,便是针对中国人这种毛病而提出的“解药”。
为师的慎择徒,才是高度责任感的表现。徒弟发现师父秘而不传,实在不应该埋怨师父,却应该反求诸己,为什么自己在师父眼中这么不可靠?弄得师父必须痛心地留一手,却不敢愉快地倾囊相授。
而为师者,应尽可能将其发扬光大,并想办法找到合适的传人,教他、导正他,让他刚正不阿,这才是秘传的真义。
迷津点通
中国人不应该把“留一手”和“不留一手”看成“二分法”的产物而予以对立,这是我们三番两次讨论过的重点。正常的看法,应该是“留一手中有不留一手”,而“不留一手中也保留着留一手”。采用“二合一”的思维方式,比较容易解除这一类的困惑。
自古以来,我们便讲求“发扬光大”,哪里有留一手的必要?日本得地利之便,自隋唐以来就不断派人来华留学,无论哲学、宗教、兵学、政治、艺术、体育,乃至麻将,样样搬回去,我们都毫不吝啬。
中国人的观点: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学人家的东西,学得像不像,学得好不好,以及学后可能产生哪些后遗症,都要学的人自己来承担。
譬如姓氏,我国一些主要的姓氏大概已经超过四千年历史,上古时代的原始氏族人们就有“姓”了。当时属于母系社会,所以最早出现的姓氏大多为女字旁,如姬、姚、姜等。后来加上以族号为姓、以国名为姓、以官职为姓、以动植物为姓、以数字为姓等等,虽然五花八门,却是各有缘由。日本人原本并没有姓氏,后来一下子要大家自找姓氏,以致出现许多颇为不雅的称呼,显然是“自作自受”的证明。
中国的茶道主要精神在内心的体悟,精于此道者,三个指头捏着一枚大拇指大小的袖珍田螺模样小茶盅,或嗅或啜随心所欲,双目微闭如痴如醉,对外界事物全然不觉,内心的体悟则冷暖自知。
日本的茶道,演化出一套表演的仪式,几乎完全和中国人所讲求的背道而驰。
可见“留一手”跟“不留一手”,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想学的人,留一手照样学得很像,不想学的人,不留一手照样学不好。看来“留一手”不过是学得不像、学得不好的人常用的一种借口。依据中国人的观点,用“师父留一手”来骗别人,给自己留下面子,尚属可行。若是连自己都骗,真的把责任都推给师父,那就实在太不长进了。“留一手”是说给别人听的,不是说给自己听的。
往昔中国人深知“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而且也知道“慎择徒弟以免为徒弟所害”的道理,因此不肯随便招生授徒。学不到的人,难免心有不平,对于“秘传、不传、失传”的说法,更加不满而广为传播。
自己学得不精,不敢乱教人;学生挑得不对,不敢轻言教授。生怕误导别人子弟,或者教错了人,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这种道理当然不错。
拜师学艺,师父勉强答应收留之后,并不立即择期开课,却先着令学徒扫地、挑水。不懂的人,一定批评师父此举在压榨学徒的劳力和时间。其实师父的用意,应该在“利用徒弟扫地、挑水的表现,仔细观察其言行,了解其心志,以决定教导到何种程度”,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理想,而不致“误人子弟”。
不应该教的而教,也是一种“误人子弟”。特别是兵法、谋略、武术,若是传给心术不正的人,能不害人?学成之日危害乡国,老师难道没有责任?
“秘传”和“发扬光大”,其实一点也不对立,可以看成“相反相成”的互补因素。用“秘传”来“发扬光大”,真正有效地“发扬光大”“秘传”的功夫,才值得大家努力,因为值得“秘传”的,必然是不寻常的功夫。
由此可见,凡事都要留一手,不但无此必要,而且众人也未必跟从。有条件秘传、不传、留一手则有其必要,以免乱传、误传、害己害人。
中国人的自保心态,好功夫留一手,依中国人的观点看来,不能说是好是坏,只能够说:“合理就好。”倘若留得不合理,那就非常不好。“留一手”本身并没有好坏,完全视“留得合理不合理”而定其好坏,才是正确的评估。
由此,我们也可以从“合理就好”的角度对中国人的前面三种心态予以评述。先看可怜心态:哀莫大于心死。若能明辨是非,对中国人的某些变态言行心死到不想去听、去做的地步,未始不是一种好现象。
真正具有免疫力的人,看到“丑恶”、“奸诈”、“可悲”、“愚蠢”这一类的形容词,大多能够体会说这样话的心情,而不致受其影响。
中国人重视“有所不为”,只要看到“丑恶”、“奸诈”、“可悲”、“愚蠢”等行为,便把它当做一面镜子,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言行,有则改之,无则自勉,也就符合“有所不为”的精神,收到正面的积极效果。
再看自卑心态:盲目崇洋媚外。知识分子要充分自觉,自己在社会上已经占尽便宜,时常拿人家的血汗钱出国观光,不要抓住机会就猛吹国外的风光,使国人产生“再怎样努力也追赶不上”的自卑心理。知识分子率先不盲目崇洋媚外,这种心态便容易拉回到合理的地步。因为年轻人受一般人的影响较少,受知识分子的影响必然较大,不可以不特为警惕。
至于“把责任推出去”这种不良心态,实际上推出去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推给别人,一是推给自己。只要我们不执著于其中之一,凡事都要推给别人,或者一切都要归于自己,那就比较容易推得恰到好处,亦即推得合理了。
推给别人才合理,放心地推给别人;推给自己才合理,便应该“当仁不让”、“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或者“勇敢承担”,毫不犹豫地自己揽下。当然,有时候用推给自己来推给别人,有时候则不妨以推给别人来推给自己,这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艺术,中国人永远是最内行、最专精的。所有心态,从某种角度看,都可能不坏,只是合理就好。
九、中国人的明朗态度——含含糊糊
曾经有一位长辈,叮咛过这么一句话:“在中国社会,什么时候把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弄明白了,也就差不多了。”当时年纪轻,实在摸不着底细,不知道其所交代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四十岁以后,逐渐领悟到“清清楚楚的含含糊糊”和“含含糊糊的清清楚楚”各有其说不出来的奥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含含糊糊是中国人清清楚楚的一种明朗态度。我们觉得他含含糊糊,事实上他已经表达得清清楚楚。
最基本的思考点,应该是摆脱“二分法”,不要把“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当做两个对立的名词看待。再采取“二合一”的观点,体认“含含糊糊中含有清清楚楚的部分,而清清楚楚之中,同样包容含含糊糊的概念”。这样一来,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相辅相成,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彼此排斥和抗拒。
请看下面一些例子:
“近来如何?”
“马马虎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