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不应答,因为客人那么多,每个人都出声应答,岂不麻烦。不弄错就好了。
端上来的是一碗咸豆浆。
“小姐,我要甜的。”
“明明听见你说要咸的,怎么又变成甜的?”
“是你搞错了!”
“先生,我没有错,是你说错了!”
析说:“对不起”
某些外国人喜欢抱怨中国人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肯开口说:“对不起,我错了!”
于是,中国人也开始附和:“爱面子,所以不认错。”有人说我们“找理由”,有人说我们“文饰得比较好看一些”,也有人说我们“讲门面,自己找阶梯下台”。
真的吗?好像不尽然。
有些人时常把“对不起”挂在嘴边,特别是时髦的年轻人,背后背着大背包,却任意地晃过来转过去。走过去的时候,碰到某甲的头,赶快说:“对不起,对不起。”走回来,又打中某甲的头,赶快再说:“对不起,对不起。”请问:某甲有什么感想?
太容易说“对不起”的人,似乎根本不把“对不起”当一回事。当他说“对不起”的时候,有如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这种人的“对不起”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即使言明“我错了”,也不过嘴巴说说而已。就算开口说道:“对不起,我错了!”又有何用?
中国人应该重视自律,自己修治自己,自己管好自己,不要作出对不起别人的事,因此不必要常常说“对不起”。因为没有对不起人家,以致不说“对不起”,才是上等中国人。
然而,人非圣贤,不可能不犯错。孔子只教我们“不二过”,不要一错再错,并不敢要求我们永不犯过。犯错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说“对不起”呢?
老王坐在飞机上,心想飞机尚未起飞,大家各自忙乱,不如闭目养神,趁机休息一下。哪里知道坐在隔邻的先生,忽然站起来打开头顶上的行李架,一瓶载韵不偏不倚地打中老王的头颅。
尽管空中小姐每一航班都不厌其详地重复警告,请各位旅客小心打开行李架,以免行李滑落。然而言者谆谆,往往听者藐藐。
老王抱住头颅,表情相当痛苦。隔邻的先生站在一旁,不停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旁边一位老者指点他说:“对不起有什么用?还不赶快帮他揉一揉!”
隔邻的先生如梦初醒,赶快一手兜住老王的头,一手在撞击处不断地揉着。
老王说:“幸亏没有打破头颅,否则揉也没有用。”
如果小心而不掉落行李,就不必说对不起。不小心掉落行李打中别人,赶快想办法以实际行动来补过,比空口说白话一直对不起要实际得多。
当然,不小心掉下来一张纸片,只造成轻微的不安,可以用“对不起”来解决。
可见“对不起”的效用,实在小得很。一旦把它扩大,好像什么事情都可以用“对不起”来补偿,那就是众人非常不欢迎的举动。
做事和做人一样,都需要“慎始”。一开始便考虑会不会造成他人的不便,会不会造成别人的不安?如果会,就要设法避免,而不是做了,才到处说“对不起”。
小妹妹在客厅丢皮球,不小心打到哥哥身上。做父母的,到底应该教导小妹妹向哥哥说“对不起”呢?还是叫她跑过去“肤肤”哥哥,把皮球让给哥哥玩?
如果教导妹妹向哥哥说“对不起”,会不会养成她不小心的习惯?反正丢到人说声“对不起”就可以,有什么要顾虑的?若是教导她“肤肤”哥哥,赶快把皮球让给哥哥玩,以表达歉意,会不会提高她的警觉,最好不要乱丢球,否则对自己相当不利?
中国父母不习惯教导子女向人家赔不是、说对不起,这和礼貌的关系比较小,和面子的牵扯也不大,我们最大的用意,应该是教导子女养成凡事小心,不要造成差错。
我们是“重实际、不重形式”的民族,一旦有所差错,就应该以实际的行动来“善补过”。
一般来说,“对不起”只能用来向陌生人或交情不够的人表示相当程度的歉意。
交情够时,应该更进一步,想出具体的方法来补偿,效果比较良好。
“对不起”,常用于下对上,较少用于上对下。长辈向晚辈说“对不起”,晚辈就相当不好受。这并不是权威或者层级在作祟,而是中国人最明白“让长辈或上司向我们说对不起,吃亏的总是我们”的道理。
上司向部属说对不起的时候,心里免不了有些不愉快。部属又坦然地接受上司的对不起,更加促使上司用心抓部属的缺点,结果当然是部属吃亏。
然而,中国人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习惯,却不是完全和面子没有关系。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责怪客人不够客气,假若只是一种骗别人的手法,暂时骗一下,顾全门面,那倒也无所谓。只要不是骗自己,下一次更加热心服务,能够不二过,也就算是君子了。
客人伸手把纸杯接妥,才慢条斯理地说:“拿个杯子,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其实也是中国人“无功不受禄”的一种应用。得了人家的好处,有机会也应该回报一下,告诉他这种大不了的事原本就不应该要求客人多么客气,让他明白自己的不是,早日改变为宜。
迷津点通
训练服务人员,如果仅止于表层上的“欢迎光临”、“谢谢惠顾”,基本上是搞不清楚中国人的观点:“嘴巴喊喊,并不是没有用;要是缺乏实质的服务心,那就没有用。”表面加上实质,表里一致,中国人才觉得受用。
有心赚钱,无心服务,这才是服务人员的致命伤。然而,我们的服务训练,不是盲目学美国,便是就近学日本,学得一些表面的花样,却苦于激发不起实质的服务心。
饮水机不供应纸杯,岂不是摆着好看的?但是追究起责任来,不想而知,却是把责任推给旅客。
现代中国人,很喜欢说“对不起”,似乎十分有礼貌。但以中国人的观点,却是“对不起有什么用”?从小养成说“对不起”的习惯,会不会因此放松自己,常常做出一些真的“对不起”他人的事情呢?
“对不起”有两种含义:一种完全是形式的,嘴巴说“对不起”,心中则没有丝毫“对不起”的感觉。有些人严重到用“对不起”来开玩笑,反正只要随便说一声“对不起”,便什么事情都没有,还有什么不能开玩笑的?另一种则是实质的,心里非常难过,觉得十分抱歉,以致连“对不起”也说不出来。
中国人的“慎始”观点,希望我们时时谨慎,事事小心,不要做“对不起”自己或别人的事情,这样就可以不必说“对不起”。万一防不胜防,出了意外,做出对不起他人的事,也要发自内心地道歉,不可以随随便便说“对不起”。
许多人盲目崇洋媚外,为赶潮流而学习西洋人的言行,却保留了中国人的不好心态:把责任推出去。由于现代资讯交流快速,我们已经扩大范围,将责任推到遥远的美国了。
中国人“谦虚”的美德,已经被视为“虚伪”而加以推翻。年轻人动不动跷起大拇指,认为自己了不起,问他为什么如此?相信答案是“人家美国人都这样嘛!”
把责任推给别人,原本是一种权宜之计,先暂时抵挡一番,当做障眼法或挡箭牌,以骗骗别人,自己则深入检讨,赶快设法补救。如果连自己都相信是别人的责任,那就完了,变成一种无可挽救的没有责任感的心态。
这种心态,如今相当普遍。大家把一切责任都毫不羞愧地推给“潮流”、推给他人。一句“趋势如此”、“潮流所趋”,便不必肩负任何责任,实在轻松之至。例如你问对方:“为什么打扮得这样男不男、女不女呢?”
对方答:“你还问,这是新的潮流呀!”
“怎么家里没有丧事,也穿这种麻衣呢?”
“什么麻衣?连麻鞋都有,这是最新的设计啦!”
“中国人向来重视子女的教养,现在好像越来越不敢管教自己的子女,这是什么缘故?”
“那还用说?美国人说要和子女做朋友,流风所及,一家人都变成好朋友,嘻嘻哈哈都来不及,哪里谈得上什么管教?太落伍了。”
把责任推给“潮流”,既不得罪人,又不要向什么人表示“对不起”,岂不妙哉!
中国人想成为中流砥柱的志气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被风气吹跑了。潮流使然,夫复何言。
八、中国人的自保心态——好功夫留一手
古人“好功夫留一手”一直是众人诟病的一种作风。其实,这原本是中国人的一种自保心态,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可惜西风东渐,一切讲求公开,“留一手”顿时成为无可解释的罪恶。想不到不留一手的后果,更是所在多有,弄得大家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开玩笑地说,世界上最不会留一手的大概是美国人。向美国人请教,大多是不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随时有新发现,还会主动传达,以朋友立场来看,实在不赖。
也因为如此,美国人因此而吃的苦头也最多。把别人扶植得和自己差不多强大,将何以制服他?把别国援助得和自己同样好,又何以保持竞争力?
幸好美国人热心之余,还懂得“死赖皮”的做法,动不动要找人家谈判:“你凭什么赚我这么多钱?”紧接着威胁别人:“赶快想办法让我也赚到你的钱,”不然的话,美国人使出最后一招:“全力报复。”
不留一手的严重后遗症,促使美国人特别重视“智慧财产权”:我热心教你,你必须照章付费。商业化的结果,好意也没有人领情。美国人到处“帮”人家的忙,却也到处讨人家的嫌。
有人主张“不留一手”,才能进步得快。姑不论它有否道理,我们且先请问一句:“进步得快,真的对人类有利无害吗?”现代一切进步神速,人们却不见得比过去幸福。成长必须付出代价,进步也要相对有所付出。何况进步的定义,随着各人的价值观而有所不同,实在很难界定。
我国是世界上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宋代陆羽的《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中国人的茶道传入日本,并没有向他们征收智慧财产税。
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且使用牙刷的,也是中国。辽代应历九年,相当于公元九五九年,植毛牙刷已经问世。如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牙刷,我们好像也没有怎么样。
我国古代的蹴鞠(蹴即踢),也就是用脚踢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足球运动,女子足球早在唐宋时期就相当普遍。围棋也是我国传统棋艺的一种,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传入日本和欧美各国,成为国际性的棋艺。
可见凡是能够发扬光大的,中国人并不主张“留一手”,反而毫不计较地让全世界的人来分享。若干文物传入日本后,居然为日本所窃占,认为是日本的专有,我们泱泱大国从来没有像美国那样,派遣专人登门谈判。
这样说来,中国人之所以“好功夫留一手”,似乎有一些特别的道理。我们最好先从正面来加以了解,看看历代相传的“留一手”,到底所为何来?
案例实录
龚君是气功高手,认为“气功原本十分简易,丝毫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地方。但是为了维持尊严与门派的神秘性,历代气功名家都强调各有秘传”。
“什么叫做秘传?”王君问。
“秘传就是秘密传授,不公开传授,也不广为流传。”龚君说。
“怎么秘密传授?”
“一般说来,秘传的功夫,可以归纳成六大限制:一是单传,只传给特定的一个人,其他人不传。二为传子不传女,儿女当中,只能够传给儿子,禁止传授女儿。三是传徒留一手,师父开班收徒,或者个别传授,要把最好的一手秘而不传。四为不叩首拜师的不传,除非三跪九叩首,否则不予传授最好的功夫。五是不呈厚礼的不传,礼金少,简单传授几招,礼金重,才教授真功夫。六为不发重誓的不传,发重誓的时候,还要观察其是否诚心诚意,否则也不传。”龚君果然内行,分析得头头是道。
“这么多限制,那还传什么?”
“就是因为这样,我们中华文化才空有悠久博大的虚名,难以泽被子孙。”龚君显得相当气愤,十分激动。
“对呀!单传、不传的结果,根本就是失传。一代又一代地秘传,一代又一代地失传,难怪现代人的功夫这么差,比不上以前的人!”王君若有所悟,感慨地说。
“这一点我并不赞成,现代人的气功,实在不比古人差!”毕竟是气功大师,龚君绝不承认自己不如别人。
“你不是刚刚说过,由于秘传、失传,弄得中华文化空有博大悠久的虚名吗?”在一旁静听的朱君,发出这样的疑问。
“对呀!秘传、不传、失传,都是实在的事。”
“秘传、不传的结果,必定造成许多失传。而且这些失传的功夫,很可能是最好的,为什么不能证明现代气功不如往日呢?”朱君还是充满了疑惑。
“这不是矛盾吗?口口声声历代气功师秘传、不传、失传,弄到中华文化空有其名,却又不承认现代气功师不如古人。这种说法,令人心服吗?”王君好像又是若有所悟,摇头晃脑地说。
“至少我的功夫不输给古人,我有自信。”龚君终于说出重点,他那“现代人的气功,实在不比古人差”,原来指的是他自己,至于别人嘛,身受历代气功师秘传、不传、失传的影响,当然不及古人。
这套“损人利己”的招数,才是历代中国人常用的功夫。
当年,孔子有教无类,广收学生,就有人怀疑孔子是不是把特别要紧的道理,单独教授自己的儿子?如果不是曾子、孟子等人的杰出表现,若是孔子的儿子果真学问高人一等,那么,孔子恐怕也免不掉背上“留一手”的黑锅。
甲骨文看似简易,却十分难懂。那些符号经过多少人、花费多少岁月来研究,仍然搞不清楚,是不是古人故意留一手,让我们摸索得如此辛苦?
